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俊英
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口語交際能力是現(xiàn)代公民的必備能力。這就向全體語文教師提出:培養(yǎng)學生口語交際的基本能力,讓學生在各種活動中學會傾聽、表達和交流,初步學會文明地進行人際溝通和社會交往,發(fā)展合作的精神。新課標的要求,把“人”的社會能力作為最終培養(yǎng)目標,更體現(xiàn)了大語文觀精神。
教育家葉圣陶曾經(jīng)說過:語文,語文,語者,口頭表達,文者,書面表達。這就是說,要求學生動口讀,動口說,也要求學生動手寫,動手練。但是在實際教學中,普遍存在著重讀寫而輕聽說的現(xiàn)象。這不僅違背了葉老的教育思想,也違背了新課標提出的要求。因此,作為一個相對完整的訓練體系,聽說和讀寫理應處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其相互制約、相互促進的關系更決定了教師在教學中不可隨意偏廢。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在教學實踐中,可以嘗試以下幾種措施:
一、加強朗讀訓練
朗讀是培養(yǎng)學生說話能力的最好形式之一,朗讀能使學生的口語受到嚴格的訓練,并且在潛移默化中,使文章的書面語言轉化為學生的口頭語言。在教學實踐中,可以運用藝術發(fā)聲學的知識,引導學生注意正確的語調(diào)、節(jié)奏和重音,逐漸掌握朗讀的技巧。這樣,學生不僅加深了對朗讀材料的理解,也鍛煉了口頭表達能力。例如,在教學司馬遷的《報任安書》一文時,就可以采用多種形式讓學生朗讀文中抒情議論的部分,尤其是“蓋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司馬遷為完成《史記》而甘受極刑之辱”這一部分,不僅使學生體會到古代偉人成就大事的艱辛,也讓學生學會在口語交際中用準確、形象、生動的語言表達情感。另外,還可以舉辦各種形式的朗讀比賽,如,詩歌、散文朗讀比賽,小說戲劇分角色的朗讀比賽,學生優(yōu)秀作文朗讀比賽,等等。這樣,不僅進一步激發(fā)了學生朗讀的興趣,提高了學生的朗讀水平,而且為學生口頭表達能力的訓練打下了基礎,讓他們有口頭表達的熱情。
二、加強口語訓練,多給學生口語交際的實踐機會
語文課程標準對學生的語文能力提出了新要求,其中突出了口語交際能力,整合了聽和說,特別是提出了口頭交流和溝通的要求。根據(jù)這一新要求,多給學生實踐機會進行專門的口語交際訓練就顯得非常重要了。堅持課前六分鐘說話,是培養(yǎng)學生口語表達能力的一個好辦法。按照學生的學號順序,每天在語文課開始時由兩位學生分別講話三分鐘,說話內(nèi)容不限,可以講故事、說笑話、評影視、談文學作品等,而后由其他學生和教師進行簡單點評。幾個學期下來,多數(shù)學生會從最初照稿子念提高到脫口演說,從緊張不安到敢于面對大家,從抓耳撓腮、手足無措到鎮(zhèn)定自若、落落大方。這樣長期訓練,學生不但口語表達水平得到提高,而且對課堂發(fā)言也多了一份自信和勇氣。
三、精心創(chuàng)設口語交際情境
口語交際是在特定的環(huán)境里產(chǎn)生的言語活動,因而在進行“口語交際”教學時,應精心創(chuàng)設符合生活實際的交際情境,使學生有一種如臨其境、似曾相識的感覺,學生的情緒也會因此高漲,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就會被激發(fā)。如,“學會贊美”這個話題,教師就可以創(chuàng)設這樣的口語交際情境:讓學生看情境表演“女兒贊美媽媽燒的好菜”,走進所創(chuàng)設的情境,使學生學會用恰當?shù)恼Z言真誠地去贊美別人。語文課程標準指出:教師要給學生創(chuàng)設語文實踐的環(huán)境,開展多種形式的語文學習活動。角色扮演也是其中的一種,這種語言訓練能讓學生真正沉浸到文章的情境中去,設身處地地為文章中的人物設計語言。這看似只訓練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實際上更訓練學生的語言理解能力,因為只有真正吃透了文章,才可能設計出切合課文情境的人物對話。
總之,在實際教學中,提高學生口語表達能力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因此,教師要通過開展多種形式的口語交際活動,對學生加強口語表達能力的全面訓練,從而真正提高學生的多種語文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