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振宇
評論,是媒體的旗幟與靈魂;對于黨報黨刊黨媒而言,社論更是代表黨的聲音和立場,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湖北日報2015年7月1日建黨節(jié)社論《從嚴治黨要敢于得罪“少數(shù)人” 》,是一篇不可多得的上乘之作,讀來蕩氣回腸,給人一種暢快淋漓的閱讀快感和讀后引發(fā)人們深深的思考。
從嚴治黨的話題,從新聞專業(yè)主義的角度講,是一種比較硬的話題。如果寫不好,寫不深,寫不到位,寫不生動,就會味同嚼蠟,讓人不忍卒讀,自然也就談不上好的傳播效果。但是《從嚴》一文顯然避免了“硬題材硬寫”的窠臼,憑借深刻的問題意識,對黨和人民的濃厚感情,運用氣勢如虹的文字,為廣大讀者呈現(xiàn)了一篇令人賞心悅目的佳作。
本文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一點,即是全文始終充滿一種“氣魄感”和“憂患意識”。真正好的文字,都是充滿風骨的;真正好的社論,都是有一種大局觀堅守其中。本文將立論的視野牢牢鎖定在“為了凝聚起13億中國人民的磅礴之力,為了實現(xiàn)‘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為了不斷夯實黨的執(zhí)政基礎、鞏固黨的執(zhí)政地位、永葆黨的純潔性先進性戰(zhàn)斗性,鍛造堅強領導核心”的宏觀和長遠層面,為此而嘔心瀝血地鋪陳文字和觀點,讓讀者隨著其論證的起承轉合而心緒起伏,有強烈的時代感。這也是一篇好文章深入人心的魅力所在。
面對我們黨面臨的精神懈怠危險、能力不足危險、脫離群眾危險、消極腐敗危險,以及少數(shù)人違紀違法、貪污腐敗、為官不正、為官不為、為官亂為的問題,社論顯示出一種強烈的“問題導向”,進而對問題進行了充分的抽絲剝繭,將問題和危險以及由此而產(chǎn)生的消極后果,清晰而尖銳地呈現(xiàn)在讀者面前。這種“問題意識”,絲絲入扣呼應了民眾對黨和社會現(xiàn)實的高度關切,無論對民眾,對黨員,對社會,都是一種醍醐灌頂?shù)南炊Y,會帶來治病救人的效果。
值得一提的是,本篇社論還善于講歷史,說故事。本文以俄國十月革命勝利后,列寧給俄共(布)中央政治局寫了一封措辭嚴厲的信,以及抗戰(zhàn)勝利后國共兩黨人心向背說開去,文情并茂地闡述了“歷史的教益”——消極腐敗、蛻化變質,則人心喪失,再大的政黨、再強大的政權,也會土崩瓦解。由史說今,道理一以貫之,具有強大的說服力。
《從嚴治黨要敢于得罪“少數(shù)人” 》是發(fā)表于7月1日建黨節(jié)的社論,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應景文章”。所謂應景文章有兩種,一是適應當時情況、形勢而寫,一是迎合當時節(jié)令而作。在中國,每年的元旦、春節(jié)、清明、中秋、五一、六一、七一、八一、十一、植樹節(jié)、母親節(jié)、父親節(jié)、護士節(jié)、記者節(jié)、愛牙日、愛眼日、禁煙日、禁毒日、防艾滋病日,等等,還有黨代會、人代會、政協(xié)會、工會等多種內(nèi)政外交的工作會、形勢會、經(jīng)貿(mào)會、研討會等多種會議?,F(xiàn)實生活中,這類應景文章大都是少不了的。人民日報是發(fā)表評論最多的主流媒體,每年大概有200多篇的應景評論,約占全年評論的10%。所以,媒體不要輕視應景評論,更不可能杜絕應景評論。我們需要杜絕的是脫離實際、內(nèi)容空洞的文章,需要研究的是哪些應景評論不寫或少寫,需要寫的該如何寫好?《從嚴》社論為我們寫作此類評論作了有益的探索,值得肯定。
需要說一下的是,本文超過了一般評論或社論的篇幅長度(按中國新聞獎的評選要求,評論不超過2000字)。文無定法,文章篇幅當然沒有一定之規(guī)。只要論證合理,論述精到,篇幅多少都不是問題的重點。但值得注意的是,在目前的傳播語境下,尤其是移動閱讀成為主流閱讀的情勢下,一篇文章的篇幅實在不宜過長,黨報社論就更是如此。在與報社領導和同仁的交流中,形成了這樣的共識:只要我們有心并用心,再壓縮個別段落,再精練一些文字,本篇社論是可做到更短一點的。改文風,特別是提倡寫短文章,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黨報要帶個好頭,社論是旗幟中的旗幟,更應做出好榜樣。<\\Y8\本地磁盤 (F)\2011-新聞前哨\2016-2\BBBB-.TIF>
(華中科技大學新聞評論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