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念琪
腳吃頭頸指的是吃雞鴨的腳和雞鴨的頭頸,外加不多的鵝頭和鵝腳,但沒鵝頭頸。吃腳再吃頭頸,不是吃一只雞或一只鴨的程序,而是按照腳和頸進(jìn)入零食的先來后到而定,先是吃腳,后來才時(shí)興吃頭頸的。
小時(shí)侯,一年就是吃三次雞,吃雞腳爪也不過六只。我喜歡把大人殺雞后斬下的雞腳爪拿過來玩,一拉抽里面的一根筋,幾個(gè)雞腳趾就會(huì)動(dòng)起來,頓時(shí)有魔術(shù)師的感覺。
別小看雞腳爪,它可是上得廳堂,下得廚房。菜系有倩影,南北留蹤跡。品種更是繁多,有泡椒鳳爪、紅燒鳳爪、白云鳳爪、紫金醬鳳爪、蠔皇鳳爪、川味鹵雞爪、蠔油鳳爪、鹵雞爪、醬雞爪、椒麻雞掌和拆骨鳳爪等,鴨腳爪也有鹵鴨掌和芥末鴨掌等。尤其是有了真空小包裝后,更是方便食用,甚至有脫骨的雞腳爪。
老吃客認(rèn)為腳爪以筋多、皮厚、肉少為佳,因?yàn)榻疃嘤薪绖?,皮厚多湯汁,肉少易入味。有一陣子,只要有同事出差去廣州,總拎著裝有廣州雞腳爪的袋子回來。寫到這里,不禁想到:我們對(duì)雞腳爪的興趣和熱愛,莫非就是從那廂邊的豉汁鳳爪開始的?
美食家把雞腳爪稱為“鳳爪”,另一層含義是昭示你選公雞的腳爪做食材,因?yàn)樗却齐u的腳爪大且厚實(shí)。妻子做過幾次豉汁鳳爪,色香味均獲成功:色紅皮皺鼓脹,皮肉與骨若即若離但入口即脫,皮軟骨酥而湯汁濃稠。
在雞腳爪和鴨腳爪中,以雞腳爪出俏;而在雞頭頸和鴨頭頸里,卻以鴨頭頸出名。鴨頭頸也叫“鴨脖”,在清朝時(shí)起源湖南,后傳到四川和湖北,到20世紀(jì)90年代初,在武漢爆紅,傳遍全國。
打進(jìn)上海的武漢鴨頭頸有“精武”、“久久丫”等品牌。我家附近,一家家單開間門面的連鎖店不少,分不辣、微辣、辣以滿足不同顧客的需求,一小袋10元,我常買微辣的。后來競爭激烈了,就有了促銷送一小瓶辣醬。
說實(shí)話,吃頭頸比吃腳爪有意思。味道不提,畢竟頭頸肉多,啃起來方便。再說,它斬成一寸一段,吃起來,在嘴里正好能上下左右兜得過來,吃完肉后還可吃骨髓,咬咬吮吮趣味無窮。
在上海淮海中路巴黎春天對(duì)面,原是940號(hào)的江夏點(diǎn)心店,它以武漢小吃“三鮮豆皮”而聞名。據(jù)說毛澤東吃過幾次,并有最高指示:“你們?yōu)楹眲?chuàng)造了名小吃,人民感謝你們?!边@么看來,鴨頸就是武漢人不吃老本而立下的新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