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雁
在和很多學生家長交流的時候,家長都反映,孩子在家不會做家務,不會洗衣服,連自己的襪子都是爸爸媽媽給洗的,就是這樣,學生還不知足,認為這是家長應該做的,別說感恩了,甚至動不動就朝家長發(fā)脾氣,一點感恩之心都沒有。
一、感恩正離我們越來越遠
初一剛開學的時候,總會看到好多孩子手里拿著冷飲津津有味地喝著吃著,他們的父母甚至還有爺爺奶奶跟在后面汗流浹背,拿著行李蹣跚地穿梭于各個報到的窗口!
一位家長前幾天來校請求我好好的與他的孩子談談:自己的孩子(住校生)每周回家后根本不愿與父母說話,偶爾說話語氣中也滿是不耐煩,即使向父母要錢也是一副“應該”的神情!
一個總是感覺家庭條件優(yōu)越的孩子曾經不無炫耀地在同學面前說:我?guī)桶职职伟最^發(fā),拔一根向他要1塊錢,為了湊齊20元錢,我還拔了2根黑頭發(fā)充數!哈哈……
一個男孩子在作文中寫道:我已經長大了,我有我自己的想法、自己的世界!不需要父母的照顧了,我討厭他們的嘮嘮叨叨,總有一天,我要離家出走……
一次在街上看到一位老大爺撿到一個包,他站在烈日下等失主來認領,不多會,一個學生模樣的小姑娘匆匆跑來,原來是她上學時放在后車座上丟的,小姑娘拿書包就走了,竟然連一句謝謝都沒說。
二、需要補課的感恩教育
我們生活在這個世界上,時時接受著社會的“恩賜”:父母的養(yǎng)育,師長的教誨,朋友的友情,大自然的慷慨賜予等等。但對于社會的恩惠,有很多人麻木不仁,熟視無睹,似乎這一切都理所當然,絲毫沒有感恩意識。表現(xiàn)在孩子身上,則是一些孩子認為家長的付出與關愛理所當然,在社會交往中以自我為中心。有人感慨,現(xiàn)在的孩子太缺少感恩情懷了。有位哲人說過,世界上最大的悲劇或不幸,就是一個人大言不慚地說沒有人給我任何東西。讓孩子學會感恩,從而讓孩子以友善之心對待他人,尊重他人的勞動,也更加尊重自己。很多家長與老師已習慣了付出,不希望得到回報與感恩,但這是誤解,也會誤導孩子,影響孩子的健康成長與發(fā)展,也是道德教育中的殘缺。因為只有知道感恩的人,他的一生才會生活得更富足,更美好,所以,我們要教育孩子學會感恩。
三、感恩教育本質的思考
我認為,感恩教育針對我們班目前學生的狀況非常適合,我們必須以學生由內而外的“內省”為突破口,將感恩思想中內省的自我發(fā)展要求,在學生內心中激發(fā)出來,變要我學好到 我要我學好,找回學生內心人性的東西,真正促進學生的主體性的發(fā)展。
開展感恩教育,目的是讓學生經常站在別人的角度,設身處地去想別人之所想,哀別人之所哀,急他人之所急,樂他人之所樂,積極學會體驗他人的內心世界和內心的情感,只有這樣才能使我們培養(yǎng)的學生,能感人所感,知他人之情,能體諒他人,原諒他人,同情他人,幫助他人,愛護他人,從而形成學生的道德感。這樣,教育就不會停留在靠紀律制度來強迫維持,而是從學生的心理流淌出,使學生的行為規(guī)范上升到心靈的自覺要求和對生活的熱愛。因此,我們在培養(yǎng)學生自信、自立、自主、百折不撓品格的同時,對他們開展感恩社會、感恩父母、感恩老師的感恩教育,對樹立正確的人格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四、如何教育學生進感恩
教會學生心存感激,那么孩子們就會多一份寬容,多一份自律,多一份熱情,從感恩教育入手,正確分析本班學生情況,認識開展感恩教育的必要性。進行相關中華優(yōu)良傳統(tǒng)教育,讓學生了解父母、教師、同伴的恩情與恩賜。開展各式活動對學生進行感恩教育本學期我們主要進行了以下系列活動:
①感恩閱讀周:我們利用一周的時間閱讀了感恩系列材料《感恩自然》《感恩父母》《感恩老師》《感恩朋友》《感恩對手》《感恩親人》。
②開展感恩演講活動。
③和家長一起觀看大型演講《讓生命充滿愛》。
④編寫感恩家長會材料,讓學生和家長共同閱讀,共同感受感恩教育,主要選取了以下文章:《為了親人的微笑》《血奶》《瘋娘》《情謊》《母愛的偉大——一位護士的敘述》《母愛》《兒子,生日快樂》《我的啞巴父親》。
⑤“我給爸爸媽媽洗洗腳”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