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堅硬的詩意

2016-06-14 05:35孔見王雁翎等
天涯 2016年2期
關鍵詞:詩人詩歌生活

孔見++王雁翎等

主持人林森(《天涯》雜志編輯部主任):我想到的第一個問題,當然是關于詩歌的。上世紀八十年代,詩歌曾激動過所有中國人的心,可后來沉寂了,詩歌淪為一種被嘲笑的對象,詩人更是一種尷尬的存在——就像《我的詩篇》里的烏鳥鳥,想以詩歌謀得一份工作,這個錯位讓我們覺得搞笑又悲傷。當然,隨著這兩年微信的風行,詩歌的境況好轉(zhuǎn)了一些。大家注意到?jīng)]有,電影中每當一首詩歌被念出來,我們就發(fā)現(xiàn)了,原先以為和我們有距離的詩歌,卻都是充滿細節(jié)、真實感的寫實,比如說陳年喜給父親理發(fā)、鄔霞熨衣服等,都是生活化的細節(jié),給了我們很大的震撼。在以往編《天涯》詩歌精選的過程里,還有我近來擔任一個大學生詩歌大賽評委的經(jīng)驗,我發(fā)現(xiàn)現(xiàn)在很多年輕人的詩歌,都專注于修辭的錘煉、專注于意象的隱晦,可卻缺少了那種充滿力量的,打動我們的東西??呻娪袄锏脑姼?,讓我們看到詩歌另外的樣子。

第二點,我們?yōu)槭裁葱枰姼??這是一個關于生命尊嚴的問題。我們?nèi)魏稳嗽谏械哪承r候是很卑微的,我們每個人活在自己的角落,有時會覺得特別無助無力。電影中這些民工涌向大地的深處,可他們堅持內(nèi)心某種詩意的東西,生命就是有尊嚴的。

蔣子丹(著名作家、原《天涯》雜志主編):我自己一輩子就發(fā)表過一首詩歌,好像所有寫小說的人年輕的時候都寫過詩,后來發(fā)現(xiàn)自己才情不夠,然后才改行寫小說。但我對詩歌始終很關注,只可惜關注的結(jié)果是越來越失望,因為我看到的很多詩,或者在詩朗誦會上聽到的某些詩,總讓我覺得在形式上越來越精致,意象越來越繁復,用詞越來越講究,可內(nèi)容越來越無聊無趣,直至無病呻吟或者粗痞不堪。時間長了,我對詩歌就有了一種偏見。昨天《天涯》編輯部打電話說有這么一個工人詩人的紀錄片請我來看,說實話,我來,有很大程度是出于禮貌,可來了之后《我的詩篇》給我的震撼,真是大大超出了我的預期,狠狠地感動了我。

電影一開始是一個叫烏鳥鳥的詩人,從一個山村跑到廣州去打工。進城之后他的角色似乎是非??尚Φ?,他用一個詩人的方式去對待那么多現(xiàn)實的問題,在很多招工的人面前,他像一個不食人間煙火的傻小子,而且他對外界的了解也有可能處在非常隔膜的狀態(tài),這就導致他完全陷入迷茫彷徨的窘境。

看到這兒的時候,我忽然產(chǎn)生了一種擔心,不僅為烏鳥鳥的個人命運,更為整個電影的走向。擔心電影的編導們又要把他拍成那種四處碰壁之后,僅僅用詩歌來訴苦泄憤,以博得觀眾廉價的同情,抑或是自輕自賤,成為觀眾惡搞的笑料還跟著自嘲自虐的可憐蟲?;叵脒@些年的屏幕和舞臺,不是正在被這樣庸俗不堪的玩意兒籠罩著充滿著,都快成為主旋律了嗎?

所幸隨著鏡頭的推進,我們走進了工人詩人生活深處,心中的擔憂被迎面撲來的熱浪席卷一空。編導們用非常獨到的眼力,非常別致的細節(jié),以及大師級的鏡頭語頭,把陳年喜、老井、鄔霞等等,這組讓我們親近和敬重的人物群像,鮮活地演映在我們面前?,F(xiàn)實中艱苦惡劣的物質(zhì)生活狀況,與他們在詩歌中展示的質(zhì)樸高貴的精神面容,形成了一種強烈的張力,讓我在意外之外淚奔如雨。

我們看到了陳年喜,一個在地底下探礦的爆破工人,實際上是每天在提著頭在過日子的人,然而這個人的形象是如此陽剛強悍。我們看見他用冰涼的水洗浴,用小二的瓶子蓋喝酒,干著危險無比的活兒,還常常被人黑了工資。可他仍然熱愛勞動,用詩行教導著我們,改寫著辭書對勞動的定義,他說:勞動讓人活得有勁,勞動讓人死得踏實!就是這樣鐵骨錚錚的漢子,當夜深人靜,在簡陋的工棚里,就著一盞白熾燈,伏身孤燈寒輝之下,念著寫給兒子的詩時,我們又看到了他內(nèi)心深處最柔軟的另一面。一行行平白如耳語的詩句里,處處流淌著對他對父母對妻兒的牽掛,以及男子漢大丈夫那種擔當。他自知已然患病,自覺深深疲倦,于是他對兒子說:“爸爸累了/一步只走三寸/三寸就是一年/兒子,你用精確無誤的數(shù)字算算/爸爸還能走多遠。”但他不會因此止步不前,因為他深知:“我微小的親人/遠在商山腳下/我的中年裁下多少/他們晚年的巷道就能延長多少。”他和家人是真正的血肉相連以命換命的關系。這樣俠骨柔腸有道義有擔當?shù)哪腥耍瑢懗龅脑姾退娜烁聍攘o人的那種感動我們是無法抗拒的。

透過夏天午夜的窗戶,我們看見女工鄔霞,正在細心熨燙著鮮艷的吊條裙,蒸汽升騰起來,汗水濕透了她的工裝。她也是一個愛美的女子,甚至因著工作的關系,對時尚的吊帶裙情有獨鐘。然而,即便是從地攤上買來的廉價貨,她也只能珍藏在衣柜里,偶爾在夜半下班之后換上,跑到廁所的窗戶前去照一照,轉(zhuǎn)幾圈。那么,在努力熨燙一條又一條自己永遠穿不上的裙子,來換取家人的飯食孩子的奶粉之際,不管她是自哀自憐,還是怨氣沖天,在我看來都是無可厚非、合情合理、不容責備的??墒?,我們的女詩人鄔霞,以她超凡的想象,完全顛覆了受眾的經(jīng)驗。在繁重的勞動中,她一直在幻想著手里漂亮的裙子,由一個陌生的姑娘穿上以后,被愛人的手摟住腰身有多幸福,裙裾飄飛起來又是多美麗。在這里,沒有羨慕嫉妒恨,只有由衷的祝福。詩的末尾,一聲“陌生的姑娘,我愛你”,道盡了這位女子最純真的善良,最高遠的胸懷。這時候,我們奪眶而出的淚水里所包含的成分,已然不再是同情,而是實實在在的景仰和驚嘆。

還有老井。一個在煤礦里干了十幾年,無數(shù)次從死神手指縫里脫逃的井下工人,居然在詩中寫道,他在幾百米的地層深處下鎬時,聽到了煤層中的幾聲蛙鳴,于是他的堅硬的鎬頭,變成了柔軟的柳枝。這種匪夷所思的意象,是多么高妙的浪漫主義境界。要知道,這可不是一個剛剛從餐廳或者書房走到水塘邊來散步的閑人,他是在祭奠了因瓦斯爆炸而永遠留在地心的工友之后,把自己當成“一口活的棺材,一座移動的墳墓”,載著他們“所有的殘夢”“走到地表那個陽光暴漲的地方,再把它們釋放出來”,繼續(xù)艱難生活的群體代表。在幾百米深的地底下,傾聽著一聲蛙鳴,期盼一個活物,生怕自己不小心刨死了億萬年前的生靈。這個每天掙扎在生死邊緣的人,對生命的熱愛得有多博大,有多深沉,真不是光用嘴就能喊出來的。比起弘一臨死前,以盅乘水停棺但防蟻蟲誤攀遭焚的囑托,其悲天憫人的關懷,絕不在法師之下。

愛家人,也愛陌生人。愛人類,也愛人類之外的一切生靈。這就是影片的主人公們帶給我們的最為震撼的力量所在。他們生活在相對艱苦的環(huán)境中,如何承受苦難,是他們共同面臨著也無法回避的問題??嚯y的生活是一把雙刃劍,它可能滋養(yǎng)我們,使人的內(nèi)心變得更加堅韌,更加闊大,乃至更加悲憫,同時也帶來了另外一種危險。因為生活虧待了我們,容易使人失去內(nèi)心的平衡,進而狹隘了胸懷,尖銳了目光,變得什么都看不慣,妒人有笑人無,直至白天唯愿牛斗架,晚上巴望火燒屋。艱難的生活對每個人都是良知的大考,苦難可以培養(yǎng)一個人的悲憫情愫,也可以使人變得非常狹隘和充滿怨恨。正因為如此,影片主人公們的人生和詩篇,在當下物欲橫流戾氣彌漫的背景中,就顯得更加難能可貴。

影片用富士康跳樓自殺的詩人許立志之死亡,和烏鳥鳥新生兒子之出生,這一死一生的生命事件作為尾聲,完成了這次讓我們難忘的精神之旅。電影結(jié)束的時候,燈亮了,包括我在內(nèi)所有的觀眾,都靜靜地坐在椅子上,好一陣子才被解凍似的站起來,默默地退場。我相信此時大家的心情都五味雜陳。幾個捧著爆米花筒,拿著可樂瓶子的年輕人,走在我前面,還在用紙巾抹著眼淚。這應該是本片編導們最想得到的放映結(jié)果吧。聯(lián)想起影片中,當一群討薪而不得,被迫在北京寒冷的過街通道里等待仲裁的農(nóng)民工,向著鏡頭含淚請愿的時候,近旁正有些小伙子將輪滑玩得熱火朝天,炫技和喝彩顯然是他們唯一的興趣中心,眼前令人心酸的一幕與他們根本無關。要是這些孩子能跟我們一起看看這個電影,他們是不是也會在黑暗里,忘了吃爆米花,忘了喝可樂,而為那些不幸的人們揪一把心,抹一把淚呢?我想那是肯定的,要緊的是他們需要一個機會接觸這樣的電影,這樣的詩。

在座的青年們,你們肯定都是喜愛詩歌的,也可能你們現(xiàn)在正在寫著詩。我覺得大家要是都來看一看這部電影,讀一讀電影主人公用血淚凝成的詩,肯定會對詩歌有全新的認識,進而對人類社會,對人與人之間關系的看法有一個正向的改變。現(xiàn)在不是方方面面都在打著燈籠火把尋找正能量嗎?驀然回首,那股力量就在《我的詩篇》里。

孔見(海南省作協(xié)主席、《天涯》雜志社社長):今天和大家一起觀看了《我的詩篇》,很有共鳴,實際上我一直也在流淚,我這個人有婦人之仁。電影里面的情節(jié)讓我想起過去的生活,比如說寫《炸裂志》的陳年喜,他炸礦石,我也曾經(jīng)當過爆破手,干過幾個月的爆破工作,我們炸土方,也炸石頭。我們當中也有人被炸傷。當然,看了這個片除了引起我對過去生活的一些回憶以外,還有更深的觸動。

在農(nóng)耕或者游牧時代,一個人可以完全單獨生活在這個世界上,你可以自己建房子,自己耕地,自己收割,自己養(yǎng)豬,自己把自己的一切生活都照料好,沒有什么問題。但是進入了工業(yè)社會、后工業(yè)社會,進入了城市化進程之后,我們一個人生活的完整性就支離了,我們不可能用我們自己的勞動來解決生活中所有的問題,我們越來越依賴于別人。我們的鞋子,是某個工廠里面一個女工給我們做;我們吃的米,是某個農(nóng)民在山腳下給我們種。我們的衣服從種植棉花,到織成布,到裁縫出來,到市面上銷售的整個過程,都有人在忙碌,都有人在流汗,甚至有人在流血,而這個人身體的后面是一個家庭,好多人的利益與情感在彼此糾纏著。我們的生活越來越依賴于別人,但是我們跟別人的關系卻越來越疏離了。這些為我釘鞋子、裁剪衣服、種糧食、喂奶牛、蓋房子的人,我完全不知道他們的生活,完全忽略了他們的存在。我于是有了這樣的幻覺,覺得我是完全憑借我個人的能力在解決自己的問題,憑借個人的奮斗取得現(xiàn)有的成就,不不欠任何人的,我心安理得。今天這場電影,它把這些人從被埋沒的狀態(tài)、匿名的狀態(tài)里挖掘出來,把被我們的幻覺所遮蔽的關系赤裸裸的展現(xiàn)出來,讓我們有一種不期而遇的震撼。

此時此刻,我們在這里座談,喝著一杯溫熱咖啡的時候,就有像鄔霞那樣的女工正在深圳郊外的某一個工廠里面加班加點,為我們縫制衣服,而這個時候她的小孩正在家里面哭泣,呼喚著母親,她的父親正被抑郁癥折磨得痛不欲生。所有的這些內(nèi)情都跟針線一起縫進衣服里,但我們?nèi)疾恢?,是這個電影把這些隱情拔出蘿卜帶著泥的都扯出來了,同時也將我們和這個世界的關系的根暴露出來。此時此刻我不能說,我自己完全是通過我個人的才能和努力,改變了自己的命運,我理所當然應該來享受我自己的勞動成果,對周邊的事物視而不見。不能用原子主義、自由主義的理論來解釋和總結(jié)我個人的生活。我覺得,在我們所擁有的東西背后都可能隱藏著非常悲痛的、傷心的、美好的故事,隱藏著陳年喜的嘆息和鄔霞的祝福,此時此刻我對這個世界的感受是極其復雜的。我覺得所有這些為我勞動的人,我應該怎么樣對待他們是需要考慮的,盡管我們并不一定知道他們的名字,他們在哪里生活。

《我的詩篇》紀錄片呈現(xiàn)了我們這個時代的現(xiàn)實,它為什么會讓我們震撼?我覺得說起來背后有重重的緣起。大家知道中國處在大崛起的時代,但這種崛起背后有許多值得探究的緣由。進入1990年代中期以后,中國進入階層急劇分化的階段,人的社會地位、身份包括收入都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與此同時,中國漸漸成為了一個世界工廠。我們國家并沒有掌握現(xiàn)代科技的核心技術,打開國門之后,我們與西方社會的競爭更多是靠我們的血汗勞動。在很大程度上,這個國家的崛起是國人特別是這些所謂的農(nóng)民工用血汗勞動換來的。但是,這樣一種現(xiàn)實,我們并不容易感受到,為什么?這里就有一個問題。在毛主席那個時代,我們要在物質(zhì)十分匱乏的基礎上建立一個均平的社會,結(jié)果社會發(fā)展受到了很多的挫折。經(jīng)過這個階段之后,人們似乎已經(jīng)形成這種共識:社會不可能實現(xiàn)完全的均等,人與人之間存在的地位、身份、收入的差別在某種程度上是合理的、必然的,而且這種差異能夠提供某種動力,人與人之間為了獲得某種發(fā)展的機會,會付出更多的努力,他們之間形成競爭的關系,能夠激發(fā)人工作的熱情和創(chuàng)造力。這樣一種理念已經(jīng)深入人心,但是,當這種競爭所產(chǎn)生的結(jié)果擺在我們面前的時候,我們的良知會面臨拷問。特別是結(jié)果的差異度十分懸殊的時候,接受起來就相當不堪了。

首先,隱藏在社會競爭利益分配背后的那套評價體系,或者說價值觀念,并不是絕對公允、無懈可擊的。我們在辦公室里打打字,抄抄寫寫,或是一個藝人在舞臺上走穴,跟一個礦工在地下幾百上千米挖掘礦石付出的勞動強度相比,哪個更大?哪個應該得到更多的報酬?借用特殊關系搶占稀缺資源和制高點,讓自己置于不敗之地,與無所依傍,憑借個人本事的單打獨斗,哪一種應該得到更多的回報?如果我們這樣追問起來的話,許多東西都不見得是天經(jīng)地義的。實際上,人與人之間的勞動創(chuàng)造真的有他們之間收入的差別那么大、大到傷害人格尊嚴的程度嗎?真不見得。所以,我們不能把這樣一種左右社會分配的價值體系神圣化。此外,社會是一個分工合作體系,缺了哪一個環(huán)節(jié)都運轉(zhuǎn)不靈,總需要一些人從事別人不愿意、甚至害怕和逃避的勞動,總要有一些人來承擔別人不愿意承擔的責任。那么,誰來承擔就成了一個問題,而他的承擔也就不僅僅是為自己承擔,同時也是為社會承擔。陳年喜、鄔霞他們的承擔,既是他們對自己個人命運的承擔,也是對我們共同命運的承擔,對我們所處的這個全球化時代的承擔。對我來講,我覺得她實際上也在承擔著我自己的生活,我覺得它是我生活的一部分。我覺得,作為一個有良知的人應該有這樣一種認識,不要總是企圖把自己撇清,這是我們生活的真相。

《我的詩篇》可以說是一種真相調(diào)查。在片子里,陳年喜、鄔霞們在這樣的一種社會分配體系下,是屬于底層的,不論在哪種社會,底層都會承擔著社會更多的不公正,不合理,也面對更多的挫折、創(chuàng)傷與無奈。如何將這些挫折、創(chuàng)傷與無奈轉(zhuǎn)化掉,降解掉,成為維護社會長治久安的條件。影片里講述的工人詩人們,在承擔艱苦責任與壓力的時候,表現(xiàn)出的卻是一種向上升華的情懷,這是讓我們感動的地方。陳年喜的詩歌,表達的是一個人承擔的勇氣,他把自己生活的所有艱辛和不幸完全承擔了下來,不推卸給別人,不抱怨社會或遷怒于發(fā)達階層。他的承擔在一些時候已經(jīng)達到飽和的狀態(tài),但他依然義無反顧,保持著一個男人的尊嚴。他的身上體現(xiàn)著一種支撐社會穩(wěn)定的力量。至于鄔霞,一個喜歡穿吊帶裙的姑娘,滿負荷的勞動使她連穿吊帶裙的時間都沒有,但通過自己的勞動將這種美麗的機會轉(zhuǎn)讓給別人,而與她的辛勞一同轉(zhuǎn)讓出去的,還有她的一份真摯的祝福。她賦予了自己的勞動極其高貴的情懷,賦予工業(yè)化的生產(chǎn)一種美好的詩意。她承受著種種艱難困苦,仍然保持著對社會與他人的善意與祝愿,祝福那些比她活得好的人?,F(xiàn)在,許多人看著身邊的人發(fā)財和高升,就會心懷嫉恨,等著人家倒八輩子霉,但她不是這樣,她仍然保持著對人類的愛和慈悲。你活得不如別人的時候,還能祝愿那些比你活得好的人,這種慈悲的情懷過于罕見。人類高貴的情懷到了這里就已經(jīng)是極致了。至于那位自殺的詩人許立志,他性格不如陳年喜那么堅強,承擔不了自身的命運,不僅再也咽不下生活給他的食物,甚至“所有我曾經(jīng)咽下的現(xiàn)在都從喉嚨洶涌而出”,但他不給這個社會添麻煩,也不愿意打攪別人的生活。他最后的詩篇里還要告訴認識和愛著他的人:“所有聽說過我的人們啊,不必為我的離開感到驚訝,更不必嘆息,或者悲傷。我來時很好,去時也很好?!彼鎰e這個世界的時候,還擔心自己可能給別人帶來麻煩和不安,他還要反過來去安慰別人,我覺得這也是一個很難企及的善良。

正是這些底層工人內(nèi)心透露出來的高貴的情懷,維護了我們這個社會的安定團結(jié),這是一個真正的維穩(wěn)力量,我覺得我們大家應該對此心存感激,向他們致敬。

蔣浩(著名詩人):我和秦曉宇是十幾年的老朋友了,他是我的朋友中從生意人徹底轉(zhuǎn)型成一個詩人、一個知識分子的唯一一個。這個片子的緣起應該是前年吧,北京有個藝術家楊佴旻先生負責一個網(wǎng)站,叫北京文藝網(wǎng),當時特別火。估計是因為設了個詩歌大獎,因為網(wǎng)絡的開放和無門檻,所以就有很多很多的詩人,尤其是打工者,都去上面貼詩。評委陣容也很強大,除了早就著名的朦朧詩人楊煉外,他們還請了西川、楊小濱、翟永明、唐曉渡、姜濤等大佬擔任評委,秦曉宇也是七個評委之一。這個年度獎恐怕最大的發(fā)現(xiàn)就是挖出了一頭牛,而且是金牛,當年的詩集獎獲獎者就叫郭金牛。他是一個深圳的打工者,獲獎后立刻就出了詩集,然后開始翻譯,經(jīng)過楊煉先生在歐洲的全力推薦,好像真火了。大家都知道外國人關心中國文學基本都是關心中國熱鬧的社會現(xiàn)象,估計很少有幾個人真正熱愛和讀得懂中國文學。他們通過詩歌閱讀,看到當代中國工人的生存狀況,很震撼。也許是郭金牛這事不斷地在歐洲媒體發(fā)酵、升級,觸動了曉宇心靈中除了詩歌之外更為廣闊和柔軟的東西,于是,他決定應該去做這么一件事,而詩歌也許只是一個微不足道的緣起或線索。

和曉宇交往最容易感受到的就是他這個人是有一副俠義心腸的,甚至這種俠義中還帶有那么一點野性。他帶著許立志家人去和資方富士康進行了六輪多的談判,就在老實巴交的鄉(xiāng)下人原本放棄賠償希望的情況下,為他們爭取到了更多的應該的補償。

關于電影的評價,我不懂,那是專業(yè)的事。但曉宇這個電影卻是一個行動,給我很多啟發(fā)。很明顯,這個電影的意義不是在給詩歌提標準,更不是要用工人們的寫作去概括當代詩歌。當代詩歌有一個遠比這些更為復雜的現(xiàn)實和更為痛苦的遠景。當然,通過剛才大家對電影里細節(jié)的還原,我也感受到了情感,但是我不敢也不愿意把這樣的情感推己及人,甚至去要求別人同悲同喜。我們應該過我們正常的生活。我們給自己最大的激勵和教育就是,做好自己的工作。其實,我更想說的是,那些看了這部片子的各級官員們、掌握各種權利者,希望你們能在現(xiàn)有體制內(nèi),把納稅人的錢,帶著你們認同的那么一點點古老的感傷也好,悲憫也罷,實實在在地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好讓工人們再無悲傷的詩意,無詩可寫。而那些還要堅持寫詩的人,也不一定非要寫這樣的工人詩篇,真的得有一種專業(yè)精神,有一種文字的道德感,有一種對文明的自覺承擔的勇氣。

梅國云(海南省作協(xié)專職副主席):這幾年我看了很多詩人寫的詩,基本上都在秀意象、秀技巧、秀小情調(diào),對底層不是很關注。我們現(xiàn)在都豐衣足食,底層的這些人似乎不在我們的視野里面。我們感覺不僅僅是在情感上離他們很遠,而且在肉身上也離得很遠。那些地下的礦工,今天的電影里面是地下六百多米,其實我看到有些資料上說可能有的達到一千米以上,甚至到兩千米。前幾年有些礦難我們還憤怒一下,悲憫一下,這兩年可能國家對安全抓得緊了,礦難少了,這些人幾乎從我們作家詩人的心里面消失了。

我們以前經(jīng)常感慨城市里面長大的孩子,認為蘋果是從冰箱里面長出來的。其實我們這些人又何嘗不是?當我們手機沒電的時候,拿著插頭插到插孔里面,都知道那個插孔里面有電,但是并沒有想到提供電的那些人,那些工人在干什么?對詩人們來講,我覺得應該始終保持這樣一種高度的警惕。我上個星期參加一個活動,在樓底下打的,打了半天打不上,突然有一個騎小電瓶車的女人,大概三十來歲,非常瘦小,她說我可以載你去。我說那不行,她問為什么?我說你一個女人我坐在后面不太好,她說我完全有這個力量。但是我還是很擔心,主要是考慮到安全問題。后來的士來了之后,我就上了的士車?;剡^頭一看,她那種眼神,我至今揮之不去,心里特別難過。講到作家深入生活,別說礦工了,就是在我們生活的這個城市里面的這些人,我們也是視而不見的。

我曾經(jīng)寫過一篇文章,一棵菜的背后是一個家庭的辛酸史。我2009年轉(zhuǎn)業(yè),沒有事,每天到菜市場買菜給兒子做飯。我就看到菜市場旁邊有一個老太太,在撿地上的菜葉子,我說這個菜你為什么不買?她說買不起。我說菜怎么買不起???她說我現(xiàn)在家里面除了老伴以外,還有兒子兒媳孫子,只有兒子騎摩托車載客,一個月也就一千多塊錢的收入。全家的開支,孩子上學、生活費、我和老伴要看病就靠這一千多塊錢,真是非常困難。所以我覺得作為詩人、作家,確實應該有這種悲憫的情懷,更多地把目光投向底層,替他們來表達。

王雁翎(《天涯》雜志主編):《天涯》大概2004年、2005年的時候搞過一個關于“底層及底層的表述”的討論專題。這是一個持續(xù)性的討論。為什么要搞這樣一個討論呢?我們知道,底層的百姓往往受教育程度不高,也沒有話語權,他們無法在社會上發(fā)出自己的聲音,常常是有良知的知識分子、作家來為他們代言。但底層百姓內(nèi)心真正的所思所想所感,他們的愛與痛,愁與苦,經(jīng)過知識分子的轉(zhuǎn)述,總是會打一點折扣的,有點隔。其實這是一個歷史問題。五四新文學開始,魯迅等有良知的知識分子就意識到知識分子與底層民眾的隔膜,他寫《一件小事》和后來的小說《阿Q正傳》,既有知識分子自身的反省,也有出于啟蒙理念描述底層農(nóng)民真實的生存狀況,使世人“看見”他們的存在。三十年代左翼文學茅盾蔣光慈葉紫等人的文學作品都是延續(xù)這個脈絡。延安文藝座談會講話之后,作家們深入生活,化身工農(nóng)兵,深切體驗他們的生活和情感,根據(jù)地出現(xiàn)了《白毛女》《小二黑結(jié)婚》等一系列反映工農(nóng)兵的作品。解放后五十年代,有所謂“三結(jié)合”創(chuàng)作模式:領導出思想,工農(nóng)出生活,作家出技巧,由此產(chǎn)生了胡萬春、高玉寶等一批工農(nóng)作家。以上這個歷史過程都沒有真正解決底層自己表達自己的問題。直到今天看了這個電影,我覺得很欣慰的是底層的農(nóng)民工詩人終于開始自己表達自己,而且還是使用詩歌這樣一種陽春白雪的文學體裁。為什么世紀之交出現(xiàn)了大量的打工文學呢?當然首先是上億農(nóng)民工進城打工這種生活的大面積出現(xiàn),相應地催生了大量的打工文學,包括詩歌,這不能不說是得益于新中國九年義務教育的普及,使得勞動力文化水平大大提高。其次也得益于中國的改革開放,打開國門,農(nóng)民工離開家鄉(xiāng)進城打工,這種流動遷徙的生活本身,使他們不再局限于家鄉(xiāng)一村一地的封閉環(huán)境中,而是有了國內(nèi)國外、城市鄉(xiāng)村的比較,他們的眼睛睜開了,這就使他們能夠在一個大的坐標系上看清自己的生活境遇,從而“我手寫我心”,發(fā)出植根于自己生活及心靈深處的疼痛的呼喊。

我們常常以為詩歌是一種特別精致高雅的文體,修辭非常講究,但是內(nèi)容往往有點蒼白,讀不懂,說實話這也是我長期以來對詩歌有點敬而遠之的原因。我是上世紀八十年代成長起來的,受朦朧詩的影響比較大,而對朦朧詩以后的新詩,我一向是持敬而遠之的態(tài)度。但是今天我們看了《我的詩篇》里面所引用的詩歌,我覺得他們真正是在用詩歌的形式表達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和感受。配合著畫面,我甚至覺得他們不是在朗誦詩歌,就是在講述自己的日常生活。我們中國的文學精神,有句話叫“饑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這是詩歌的現(xiàn)實主義精神,情動于中而言于外,在這些農(nóng)民工詩人身上得到了非常好的表現(xiàn)。可以說,他們的詩歌就是從他們的生活中自然而然長出來的,一點也不高深。也許他們的語言和修辭還不是那么完美,但是他們那種真實的生活感受、生命感受,那種疼痛感能夠深深地打動我們,擊中我們的心靈。比如陳年喜的《為父親理發(fā)》,鄔霞的《吊帶裙》,老井的《地心蛙鳴》等等,很多詩句真的是非常感人,但是電影整體看下來又覺得很沉重。

這個影片主要表現(xiàn)了六個農(nóng)民工詩人的生活和工作狀況,他們是從全國兩億多農(nóng)民工中間挑出來的典型代表。改革開放幾十年來,農(nóng)民工離開自己的家鄉(xiāng)故土,到全國各地大城市去打工,每年在鄉(xiāng)村與城市之間往返,這是人類歷史上從未有過的一種偉大的遷徙和漂泊,是一種典型的中國經(jīng)驗、中國故事。他們?yōu)橹袊鞘谢F(xiàn)代化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但是他們的身份卻介于農(nóng)民與工人之間,始終沒有一個明確的界定,所以他們才擁有一個尷尬的名稱:農(nóng)民工?,F(xiàn)在有句話叫作“回不去的鄉(xiāng)村、留不下的城市”,這就是我們千千萬萬農(nóng)民工現(xiàn)實的處境。城市汲取了他們的勞動,卻不接納他們,他們無法與城市居民一樣享受全面的國民待遇。雖然最近這些年他們的待遇已經(jīng)在逐漸好轉(zhuǎn),但他們的生活依然很艱難,甚至一年到頭打工都拿不到自己勞動的血汗錢,被欠薪。我一邊看一邊感嘆,這就是我們的兄弟姐妹,我們現(xiàn)實的中國啊?,F(xiàn)實中國并不全是像電影電視劇里呈現(xiàn)的光鮮亮麗的一面,更有農(nóng)民工、底層艱辛困窘的一面。這些年我們講中國崛起,或者講中國模式,中國式的發(fā)展道路,這中間農(nóng)民工的貢獻是值得大書特書的?,F(xiàn)在這幾個農(nóng)民工詩人,終于代表上億的農(nóng)民工發(fā)出了自己的聲音,自我表達真實、疼痛的生命感受,這是一件具有歷史意義的事情,體現(xiàn)了時代和社會的巨大發(fā)展與進步。

趙瑜(河南文學院專業(yè)作家):今天看這個電影我就一直在想,貧窮的生活是迷人的。這話說出來以后容易有歧義,我并不是說我愿意看到別人貧窮,我自己就是從貧窮的地方走出來的。比如我在農(nóng)村生活十八年,在一個小村莊、小鎮(zhèn)上學,然后到城市讀書、工作,一步一步走到現(xiàn)在。上世紀九十年代中后期我在鄭州一個都市村莊租房,八十塊錢租一間房,整棟樓只有一樓有廁所,每天早上大家排著隊在那兒敲門。電影里這樣的一種生活,喚醒了我對貧窮生活的記憶,讓我感動。而這個電影所表達、關注的,以及所傳遞的就是這樣一些貧窮卻迷人的東西。這個東西跟我們當下這個時代里面很多東西是格格不入的,我們當下有很多樣的價值觀,每個人對生活的標準,物質(zhì)的要求,都不一樣。我相信今天在座掏四十塊錢看這部電影的人,生活上都多少擺脫了最底層的,像烏鳥鳥背著一個包找工作那種尷尬的境遇,但這不代表我們跟這種生活就脫離了關系。

早些年我在一個通俗雜志工作,我有一個女作者,筆名叫水果,當時在北京一家時尚雜志工作。她曾經(jīng)寫過一篇稿子,大致的意思是,她剛參加了一個時尚的酒會,會上她擔任工作人員,涂著口紅,穿著高跟鞋,跟各種高尚職業(yè)的人打交道。結(jié)束以后回到自己的出租屋,發(fā)現(xiàn)鑰匙忘帶了。非常疲倦的下半夜,跟房東聯(lián)系又聯(lián)系不上,一個人就坐在出租屋門口哭。而在這之前的十分鐘,她還在一個非常高檔的五星級酒店,端著紅酒。生活就是這樣,有時候充滿了一些錯位的東西。

我想,可能就是這樣的一種感覺促使了像《我的詩篇》這樣一些作品的誕生。哪怕是將來有一天,很多人變得非常富有,開著豪車,但是這一部分人仍然喜歡到很貧窮的巷子里面走,到了五星級酒店永遠都會不自在,即使他足以去應付這樣的消費。他會有這樣的一種磁場,一種心理,一種個人的格局存在。我覺得這些東西在這部電影里面表現(xiàn)的非常的充分。它表達了一種生活的現(xiàn)象,這些現(xiàn)象就是如此的真實。我們都希望這些人將來有好日子過,像陳年喜的父親能去醫(yī)院治好病,能走路;鄔霞能有一份體面的工作,能穿著吊帶裙,在大街上走來走去,我們都希望是這樣。但是生活不會像我們希望的那樣。這種真實發(fā)生的生活本身是迷人的,看我們怎么樣去感受它,然后去表達。

電影中的女詩人鄔霞是我們雜志的一個作者,給我們寫過幾篇稿子,是自由來稿。我們第一次留用了,我給她發(fā)過一個短信,她很多天不回,不知道什么時候她才回了一句??吹竭@個電影,我才明白了,她實在是沒有時間回短信,凌晨才下班,連穿裙子的時間都沒有,哪有時間回復我的短信啊。鄔霞的真實生活是讓人感覺疼痛的,她越是在電影里微笑著講述自己的生活,我們就越覺得心疼、難過。她就在那兒,哺育自己的孩子,偶爾跟患了抑郁癥的父親,一起在公園里面享受一些跟大家一樣的生活樂趣。城市的公園或者廣場很好,是一個比喻,在這里大家不會區(qū)分你是有錢人,還是窮人,所有人都非常開心,但是在各自的生活真實上,又非常不同。這部電影將這個時代一個群體的真實生活展現(xiàn)給我們看,里面的詩句也選得好,都是一些真實的生命感受,很迷人。

李音(海南大學副教授):今天我們坐在這里談詩歌,談電影,包括我剛才朗誦鄔霞的詩歌,其實我內(nèi)心有一種特別恥辱的感覺,很自責。剛才王雁翎老師講《天涯》曾經(jīng)做過一些關于底層如何發(fā)聲的討論,其實在上世紀二十年代的時候魯迅就曾提出過這個命題,只不過我們魯迅研究學界長久以來都不太愛提魯迅這個方面,包括魯迅后期向左轉(zhuǎn)的問題。魯迅先生在1925年給俄文譯本《阿Q正傳》寫過一個序言,1933年又應美國作家埃德加·斯諾之約編選了英譯本《短篇小說選集》,把中國當時的作家作品介紹給西方世界,魯迅為此做了一篇序言。他說,我小時候根本不知道鄉(xiāng)下人是什么,我看他們就跟花和鳥一樣,直到有一天我被派到外婆家,我才見到了鄉(xiāng)下人,逐漸知道他們是畢生受著壓迫,很多苦痛,和花鳥并不一樣。不過我還沒法使大家知道。具體到《阿Q正傳》的寫作,他說:“現(xiàn)在我們所能聽到的不過是幾個圣人之徒的意見和道理,為了他們自己;至于百姓,卻就默默的生長、萎黃、枯死了,像壓在大石底下的草一樣,已經(jīng)有四千年! ……要畫出這樣沉默的國民的魂靈來,在中國實在算一件難事,因為,已經(jīng)說過,我們究竟還是未經(jīng)革新的古國的人民,所以也還是各不相通,并且連自己的手也幾乎不懂自己的足。我雖然竭力想摸索人們的魂靈,但時時總自憾有些隔膜。在將來,圍在高墻里面的一切人眾,該會自己覺醒,走出,都來開口的罷,而現(xiàn)在還少見,所以我也只得依了自己的覺察,孤寂地姑且將這些寫出,作為在我的眼里所經(jīng)過的中國的人生?!币簿褪钦f,魯迅對自己的寫作實際上是有懷疑的,持保留態(tài)度的,是具有政治批判意識的。在他看來,大約有一天要等到屬于勞苦民眾階層的人真正會寫作,他們自己來表達自己,才是最為真實可靠的。所以1934年他寫過一組雜談,叫《門外雜談》,專門談“語言”的問題。其實這個問題是他很早就反反復復提出的——他痛恨“文字在人民間萌芽,后來卻一定為特權者所收攬”。文字成為特權者的東西,所以就有了尊嚴性,并且有了神秘性,于是文章也成了奇貨。那么,什么時候無聲的中國才能改變,什么時候所有的中國人才能解放,就是人人都能夠拿起筆來表達自己,而不是由讓某個人來代言他。魯迅說,“一句話:將文字交給一切人”。

今天我們看這個影片,實際上長久以來我們看工人詩歌很感興趣的一點是,很像魯迅當年提出的命題,似乎今天工人階級終于不需要知識分子來代言了,他們寫出了詩歌,他們可以代言自己了,好像這是特別有價值的地方,而且很多評論都會強調(diào)這些詩歌在多大程度上達到了我們所認可的一種文學標準,具有多高的審美價值,符合哪種詩歌法則。從我自己的閱讀感覺來說,很多詩人及其作品,我也覺得加上一個“打工詩人”之類的限定完全就是多余,就是侮辱,他們的詩歌非常好,他們就是“詩人”。加上一個打工詩、工人詩,在某種意義上是對他們的作品狹隘、偏見,或者矮化的定義。但是,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說,我們這種行為、這種評論實際上已經(jīng)把打工詩人收編到了我們所認可的文學行伍里面——某種正是魯迅所反思批判的具有特權性和奇貨氣息的文學規(guī)范里面。實話說,這是一個很難解決的悖論。但是在某些特殊的時刻和語境中,如果不糾結(jié)、不自覺到這種悖論,事情就會變得有點糟糕,甚至是有點可恥。為什么我們今天看到這些詩歌很震驚呢?是因為這多少是“奇觀”,沖擊了文學生產(chǎn)背后的那些特權性——用魯迅的話說是“尊榮”,知識階級把持了文字便維持了尊榮。抑或也是如魯迅所諷刺的,“因為他們不是看輕了大眾,就是看輕了自己,仍舊犯著古之讀書人的老毛病”。不過,更重要的是,詩歌中所描述的這些詩人、這些勞動者的生活和生產(chǎn)場景不再是很多人以及閱讀這些詩歌的人們生活的日常景觀。詩歌內(nèi)容沖擊了我們常見的精致幽深的“現(xiàn)代”文學主題。詩歌中的生活、苦難和異化的勞動,包括生產(chǎn)場景、工廠,都市化生存的我們平日里不大會有多少機會真切目睹。鄔霞在《吊帶裙》那首詩里說她在給城里的姑娘做裙子,但是我們沒見過這樣的“工人”,即便鄔霞走在都市中,我們也不會意識到她“工人”的身份,我們都是處在全球化資本主義生產(chǎn)模式的擠壓之下和消費文化中的“諸眾”。在江浙一帶,制造毛絨玩具的、電子產(chǎn)品的、服裝廠的都在昆山等周邊地帶,在上??床坏酱笃墓I(yè)區(qū)。我們生活在繁華的都市中,生活在夢工廠中,都市化生存仿佛克服了我們生活當中最低下、最骯臟、最艱辛的體力勞動那一面。勞動空間和消費空間相區(qū)隔。

流行、時尚的本質(zhì)是區(qū)隔。時尚潮流在均質(zhì)社會、消費時代起著階級區(qū)隔的功能,如果它起不到階級區(qū)隔的功能,它就不是時尚了,就會被新一輪的潮流所取代。這就是流行法則,要保證只有特定的階層才能“引領”潮流。所以,我們社會中的一些階層是不可能追逐上某種美學品味的,吊帶裙是一個隱喻,打工女孩的穿著時尚程度永遠不會符合我們社會的高級美學趣味。今天我們把打工詩歌、工人詩歌收編進我們社會的美學趣味里面,認可了他們。我們在享受著我們不愿付出的、不屑于付出的體力勞動成果,卻用美學的名義給他們加冕。很不幸的是,“美”正是現(xiàn)代世界、我們時代道德的最高法則、試金石。美學是區(qū)隔。美學就是意識形態(tài)。

今天我來朗誦詩歌,用我們這樣的腔調(diào)來朗誦,在一個這么好的消費環(huán)境里面來討論,內(nèi)心五味雜陳。實際上這些被選的詩歌是用我們非常認可的美學趣味,用很標準的現(xiàn)代詩歌修辭手段來寫成的。我當然覺得這些詩歌、詩人的聲音讓更多的人聽到是一件好事情。但同時我也非常排斥某種中產(chǎn)階級的閱讀趣味——盡管很多中國人都是岌岌可危的所謂的中產(chǎn)階級,很排斥讓他們的詩變成一種“風景”。這些詩歌,震撼著我們的心靈,通過美學加冕,也會變成對我們負罪心靈的撫慰,苦難也可以變成消費。所以,我希望這些詩歌討論,能變成一種倫理上的討論,希望它能夠具有某種行動的力量,而不僅僅是美學的、文學的小范圍事件,或者大一點的類似于公益性的活動。這是一個針對我們每個人,尤其是讀書人的時代拷問,工人、底層勞動者以及某類人群的命運在多大程度上能夠化成我們所有人共同的命運。我甚至希望討論和思考不要局限在人道主義的框架中,因為這樣的反思力度,就他們的生命處境而言,是不人道的?!段业脑娖纷罱K沖破文學的意義、電影的意義,我想應該是導演秦曉宇的初衷所在吧,對秦導的努力致以敬意。

李寧(《天涯》雜志編輯):討論這部紀錄片,有兩個概念應該注意。

詩人:嚴肅文學在市場經(jīng)濟時代從時代的中心退出,“文學失去了轟動效應”,以影視為代表的大眾文化興起。文學的浪漫無法抵擋經(jīng)濟的邏輯。上世紀八十年代的詩人是帶有光環(huán)的稱號,到九十年代則成為一個略帶尷尬的身份。新媒體時代,詩歌由于在形式上更適合傳播(短?。?,似乎得到了新的發(fā)展。但仍然只是屬于少數(shù)人的榮耀。在影片中,當烏鳥鳥對待招聘方講出“我會寫詩”時,遭到廠方掩飾不住的鄙夷時,令人心酸又心疼。

工人詩人:作為一個名詞,這個稱謂的核心當然是詩人。因此嚴格來說,將工人詩人從詩人群體中單獨列出來談,似乎并不是特別合理的。某種意義上,似乎會讓人產(chǎn)生降低美學標準的聯(lián)想。而事實上,所謂工人詩人的創(chuàng)作并不比普遍意義上的詩人創(chuàng)作差。這種工人詩人的稱謂固然是為了更加突出這個群體的經(jīng)濟屬性和階級屬性,卻容易令人在閱讀時,無意識地降低美學標準。對工人詩人而言,地位上的窮困和文學的卑微的結(jié)合,并不是絕望的,而是讓沉悶的生活有了釋放的出口。寫詩并不能改變他們的經(jīng)濟狀況,卻讓困頓的生活在詩歌中獲得尊嚴。

回到紀錄片《我的詩篇》,片子里多位主人公的詩作都曾經(jīng)刊發(fā)在《天涯》,然而并未引起特別的注意。只有在鏡頭下,在紀錄片中,他們才獲得了某種關注。這說明打動觀眾的,并非是創(chuàng)作本身,而是經(jīng)過精心拍攝和剪輯的紀錄片。

一部優(yōu)秀的人文題材的紀錄片,在我看來有著幾方面的意義,認識論的、政治學的、社會學的和美學的。

從認識論而言,《我的詩篇》關注到普通人未曾關注到卻又和普通人生活密切相關的主題。許立志打工的富士康,是蘋果公司全球最大的代工廠,所生產(chǎn)的蘋果手機在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可是又多少人知道生產(chǎn)工人的生存狀況?許立志將這種生存狀況以詩歌的方式記錄,而紀錄片又將這種詩歌記錄的情境再現(xiàn)。彝族詩人吉克阿優(yōu)所在的羽絨服廠,鄔霞所在的服裝廠,老井所在的煤礦,陳年喜所從事的爆破工作,烏鳥鳥找工作的場景,這些都和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卻并不被人注意。這種底層工人的聲音,通過詩歌呈現(xiàn),紀錄片將這種詩歌創(chuàng)作的情境呈現(xiàn)。

從政治學意義而言,究竟是更突顯階級性,還是現(xiàn)代性?這是一個對資本主義進行撻伐的新左派立場的批判現(xiàn)實主義的題材?還是反思現(xiàn)代性帶來便利和進步之余存在的弊端?影片本身并未有明顯的傾向性,而只是以“人”為核心的盡量趨于中立的呈現(xiàn)。

從社會學的意義而言,紀錄片涉及到了進城務工人員的生存狀況問題,彝族民族文化傳承問題,城鎮(zhèn)化帶來的鄉(xiāng)村凋敝的問題,就業(yè)問題等等諸多問題,卻只是點到為止,并未深究,而更加集中地關注詩人的境況。

從美學的意義而言,這種紀錄片很好地處理了紀實的內(nèi)容和詩意的表達的問題,即所謂的“詩與真”。它表現(xiàn)苦難,卻并不悲情。紀錄片的框架結(jié)構上,也突破傳統(tǒng)意義上平鋪直敘的結(jié)構,鏡頭語言、配樂與結(jié)構相互輝映,奉獻了一部既表現(xiàn)真實,又不失詩意的優(yōu)秀紀錄片。

在我看來,《我的詩篇》也并非完全沒有不足。呈現(xiàn)工人詩人的生存狀況,如果不對生存狀況背后的現(xiàn)代性邏輯進行一定的表現(xiàn),觀眾在觀影后,似乎僅僅限于對生存苦難和詩意抗爭精神的肯定和頌贊,而對社會和經(jīng)濟邏輯卻仍然無所了解,容易陷入簡單地對資本、市場的立場式的批判中。在《我的詩篇》中,主人公面對苦難都有一種坦然面對的淡然,一種道德的人性的精神的東西傳達了,如果能對社會和經(jīng)濟的背景有簡單交代,就更豐富些。

201 2年春節(jié),在京外地務工人員開始自發(fā)舉辦“打工舂晚”,自娛自樂,延續(xù)至今

為什么新時期以來,能夠涌現(xiàn)影片中這些工人詩人?跟改革開放,追求現(xiàn)代化,帶來的人口和社會的流動有關,跟現(xiàn)代性的追求有關,而似乎并不關乎階級。影片并未注意在這些方面進行更多的呈現(xiàn)。

《我的詩篇》是理想主義精神高揚的一部影片,這部影片取得如此良好口碑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導演秦曉宇及主創(chuàng)人員極其真誠的創(chuàng)作態(tài)度。但這樣的影片進入消費主義的院線里,當看到參與觀影的部分觀眾,手捧爆米花和可樂,津津有味邊看邊流淚時,我內(nèi)心的滋味仍然是復雜的。作者的出發(fā)點是理想主義的,作品卻在一定程度上成為消費主義的一桶爆米花佐料。最大的悲哀,莫過于別人的苦難,成為他者幸福感的一種證明和享受。

(本文為2016年1月10日,在海南知和行書局舉行的電影《我的詩篇》眾籌觀影分享會上的發(fā)言摘要,已經(jīng)發(fā)言者本人整理)

猜你喜歡
詩人詩歌生活
曬娃還要看詩人
詩人貓
詩歌島·八面來風
生活感悟
瘋狂讓你的生活更出彩
詩人與花
詩歌過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