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強
摘 要:音樂課程是九年義務教育階段面向全體學生的一門必修課,然而,作為一名初中音樂教師,我們不得不承認當前的初中音樂課堂存在著種種不容忽視的問題。如音樂教學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影響了音樂教師的教學熱情,使用的教學方法傳統陳舊,沒有給課堂教學帶來活力,學生的學習熱情被無情扼殺等等。這些不利因素導致音樂教學一直處于低下效果。所以,隨著新課改在我國的深入推進,如何對教學方法進行改善和創(chuàng)新,實現新課標下初中音樂的有效教學,是我們目前都應該重點思考和研究的問題。
關鍵詞:新課標;初中音樂;有效教學;興趣;德育教育;實踐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6)27-0230-49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27.050
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fā)展,是我國教育深化改革的目標之一,而音樂教學是完善教育素質的重要構成,所以,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改變當前的音樂教學現狀,實現新課標下初中音樂的有效教學,對于學生而言具有廣泛而現實的積極作用。下面,筆者就結合自身多年來的教學實際經驗,對新課標下初中音樂的有效教學談幾點個人想法。
一、采用生動活潑的教學形式,充分激發(fā)學生對音樂學習的興趣
《初中音樂新課程標準》中提出“興趣是音樂學習的根本動力和終身喜愛音樂的必要前提”,但是,目前的音樂教學現狀是,學生明顯缺乏對音樂的學習興趣,具體表現在喜歡音樂卻不喜歡上音樂課,在音樂課上顯得死氣沉沉,一點活力也沒有。筆者分析后究其原因,歸納出了以下幾點:
1.現在缺少好的音樂作品去引導和感染學生。
2.學生壓力過大,在目前只注重文化課成績的教育體制下,孩子們沒時間,也沒精力去縱情歌唱。
3.在教學方法多元化的今天,大多數教師仍然把音樂課上成了那種僅僅是教唱一首歌曲那么簡單,學生覺得枯燥無趣,自然也就喪失了學習的興趣。
所以,鑒于以上狀況,身為初中音樂教師的我們,就應該挖掘或創(chuàng)作一些好的優(yōu)秀的音樂作品給學生,減輕他們的學習壓力,更應改變傳統的那種簡單的教唱歌曲模式,轉而采取生動活潑的教學形式,充分激發(fā)學生對音樂學習的興趣,轉變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讓學生興趣盎然地歌唱和學習音樂知識。
比如,在學習《青春舞曲》這首歌曲時,一上課,筆者就利用現代多媒體技術為學生播放了介紹新疆這個民族特點的課件,課件內容包括新疆民族的民族信仰、服飾、小吃、土特產、民族樂器,還有新疆人民慶祝豐收的歌曲視頻,然后對學生說道:“同學們,新疆的音樂這么動聽,舞蹈這么優(yōu)美,現在就讓我們乘著去新疆的列車,去學習一首新疆的歌曲吧?!边@樣,通過在上課一開始用大屏幕為學生展現新疆的圖片、景色等,使學生初步了解了新疆的風土人情和新疆舞蹈,激發(fā)了學生學習主動性,從而以歡快的情緒去學習這首歌曲。
二、滲透德育教育,促進學生良好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發(fā)展
如今,新課改強調在學科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而作為一名音樂教師,實施德育教育應該成為其教學工作的重點。我國古代偉大學者孔子曾說:“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庇蛇@句話我們可以知道,音樂可以調和人性,誘人感染成性。所以,在初中音樂教學中,不要總是一味地對學生進行空洞的音樂文化知識的傳授,還要注重德育教育的滲透,讓學生通過音樂課程的學習,不僅學到全面的音樂知識,也能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比如,在學習《黃河頌》這首歌曲時,正式教唱之前,筆者向學生介紹了這首歌曲的創(chuàng)作背景,即抗日戰(zhàn)爭全面爆發(fā),日本侵略者的鐵蹄踐踏著華北大地,全國掀起了抗日救亡運動的高潮,詩人光未然在這一時期創(chuàng)作了組詩《黃河大合唱》,《黃河頌》是《黃河大合唱》的第二部分,反映了國難當頭的現實狀況,激發(fā)了全國人民的抗日熱情。在教唱時,也通過對歌詞的深入分析,讓學生感受到了中華民族的英雄氣概。這樣,不僅使學生學會了這首歌曲,更重要的是讓學生感受到了黃河的悠久歷史與波瀾壯闊的形象,啟發(fā)了學生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樹立了為中華的騰飛而發(fā)奮讀書的志向。
三、注重音樂課程的實踐性特征,使學生獲得對音樂的直接經驗
傳統的初中音樂教學,教師都是向學生教唱歌曲和講解音樂歌唱技巧,忽視了學生對音樂活動的直接體驗和參與?!冻踔幸魳沸抡n程標準》中指出,“讓學生親身參與音樂實踐活動,獲得對音樂的直接經驗和豐富的情感”。這就要求教師在音樂教學中要注重音樂課程的實踐性特征,即積極開展音樂課堂實踐活動,讓學生親身參與這些活動,從而使學生獲得對音樂的直接經驗,并深刻領悟音樂的內涵。
比如,在學習中國歌劇部分《白毛女》時,在學生初步學會了《扎紅頭繩》和《北風吹》這兩首歌曲之后,筆者要求學生以小組的形式,輪流到講臺上對《扎紅頭繩》進行分角色跟唱,唱的時候要求扮演喜兒的同學注意表現出喜兒的天真活潑,扮演楊白勞的同學則要表現出作為父親對女兒的一片深情,然后,對不同學生的歌唱表演做對比,評選出情緒表達最為飽滿、歌唱最專業(yè)的一組。這樣,通過組織開展這項活動,讓學生感受到了音樂學習的多姿多彩,同時也使學生獲得了對音樂的直接經驗,深刻領悟到了《白毛女》這部歌劇所表達的內涵。
綜上所述,受傳統教育的影響,初中音樂教師所采取的教學方法是固定單一、傳統落后的,致使學生缺乏學習的興趣,課堂教學效果也處于低下狀態(tài),所以,必須致力于改變此種教學狀況,要在新課改全面推進的背景下,認真學習和貫徹新課標教學理念,研究總結出符合教學實際和初中生特點的教學策略,使初中音樂教學的有效性獲得最大幅度的提高,進而促使我國初中音樂教育事業(yè)實現又快又好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 鄭一飛.新課改下初中音樂教學模式之創(chuàng)新之我見[J].時代教 育,2013(3).
[2] 楊冬梅.論音樂課堂中的體驗性教學[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綜合版,2005(11).
[3] 許春蓉.音樂的社會化功能淺論[J].新課程研究:中旬刊,2013(2).
[4] 龐毅.人類生命運動中的歌唱——聲樂藝術審美新論[J].藝術教育,2011(3).
[責任編輯 金 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