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玲玲 張建龍 趙東升 廖家彬
(1. 重慶科技學院石油與天然氣工程學院, 重慶 401331; 2. 遼河油田油氣開發(fā)合作公司, 遼寧 盤錦 124010)
?
杜家臺扇三角洲微相模式開發(fā)應用研究
羅玲玲1張建龍1趙東升1廖家彬2
(1. 重慶科技學院石油與天然氣工程學院, 重慶 401331; 2. 遼河油田油氣開發(fā)合作公司, 遼寧 盤錦 124010)
摘要:為了研究歡58塊沉積微相的差異性,在區(qū)域特征及巖性、電性、沉積構(gòu)造特征研究的基礎上,分析繪制各砂巖組的沉積相平面圖。研究表明,歡58塊杜家臺Ⅰ油組為淺湖時期河流入湖的扇三角洲前緣沉積,物源來自東北方向,砂體向西南方向展開,沉積微相發(fā)育形成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分流河道間以及河口壩。通過杜家臺扇三角洲沉積微相模式研究,認為水下分流河道為研究區(qū)有利儲集區(qū)域,也是井位部署的有利位置。
關(guān)鍵詞:杜家臺; 扇三角洲; 沉積微相模式; 沉積特征; 井位部署
研究區(qū)歡58塊杜家臺油藏位于歡喜嶺油田高壘帶北部,是一個低滲透且受構(gòu)造控制的多斷塊巖性油藏,油井產(chǎn)能受沉積微相控制較為突出,沉積微相的差異性是影響生產(chǎn)井產(chǎn)能的主要因素。遼河油田新生界沉積類型與裂谷盆地發(fā)育密切相關(guān)。在裂谷發(fā)育時期構(gòu)造活動強烈的地區(qū),短且坡度大的河流從臨近的物源處攜帶大量粗碎屑物在湖盆邊緣位置快速堆積形成扇三角洲[1-2]。研究區(qū)沙河街第4段杜家臺油層形成于裂谷盆地發(fā)育初期,沉積環(huán)境水體淺,扇三角洲發(fā)育范圍和規(guī)模均較小[3]。本次研究擬對歡58塊杜家臺地層的沉積特征、砂體發(fā)育特征及沉積微相模式進行研究,結(jié)合構(gòu)造圈閉特征分析有利的沉積微相及開發(fā)部署的有利位置。
1扇三角洲沉積特征
1.1巖性特征
研究區(qū)目的層段為杜家臺Ⅰ油組地層,垂向上分為杜家臺Ⅰ段1砂巖組、2砂巖組、3砂巖組3個砂巖組,對應編號分別為duⅠ1、duⅠ2、duⅠ3,每個砂巖組又由3個小層組成。由于古地形的影響,杜家臺油層不同部位沉積發(fā)育水平差別較大。杜家臺油層Ⅰ油組巖性以灰色泥巖與薄 — 中厚層中砂巖、細砂巖為主,見深灰色、灰綠色泥巖及不等粒砂巖、砂礫巖、礫巖。礫巖、砂巖、泥巖混雜,分選性和磨圓度均較差,這反映了短促河流進入湖泊沉積的特點。沉積泥巖顏色為灰色、灰綠色,這反映出其所處的弱還原沉積環(huán)境。杜家臺Ⅰ油組的頂部發(fā)育有大段灰色泥巖,底部及以下發(fā)育紫紅色泥巖,物源方向為東北向。
1.2電性特征
根據(jù)測井曲線和單井相圖,將杜家臺Ⅰ油組地層的自然電位曲線分為5種主要類型。
(1)鐘型曲線。鐘型曲線頂部為漸變接觸,底部有沖刷面且為突變接觸。這反映了曲流河側(cè)向遷移的沉積序列及沉積顆粒向上變細的正韻律特征[4],代表相帶為曲流河點砂壩。
(2)漏斗型曲線。漏斗型頂部為突變接觸,底部為漸變接觸,形態(tài)恰好與鐘形相反。這反映了沉積砂體從下至上沉積顆粒逐漸變粗的反韻律特征,代表相為河口壩。
(3)箱型曲線。箱型曲線表示沉積過程中水動力穩(wěn)定、物源豐富,砂巖層頂界和底界都為突變接觸,代表相為河道。
(4)指型曲線。指型曲線表示沉積環(huán)境能量較強,代表相為席狀砂,砂粒分選性和磨圓度均較好。
(5)齒型曲線。齒型曲線表示沉積環(huán)境的能量變化較快,正反齒形皆有,是辮狀河沉積特點之一。
1.3沉積構(gòu)造特征
歡58塊杜家臺Ⅰ油組的沉積構(gòu)造類型多樣,由于沉積速度、水動力強弱、沉積微相的不同而存在多種差異[5]。水下分流河道沉積物以礫巖、砂礫巖為主,發(fā)育有槽狀交錯層理、波狀交錯層理,底部見沖刷面。水下分流河道間沉積物較細,主要為粉砂巖和細砂巖,沉積水體能量較弱,發(fā)育小型板狀交錯層理、水平層理等。河口壩以細砂巖為主,發(fā)育有小型板狀交錯層理、波狀層理及水平層理。
2砂體發(fā)育特征
圖1 杜家臺Ⅰ油組砂巖等原因
3沉積微相
3.1水下分流河道
水下分流河道處于非常重要的位置,是扇三角洲平原水上分流河道在水下的延伸部分。扇三角洲微相沉積砂體主要由中 — 厚層砂巖和砂礫巖組成,沉積韻律以向上粒度變細的正韻律為主,偶見疊加韻律,砂體厚度由下向上逐漸變薄,砂體范圍逐漸縮小。沉積構(gòu)造主要以波狀交錯層理、槽狀交錯層理為主,底部見沖刷面。自然電位曲線以鐘型曲線、箱型曲線為主。
3.2河口砂壩
河口砂壩在水下分流河道的前方,并沿此方向往湖盆的中央位置延伸,含砂量高且分選性較好,多以細砂巖組成,沉積韻律為向上變粗的反韻律。沉積構(gòu)造為波狀交錯層理和板狀交錯層理,自然電位曲線多以不同厚度規(guī)模的指型曲線、漏斗型曲線為主。
3.3水下分流河道間
水下分流河道間位于水下分流河道兩側(cè),多以淺灰色粉細砂巖及灰綠色泥巖組成,相對于水下分流河道和河口壩來說巖性較細,沉積環(huán)境能量也相對較弱,沉積構(gòu)造為小型波狀交錯層理、交錯層理及水平層理。
4扇三角洲微相部署建議
從圖2可以看出,研究區(qū)歡67、50-44、49-44、49-42井所在的4個構(gòu)造圈閉均為有利圈閉。在此針對這幾處重點油層提出井位部署建議。
(1) 歡67井所在斷塊圈閉。該斷塊的構(gòu)造形態(tài)為西高東低。從沉積相圖和砂體圖來看:duⅠ1層均處于泥巖的位置;duⅠ2層構(gòu)造高部位處于河道邊緣,沉積砂體較?。辉赿uⅠ3層構(gòu)造高部位處于水下分流河道位置,沉積砂體厚且沉積物顆粒較粗。從錄井圖及生產(chǎn)情況來看,油氣顯示較好,累計產(chǎn)油逾400 t,但未見水,duⅠ3層為較好油層。在歡67所在斷塊圈閉部署井位時,可考慮部署于歡67井西邊的高部位,有利儲層duⅠ3層為水下分流河道微相沉積。
圖2 杜家臺Ⅰ油組沉積相平面與構(gòu)造圖
(2) 50-44井所在斷塊圈閉。該斷塊呈南高北低的形態(tài)。從沉積相平面圖和構(gòu)造圖來看,該斷塊處于河道邊緣,從東向西砂體逐漸變薄,巖性由砂巖向泥巖逐漸過渡。其中,duⅠ1層處于水下分流河道間,duⅠ2層高部位及其大部分處于河口壩 — 水下分流河道,duⅠ3層位于河口壩 — 水下分流河道間。從測井解釋和生產(chǎn)資料來看,50-44井在duⅠ2層為較好的產(chǎn)油層,河口壩 — 水下分流河道間沉積,duⅠ3層位于油水界面以下。在50-44所在斷塊圈閉部署井位時,可考慮部署于50-44井的南邊構(gòu)造高部位,有利儲層為duⅠ2層河口壩 — 水下分流河道間沉積。
(3) 49-44井所在斷塊圈閉。該塊的構(gòu)造形態(tài)為北西高而南東低,其沉積相圖顯示各個小層的沉積微相較相似,均為水下分流河道間 — 水下分流河道,構(gòu)造高部位沉積微相為水下分流河道。從49-44井開采及投產(chǎn)情況來看,產(chǎn)油情況并不理想,duⅠ1、duⅠ2層為差油層,duⅠ3層為水層。其原因可能是因為49-44井在3個小層上均處于河道邊緣位置,沉積砂體較差,且duⅠ3層在49-44井處已經(jīng)處于油水界面以下,在49-44井北東方向則是砂體的主體部分。因此,在49-44井所在斷塊圈閉布置井位時,可考慮部署于49-44井上傾西角高部位,有利儲層為duⅠ1、duⅠ2層水下分流河道沉積。
(4) 49-42井所在斷塊圈閉。該塊的構(gòu)造形態(tài)為北西高而南東低,該塊3個小層整體部位均位于河口壩 — 水下分流河道位置,向西邊砂體逐漸變薄,砂體連通性較好。從測井資料來看,49-42井duⅠ1、duⅠ3層為水層,duⅠ2層為油層,duⅠ3層位置較低,可能處于油水界以下,duⅠ1層為水層可能跟油氣來源有關(guān)。該井沒有試油,如果試油成功,可在49-42井所在斷塊圈閉北西角的高位部署一口井,有利儲層為duⅠ2層水下分流河道沉積。
5結(jié)語
(1)研究區(qū)主要為扇三角洲前緣亞相沉積,巖性以灰色泥巖、薄 — 中厚層中砂巖、細砂巖為主,見深灰色、灰綠色泥巖及不等粒砂巖、砂礫巖、礫巖。沉積微相主要有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壩、水下分流河道間。
(2)自然電位曲線主要為鐘型、漏斗型、箱型、指型以及齒型,不同曲線反映了不同的沉積環(huán)境特征。水下分流河道微相以鐘型曲線、箱型曲線為主,河口壩以指型曲線、漏斗型曲線為主,分流河道間以齒型曲線為主。
(3)研究區(qū)歡67、50-44、49-44、49-42井所在的4個構(gòu)造圈閉均為有利圈閉,應在砂體較好的水下分流河道位置布井,同時兼顧構(gòu)造高部位。
參考文獻
[1] 李佳鴻, 吳煜宇.國外扇三角洲研究新進展[J].四川地質(zhì)學報, 2012(1):54-57.
[2] 吳崇筠,薛叔浩.中國含油氣盆地沉積學[M].北京:石油工業(yè)出版社,1992:385-387.
[3] 于興河,張道建,郜建軍,等.遼河油田東、西部凹陷深層沙河街組沉積相模式[J].古地理學報,1999(3):40-41.
[4] 紀友亮,李清山,王勇,等.高郵凹陷古近系戴南組扇三角洲沉積體系及其沉積相模式[J].地球科學與環(huán)境學報,2012(1):9-19.
[5] 羅順社,銀曉.鄂爾多斯盆地姬塬地區(qū)延長組長8沉積相的研究[J].石油天然氣學報,2008(4):5-9.
[6] 于興河,張道建,郜建軍,等.遼河油田東、西部凹陷深層沙河街組沉積相模式[J].古地理學報,1999(3):40-41.
[7] 朱筱敏,鄭浚茂,顧家裕,等.沉積巖石學[M].北京:石油工業(yè)出版社,2008:251-254.
The Application of Micro-Facies Pattern of Fan Delta in Field Development
LUOLingling1ZHANGJianlong1ZHAODongsheng1LIAOJiabin2
(1. School of Petroleum and Natural Gas Engineering,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hongqing 401331, China; 2. Liaohe Oil and Gas Cooperation Development Company, Panjin Liaoning 124010, China)
Abstract:In order to study the differences of sedimentary microfacies in Huan 58 area, we drew a floor plan of sedimentary facie of each sandstone group, based on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lithology characteristics, electr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structur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eposit. It turned out that Dujatai No.1 oil group deposition is fan delta front at the period of shallow lake and the source is from northeast and the sand spread to southwest. The sedimentary microfacies included underwater distributary channel, inner distributary channel and mouth bar. Based on the research of fan delta micro-facies pattern of Huan 58 area, we can come to the conclusion that underwater distributary channel is the favorable reservoir area and is suitable for well deployment.
Key words:Dujiatai; fan delta; micro-facies pattern; sedimentary characteristics; well deployment
收稿日期:2015-06-04
基金項目:中石油重大科技項目“遼河凹陷陸上精細勘探關(guān)鍵技術(shù)及有利目標預測”(2012E-3001);重慶市基礎與前沿研究項目“渝東北下古生界頁巖裂縫成因機理研究”(CSTC2013JCYJA90017)
作者簡介:羅玲玲(1991 — ),女,重慶市開縣人,重慶科技學院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油氣田開發(fā)工程。
中圖分類號:P6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1980(2016)02-004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