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陸 翔
?
斑斕人生的細致勾勒或借喻
——論當代“飲食電影”的藝術(shù)風致
文‖陸翔
【摘要】電影是當下最具全球性景觀的消費,飲食作為主要符號進入電影敘事空間,帶來了電影藝術(shù)的獨特樣貌。飲食電影溫和地詮釋了情理沖突中親情的回歸,亦闡述了異質(zhì)文化細密的交集與融合,更帶來了視覺與心理的雙重愉悅。文章以電影中的美食為主要研究對象,探討了飲食電影作為一種新的電影類型所具有的獨有內(nèi)涵和藝術(shù)風韻。
【關(guān)鍵詞】飲食電影;視覺;觀賞性
電影是生活的鏡子、人性的窗口,人在歷史和現(xiàn)實中的各種念想以及遇到的各方面的困擾、體驗幾乎都能從電影藝術(shù)中管窺到。近年來,伴隨著經(jīng)濟的快速發(fā)展、東西方文化的融合交流,我們猛然發(fā)現(xiàn),當今世界影壇上,以各國美食為主要表現(xiàn)對象的“飲食電影”層出不窮,成為一個熱門的電影類型。柏林電影節(jié)更是新設(shè)立了一個“美食與電影”單元,集中展映來自世界各地的與食品有關(guān)的電影。[1]29從華語電影《喜宴》、《飲食男女》到日本的《海鷗食堂》、《南極料理人》,從脫胎于真實故事的《美食、祈禱、戀愛》、《朱莉與朱莉亞》到深邃雋永的《香料共和國》、《巴貝特盛宴》,一系列優(yōu)秀的飲食電影,叫好又叫座,它們情調(diào)各異,共同點是飲食被當作電影中的主要符號、核心元素。作為現(xiàn)代電影一個重要場域,飲食呼應(yīng)時代特質(zhì),進入電影敘事空間,帶來了電影藝術(shù)的獨特樣貌。
何為“飲食電影”?沈宏非認為:“以做飯或吃飯為主題或賣點的電影,通常被稱為美食電影?!保?]聶俊珍對飲食電影的歸納是:“以飲食為主題或借喻主題來展開劇情,或者以飲食為線索推動故事向前發(fā)展,飲食活動對主要角色的生活有重要影響或起著點明和深化主題的重要作用,這一類影片,稱之為飲食電影?!保?]5
飲食是家庭生活的一部分,也是人情感聯(lián)系的重要載體。孟子說:“食色,性也?!毕鄬τ谏澄锸侨祟惪梢怨_表達的本能之欲?!讹嬍衬信返木巹⊥蹀チ嵝Q:“吃,飲食是臺面上的東西。欲望、男女則是臺下面的東西,臺下面的東西永遠不能拿到臺上面來討論,這也是主角荒謬行徑的來源?!保?]8人與人生活理念的差別以及不同年代、不同階層、不同年齡的沖突,往往會在飲食上表現(xiàn)出來,而人們在飲食中顯現(xiàn)的人生觀、文化觀和價值感都是具有電影表現(xiàn)意義的。這里筆者選取《飲食男女》、《海鷗食堂》和《巴貝特盛宴》三部電影來談飲食電影的獨有內(nèi)涵和藝術(shù)風韻。
當代飲食電影就整體而言,更著眼于普通人的情感而非那種高概念的藝術(shù)。在《飲食男女》中,早年喪妻的大廚父親與親手帶大的三個女兒,不可避免地在食物的選擇和調(diào)料的口味上沖突不斷,歸根結(jié)底這是代際沖突和情感沖突的集中反映。整部影片可以說是在五次家宴的串聯(lián)中完成了主題的書寫,即借“飲食”說“男女”,用可被感知的食物來說秘而不宣的人物內(nèi)心世界?;旧厦恳淮蔚募已缍及殡S著一位家庭成員的脫離,日漸疏離和淡漠的人際關(guān)系在活色生香的食物面前顯得愈加冰冷,形成巨大的反差。直到第五次家宴,父親宣布與錦榮的愛情,實現(xiàn)了自我的解放和回歸,也意味著以“飲食”為代表的舊的家庭秩序的解構(gòu)和瓦解、新家庭模式的重建與確立?!逗zt食堂》繼承了日本飲食電影的“治愈”系風格,遠離日本的幸惠將迷你溫暖的海鷗食堂開在芬蘭靜靜的海邊,堅持用“梅干、鮭魚、鰹魚”所制作的日式傳統(tǒng)飯團作為餐廳的主菜單。小綠與正子的到來,為食堂帶來了不一樣的色澤,三個女人用對食物的熱愛與淡然的堅持讓這家小小的食堂征服了異域的味蕾,贏得了來自芬蘭小鎮(zhèn)人們的善意,這是一部從孤獨中任性出走、尋找內(nèi)心快樂的影片。而《巴貝特的盛宴》的主人公是一位丈夫與兒子喪生戰(zhàn)爭,而自己獨自在丹麥村莊避難的巴黎名廚。她默默地伺候著一對將一生都奉獻給了信仰的清教徒姐妹。這對姐妹幾乎頓頓吃著清水煮魚干和面包糊,拒絕了一切世俗的享樂。巴貝特用贏得的一萬法郎精心準備的法式大餐融化了心存芥蒂的教徒們冰封已久的內(nèi)心,她們互相體恤并真誠贊美。影片投射的是人性節(jié)制與生活情趣間的美妙平衡,令人唏噓不已。
顯然,飲食電影中的各種戲劇沖突并非刻意張揚的一種噱頭,而是隨著不同飲食的把握自然而然彰顯出來的,正因為如此,飲食電影的風格大多平和寧靜,少了許多劍拔弩張的刻意和辛辣,深入生活的細節(jié)空間。女兒家倩的童年,有爸爸為她做的面手鐲和戒指,還有糖漿做的鉆石,這些“煙火氣”十足的小物什誕生于父親的廚房,是不愛言語的父親對女兒的真情和疼愛。雖然成年后的女兒們各有天地,對雞鴨魚肉一應(yīng)俱全的豐盛晚餐已司空見慣,二女兒說“魚翅的火腿耗了”,小女兒則抱怨父親做的菜忘了打蝦漿。父親依然每周不遺余力、精心烹制著這維系家庭成員間情感的紐帶——周末家庭晚宴?!讹嬍衬信芬黄Y(jié)束于二女兒為父親準備的樸素日常的一餐,欣喜的是父親喪失許久的味覺在新生活中再度恢復了,這多少讓悵然若失的觀眾多了一絲美好的安慰。關(guān)于這點,李安是這樣解釋的:“父親郎雄,在《飲食男女》中是位外強中干沒用的父親,面對女兒和亂糟糟的家,束手無策,當他離家出走、離開傳統(tǒng)的定位后,方再度找回自我。”[4]85讓飲食代替人物說話,用圓柔的方式去調(diào)和人物波瀾壯闊的內(nèi)心,讓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言和,是李安飲食電影最打動人心的所在。
《海鷗食堂》沒有對女主人公的家庭關(guān)系做太多詮釋,觀眾直面感知的是人們內(nèi)心孤獨與快樂的爭斗。細細品味,你會不難發(fā)現(xiàn),這種孤獨同樣源于親情的羈絆,快樂則來自于隱性的親情表達。幸惠為何要堅持以很難被芬蘭人接受的日式正統(tǒng)飯團為主菜單?因為每年遠足和運動會的時候,并不擅長廚藝的父親總是給她做這樣的老式飯團,北歐的馴鹿和龍蝦固然很高級,但她做的飯團永遠不會有父親的味道,她說:“有些東西雖然很樸素,但是很好吃。”這份簡單而隨意的堅持,讓海鷗食堂始終灑滿溫情的陽光。小綠會唱gatchaman是由于小時候和弟弟一起看動畫片。而正子則是在照顧多年的雙親相繼過世后出走異國,沒有計劃、不定歸期,卸下多年重擔后的心靈空虛是有的,但更多的是親情逝去的傷痛與茫然。這些含而不露的深層情感是在制作肉桂面包、咖啡和日本美食的過程中含蓄顯露的,如一杯溫茶在手,沁人心脾。
在《巴貝特盛宴》里,已邁入中年的兩姐妹看到那船專門從法國運來的高級食材后噩夢連連、寢食難安。對于多年來秉信“舌頭只能用來感恩贊美,而絕不可耽溺于口欲誘惑”的清教徒來說,法國紅酒、鵪鶉海龜、奇珍異蔬是必須拒絕的紅塵享樂。然而就是這餐耗費一萬法郎的巴貝特盛宴卻意外地讓教徒們感受到生活的外化之美,鮮活的世俗世界以它自己的方式賜予了教徒們生活的恩典,人們敞開心扉,收獲和諧的愛意與陽光??嘈胁⒉皇巧竦淖谥迹澄锔嬖V我們,通過一切美麗和正常的欲求,才能領(lǐng)悟光明的源頭。在西方電影中,美食常被定義為對生命的尊重和信仰的徹悟,作為追求真情、解放性靈的助推力,它們與壓制人性的教義、規(guī)約、陳俗和理性成為對立。然而,這頓奢華的“四步式”法國大餐又何嘗不是主人公巴貝特對過往法蘭西歲月的深情回望?
由于受地域特征、氣候環(huán)境、風俗習慣等因素的影響,人的飲食會在食材、口味、烹調(diào)方法、飲食趣味上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差異。東西方習慣上的差異自然導致飲食文化上的差異,而這種差異從一定角度又來自不同的思維方式和處世哲學,比如中國人注重“天人合一”,而西方人注重“以人為本”。中國的宴席,大家喜歡圍坐在圓桌旁,閑話家常,重視情感的交流。西方的宴會多采用分餐制,重視的是對個性自由的尊重。中國人喜歡五谷雜糧,西方人喜歡面包黃油??缥幕芯繉<伊_伯特·科奧斯(RobertKohls)在他的《國外生存錦囊》(SurvivalKitforOverseasLiving)中專門講到“文化沖擊”,他說:當人們到一個與自己原來的文化迥異的地方時, 絕大多數(shù)人都會經(jīng)歷一種生理上的不舒服和心理上的迷惑,這就是文化沖擊。[5]63另一方面,伴隨移動互聯(lián)網(wǎng)的普及,全球化日趨推進,文化交流與融合是必然的趨勢。全球化語境下的電影藝術(shù)以人類最為熟悉的飲食作為觸摸的“物質(zhì)橋梁”,將隱晦的文化指涉融進具體的飲食元素中,用直觀的美食來表達深層的文化語義,使倫理和文化因為人類共通的生命體驗更便捷地被異域接受,賦予了影片鮮活的生命質(zhì)地和存在感。
比如,看《飲食男女》,我們感受到根深蒂固的儒家傳統(tǒng)與中餐文化的博大精深,而《海鷗食堂》彌漫著東洋文化極度考究而不失質(zhì)樸的氣質(zhì),《巴貝特盛宴》則訴說著法國文化浪漫而又精致的格調(diào)。這種非同質(zhì)的文化在某種程度上激發(fā)了本族觀眾的共鳴和異域觀眾的獵奇。當一道道讓人嘆為觀止的美食被異彩紛呈的端上銀幕,本國觀眾看到的是自己熟悉的菜肴,心中涌現(xiàn)的則是動容的回想和記憶,隨即領(lǐng)悟到食物背后所隱藏的情感與文化,心中產(chǎn)生深層次的認同和理解。異域觀眾看到的是魔術(shù)般的新鮮與好奇,繼而想要更多地了解,這種豐富的觀影感受使飲食電影能獲得更多的關(guān)注與期待。本來,人類對于美和愉悅感的追求都是一致的,飲食在非同質(zhì)的文化間實現(xiàn)了細膩而溫和的溝通,就像海鷗食堂的日式飯團贏得了芬蘭小鎮(zhèn)的贊賞,而巴貝特的法國盛宴在遙遠的丹麥小村莊熠熠生輝,就連傳統(tǒng)固執(zhí)的父親老朱也與吃麥當勞的女兒握手言和。
美食可謂人生存的本能需求,也是情感表征和溝通橋梁。而電影則是當下最具全球性景觀的一種消費,是展現(xiàn)個體品味和審美價值的重要場所。當代飲食電影是電影文化與飲食文化的結(jié)合,以極具“觀賞性”的飲食作為直觀文本,精準表達不同情感的沖突與回歸以及異質(zhì)文化的細膩對話與融合,凸顯了與當下所流行的金錢文化相背離的價值觀,當代電影由此彌漫著溫情的煙火氣和令人動容的生命氣息。
當代美國最重要的社會批評學家之一丹尼爾·貝爾說:“當代文化正在變成一種視覺文化,而不是印刷文化,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保?]54“目前居‘統(tǒng)治’的是視覺觀念。聲音和景象,尤其是后者,組織了美學,統(tǒng)帥了觀眾,在一個大眾社會里,這幾乎是不可避免的?!保?]54作為一種大眾藝術(shù),電影在表達人對外部世界的認識的時候,對形式的通俗性要求更多。電影對于觀眾的吸引,無疑是以視覺圖像為基礎(chǔ)的。“民以食為天”,食物在我們的感官經(jīng)驗里,占有特殊地位,當代飲食電影由此將視覺性與美學性天衣無縫結(jié)合在一起,通過特技和光影的美感化包裝,為觀眾呈現(xiàn)出視覺和心理味覺的雙重盛宴,形成銀幕一道獨特的景觀。
在我們重點考察的三部電影中,《飲食男女》開篇便連續(xù)運用了汪洋恣肆的特寫鏡頭和大量蒙太奇鏡頭,將父親精湛的廚藝通過殺、切、洗、烹、蒸、煮、炒等一連貫的動作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色澤誘人的雞鴨魚肉接連登臺,“掛爐烤鴨”、“梅菜扣肉”、“冬瓜盅”成了畫面的主角,完全吸引住了觀眾的視線。華夏美食文化的博大精深隨著影像技術(shù)的不斷變幻被奇觀化的呈現(xiàn)。一條魚的烹飪就需要捉、殺、刮、片、掛糊、炸……一個完整的流程。當整桌菜全部制作完成,在鏡頭中冒著熱氣的時候,觀眾仿佛可以透過熒幕聞到誘人的香氣。而美食如同音樂,是無需解釋便可讀懂的世界語言。如果把電影看作文學的某種延伸的話,電影的聲畫效果讓那些酒肉飯菜在情節(jié)烘托下變得格外生動有趣,在這些有趣的串聯(lián)背后又揭示出許多文學語言不曾表現(xiàn)或者未能充分表達的主題和面向?!敖谢u”、“甩水”這些彌漫著溫情的日常食物激發(fā)了父親的情感,也在喚醒父親細膩味覺的同時帶領(lǐng)觀眾經(jīng)歷了一種共通的愛的情感體驗。
《海鷗食堂》令人難以忘懷的是日本美食精益求精的色澤搭配和擺盤造型。那種小心翼翼近乎虔誠的態(tài)度讓人相信三個可愛的日本女人對本土食物發(fā)自內(nèi)心的熱愛。沒人能忘記三文魚在小火上烘烤時發(fā)出的嗞滋聲,從熱油里撈起的肉排,一刀一刀下去所感受到的松脆感,肉桂卷和咖啡彌漫出的甜美香氣,當然還有幸惠拿手的日式飯團的精美誘人。烹飪的器具、考究的碗碟,拼擺得法的日餐菜點宛如藝術(shù)佳作,還有人們在品嘗食物時近乎夸張的幸福表情,均滲透著別具一格的東方情懷。觀影者在接受視覺沖擊的同時,味覺也自然被撩撥,可謂是垂涎欲滴。此外,影片導演還運用了清新溫暖的電影色彩,空靈的藍與充滿幸福感的奶黃色穿插在芬蘭小鎮(zhèn)的潔凈陽光里,使得海鷗食堂永遠像明信片一般的純凈和美。這種特別的和煦的美感仿佛微風吹過林間,讓人從心底里泛起微笑。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巴貝特用了影片將近三分之一的篇幅帶我們領(lǐng)略法式大餐的驕傲與奢華。這場盛宴從前期的采購到制作和分享以及不同的餐酒搭配,其繁復程度令觀影者驚詫不已,感慨良多。海龜湯配雪利酒、比利尼餅配凱歌香檳、鵪鶉千層酥配紅酒、各式奶酪、薩瓦蘭蛋糕、佩里戈爾調(diào)味醬,眼花繚亂的時鮮水果……,在美酒與美食面前,教友們超越了嚴謹教義的束縛,冰釋前嫌、友愛如初。一位法國的烹調(diào)大師曾說:“發(fā)現(xiàn)一道新菜要比發(fā)現(xiàn)一顆行星給人類造福更大。”[7]6可見飲食在法國人心目中的地位。巴貝特將精妙的烹飪技術(shù)與法式餐飲優(yōu)雅的色彩、造型藝術(shù)結(jié)合,真正給觀眾奉獻了一餐美的盛宴。
顯然易見,飲食之于電影是好空間、好題材。飲食不僅是“果腹”的,以影像方式呈現(xiàn)更能讓人產(chǎn)生視覺和心靈的雙重愉悅,同時傳達內(nèi)心的愛欲。美食作為載體,在影像空間里將人類吃的本能和愛欲本能反復揉捏合為一體,觀影者很容易通過意象的表征領(lǐng)悟電影創(chuàng)作者的敘事主題,這就是飲食電影的“好看”與“觀賞性”。
電影《海鷗食堂》劇照
參考文獻:
[1]達達.第60屆柏林電影節(jié)“美食與電影”單元[J].天下美食,2010(5).
[2]沈宏非.如何定義“美食電影”[N].東方早報,2010-3-7.
[3]聶俊珍.舌尖上的狂歡:中國飲食電影研究[D].南京大學碩士論文,2012.
[4]張靚蓓.十年一覺電影夢——李安傳[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7.
[5]楊志蘭.通過《朱莉和朱莉亞》和《飲食男女》品味中西文化[J].電影文學,2010(17).
[6]羅勤.影像的狂歡:論電影“奇觀”[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
[7]趙紅群,等.世界飲食文化[M].北京:時事出版社,2006.
[中圖分類號]J90
[文獻標識碼]A
作者簡介:陸翔,南京大學戲劇影視藝術(shù)系藝術(shù)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