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奇志
記得有一次我和老公帶著兩個孩子到越南游玩,那是一個下雨的午后,我們到了一個沒有太多游客的景區(qū)觀光。期間遇到一個賣花環(huán)的小女孩。瘦小黝黑的她沒有打傘,全身都快濕透了。她聲音有點顫抖地向我們推銷自己用葉子和鮮花編成的花環(huán)。雖然花環(huán)手工不算精美,款式也不算好看,但看到她那雙粗糙的小手和那件濕透了的衣服,我決定買下4個。
當問她多少錢時,她小聲地答:“一萬越南盾?!币簿褪遣坏?元人民幣。我覺得小女孩太可憐了,于是迅速從錢包里拿出4萬越南盾遞給她,她卻把3萬越南盾塞回到我的手中。原來她花半小時編的花環(huán)一個才賣2500越南盾。
為了不讓她淋雨,又希望她多賺一點錢,我用簡單的英語跟她說:“你可以教我們編花環(huán)嗎?”小女孩答應了我的請求,于是我們去附近的小吃亭坐下,小女孩把材料和工具拿出來,開始上課了。
她以小老師的架勢耐心地教我們編花環(huán)。我家兩個孩子跟她有說有笑,真的很投緣。其實小女孩的英語不太靈光,而我家孩子也不會說越南話,他們可以溝通得如此順暢也真讓我們意外。
花了一小時,手指被草弄傷好幾次后,我家孩子終于把花環(huán)編好了。我們給小姑娘10萬越南盾作為學費。她最初不敢收下,但我微笑著跟她解釋:“知識和技能都很寶貴,你今天花費了精力和時間教我們。這是我們應該付給你的學費?!?/p>
這是一場公平的交易,沒有慷慨的施舍,也沒有卑微的接受。在平等融洽的氛圍下,小姑娘用自己的努力獲取了應得的金錢回報。而我家孩子也從這件事中感受到了知福惜福的意義。
(夏之炎摘自《分憂》2016年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