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源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對象態(tài)度的轉變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研究的重要內容,認知說服理論作為研究態(tài)度轉變的成型理論,與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內在的統(tǒng)一性。文章主要從認知說服理論的視角闡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問題:教育者專業(yè)性、權威性較弱,教育內容陳舊重復,教育方式單一,教育對象需求動力不足,針對問題并探析增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途徑:提高教育者的權威性和專業(yè)性,凸顯教育內容的層次性和時代性,實現教育方式的雙向性和多樣性,增強受教育者的主體性和需求性。
[關鍵詞]認知說服理論;思想政治教育;問題;途徑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5918(2016)06-0046-02
一、認知說服理論
認知說服理論是美國心理學家、傳播學家霍夫蘭德于1959年提出,認為說服過程實質上就是信息傳遞的過程,即說服者在一定的情境中向說服對象傳遞信息,以引起說服對象相應的心理變化,以實現其態(tài)度轉變的過程。霍夫蘭德的說服模型涵蓋了所有與說服效果相關的因素,總的來說,包括說服者、所傳遞的信息本身、說服對象和說服對象四方面因素,而說服的效果也受制于這四大因素。
(一)說服者的因素
說服者的影響力取決于他的專業(yè)程度、可靠性以及人格魅力。在某些方面具有專長的人更容易以理服人,說服者是否值得他人信任也對說服效果產生影響,說服者的外表、是否可愛以及與被說服者的相似性也影響說服效果。
(二)說服信息因素
一般來說,說服信息所倡導的態(tài)度與被說服者原有態(tài)度之間的差距越大,迫使說服對象態(tài)度改變的壓力越大,實際的態(tài)度改變也較大,但這種差距必須限定在一定的差距范圍內。同時,信息的呈現方式也會影響說服效果,包括說服所使用的媒體和單面與雙面說服。
(三)說服對象的因素
說服對象的人格、心情、卷入程度、自身免疫情況以及認知需求都會影響說服效果,如自尊心較弱的人往往對自己不足之處很敏感,不太相信自己,易被說服;高認知需求的人對說服往往采取深層的處理方式,仔細分析說服情境中的信息,并盡量確定論點好壞,認知需求的人往往更關注說服者的吸引力或信息長度。
(四)情境因素
這方面因素包括兩個:一個是預先警告,預先告訴或暗示被說服者一些信息,以促使其態(tài)度的改變;二是分散注意,是指在說服過程中,情境中的某些刺激因素使說服對象難以把注意力集中在所接受的信息上。分心的作用主要是干擾對象對信息傳遞的注意程度,從而削弱他對說服的防御和抵制,提高說服效果。
二、認知說服理論與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性
霍夫蘭德的態(tài)度改變理論應用于實踐都是為了端正人的態(tài)度,而端正態(tài)度與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內在的統(tǒng)一性。
(一)內容上的契合性
態(tài)度是人的思想觀念的核心,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使社會成員形成符合社會、階級所需要的思想觀念、政治觀念、道德規(guī)范,態(tài)度作為思想觀念的核心,也屬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認知說服理論所涉及的因素,說服者、所傳遞的信息、說服對象、情境環(huán)境與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者、教育內容、受教育者和教育環(huán)境是一一對應的。
(二)對象上的一致性
思想政治教育的對象是公民、各族人民以及他們的思想道德素質、文化素質和精神動力,這與說服的對象是一致的。培育的對象是公民,提高的對象是素質,團結和動員人民實現的目標是煥發(fā)精神動力,這些與端正態(tài)度是正相關的,而且實際上就是端正態(tài)度的目的和內容。
(三)目的上的內含性
端正態(tài)度是認知說服理論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簡而言之,就是端正人們的態(tài)度、指導人們的行為,涵蓋了態(tài)度和行為兩個方面的要求。而端正態(tài)度是指導行為的前提、基礎和關鍵,只有正確的態(tài)度才能會有正確的行為,正確的態(tài)度可以使行為更具理性和更加堅定,矯正錯誤的行為的唯一途徑是端正態(tài)度。因此,端正態(tài)度是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主要內容。
(四)過程上的統(tǒng)一性
說服者攜帶特定的信息在一定情境中傳遞給說服對象,說服的目的是為了促使說服對象態(tài)度的轉變,而說服對象舊態(tài)度的改變和新態(tài)度的形成需要經過服從、同化和內化三個階段。而思想政治教育過程實質是把一定的社會的思想觀念、價值觀念、道德規(guī)范轉化為受教育者個體的思想品德的過程,而轉化的前提是必須使受教育者從內心深處相信和接受社會的要求,并自覺納入到自己的價值體系。由此可見,態(tài)度形成過程與思想政治教育過程是一致的,如認同和內化。
三、認知說服理論視域下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一)教育者主體意識薄弱,專業(yè)素質不足
在思想政治教育領域,思想政治教育者承擔著說服者的角色,其自身主體意識和自身素質直接關系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然而,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中,教育者仍存在著許多缺陷和不足。一方面,由于思想政治教育理論工作本身的復雜性和艱巨性、社會上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傳統(tǒng)定位、現實生活中的不公平待遇都削弱了教育者對思想政治教育這一實踐活動的認同感;另一方面,有些思想政治教育者政治思想薄弱、理論知識缺乏、知識結構不合理,不能從思想上堅定自身的政治信仰,更難以把握社會上思想動態(tài),難以保證教育內容的客觀性和可靠性,往往容易背離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和客觀要求。主體意識薄弱和主頁素質不足,導致受教育者對教育者的不信服,大大降低教育者權威,妨礙其主體作用的發(fā)揮。
(二)教育內容陳舊、重復
說服理論認為,人對信息的接受性是有限度的,當說服信息與說服對象接受能力差距較大時,說服對象會對傳遞信息產生懷疑,貶低信息;同樣,當說服信息只停留在說服對象原有的認知水平上,說服對象感到的是對其智力或階段的侮辱或威脅,從而拒絕或抵抗信息,而不會引起其態(tài)度的改變。在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中,一方面,教育內容和實際反差較大,不能與時俱進,隨著現實生活和學生觀念而變化,有些教育內容不符合現實,易受教育者使其對教育內容產生懷疑,缺乏可接受性;另一方面,由于學校各階段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缺乏層次性和對接性,出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中學思想政治教育在內容上的交叉,教育內容的重復性易導致受教育者心理上的“抗藥性”,對教育內容產生反感和抗拒心理,降低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
(三)教育方式單一
認知說服理論認為,信息的傳遞和呈現方式影響著說服效果,強調說服者所使用的媒體和單面與雙面說服直接影響著說服效果。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很多教育者往往忽視教育方式的重要性,實行傳統(tǒng)的單向理論灌輸,忽視學生的主體性和能動性;其次,教育者沒有充分發(fā)揮網絡技術在教學中的作用,而只是傳統(tǒng)的面對面的說服教育,加上傳遞信息本身的枯燥,不容易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教育過程中,教育者多以主流意識形態(tài)進行正面的理論灌輸,對非主流思想進行“防”、“堵”,很少進行深入的批判,不能讓受教育者從正反面教育中獲得巨大的思想壓力,以促使其態(tài)度的改變,以更深入地從內心認同我們的主流價值觀??梢?,單一的教育方式,不能激發(fā)受教育者的學習興趣,易引起學生的厭惡和反感,制約著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
(四)受教育者需要動力不足
說服理論認為,說服對象的人格、認知需求、自身免疫情況等因素都會應影響說服效果。近年來,受西方思潮和價值觀念的影響,大學生的價值趨向開始呈現多元化,對思想政治教育的認識存在偏差,認為思想政治教育只強調社會價值,不注重滿足個人發(fā)展需求,認為市場經濟下,殘酷的社會競爭中事事談道德是不合理的。而且,有的大學生更注重現實的功利性,對自身需求層次低,只停留在對物質需求的追逐上,把思想政治教育自當作取得成績、順利拿到學分的手段,而沒有真正意識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是對人的思想品德的塑造上。認識上的偏差和缺乏需求的動力,導致其對思想政治教育缺乏認同感,對其往往是漠視的態(tài)度,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內化和外化過程的統(tǒng)一。
四、認知說服理論視域下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途徑
(一)提高教育者的權威性和可信性
首先,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加強主體意識,提升對思想政治教育這一實踐活動的認同感,思想政治教育是對人的思想觀念的教育,要正式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復雜性和艱巨性,并以飽滿的熱情積極主動肩負其在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活動中的角色,做到“動之以情”。其次,教育者要通過各種途徑提升自身的政治素質、理論素質和人格素質,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鮮明的政治指向性,這就要求教育者要具有鮮明的政治立場、堅定的政治信念、高度的政治鑒別力和政治敏銳性,緊緊抓住時代中的思想,同時要扎實自身理論功底,完備自身知識體系,提升專業(yè)素質,保證教育內容的客觀性、可信性,做到“曉之以理”,努力成為專業(yè)領域的權威,達到知識上的自信、理論上的自信,進而進一步推動思想政治教育的發(fā)展。
(二)凸顯教育內容的層次性和時代性
一方面,教育內容要凸顯整體性和對接性,即教育內容的設計要把握受教育者認知發(fā)展規(guī)律,適應受教育者接受心理,即依據受教育者不同年齡階段的身心發(fā)展情況來安排教育內容。這就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在整個學校教育中有一個整體設計,并實現每個階段教育內容的對接,保證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整體性和層次性,減少施教內容的重復性,在一定程度上疏導受教育者的排斥心理,實現其態(tài)度轉變。另一方面,教育內容要凸顯時代性和現實性,教育具有開放性,教育內容應與時俱進,隨著時代發(fā)展和社會進步不斷發(fā)展,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要避免空洞的理論灌輸,教育內容要更貼近生活、貼近現實,關注學生的需求。教育內容可以來源于生活中重大學生普遍關注的焦點問題以及道德兩難問題,把受教育者的個體認知放在更大的物理和社會的情境脈絡中,更容易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利于其對教育內容的內化。
(三)實現教育方式的雙向性和多樣性
首先,教育方式應從單向地灌輸向雙向交流轉變,改變思想政治教育傳統(tǒng)的理論灌輸方式,采用民主對話、問題討論、主題辯論等多種形式,實現師生、生生之間的平等對話,增強學生的主體參與意識,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其次,教育方式應從顯性教育向顯隱性相結合轉變,“隱性教育是指通過無意識、間接、內隱的教育活動,使受教育者不知不覺地受到影響的德育活動?!毙@文化德爾構建、情境教學、實踐教學等方式都是開展隱性教育的途徑,使受教育者分心,減弱其心理防御機制,從而更好地達到說服的效果。最后,針對受教育者個體差異,采取正反面教育相結合的方式,即根據其對教育內容的接受程度選擇典型進行價值引領,增強說服效果,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
(四)增強受教育者的主體性和需求性
一方面,受教育者要增強自身的主體意識,明確并正確認識自身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中的角色,自己的接受活動對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進行和完成的影響,對自身思想品德塑造的影響,客觀認識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辯證看待思想政治教育的社會價值和促進個人發(fā)展的價值,做到內心的認同并積極參與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動中。另一方面,要提升自身的需求層次,關注自身的精神需要,心理學研究表明,人是出于某種需要才產生行為動機,然后外化為人的行為。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認為人的需要具有多樣性和層次性,強調人不僅有物質上的需要,還追求更高層次的精神上的需求,實現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的統(tǒng)一。思想政治教育作為一種價值觀的教育活動,受教育者只有通過獨立思考、自我認識、自我反省等途徑才能把教育內容內化為自己的思想,納入自身的價值觀體系,并指導自己的行為,實現個人的社會價值。受教育者自身主體性和需求性的增強有利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
(責任編輯:桂杉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