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美嬌
(吉林大學,吉林 長春 130000)
日本文化中順應自然之萬物有靈觀念的美學啟示
劉美嬌
(吉林大學,吉林 長春130000)
摘要:日本著名的學者梅原猛曾經在《共生和循環(huán)的哲學》一書中提到:“如果想了解一個國家的文化,就必須了解該國家的宗教意涵?!笨梢娮诮膛c文化間的關系十分緊密。這種宗教信仰,以至于人生態(tài)度,產生了日本在觀看事物角度與眾不同的地方,比如說:枯山水庭園,是完全異于西方甚至東方其他國家的庭院設計,從一種空無,或者無生命的大小石頭所組成的空間概念,演繹成或山或水的空寂形式,提供了無限的想象空間。再者,“旬”的觀念,在日本的衣食住行等各個方面無一不在,從材質、圖案、用色無一不遵循自然的時序,也因而四季流轉的視覺意象,總是那么細致地體現在了日本的許多生活方面。本文以尊重自然之美為切入點,研究和式美學理念的和,靜,清,寂靜的藝術美學冥想。
關鍵詞:宗教文化;自然觀;素寂之美
縱觀日文化脈絡,神道教可說是最為普遍的宗教信仰,一般而言成為神道?;旧仙竦滥似鹪从谌毡臼非皶r代的信仰和習慣,特別是對自然的崇拜,也因為此信仰理念,深深地影響著日本的生活形態(tài)與審美觀念。所謂的神道,即是多神之道,所以按照神道的理念,亦即神無所不在,動物、植物,甚至無生命的石頭、流水或山嵐等都受到神靈的操縱與指示,于是衍生萬物有靈論的觀念,因而崇尚自然的人生觀,也衍生出順應自然、接受自然、配合自然的時序的人生哲學,即使不完美,也認為是一種歷史的痕跡,或者是千載難逢的契機。
從信仰衍生的自然觀,形成了日本人的精神結構,充滿著纖細、敏銳且與自然融為一體的雅致情趣,所以日本會配合自然的時序,更改生活中的物件,如器物、圖案,以維持生活與自然脈動合一的情趣與質感。同樣地,日本人從自然中了解生命的無常與運作的軌跡,從中感受自然的滅絕之美與物哀之情,所以自然的時序總是牽動著日本人的纖細心思,因此日本人從“崩壞”與“新鮮”的對比中,了解物哀與無常的道理,在建筑空間中障子與柱子的橫木會隨著時間而腐朽,然而障子的紙張可以重新貼換,所以以鮮明的障子觀看戶外自然的流轉,是一種與自然共融的生活方式。一般而言,這種自然材質的腐壞,對其他文化的認知可能是一種崩壞,然而對日本人而言,卻是一種時間的痕跡且難能可貴,這也難怪知名建筑師貝聿銘在建造設計美秀博物館時,會對入門口的一張原木座椅如此堅持,然而他所堅持的并不是一塊完美無缺的原木切面,而是從一塊原木切面中如何以手作琢磨,喚醒木頭中的物靈,所以有機會至美秀博物館一覽,可以感受這張原木座椅的物靈之作。
因此日本工藝之作的精神,也就是在召喚各種物靈,換言之,也就是強調工匠如何借由手工的精湛技術,虔敬地將沉睡的物靈喚醒,賦予物件新靈魂,于是日本人對于自然材質的態(tài)度乃順乎本心,而非莫名偽裝、裝飾以改變材質原貌,因此日本許多神社建筑所用的材質,完全地裸露木材的質地,而不是在本體上予以涂裝以掩飾歷史的痕跡。再者,制作器物時必須忠于材質的本性,因此當工匠在制作器物時,未能順乎材料本質,而導致大量的材料浪費時,資深的師傅必然要求制作者要向這些材料深深地一鞠躬,以表示歉意。因為對日本人而言,天地間的萬物是與人類地位相等的,因此不僅是人,對萬物仍需存有謙虛、尊重之心。
和中國傳統(tǒng)重雕鏤重離的工藝美學不同,日本的工藝美學更接近中國的山水寫意畫,以素樸的寫意,呈現著自得、自由且靜觀的心靈之美。
素樸,一是指材質的特質,一是所呈現出的美。守素抱樸,首先是局囿于材質之珍稀,故一切以自然原生為上。手工時代,金屬之器主殺伐,采集鍛造甚難,故適合用來做重器以達威懾之用,也以錯彩縷金為身份之象征。而相對應的,山水樹木,則更接近人的自然韻律,有成長、衰退,于自然氣候中又處于弱柔之勢,而日本島自古自然災難眾多,因此對自然的崇拜和同情,便成了理所當然。風花雪月、晴雨旱澇,推動著生命的轉折、委婉、困頓、勃發(fā),因此,對柔弱之原生態(tài)自然材質的親近,便成了人的本能。對自然化原生態(tài)材質的親近,也必定延伸出對設計的樸拙、自然、素淡之美的執(zhí)著。
工藝之作的精神,也就是在召喚各種物靈,換言之,也就是強調工匠如何藉由手工的精湛技術,虔敬地將沉睡的物靈喚醒,賦予物件的新靈魂,這樣的態(tài)度有著近乎信仰的態(tài)度在執(zhí)行這樣的藝術活動,于是日本對于自然材質的態(tài)度乃順乎本心,而非莫名的偽裝、裝飾以改變材質原貌,因此日本許多神社建筑所用的材質,完全地裸露木材的質地,而不是在本體上予以涂裝以掩飾歷史的痕跡。
對日本人而言,天地間的萬物是與人類地位相等的,因此不僅是對人,對萬物仍需存有謙虛、尊重之心。知名設計師喜多俊之,曾經提出靈魂設計的觀念,他認為一般人對設計,長時間關注的焦點在于造形與功能上,而他卻增加設計的第三個要素:靈魂。也就是產品要有靈魂才會讓使用者用心對待它,而且也會讓產品不僅有實用性還有價值性,即使而后產品損毀,也會細心地修復并繼續(xù)使用,是一種物靈的召喚而產生惜物的價值觀。知名的民藝家柳宗理先生,曾提及“澀”是日本非常獨特且具有東方內蘊之美,然而“澀”即是柳宗理口中所說的參差不齊。日本的文化脈絡中有部分的現象是與儀式息息相關的,尤其是茶道儀式中的“和敬清寂”,更是反映了純凈的精神與禪學思想?!昂汀睂τ诖蠛兔褡宓娜毡疚幕?,所談的是一種中庸與和諧之道,尤其日本的美學更是強調非對稱于不均衡的和諧之美,所以“和”原是茶室中主客相待之禮,也就是以和為貴,然而就此延伸、演繹成人與人、人與物甚至是人與環(huán)境間的和諧?!熬础蹦耸切拇嬲\敬之意,尤其茶道講究“一期一會”,也就是在茶道的儀式中,抱持著一生之中只有一次相聚的機會,因此同席之人必須對這僅有一次的聚會心存敬意,無論是席間的人、事、物都要心存珍惜之心,所以衍生出日本謙沖的人生觀。
綜上理解,許多日本的工藝家或者是設計師的作品,乍看之下是一種無設計的風格,然而這卻是一種高度成熟的本質內涵,以最簡單、洗練的方式呈現出來,再者,模擬兩可或者形式的開放性,一直是日本設計的典型特征,也因此傳統(tǒng)美學觀念“余白之美”,更是造就了從空無中感受最豐富、且無限的想象空間。也因此“寂”雖是一種孤獨無助的狀態(tài),然而卻也因此為這種不具特殊性格的獨立性,反而更能與周遭的人、物或環(huán)境產生各種的對話或連結??芍^日本的許多藝術形式,乍看無用卻是靈魂所在;乍看消極卻是最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乍看不積極處理卻呈現最為活絡的生命所在,對我們的學習也極具啟發(fā)性意義。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6)06-025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