耿 慧 孫 偉 李素敏
河北蠡縣醫(yī)院內五科 蠡縣 071400
急性腦梗死血漿D二聚體 NSE的動態(tài)分析
耿慧孫偉李素敏
河北蠡縣醫(yī)院內五科蠡縣071400
【摘要】目的分析急性腦梗死患者血漿中D-二聚體和NSE(神經元特異性的烯醇化酶)在不同時間的動態(tài)變化和臨床意義。方法選取在我院治療的急性腦梗死患者91例,分別用化學法和化學發(fā)光法檢測患者入院時、發(fā)病后48 h、72 h、7 d、14 d的血漿D-二聚體和NSE水平,并檢測發(fā)病72 h后梗死灶的最大直徑(用頭顱CT)和各個時期的NIHSS評分。另外選45例經體檢健康者為對照組。結果和對照組比較,腦梗死組在入院的當天血漿中D-二聚體和NSE的水平明顯升高(P<0.05);NSE的水平逐漸上升,于7 d后有明顯下降,在14 d后的水平與對照組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D-二聚體水平7 d前各時點逐漸顯著升高,14 d后顯著下降,但仍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7 d內NIHSS分值和梗死灶最大直徑呈正相關(P<0.05)。結論測量血漿中的D-二聚體和NSE的水平對急性腦梗死的早診斷、病情輕重辨別和預后評估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急性腦梗死;D二聚體;NSE;動態(tài)變化
急性腦梗死是嚴重危害人們健康的一種疾病。神經功能缺損、腦組織損傷、凝血及纖溶系統(tǒng)功能失衡、血液出現高凝狀態(tài)等均會給疾病發(fā)生和發(fā)展、轉歸帶來很大的影響[1]。近些年,神經影像學的發(fā)展給急性腦梗死神經組織損傷提供了判斷依據,但在臨床上需要一種特異性早期檢測凝血及纖溶系統(tǒng)功能和神經損傷的理想指標。本文分析急性腦梗死血漿D-二聚體、NSE的動態(tài)變化,現報道如下。
1資料和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我院2013-02—2014-10住院治療的急性腦梗死患者91例(腦梗死組),男45例,女46例;平均年齡(56.12±8.2)歲。91例患者診斷均符合中華醫(yī)學會1995年第4屆全國腦血管病會議修訂標準。患者入院時和發(fā)病72 h后均進行CT和MRI的確診,排除顱內出血。選取健康體檢人員45例為對照組,男24例,女21例;平均年齡(56.14±7.8)歲。2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2組患者1個月內均無藥物服用史和影響本次研究的疾病。
1.2方法91例腦梗死患者在入院當天(發(fā)病時間為5~30 h)、發(fā)病后48 h、72 h、7 d、14 d分別采取清晨空腹靜脈血1次,對照組同腦梗死組。分別測定2組血漿中NSE和D-二聚體水平。NSE檢測儀器:全自動羅氏COBAS6000電化學發(fā)光的免疫分析儀器;D-二聚體檢測儀器:全自動日立7180生化分析儀。同時,腦梗死組還測量NIHSS(美國國立衛(wèi)生院的神經功能缺失評分量表)評定患者神經功能缺損程度。并根據發(fā)病72 h后復查的CT和MRI,計算梗死灶的最大直徑,最大直徑<3 cm的患者為甲組(45例),最大直徑≥3 cm的患者為乙組(46例)。
2結果
2.1腦梗死患者不同時間點D-二聚體水平變化甲組和乙組患者入院時D-二聚體水平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發(fā)病后48 h、72 h、7 d D-二聚體水平逐漸升高,發(fā)病后14 d D-二聚體水平明顯下降,但仍顯著高于對照組(P<0.01),乙組各時點D-二聚體均顯著高于甲組(P<0.05)。見表1。
表1 腦梗死患者在不同時間的D-二聚體水平變化比較±s,μg/L)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與乙組比較,*P<0.05
2.2腦梗死患者不同時間NSE水平變化比較甲組和乙組患者入院時NSE的水平有明顯升高,和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患者發(fā)病后48 h、72 h、7 d NSE水平有逐漸升高趨勢,發(fā)病14 d后NSE的水平下降明顯,和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甲組和乙組的各時間點NSE的水平比較(14 d除外),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見表2。
表2 腦梗死患者不同時間NSE水平變化比較±s,μg/L)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P>0.05,和乙組比較,&P<0.05
2.3腦梗死患者在不同時間NIHSS評分甲組和乙組NIHSS評分在7 d內相對較穩(wěn)定,2組各時間點比較,差異顯著(P=0.00);發(fā)病14 d后2組NIHSS評分均下降明顯,差異顯著(P=0.00);7 d內患者的梗死灶最大直徑和NIHSS評分經過直線相關分析呈正相關(r=0.58,P=0.00)。見表3。
表3 腦梗死患者在不同時間的NIHSS評分±s,分)
注:2組比較,#P<0.05,*P<0.05
3討論
D-二聚體為交聯(lián)纖維蛋白特異性的降解產物,D-二聚體水平升高說明了纖溶活性增強,因此,D-二聚體可以成為纖溶亢進和高凝狀態(tài)的分子標志物[2];NSE屬于一種酶類,在人體能量代謝中主要參與糖的酵解。此酶主要存在中樞神經系統(tǒng)的神經內分泌細胞和神經元內,有非常高的組織特異性。如果腦神經元壞死或者損傷,NSE從胞內釋放,入腦脊液和血液內,因此血液中NSE能夠成為神經元壞死或損傷的指標[3]。所以這兩種標志物和缺血性腦血管病的關系,人們越來越關注。
本研究顯示,不管NIHSS的評分和梗死直徑的大小,從發(fā)病起血漿的D-二聚體就已經升高,7 d后達到最高峰,以后逐漸降低。這就顯示急性腦梗死患者在腦組織損傷后,能夠釋放組織凝血因子,然后通過激素源性或神經源性機制來激活凝血系統(tǒng),使體內存在高凝低溶的不平衡狀態(tài)。機體為了調節(jié)這種失衡,就出現代償性纖溶活性增高[4],表現繼發(fā)纖溶活性指標D-二聚體升高,如果這種失衡加劇,D-二聚體進一步升高,病情加重,在比較長的一段時間內就保持高水平狀態(tài),以后隨失衡的改善,D-二聚體逐漸降低,病情趨于穩(wěn)定。因此,D-二聚體可以作為腦梗死患者治療效果和預后的指標。
本文研究也顯示,在腦梗死組患者入院時NSE的水平就顯著增高,和對照組比較有顯著差異,P<0.01;患者在發(fā)病后48 h、72 h、7 d的NSE水平有逐漸升高的趨勢,在發(fā)病14 d后NSE的水平均下降明顯,和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在梗死組中,甲組和乙組各時間點NSE水平比較(14 d后除外),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這種結果和劉立新[5]研究一致。這可能是因為缺血性腦損傷后,致使腦細胞缺氧和缺血,組織中引起酸中毒,引起細胞膜功能障礙,血漿NSE升高,引起組織再灌注損傷,形成水腫帶。顱內壓升高進一步導致神經細胞損傷,72 h時NSE達到高峰,72 h后血循環(huán)不斷改善,神經細胞的功能也逐漸恢復,血液中的NSE水平也逐漸下降。
本文研究還顯示,甲組和乙組NIHSS評分在7 d內相對比較穩(wěn)定,發(fā)病14 d后NIHSS評分2組均下降明顯,但14 d后2組NIHSS評分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在7 d內患者的梗死灶最大直徑和NIHSS評分經過直線相關分析呈正相關(r=0.58,P=0.00)。
綜上所述,當影像學還未能確診損傷是否存在時,血漿中D-二聚體和NSE的測定能夠反映血液凝容狀態(tài)和神經損傷,對急性腦梗死的早期診斷有重要意義。臨床上也可根據D-二聚體和NSE的水平變化,積極干預,預防腦梗死病情的進一步發(fā)展,更利于患者早日康復。
4參考文獻
[1]騰義建.急性腦梗死患者D-二聚體、NSE的動態(tài)變化及其臨床意義[J].國際檢驗醫(yī)學雜,2014,35(8):1 048-1 050.
[2]劉家敏,于基友,劉斌,等.急性腦梗死患者血漿NSE、D-二聚體的動態(tài)監(jiān)測的臨床研究[J].腦與神經疾病雜志,2014,22(6):460-468.
[3]李浩濤,陸耀軍.急性腦梗死患者血漿NSE、D-二聚體水平變化及其于病情和預后的關系研究[J].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2014,12(15):236-329.
[4]劉穎,朱海燕,晏燕.急性腦梗死患者血漿NSE、D-二聚體和血清超敏C反應蛋白水平分析[J].中國臨床研究,2012,25(1):314-316.
[5]劉立新.急性腦梗死動脈溶栓治療患者血漿急性腦梗死患者血漿D-二聚體和血清超敏C反應蛋白檢測及臨床意義[J].檢驗醫(yī)學與臨床,2010,12(14):412-415.
(收稿2015-07-12修回2016-03-21)
【中圖分類號】R74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5110(2016)09-006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