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赴澳大利亞特派記者 王天迷
“南半球最大的露天市場”,說到位于墨爾本的維多利亞女王市場,這是它最響當(dāng)當(dāng)?shù)?ldquo;名號”。不過,當(dāng)《環(huán)球時報》記者穿梭于女王市場的肉制品廳和果蔬市場之間,看到來來往往的人拎著布兜推著購物車專心致志采購的樣子時,更喜歡它的另一個身份標(biāo)簽——“當(dāng)?shù)厝说牟嘶@子”。然而僅僅是“菜籃子”或許還不夠貼切,服裝首飾、日用品、紀(jì)念品,女王市場可謂應(yīng)有盡有。
維多利亞女王市場位于墨爾本市中心,占地7公頃,有超過800個商戶和攤位,每年訪客愈1000萬(如圖)。最熱鬧的時候,一天能有3.5萬人來到這里。這里分為果蔬區(qū)、普通商品區(qū)、有機食品區(qū)、廣場餐飲區(qū)等。記者來到市場后的第一站是肉制品廳。肉制品廳所在的建筑看似非常普通,不走進(jìn)去無法想象里面的熱鬧——店鋪一家挨著一家,各類招牌掛在半高處,人群熙熙攘攘。記者在這里看到了各種各樣的“澳式營銷”,有的商家在大紙板上寫著“零售的產(chǎn)品批發(fā)的價”;有的明明賣的是生鮮,但在柜臺上掛著一排成品照片,“賣相”十分誘人;最有趣的是,記者看到一家商家店員站在通道中間拿著醒目的宣傳牌正吆喝,在他的對面,另一家店的員工則安靜甚至有些面無表情地接待顧客,他的頭頂掛著一個牌子——“我們不會扯著嗓子來叫賣”。
走出肉制品廳,街道的對面就是正經(jīng)的“露天市場”了。雖說是“露天”,但其實是有三角屋頂式的頂棚,只不過市場四周沒有墻壁和落地的大門,果蔬和各類百貨商戶排列在約十多個通道兩側(cè)。在果蔬區(qū),商家來自各個族裔,有的直接在攤位前叫賣,有的甚至將自家產(chǎn)品特點和價格編成旋律唱出來。賣日用品和紀(jì)念品的市場區(qū)域就冷清一些。露天市場外,街頭表演藝人彈奏著悠揚的樂曲,空氣中飄著陣陣咖啡香味,即使不是前來購物,女王市場也是當(dāng)?shù)厝讼バ菹r光的好去處。
令記者稍感意外的是,這個如今被現(xiàn)代氣氛包圍的女王市場已有130多年歷史。據(jù)介紹,它是墨爾本市中心保留最完好的起源于19世紀(jì)的市場。1878年,維多利亞女王市場正式開放,不過在這個“官方成立”日期之前,女王市場部分區(qū)域其實以牲畜市場、干草市場等形式存在了13年,而肉制品廳是市場目前最“高齡”的建筑,比女王市場“開業(yè)”還早9年。
除了女王市場,南市場、普拉蘭市場也是墨爾本出了名的市場。從墨爾本這個城市在約180年前走進(jìn)歷史開始,這個城市的居民一直將“市場情結(jié)”保留至今。墨爾本議會1842年成立時的職能就是管理當(dāng)時的市場。現(xiàn)在,女王市場仍然活力四射,每周開放5天,每年6到8月還有夜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