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埃及特約記者 楊帆
照片為埃及甜品。 楊帆攝
照片為埃及甜品。 楊帆攝
在埃及,6月6日是齋月第一天。每日把齋結(jié)束,信徒們也有美食飽腹,各式甜品都是享受。喜好或許仁者見仁,味道卻是不爭的,那就是,沒有最甜,只有更甜。
“卡塔伊夫”只在齋月期間有售,長得像大個兒的餃子,餡兒主要是奶酪、葡萄干、松仁等,像餃子皮一樣對折外皮捏好邊,扔進油鍋里炸成金黃色,出鍋后可給外皮淋上一層蜂蜜或糖漿。
因為是齋月“特供”,“卡塔伊夫”很搶手,我一連走了三家店才買到最后幾個,如獲至寶。拿回家一吃,第一口是餃子皮,甜且油;第二口還是餃子皮,甜且油;第三口,已經(jīng)快沒了,才看見里邊一小團白色物體,說是奶酪,吃起來更像米團。“卡塔伊夫”讓我想起家鄉(xiāng)的樸素美食——油炸糕。
“庫納法”是最著名的齋月甜點之一,是阿拉伯世界的“芝士蛋糕”。“庫納法”由一些細細的面絲組成,有的酥脆,有的滿身裹滿了蜜。其做法是讓面糊從篩孔中流出絲來,落到熱好奶油的平底鍋上,煎到酥脆。
我吃過的“庫納法”還有不少改良版,保留了面絲和奶油,加了藍莓、香蕉果醬和鮮果,變成藍莓芝士或香蕉芝士。還有一種是手卷形狀的,微甜的面絲裹著略酸的芒果,甜酸調(diào)和,別有風(fēng)味。不過我還是中意傳統(tǒng)的做法,層層糖漿拔絲包裹著濃厚的奶酪,有著太妃糖般纏綿的口感。
果仁蜜餅直譯為巴拉瓦餅,以層層酥皮制成,內(nèi)餡裹入碎堅果,再搭上甜蜜的糖漿或蜂蜜,是阿拉伯國家、伊朗與從前的奧斯曼等地區(qū)常見的美食。果仁蜜餅形狀各異,我吃的是長條形的,大小如一塊酥糖,味道也很像。外表的酥皮入口即化,露出里邊裹著糖漿的堅果碎,像一顆大蝦酥糖在嘴里化開,令人回味悠長。
“烏姆阿里”算是最知名的傳統(tǒng)埃及甜品,字面意思就是“阿里的母親”。然而這道甜蜜食物的背后,卻是一個血腥的故事。據(jù)傳阿尤布王朝的第一任蘇丹死后,其原配烏姆阿里與蘇丹第二個妻子沙吉拉杜里在誰的兒子繼承王位問題上起了爭端。最終烏姆阿里殺了沙吉拉杜里。為了慶祝復(fù)仇成功,烏姆阿里命令其廚師把面粉、牛奶、奶油和果仁碎混合,制作成食品后分給眾人,這道甜品于是流傳了下來。
“烏姆阿里”需要現(xiàn)做,一般的蛋糕店很少賣,阿拉伯餐廳的菜單上倒常有。略微烤焦的薄脆表面下是軟綿綿的布丁,再點綴些葡萄干、糖霜和椰子片,有點像偏干的甜粥。
“巴斯伯薩”是阿拉伯人節(jié)日婚慶必不可少的點心,蛋糕表面常點綴有杏仁、榛子等堅果。埃及人會用它來稱呼可愛的女孩子,寓意她長得跟“巴斯伯薩”一樣甜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