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紅樓夢》與“往圣絕學(xué)”

2016-06-23 01:35:04廖可斌劉民紅
名作欣賞·評論版 2016年6期
關(guān)鍵詞:理學(xué)家宋明理學(xué)禪宗

廖可斌 劉民紅

摘 要:張載等宋明理學(xué)家受禪宗啟發(fā)對儒家學(xué)說進行重新解讀,發(fā)現(xiàn)其中深藏著一門秘學(xué),即往圣絕學(xué)。所謂往圣絕學(xué),就是以修身養(yǎng)性為主要內(nèi)容,追求精神自由和靈魂安寧。曹雪芹寫作《紅樓夢》,以小說的形式生動而形象地演繹了往圣絕學(xué),傳承了往圣絕學(xué),引導(dǎo)世人實踐往圣絕學(xué)。

關(guān)鍵詞:《紅樓夢》 往圣絕學(xué) 宋明理學(xué) 理學(xué)家 禪宗 佛教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xué),為萬世開太平?!眥1}宋代理學(xué)家張載發(fā)下宏愿要為往圣繼絕學(xué)。自從張載發(fā)愿為往圣繼絕學(xué)之后,許多仁人志士畢生致力于傳承往圣絕學(xué),清代曹雪芹便是其中的一個。那么,往圣絕學(xué)是什么?《紅樓夢》與往圣絕學(xué)又有什么關(guān)系?這得從禪宗說起。

禪宗不是中國化的佛教,它是釋迦牟尼所創(chuàng)立的佛教中原本就存在的一個宗派。禪宗的宗旨是追求精神自由和靈魂安寧。這個宗旨是佛教精神的集中體現(xiàn)和直接展示。禪宗傳入中國后,在發(fā)展的過程中,追求精神自由和靈魂安寧的宗旨始終沒變。雖然禪師們的教授方法發(fā)生了一些改變,但諸如機鋒、棒喝、體勢之類的教授方法只起啟發(fā)作用,無實質(zhì)性內(nèi)涵。六祖惠能沒有改革禪宗,他所做的只是弘揚佛教的精神,擴大禪宗的影響,引導(dǎo)東土眾生踏上探索精神自由、靈魂安寧的漫漫旅程。{2}牟宗三先生生前說:“中國佛教與印度佛教是不同,但不同的不是像日本人所說的有中國佛教,還有印度佛教。有什么兩個佛教?只有一個佛教,不同的不是對列的不同,是發(fā)展的不同,是前后發(fā)展的不同,而且中國人的發(fā)展很合乎佛教的本義,把佛的精神充分發(fā)揮出來,而且發(fā)揮得恰當(dāng)?!眥3}牟宗三先生認為世界上只有一個佛教。佛教雖然發(fā)源于印度,但由于不是印度的正宗(印度還是信婆羅門教),受印度本土風(fēng)俗習(xí)慣的限制,并沒有發(fā)展得很好。佛教是到中國之后才發(fā)展得很好的,它的精神是到中國之后才被發(fā)揚光大的。這種情況并不罕見,基督教的發(fā)展也是如此。耶穌是猶太人,但猶太人就不相信基督教,是羅馬世界的圣保羅把基督教從猶太那個歷史社會限制中拖出來,使之世界化?;浇淌且揽繗W美人的弘揚而發(fā)展壯大起來的。因此,牟宗三先生又說:“佛教傳到中國來,不同是前后發(fā)展的不同,是一個佛教一根而發(fā)。它可以從開始的階段發(fā)展推進一步,達到圓滿的境界,并沒有違背佛教的精神?!眥4}作為傳承佛教精神的禪宗在印度發(fā)展的歷史并不長,從摩訶迦葉到菩提達摩,統(tǒng)共才傳了二十八祖。自從菩提達摩東來,禪宗傳入中國后,猶如久旱逢甘雨,一下子蓬勃發(fā)展起來,千枝萬葉,蔚為壯觀。達摩傳慧可,慧可傳僧璨,僧璨傳道信,道信傳弘忍,弘忍傳惠能,惠能之后宗派林立,名僧遞出,徒眾不計其數(shù),法嗣一直延續(xù)到近代,且遠播日本。可以說,佛教精神的博大精深是靠中國人的功勞才充分顯示出來的,是中國人把佛教推向了世界,這足夠證明中華民族在人類文明進程中所起的巨大的接力作用,同時也表明儒釋道三教合一的中國文化不僅是民族的,更是世界的,具有融入世界的必然性,也有主宰世界的可能性。

程頤曰:“只是一個不動心。釋氏平生只學(xué)這個事,將這個做一件大事?!眥5}朱熹道:“釋氏先知死,只是學(xué)一個不動心?!眥6}心不動,就能永遠享受精神的自由和靈魂的安寧,即心安。所謂成佛,并不是件神秘怪異的事情,就是獲得心安。釋迦牟尼雖然設(shè)立了“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的禪宗,但對如何獲得心安,他沒有告訴世人,故后人說,釋迦慳,無物與人。{7}釋迦牟尼為何不說呢?除了無須說和沒法說外,{8}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不能說。在佛經(jīng)里面,釋迦牟尼把自己說得神乎其神:從無量劫來,為兔王,為水牛王,為善慧仙人,如是造世歷劫,今生降臨凈飯王家為悉達多太子,也是造歷幻緣,以后還要繼續(xù)歷劫下去。對于他的這一神化了的生命歷程以及諸種神異說法,很多人聽了之后心存懷疑。例如迦葉就發(fā)問了:“如佛言曰,我已久度煩惱大海。若佛已度煩惱海者,何緣復(fù)共耶輸陀羅生羅羅?以是因緣,當(dāng)知如來未度煩惱諸結(jié)大海。唯愿如來說其因緣?!眥9}意思是既然您說您是由神仙轉(zhuǎn)世過來的,就應(yīng)該沒有凡人的七情六欲,那您怎么又娶耶輸陀羅為妻?又生兒子羅羅?您不是也有情欲嘛,行房中事。您怎么解釋這件事情呢?對凡人來說,結(jié)婚生子是再尋常不過的事情了,但釋迦牟尼就是不肯承認自己是凡人,于是他繼續(xù)編故事,說道:“是菩薩摩訶薩所可示現(xiàn)如是無量神通變化,一切眾生無能測量,汝今云何能知如來習(xí)近淫欲生羅羅?……我于三千大千世界或閻浮提示現(xiàn)涅,亦不畢竟取于涅。或閻浮提示入母胎令其父母生我子想,而我此身畢竟不從淫欲和合而得生也。我已久從無量劫來離于淫欲,我今此身即是法身。隨順世間示現(xiàn)入胎……迦葉,以是緣故,汝不應(yīng)言羅羅者是佛之子。何以故?我于往昔無量劫中已離欲有。是故如來名曰常住無有變易?!眥10}不但自己沒有淫欲,而且此肉身也不是父母淫欲和合而生,既無妻也無子,一切都是法身隨順入世。佛祖這么說,誰也不知道真假,無法對證。然而,從唯物主義角度看,這種說法肯定是假的。釋迦牟尼不肯說真實,是怕眾生效法他的人生道路。

眾所周知,釋迦牟尼未出家之前的生活是極其奢華的。據(jù)佛典記載,凈飯王為了阻止他出家,想用物欲享受束縛住他的心,于是為他娶了鄰國公主、表妹耶輸陀羅,還為他建造了豪華壯麗的寒、暑、溫三時宮殿,讓他在其中盡情享樂。一句話,釋迦牟尼的享樂生活是一般人無法企及的。后來釋迦牟尼無情地拋棄嬌妻美妾、榮華富貴、帝王爵位,毅然出家,這其中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史書里說他見到人世間的生、老、病、死現(xiàn)象,深感人生痛苦,于是剃度出家,尋訪名師,修持學(xué)道,以求解脫人生的痛苦。佛經(jīng)里則言他是順世說法。例如《大般涅經(jīng)》就這樣說:“于閻浮提而復(fù)示現(xiàn)為王太子。眾生皆見我為太子于五欲中歡娛受樂,然我已于無量劫中舍離如是五欲之樂,為欲隨順世間法故,示如是相?!眥11}連史家肯定的說法都否定掉了,自己本來就是神靈,今生所作所為都是命中注定好了的。這么一說,世人就沒法效法了,人怎可效法神,惟有順從神的教導(dǎo)。

《紅樓夢》里有首“好了歌”,歌詞寫道:“世人都曉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將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沒了。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金銀忘不了,終朝只恨聚無多,及到多時眼閉了……”{12}這首歌概括了世人的普遍心理,對榮華富貴,只有趨之若鶩,鮮有唯恐避之不及的,即使認識到“死去元知萬事空”(陸游《示兒》)的道理,也難以割斷名韁利鎖。釋迦牟尼到底是怎么做到拋棄榮華的?后世有許多人認為,佛祖之所以能夠割斷名韁利鎖,是因為他過慣了錦衣玉食的生活,對這種富貴生活產(chǎn)生了厭倦,厭倦之后輕而易舉就舍棄了。這種理解是不是正確,也無從得知。倘若從釋迦牟尼真實生活談起,他的確經(jīng)歷了一段繁華富貴的享樂生活,或許真的是厭倦了那種奢侈生活。因而,有些學(xué)道之人便欲效法佛祖的行為,放縱欲望。昭覺克勤禪師便是一個典型的例子。據(jù)《五燈會元》載,昭覺克勤禪師也想效法釋迦牟尼,過過富貴風(fēng)流生活,結(jié)果卻險些在欲望溝里喪了小命。五祖弘忍對他說:“佛祖大事,非小根劣器所能造詣”,成佛是大丈夫事業(yè),“夫?qū)W般若菩薩,須具大根器,有大智慧始得?!眥13}

古往今來,世人只有享盡榮華富貴想長生不老的,很少能苦海無邊回頭是岸。因此,釋迦牟尼根本不敢提及他的真實生活,更不敢告訴人們他出家的真正原因。后世的禪師也不許僧徒效法佛祖的生活,道:“你不見達摩西來少室山下,面壁九年。二祖至于立雪斷臂,可謂受盡艱辛。然而達摩不曾措了一詞,二祖不曾問著一句……山僧每著至說古圣做處,便覺無地容身,慚愧后人軟弱,又況百味珍饈遞相供養(yǎng)。道我四事具足,方可發(fā)心。只恐做手腳不迄,便此隔生隔世去也。”{14}釋迦牟尼能在聲色享樂中出淤泥而不染;《金瓶梅》中的西門慶卻在聲色享樂中送了性命,被埋在了淤泥里。若無佛祖的大智慧與大定力,山珍海味、子女玉帛,只怕成了催命的牛頭馬面。

如何做到不動心呢?雖然釋迦牟尼什么都沒有說,宋明理學(xué)家們卻意外地從本土的儒家文化中找到了答案?!睹献印す珜O丑》上篇里有這么一段文字:

“公孫丑問曰:‘夫子加齊之卿相,得行道焉,雖由此霸王不異矣。如此,則動心否乎?孟子曰:‘否!我四十不動心。曰:‘若是,則夫子過孟賁遠矣。曰:‘是不難。告子先我不動心。曰:‘不動心有道乎?曰:‘有。北宮黝之養(yǎng)勇也,不膚撓,不目逃,思以一毫挫于人,若撻之于市朝;不受于褐寬博,亦不受于萬乘之君,視刺萬乘之君,若刺褐夫……孟施舍之守氣,又不如曾子之守約也。曰:‘敢問夫子惡乎長?曰:‘我知言,我善養(yǎng)吾浩然之氣。‘敢問何謂浩然之氣?曰:‘難言也。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yǎng)而無害,則塞于天地之間。其為氣也,配義與道,無事,餒也。是集義所生者,非義襲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則餒矣。我故曰:‘告子未嘗知義,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長也,無若宋人然……非徒無益,而又害之。”{15}

《孟子》這本書明確提到不動心這個問題,并對如何做到不動心進行了探討。據(jù)書里文字記載,孟子四十歲就已經(jīng)做到了不動心,他依靠培養(yǎng)胸中集義而形成的浩然之氣使之心不動。孟子是學(xué)孔子的,他說:“……可以仕則仕,可以止則止,可以久則久,可以速則速,孔子也。皆古圣人也,吾未能有行焉,乃所愿,則學(xué)孔子也。”{16}

《論語》記載孔子的言行事跡,沒有直言孔子的行為指向就是追求不動心。陸九淵說:“《論語》中多有無頭柄的說法,如‘知及之,仁不能守之之類,不知所及,所守者何事;如‘學(xué)而時習(xí)之,不知時習(xí)者何事?!眥17}孔子所學(xué)所教者何事?“夫子之道,至孟子而一光……夫子以仁發(fā)明斯道,其言渾無罅縫。孟子十字打開,更無隱遁,蓋時不同也?!眥18}孟子傳承孔子之教,把孔門秘學(xué)公布于眾。宋明理學(xué)家們正是通過孟子發(fā)現(xiàn)孔門秘學(xué)的奧旨就是探討不動心。朱熹說:“孔子曰:‘父一也,而取二名!此是宛轉(zhuǎn)取名之弊。學(xué)問只要心里見得分明,便從上面做去。如‘殺身成仁,不是自家計較要成仁方死,只是見得此事生為不安,死為安,便自殺身。旁人見得,便說能成仁。此旁人之言,非我之心要如此。所謂‘經(jīng)德不回,非以干祿;哭死而哀,非為生也。若有一毫為人之心,便不是了。南軒云:‘為己之學(xué),無所為而然。是也?!眥19}殺身成仁,照一般人理解,這是為他不是為己,體現(xiàn)了殺身者獻身于仁的崇高精神,但朱熹卻認為殺身者是為自己,為了心安才如此做的。在宋明理學(xué)家們的語境里,孔子生平的所作所為就是安心,追求靈魂的和平。

“心如何見得?接物時只要求個是。應(yīng)得是,便是心得其正;應(yīng)得不是,便是心失其正,所以要窮理。且如人唱喏,須至誠還他喏。人問何處來,須據(jù)實說某處來。即此便是應(yīng)物之心,如何更要見此心?……夫子所以不大段說心,只說實事,便自無病。至孟子始說‘求放心,然大概只要人不馳騖于外耳,其弊便有這般底出來,以此見圣人言語不可及?!眥20}

孔子很少說心,但他的一舉一動都在追求心安理得?!案F理盡性,然后至于命;盡人物之性,然后耳順;與天地參,無意、必、固、我,然后范圍天地之化,從心而不矩,老而安死,然后不夢周公?!眥21}孔子一生求知踐行只為安心,安然順應(yīng)天地運行規(guī)律,坦然接受貴賤壽夭命運。

“(孟子)他本只是答公孫丑‘不動心,纏來纏去,說出許多‘養(yǎng)氣‘知言‘集義,其實只是個‘不動心。人若能不動心,何事不可為?然其所謂‘不動心,不在他求,只在自家知言集義,則此氣自然發(fā)生于中。不是只行一兩事合義,便謂可以掩襲于外而得之也??鬃釉唬骸坏弥行卸c之,必也狂狷乎!看來這道理,須是剛硬,立得住腳,方能有所成。只觀看孔子晚年方得個曾子,曾子得子思,子思得孟子,此諸圣賢都是如此剛果決烈,方能傳得這個道理。若慈善柔弱底,終不濟事……如今人多將顏子做個柔善底人看。殊不知顏子乃是大勇,反是他剛果得來細密,不發(fā)露。如個有大氣力底人,都不使出,只是無人抵得他……”{22}

宋明理學(xué)家們認為,孟子如此,顏回、曾子、子思都是如此,他們宗法孔子,傳承孔門之學(xué),修身養(yǎng)性都以不動心為旨歸,努力探索讓心不動的方法。

程頤說:“孔子沒,曾子之道日益光大??鬃記],傳孔子之道者,曾子而已。曾子傳之子思,子思傳之孟子,孟子死,不得其傳,至孟子而圣人之道益尊?!笨鬃又澜?jīng)曾子、子思、孟子三人努力光華日顯,孟子后失傳無聞,后世學(xué)者不復(fù)得以窺其堂奧?!白悦陷V沒,圣學(xué)失傳,學(xué)者穿鑿?fù)?,不知入德。先生杰然自立于千載之后,芟榛穢,開示本原,圣人之庭戶曉然可入,學(xué)士大夫始知所向。”{23}孟子死后,旁門雜說盛行,孔門秘學(xué)湮沒無聞。直到程顥等宋明理學(xué)家出現(xiàn),這種局面才得到扭轉(zhuǎn),他們踵武圣人之跡,昌明圣人之學(xué),力振孔子之道。程頤說:“德盛者,物不能擾而形不能病。形不能病,以物不能擾也。故善學(xué)者,臨死生而色不變,疾痛慘切而心不動,由養(yǎng)之有素也,非一朝一夕之力也?!眥24}儒學(xué)的主要內(nèi)容是盛德,但盛德不是最終目標(biāo),最終目標(biāo)是心不動,即通過盛德獲得心靈的安寧。王陽明一語概括道:“圣人之學(xué),心學(xué)也。堯舜禹之相授受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zhí)厥中。此心學(xué)之源也。中也者,道心之謂也。道心精一之謂仁,所謂中也??酌现畬W(xué),惟務(wù)求仁,蓋精一之傳也?!眥25}儒家學(xué)說的精髓就是心學(xué)。宋人王說得更為直接,他說:“予聞孔圣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子出,門人問,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又聞釋迦在靈山拈花,迦葉微笑。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涅妙心,付囑摩訶迦葉。二者用處不同,義則一也。由此觀之,一貫之理,以心傳心,千萬載間,綿綿不絕?!眥26}

儒學(xué)和佛學(xué)旨意相同。而跟佛經(jīng)不同的是,儒家典籍直接記載了孔孟等儒家圣賢修身養(yǎng)性過程中的言行事跡和心得體會。宋明理學(xué)家們通過仔細閱讀,爬梳剔抉,總結(jié)歸納出儒家圣賢修身養(yǎng)性的一些方法?!靶闹暾?,不熱而煩,不寒而栗,無所惡而怒,無所悅而喜,無所取而起。君子莫大于正其氣,欲正其氣,莫若正其志。其志既正,則雖熱不煩,雖寒不栗,無所怒,無所喜,無所取,去就猶是,生死猶是,夫是之謂不動心?!眥27}此是不動心的精神狀態(tài)及如何做到不動心?!安粍有挠卸河性斓蓝粍诱?,有以義制心而不動者。此義也,此不義也,義吾所當(dāng)取,不義吾所當(dāng)舍,此以義制心者也……勇者所以敵彼者也,茍為造道而心不動焉,則所以敵物者,不賴勇而裕如矣。”此是不動心的類型及內(nèi)涵?!翱鬃游房锶?,文王囚里,死生在前了,圣人元不動心,處之恬然。只看此,便是要見得道理分明,自然無此患。所以圣人教人致知、格物,考究一個道理。自此以上,誠意、正心皆相連上去也?!眥28}此是讓心不動的細則:格物、致知、正心、誠意,如此等等,這便是宋明理學(xué)家們所定義的“往圣絕學(xué)”,即“圣賢相傳之心法”{29}。如果說禪宗是佛教精神的集中體現(xiàn),往圣絕學(xué)則是儒教精神的具體演繹。往圣絕學(xué)的主旨跟禪宗的宗旨完全一致,即都以修心為主要內(nèi)容,追求精神的自由和靈魂的安寧。

整部《紅樓夢》就是寫了一個讓心不動的故事。青埂頑石本是不動的,“天不拘兮地不羈,心頭無喜亦無悲”,經(jīng)過女媧一番鍛煉,動了,“卻因鍛煉通靈后,便向人間覓是非”,但它注定還是要恢復(fù)到不動的狀態(tài),“待劫終之日,復(fù)還本質(zhì),以了此案”。當(dāng)空空道人從大荒山無稽崖青埂峰下經(jīng)過時,“忽見一大塊石上字跡分明,編述歷歷”,頑石已經(jīng)復(fù)原為本來的不動狀態(tài),依舊是那塊大石頭。頑石下凡后變成了賈寶玉腔子里那顆騷動不安的心——“無故尋愁覓恨,有時似傻如狂”,小說最后寫賈寶玉跟隨茫茫大士和渺渺真人絕塵而去,頑石回歸青埂峰,表明那顆曾經(jīng)躁動不安的心獲得安寧,恢復(fù)到不動狀態(tài)。

《紅樓夢》開篇寫道:“作者自云,因曾歷過一番夢幻之后,故將真事隱去。而借‘通靈之說,撰此《石頭記》一書也。故曰‘甄士隱云云?!弊髡卟苎┣郏恕都t樓夢》,并未留下多少其他的著述文字,他借“通靈”之說委婉表述自己的那番夢幻經(jīng)歷。《紅樓夢》通篇寫的是通靈寶玉由心動到心不動的過程,據(jù)此可知,曹雪芹的那段夢幻經(jīng)歷就是其心趨向不動的經(jīng)歷。曹雪芹為什么寫作《紅樓夢》?他在小說里說是欲將“背父兄教育之恩,負師友規(guī)談之德,以至今日一技無成,半生潦倒之罪,編述一集,以告天下人”,實際上曹雪芹是借小說傳承往圣絕學(xué),指示方向,介紹心法,引導(dǎo)世人走出煩惱和痛苦泥沼,獲得精神自由和靈魂安寧。

古往今來,誰也無法逃避生、老、病、死,這是人類不得不直面的共同課題,人生因此顯得不完美,存在著這樣那樣的苦難與遺憾,煩惱和痛苦像小蟲子一樣時時嚙咬著人們的心,恰如茫茫大士和渺渺真人對青埂頑石所說的:“那紅塵中卻有些樂事,但不能永遠依恃;況又有‘美中不足,好事多魔八個字緊相連屬,瞬息間則又樂極悲生,人非物換,究竟是到頭一夢,萬境歸空,倒不如不去的好?!?/p>

《紅樓夢》里寫了那么多人,誰的人生是完美的?誰的人生沒有煩惱和痛苦?探春說:“我們這樣人家,外頭看著我們不知千金萬金小姐何等快樂,殊不知我們這里說不出來的煩難更利害。”那如何才能擺脫煩惱和痛苦?如何才能獲得精神的自由和靈魂的安寧?古人在思考,今人也在思考。東土禪宗二祖慧可(神光)立雪斷臂成為達摩弟子后,他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請達摩為他安心,說:“我心未寧,乞師與安?!眥30}當(dāng)代作家賈平凹在《廢都》里借周敏寫的一首詩道出了自己內(nèi)心相同的苦悶:“我走遍東西,尋訪了所有的人。我尋遍了每一個地方,可是到處不能安頓我的靈魂。”{31}佛教創(chuàng)始人釋迦牟尼通過艱苦探索,終于找到擺脫煩惱和痛苦的方法,獲得了精神自由和靈魂安寧,點亮了一盞燈,帶來了光明和希望:人類可以通過努力超脫苦海。釋迦牟尼雖然沒告訴世人修心的具體方法,但他指示了正確方向:路在人的心里。儒家祖師孔子也在探索,最后跟釋迦牟尼殊途同歸,都發(fā)現(xiàn)路在人的心里??鬃与m然沒有從理論上闡明如何做到不動心,但在指導(dǎo)學(xué)生進行道德修養(yǎng)的實踐中卻滲透了自己修心的許多經(jīng)驗。

朱熹說:“‘彼丈夫也,我丈夫也,吾何畏彼哉!他合下也有許多義理,自家合下也有許多義理,他做得,自家也做得?!眥32}圣賢也是人,他們做的事,尋常人也能做到,只是尋常人閱歷淺,常常不知道該如何做,所以要讀圣賢書,因為圣賢的書就是教導(dǎo)人怎么去做的?!白x書已是第二義。蓋人生道理合下完具,所以要讀書者,蓋是未曾經(jīng)歷見許多。圣人是經(jīng)歷見得許多,所以寫在冊子上與人看?!眥33}圣賢著書原不是玩文字游戲,更不是為把讀者套牢在文字迷宮里,而是他們經(jīng)歷得比常人多,寫在書上給人看,教人怎么去做。曹雪芹顯然繼承了古代圣賢著書的良好傳統(tǒng),依據(jù)自己的經(jīng)歷敷衍出《紅樓夢》這部小說,介紹經(jīng)驗,教導(dǎo)在煩惱苦海中上下沉浮的人們?nèi)绾蔚前蹲跃取?/p>

心不動,不是老和尚端坐。佛眼禪師說:“佛法是個省力易會法門,人自辛苦。古人見了不奈何,向人道:‘你試一念靜思看。好言語。后人不明古人意,了去那里閉眉合眼,捺伏身心,堆堆地坐了等悟。好癡,好癡?!眥34}心不動,是不受干擾,來去自由,無拘無束,同時能專注于自己的理想和信仰。曹雪芹在困境中寫作《紅樓夢》,表明修持不動心,不等于什么事情都不做,相反是干大事業(yè)。釋迦牟尼不是通過端坐在寺廟里敲木魚成佛的,他是在現(xiàn)實生活中歷經(jīng)千難萬險才獲得心靈的安寧;成佛后,他也不是整天窩在寺廟里什么事情也不干,而是設(shè)教說法,普度眾生,由此創(chuàng)立了千古不朽的偉業(yè),為后世人文主義者樹立了一個光輝典范。

孔孟周游列國,拯時救世,收徒講學(xué),傳遞光明火種。莊子也不是什么事情沒做,他寫出了《莊子》一書中的許多篇章,開創(chuàng)道家流派,建立了豐功偉績。宋代理學(xué)家二程、朱熹、張載等人鉆研典籍,著書立說,創(chuàng)立理學(xué),對中國文化史和哲學(xué)史做出了杰出貢獻。這些修持不動心的先賢們不但做事,而且是做大事,披荊斬棘,探索未來,為人類走向光明尋找出路,誠如《紅樓夢》中的甄寶玉所言:“后來見過那些大人先生,盡都是顯親揚名的人;便是著書立說,無非言忠言孝,自有一番立德立言的事業(yè),方不枉生在圣明之時,也不致負了父親師長養(yǎng)育教誨之恩……”而無數(shù)沉溺于孽海深情中的人整天競相奔走,又都干些什么呢?小說《西游記》里有首詩說得好:“爭名奪利幾時休?早起遲眠不自由!騎著驢騾思駿馬,官居宰相望王侯。只愁衣食耽勞碌,何怕閻君就取勾?繼子蔭孫圖富貴,更無一個肯回頭!”(第一回)這首詩歌高度概括了名利場中人的追求。對名利關(guān)心之人即使有本領(lǐng)有才華,但由于掌控不了腔子里的那顆如猿猴般難以馴服的心,往往做出害人害己的事情。例如賈雨村,算是個英豪人物,小說從甄家丫鬟嬌杏角度對他作了這樣一番描繪:“敝巾舊服,雖是貧窘,然生得腰圓背厚,面闊口方,更兼劍眉星眼,直鼻權(quán)腮。這丫鬟忙轉(zhuǎn)身回避,心下乃想:‘這人生得這樣雄壯,卻又這樣襤褸,想他定是我家主人常說的什么賈雨村了,每有意幫助周濟,只是沒甚機會。我家并無這樣貧窘親友,想定是此人無疑了。怪道又說他必非久困之人。”賈雨村的確有抱負,中秋夜“因又思及平生抱負苦未逢時,乃又搔首對天長嘆,復(fù)高吟一聯(lián)曰:‘玉在櫝中求善價,釵于奩內(nèi)待時飛?!彼埠苡胁湃A,與甄士隱飲酒賞月,口號一絕:“時逢三五便團圓,滿把晴光護玉欄。天上一輪才捧出,人間萬姓仰頭看?!彼埠芮趭^進取,初次參加科舉考試就考中進士,升為知府。然而賈雨村又都做了些什么事情呢?初次做官,因有貪酷之弊,被朝廷革職,最后又因犯了婪索的案件,被遞籍為民,最終腔子里的那顆名利之心害了自己。

小說開頭寫賈雨村想上京趕考,但沒有盤纏路費。甄士隱贈送他銀兩,他才得以上京趕考,后來路遇出家為道的甄士隱在廟中遭遇火災(zāi),他不但不前去解救,連回去看一眼也不肯。賈政受妹夫林如海之托,為賈雨村謀了一個金陵應(yīng)天府的職位,賈雨村不但不感恩圖報,還暗中使壞,致使賈府被抄——“他本沾過兩府的好處,怕人說他回護一家,他便狠狠的踢了一腳。所以兩府里才到底抄了?!辟Z雨村再次做官,審判薛蟠打死人一案,他本想報效朝廷,為老百姓主持正義,說:“但事關(guān)人命,蒙皇上隆恩,起復(fù)委用,實是重生再造,正當(dāng)殫心竭慮力圖報之時,豈可因私而廢法,是我實不能忍為者?!笨山?jīng)門子一勸說——“老爺說的何嘗不是,但只如今世上是行不去的。豈不聞古人云:大丈夫相時而動。又曰:趨吉避兇者為君子。依老爺這一說,不但不能報效朝廷,亦且自身不保,還要三思為妥”,他隨即徇情枉法,胡亂斷了此案,致使殺人犯薛蟠逍遙法外。

賈雨村是有抱負之士,渴望建功立業(yè),但由于名利之心暗中作祟,導(dǎo)致一生碌碌無為,功業(yè)無成,而且由于名利之心不死,他的抱負走向了反動,不是為老百姓排憂解難,而是為虎作倀,替統(tǒng)治者剝削老百姓。如賈雨村為討好賈赦,坑害石呆子,連賈璉都看不過去,說道:“為這點子小事,弄得人坑家敗業(yè),也不算什么能為?!逼絻簩λ呛拗牍?,咬牙罵道:“都是那賈雨村,什么風(fēng)村,半路途中那里來的餓不死的野雜種,認了不到十年,生了多少事出來。”建功立業(yè)之人,若不修心立德,所謂的功業(yè)到頭來不過是做幫閑、幫兇而已。

古人有三立:立行、立德、立言。立行需要心不動,心不動,不為外物所擾,才能意志堅定,執(zhí)著自己的理想追求。比如孔子周游列國,推行仁政,途中面臨威逼利誘,但他始終不動搖,明知仁政主張推行不了,仍然不放棄,真正是孟子所說的“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立德,不是有意行善?!安坏靡?,當(dāng)為而為之,雖殺人皆義也;有心為之,雖善皆意也。正己而物正,大人也;正己而正物,猶不免有意之累也。有意為善,利之也,假之也;無意為善,性之也,由之也。有意為善,且為未盡,況有意于未善耶!仲尼絕四,自始學(xué)至成德,竭兩端之教也?!眥35}薛寶釵雖有停機之德,但她這個德就是有意為之那種,她正己也正賈寶玉,時常規(guī)勸賈寶玉走正路,考取功名。薛寶釵為德不是以德為目的,她是利用德,假借德,以實現(xiàn)其他目的?!拔蚁肽阄壹葹榉驄D,你便是我終身的倚靠,卻不在情欲之私。論起榮華富貴,原不過是過眼煙云;但自古圣賢,以人品根柢為重”,“古圣賢原以忠孝為赤子之心,并不是遁世離群,無關(guān)無系為赤子之心。堯舜禹湯周孔時刻以救民濟世為心,所謂赤子之心原不過是‘不忍二字”,“你既理屈詞窮,我勸你從此把心收一收,好好的用用功。但能博得一第,便是從此而止,也不枉天恩祖德”。通過薛寶釵辯駁賈寶玉的這些話,我們可以看出她勸賈寶玉改邪歸正,無非就是盼望賈寶玉考中做官。賈寶玉一旦考中功名就可以保住她寶二奶奶及賈府的榮華富貴,讓他們繼續(xù)過著養(yǎng)尊處優(yōu)的生活。賈寶玉毫不留情地指出薛寶釵的虛偽,說:“既要講到人品根柢,誰是到那太初一步地位的!”又說:“堯舜不強巢許,武周不強夷齊?!薄安粡姟笔菫檎憾镎?,“到那太初一步地位”是為窮理盡性,這才是真正的為德。賈寶玉不僅揭穿了世人有意為善的偽善,也否定了忠臣義士不得已的假義,道:“那武將不過仗血氣之勇,疏謀少略,他自己無能,送了性命,這難道也是不得已!那文官更不可比武官了,他念兩句書窩在心里,若朝廷少有瑕疵,他就胡談亂勸,只顧他邀忠烈之名,濁氣一通,即時拼死,這難道也是不得已!……可知那些死的都是沽名,并不知大義?!辈坏靡训闹液托⒁膊皇钦娴隆堓d說:“循天下之理之謂道,得天下之理之謂德,故曰:‘易簡之善配至德。”{36}得天下之理是謂窮理,窮理則可盡性;盡性則位立天德?!案F理盡性,則性天德,命天理,氣之不可變者。獨死生修夭而已?!眥37}性天德,命天理,則無意、必、固、我。林黛玉說:“原是有了我,便有了人。有了人便有無數(shù)的煩惱,生出來恐怖、顛倒、夢想,更有許多纏礙?!蔽沂菬郎傻母??!疤炖硪回灒瑒t無意、必、固、我之鑿。意、必、固、我,一物存焉,非誠也;四者盡去,則直養(yǎng)而無害矣?!眥38}絕此四者,存天理,成至德。成德必須修心,使心不牽制于意、必、固、我,不被外物所動。薛寶釵之所以不能誠心向德,是因為其心拘泥在名利等外物上。

《紅樓夢》中只有賈寶玉領(lǐng)悟到往圣德行的真正內(nèi)涵,說道:“我們生來已陷溺在貪嗔癡愛中,猶如污泥一般,怎么能跳出這般塵網(wǎng)!如今才曉得‘聚散浮生四字,古人說了,不曾提醒一個?!比瞬荒芴龅厍颍荒芴与x人群,即使躲到深山老林里,也依然生活在這個世界上,所謂“跳出這般塵網(wǎng)”,也就是跳出意、必、固、我的網(wǎng)絡(luò),使心無所羈絆,不為外物所動,是謂成德。

立言和立德密不可分。“所謂天理也者,能悅諸心,能通天下之志之理也。能使天下悅且通,則天下必歸焉”{39},“能通天下之志者為能感人心,圣人同乎人而無我,故和平天下,莫盛于感人心”{40}。修心至德,則達乎天理;存天理滅人欲,則物我一體,萬物皆備于我,故我能通天下之志,合眾人之心。眾人心中皆存天理,“人于天理昏者,是只為嗜欲亂著他”{41}?!叭褰套蚤_辟以來,二帝三王述天理,順人心,治世教民,厚典庸禮之道,后世圣賢遂著書立言,以示后世?!眥42}言天理,順人心,合眾人之心,故能感動人心。感動眾人之心,則天下悅我之言。南宋詩人陸游曾說:“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粹然無瑕疵,豈復(fù)須人為?!保ā段恼隆罚┯《仍娙颂└隊栐凇段膶W(xué)的本質(zhì)》一文中也說:“文學(xué)不是某個人的獨占的東西,也不是創(chuàng)作者的,而是神明的聲音?!眥43}陸游和泰戈爾都認為好文章是思索不得的,好似神明的聲音,被詩人心靈巧妙捕獲?!都t樓夢》里寫香菱作詩,反復(fù)思量出的兩首詩都不好,倒是夢中得到的一首被眾人贊賞不已。曹雪芹借香菱作詩的例子表達了同樣的道理,即好文章不是思維所能思考到的,即如張載說言:“《易》謂‘窮神知化,乃德盛仁熟之致,非智力能強也。”{44}洞悉神靈的秘密,聆聽神明的聲音,靠的不是智力而是德行。那如何盛德才能捕捉到神明的聲音?張載又說:“妄去然后得所止,得所止然后得所養(yǎng)而進于大矣。無所感而起,妄也;感而通,誠也;計度而知,昏也;不思而得,素也?!眥45}摒棄雜念,去妄達誠,便可不思而得。曹雪芹在小說中也提到了誠的重要性,他借賈寶玉之口說道:“這紙錢原是后人異端,不是孔子遺訓(xùn)。以后逢時按節(jié),只備一個爐,到日隨便焚香,一心誠虔,就可感格了。愚人原不知,無論神佛死人,必要分出等例,各式各例的。殊不知只一‘誠心二字為主。即值倉皇流離之日,雖連香亦無,隨便有土有草,只以潔凈,便可為祭。不獨死者享祭,便是神鬼即來享的?!毙恼\為何能感格?張載說:“義命合一存乎理,仁智合一存乎圣,動靜合一存乎神,陰陽合一存乎道,性與天道合一存乎誠?!眥46}又說:“至誠,天性也;不息,天命也。人能至誠則性盡而神可窮矣,不息則命行而化可知矣。”{47}至誠,則理窮性盡,合乎天道,通乎神明,故能知鬼神秘密,得造化神功?!盁o我而后大,大成性而后圣,圣位天德不可致知謂神。故神也者,圣而不可知……窮神知化,與天為一,豈有我所能勉哉?乃德盛而自致爾。”{48}曹雪芹格外重視道德修養(yǎng),小說第十九回寫襲人規(guī)誡賈寶玉道:“……而且背前背后亂說那些混話,凡讀書上進的人,你就起個名字叫‘祿蠹,又說只除‘明明德外無書,都是前人自己不能解圣人之書,便另出己意混編纂出來的?!绷⒀员仨毾攘⒌拢瑹o德之言荼毒人心,行而不遠;有德之言感動人心,萬代傳誦?!都t樓夢》之所以能夠引起眾多讀者的共鳴,是因為它講的是天理,合人心,所謂“由來同一夢,休笑世人癡”,故能悅?cè)诵??!都t樓夢》之所以難以研究,是因為它是曹雪芹通過盛德而聆聽到的神明的聲音,思維無法思量得到,也無法用思維分析得了,故唯有德盛者能解其中味。

綜上所述,張載等宋明理學(xué)家受禪宗啟發(fā)對儒家學(xué)說進行重新闡釋,發(fā)現(xiàn)其中深藏著一門秘學(xué),即往圣絕學(xué)。所謂往圣絕學(xué),就是以修身養(yǎng)性為主要內(nèi)容,追求精神自由和靈魂安寧。曹雪芹寫作《紅樓夢》,以小說的形式生動而形象地演繹往圣絕學(xué),傳承往圣絕學(xué),引導(dǎo)世人實踐往圣絕學(xué)。

{1}{21}{35}{36}{37}{38}{39}{40}{44}{45}{46}{47}{48} (宋)張載:《張載集》,中華書局1978年版,第396頁,第40頁,第28頁,第32頁,第22頁,第28頁,第23頁,第34頁,第17頁,第28頁,第20頁,第63頁,第17頁。

{2} 禪宗不是中國化的佛教,而是佛教中一直就存在著的一個宗派。達摩東來,禪宗傳入中國,六祖惠能并沒有改革禪宗,他跟迦葉和達摩一樣,所作所為只是指示方向,引導(dǎo)更多的人踏上探索精神自由、靈魂安寧的漫漫旅程。詳細內(nèi)容可參見成長春教授和他的學(xué)生劉民紅聯(lián)名發(fā)表的兩篇論文《論佛教的真假兩個世界》,《東南大學(xué)學(xué)報》(哲社版)2009年12月第11卷增刊,第113—116頁;《禪宗:追求精神自由與靈魂安寧的一貫之道》,《河南師范大學(xué)學(xué)報》(哲社版)2010年9月第5期,第35—39頁。筆者贊同這一全新的觀點,并引用牟宗三先生的觀點作輔證。

{3}{4} 牟宗三、盧雪昆錄音整理:《四因說演講錄》,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108頁。第109頁。

{5}{23}{24} 程顥、程頤:《二程遺書》,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247頁,第387頁,第378頁。

{6}{19}{20}{22}{28}{29}{32}{33}{42} (宋)黎靖德編,王星賢點校:《朱子語類》(全八冊),中華書局1986年版,第3024頁,第93頁,第2936頁,第1244頁,第2849頁,第2870頁,第2889頁,第161頁,第2993頁。

{7}{13}{14}{26}{30} (宋)普濟著,蘇淵雷點校:《五燈會元》(全三冊),中華書局1984年版,第306頁,第394頁,第884—885頁,第2頁,第44頁。

{8} 釋迦牟尼沒有告訴世人他成佛的秘密,一是因為無須說,二是因為沒法說。無須說是指釋迦牟尼的生活和人生道路無法重復(fù),即使生活環(huán)境相同,人生結(jié)局也可能迥異,他的經(jīng)驗對別人并不適用,無須說自己成佛的經(jīng)歷。沒法說是指釋迦牟尼的人生道路屬于探索者道路,既是探索,就意味著沒目標(biāo),沒方向,沒軌道,摸索著向前走,在迷茫、困惑、痛苦中不停掙扎,不停尋找出路,不經(jīng)意間醍醐灌頂,一下子通了,找到了出路。這是個自然的過程、無為的過程。詳細內(nèi)容可參見成長春教授和他的學(xué)生劉民紅聯(lián)名發(fā)表的兩篇論文《論佛教的真假兩個世界》,《東南大學(xué)學(xué)報》(哲社版)2009年12月第11卷增刊,第113—116頁;《禪宗:追求精神自由與靈魂安寧的一貫之道》,《河南師范大學(xué)學(xué)報》(哲社版)2010年9月第5期,第35—39頁。筆者贊同以上的觀點,他人已經(jīng)論述詳備,這里無須贅述。

{9}{10}{11} 曇無讖原譯,破虛明注譯:《大般涅經(jīng)今譯》,中國科學(xué)出版社2003年版,第97頁,第97—106頁,第101—102頁。

{12} 文中有關(guān)《紅樓夢》的引文均出自曹雪芹、高鶚:《紅樓夢》,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2000年版,第12頁。(受篇幅字數(shù)限制,余下引文不再標(biāo)明出處、回數(shù)、頁數(shù))

{15}{16} 金良年撰:《孟子譯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第57—58頁,第59頁。

{17}{18}{25} (宋)陸九淵著,鐘哲點校:《陸九淵集》,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395頁,第397—398頁,第537頁。

{27}{41} (宋)程顥、程頤著,王孝魚點校:《二程集》,中華書局1981年版,第321頁,第42頁。

{31} 賈平凹:《廢都》,作家出版社2009年版,283頁。

{34} (宋)賾藏主編,蕭父、呂有祥點校:《古尊宿語錄》(上),中華書局1994年版,第612—613頁。

{43} 倪培耕等譯:《泰戈爾論文學(xué)》,上海譯文出版社1988年版,第7頁。

作 者:廖可斌,北京大學(xué)文學(xué)院教授,博士生導(dǎo)師,研究方向:中國古代文化與中國古代文學(xué)關(guān)系;劉民紅,文學(xué)碩士,編輯。

編 輯:康慧 E-mail:kanghuixx@sina.com

猜你喜歡
理學(xué)家宋明理學(xué)禪宗
“格物致知”與“以物觀物”——兩宋理學(xué)家詠物賦創(chuàng)作探賾
宋明理學(xué)的美育之道
——《宋明理學(xué)人格美育論》評介
禪宗軟件
英語文摘(2021年10期)2021-11-22 08:02:26
論舊禪宗與王維的詩歌創(chuàng)作
論宋代理學(xué)家序跋中的美學(xué)思想
湯顯祖與明代理學(xué)家交游考略
中華戲曲(2017年2期)2017-02-16 06:53:50
《愚公移山》和醫(yī)學(xué)“禪宗”
張九齡與禪宗
張載對宋明理學(xué)的歷史貢獻
民國理學(xué)家群體的政治認同及其嬗變——以靈峰精舍為例
瓮安县| 葵青区| 勐海县| 广昌县| 翁源县| 泾阳县| 会泽县| 威海市| 南康市| 潞城市| 玛曲县| 济南市| 永和县| 宝兴县| 木兰县| 洪雅县| 多伦县| 贞丰县| 抚松县| 亳州市| 波密县| 汾西县| 富阳市| 柳州市| 尉犁县| 镇坪县| 凤山市| 白银市| 诏安县| 淮安市| 淮阳县| 河南省| 黄浦区| 鄯善县| 蓬莱市| 崇礼县| 宁陕县| 翼城县| 武陟县| 张掖市| 南京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