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檀
日本消費以貴聞名,其實不然。朋友去日本已有20多年,感覺日本工資與物價一直沒有怎么變化,反過來也說明日本反通縮一直沒有太大的進展。
據日本國稅廳統(tǒng)計,2014年日本職工年均收入為414萬日元,其中男性職工年均收入511萬日元,按照目前的匯價,大概在25萬到29萬人民幣,減去大約25%的稅、費等,實際到手的20萬到25萬左右??紤]到東京市區(qū)的房租要占工資的一半以上,日本普通工薪族必須節(jié)衣縮食。
安倍上臺后,物價有明顯上升。最近的例子是日本赤城乳業(yè)最新發(fā)布的一則漲價廣告,自1981年開始發(fā)售時售價為50日元,1991年漲至60日元。此后的25年,一直維持這一價格,直到今年又要漲價到70日元了。二十幾年不變的價格,現在要動一動了,地板下傳來破裂聲。
日媒統(tǒng)計,今年4月,日本至少9類食品或服務漲價,包括北海道的納豆、袋裝玉米粉、威士卡、獅子王公演門票等,漲價隊伍越來越大。安倍經濟學一方面希望企業(yè)給員工加薪刺激消費,另一方面希望通脹率上升,同時增加消費稅,解決政府的赤字難題。
只是情況并非一帆風順,除了豐田等大企業(yè),多數中小企業(yè)不可能給員工加薪,物價上漲是普通工薪族無法承受之重。2014年4月,安倍政府將消費稅提升到8%,原定2015年10月將消費稅提升到10%,由于壓力巨大,不得不推遲一年半到2017年4月1日實施。
日本總務省去年12月25日公布的數據顯示,受能源價格降幅收窄及食品價格提升明顯等因素影響,去年11月份剔除生鮮食品價格后的日本核心消費價格指數同比微增0.1%,實現五個月來首次增長。汽油價格同比下降17.5%,電力價格同比下降5.6%。剔除生鮮食品價格后的食品價格同比上漲2.3%。經通脹調整后,去年11月份日本家庭月均支出同比減少2.9%至27.33萬日元(約合2273美元),月均收入同比縮減1.8%至42.57萬日元(約合3533美元),均連續(xù)三個月同比下滑。日本經濟嗄嘎作響,國民承受力弱,沒有跡象顯示進入景氣周期。
對中國人來說,這兩年卻掀起了一股赴日購買的高峰。筆者到日本一游,第一個感受是折合成人民幣,日本物價不算太高。
到日本后第一餐烤肉,每人1680日元,約每人97元,與北京、上海比,可以接受。好的定食在1000—2000日元之間,一頓拉面在500—800日元,也就是30—40元人民幣,同樣在可以接受的范圍內。
到溫泉,避開草津、箱根等熱門路線,到群馬縣伊香保的日風老式旅館,一晚上1萬日元,折合人民幣580元,含豐盛的早餐與晚餐與19小時的溫泉開放時間,不必擔心天價蝦、天價牛肉,是個非常合理的價格。
路上看到百元店與LIFE等超市,價格與國內基本持平。日本政府鼓勵境外游客消費,用護照可以免8%消費稅。關鍵是日本產品享有信用溢價,東京的免稅店把日本制放在醒目的位置,提供從化妝品、奶粉、水壺等一系列產品。筆者雖然沒有在免稅店采購,即使在百元店,也不會有受騙、有毒食品等種種擔心。
另一個感受則是日本通縮遠未結束,不要說日本家庭負債上升,從事服務行業(yè)的大都是老人,并且冷門線路即使在櫻花季,人也極少,不像東京的御園、上野公園等地熙熙攘攘。老齡化與經濟緊縮幾乎觸手可及,很難相信,這些景區(qū)的旅館與飯店大部分能夠盈利,這些老人以忍耐堅持、無微不至的服務維持著自己的尊嚴。
至于購物,國人購買以日用品居多,與日本觀光廳的調查類似,2015年到日本旅游的中國人只占總數的1/4,卻貢獻了全年41%約800億人民幣的消費額。
人民幣雖然在境內購買力下降,在境外還算值錢,并且國內某些產品的信用自殺,殺死了很多國產品的信用,中國人的境外消費購買潮未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