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如何在音樂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民族文化意識

2016-06-24 10:56陳淑蓮
考試周刊 2016年45期
關鍵詞:民族音樂意識民族

陳淑蓮

魯迅在《且介亭雜文集》中說:“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中華民族的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而民族音樂恰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的民族音樂有著悠久的歷史,特色鮮明。在音樂形式的創(chuàng)造、表達情意的方式、音樂體裁等方面,都有我們民族的特點,這些特點是民族的心理素質(zhì)、文化傳統(tǒng)、審美觀念在音樂中的反映。弘揚民族文化,使民族音樂得以很好地傳承和發(fā)揚,義務教育階段的中小學音樂教育承擔著重大責任。

另外,從個人發(fā)展的意義上說,優(yōu)秀的民族音樂作品,在促進民族文化的進步與發(fā)展的同時,也在潛移默化地影響欣賞者的言行舉止。儒家認為音樂可以完善人的人格,“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所謂“成于樂”是說“樂以冶性”,“成性亦修身也”,所以才有“移風易俗,莫善于樂”。

所以,強調(diào)民族音樂教育在教學中的重要作用,對于培養(yǎng)具有民族自豪感的有文化的公民,對于實現(xiàn)音樂教育的文化傳承目標具有莫大意義。而要成為具有民族自豪感的有文化的公民,就要了解、接納、欣賞、熱愛自己民族的文化并且形成認同這種文化的意識。一個人有沒有文化意識要看他對文化的思想體系有多少認識。文化意識產(chǎn)生于對文化思想體系的獨到和整體認識。

對于中小學生來說,要做到對本民族的文化思想體系有獨到和整體的認識是不切實際的,那么我們就從這個體系最基本的載體之一——教材說起。

一、“音樂地圖”使音樂文化立體起來

縱觀幾套教材的使用,每套教材的編寫者都有一個美好愿望,就是盡可能挑選最美、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供孩子們學習,希冀他們熱愛音樂,享受音樂,受到美的熏陶。尤為可貴的是,每套教材都有大量民族音樂作品,在突出中國風格的同時,更注重體現(xiàn)地方特色。但是,由于音樂學科的特殊性,教材無法做到像數(shù)理知識那樣有很高的系統(tǒng)性,盡管編寫者已經(jīng)盡可能按照作品的難易程度安排在各個學段,但看上去還是有零散的感覺,尤其是近幾年的教材微調(diào),同一個作品今年出現(xiàn)在三年級,過兩年說不定就到五年級去了,不說眼花繚亂,至少我記憶混亂。那么怎樣才能把整個學年段的作品形成一個清晰體系呢?我想提出一個叫“音樂地圖”的概念。所謂“音樂地圖”,就是把每一冊所學的民歌、民樂按所在地區(qū)標注在我國地圖上,考慮到文化的流動性,不用太精確,標注在大概的位置即可,如有必要,可以附注簡單的文字說明(如果外國作品多的話,則同樣適用于在世界地圖上進行標注)。這個“音樂地圖”可以放在教材的最后幾頁,方便老師和學生參考學習。之所以提出這個概念,是因為大家知道,我國幅員遼闊,各地區(qū)的音樂文化既有獨特的地方色彩,又有各地區(qū)的流通、融合,而民族音樂的教學不能拋開民族生活的背景文化和歷史,參考這張地圖,橫向看,老師和學生可以結合其他學科的知識更全面地了解這些作品??v向看,可以把前后所學知識進行比照,由此對同一地區(qū)的作品形成一個比較完整的認識,了解何為“地方風味”。

有了直觀的教材,那誰幫助學生看懂這張“地圖”呢?當然是老師,所以要想學生變得“有文化”,自己先要有培養(yǎng)孩子形成音樂文化意識的意識。

二、教師“有意而為之”,學生“順勢而成之”

筆者觀察到,很多音樂老師在平時教學時多偏重技術技巧的傳授,雖然在教學中也有作者作品介紹,也有拓展作品的欣賞,但大多是“蜻蜓點水”,淺嘗輒止,眼界狹窄,更遑論是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唯獨在公開課上,老師們呈現(xiàn)的素材往往會讓人眼睛一亮,對作品的理解也深刻而精辟,展現(xiàn)出來的專業(yè)素養(yǎng)更是叫人嘆服??此麄兊恼n,常常很想贊一句:“有文化!”既然老師如此有水平,為什么大多數(shù)學生的見解只是“平平”呢?那是因為我們平時對“文化”,對“思想”這類東西貫徹得太少。比如《好一個土娃子》的教學,大多數(shù)老師可能聽到學生能很好地歌唱,能知道這首歌有幽默的民歌風味就完成教學任務,有沒有想過更深入了解詞曲作者,如果查過,就會發(fā)現(xiàn)曲作者的創(chuàng)作具有濃厚的荊楚音樂的特點。如果把作者的其他作品,比如《山路十八彎》引進課堂聽聽,那么學生的眼界是不是會更寬闊呢?在學習其他作品時,他們是不是會查找相關作品呢?有的老師會說,平時課務繁重,根本沒有那么多時間精力查找資料,把教材教參提供的內(nèi)容講全講透就已不易。這樣的照本宣科,不過是教師人云亦云地“灌”,學生不辨優(yōu)劣地“吸”而已。其實,要讓學生慢慢形成一種音樂文化意識,我們可以從以下幾點入手。

1.順藤摸瓜。例如在教唱《一只鳥仔》這首歌時,我在備課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歌詞中的“丟丟銅仔”一詞正是一首宜蘭童謠,與《一只鳥仔》旋律基本相同。從《丟丟銅仔》這首童謠,我了解到當時臺灣宜蘭地區(qū)民眾的生活狀態(tài)及當時的臺灣地理環(huán)境,還找到交響樂版本的《臺灣組曲》。當我把這些內(nèi)容充實到課堂時,學生學到的不僅是一首單純的歌,他們還看到歌曲背后的文化。

2.舉一反三。以江蘇民歌《楊柳青》為例,我在教唱《楊柳青》時,講到襯詞的運用,講到語言的特點。后來在學唱另外兩首江蘇民歌《打麥號子》和《拔根蘆柴花》時,我就讓學生自己總結這兩首歌的特點,并請他們關注這兩首歌所在的地區(qū),看一看地圖,再聽幾首蘇南音樂進行比較。學生在整個學習過程中不僅對江蘇音樂有比較完整的認識,還感受到探究的快樂。

3.存疑善問。有一次,我教唱《捉泥鰍》時,先讓學生聽了一個比較歡快的版本,問他們歌曲情緒如何,回答很統(tǒng)一,我接著給他們聽一個略帶憂郁的版本,再問他們歌曲情緒如何,結果他們的答案還是歡快活潑,當我說我覺得有點憂郁的時候,一眾學生都遺憾大叫:“我也是這么覺得的!”我問他們剛才為什么不說,他們說怕答錯。于是我告訴他們,聽音樂這個事情,沒有什么對錯之分,每個人聽到的都不會一樣,就算是同一個人,不同時間聽同一首曲子,感受也會不一樣。所以,遇到這樣的情況,要敢于問一聲:“為什么相同的歌曲會給人不同的情緒?”從這個問題,我讓學生了解音樂速度變化帶來的音樂味道的變化,讓他們知道語調(diào)的特點。

經(jīng)常運用類似的教學方法,教師的教學思路就會逐漸拓寬,會更多地關注各種音樂現(xiàn)象,學生也會跟著你順著文化的脈絡,領略到音樂文化的魅力,并由此形成愉快接受、主動探索的意識,也就是民族音樂文化意識。

猜你喜歡
民族音樂意識民族
人的意識可以“上傳”嗎?
我們的民族
傳統(tǒng)民族音樂在高職教育中的傳承——以高職民族音樂課程為例
民族音樂處在“低谷”
一個民族的水上行走
高校音樂教育對民族音樂文化的挖掘
增強“四個意識”發(fā)揮“四大作用”
多元民族
意識不會死
強化五個意識 堅持五個履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