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凱
【摘 要】在京劇表演中,“打”是不可或缺的表演手段。京劇中的“打”是“假打”,不僅需要形成舞臺化的打斗場面,還要對觀眾產(chǎn)生吸引力,因此,京劇表演藝術(shù)中,打斗是與舞蹈相結(jié)合的,并將生活中的格斗藝術(shù)化之后融入到京劇的舞臺藝術(shù)表演中。京劇運用武打的形式,主要是為了渲染舞臺氛圍,刻畫角色形象,最終目的是將京劇文化傳承下來。本論文針對京劇的武戲展開研究。
【關(guān)鍵詞】京劇;武戲;表演;以文為主;以武為輔
中圖分類號:J82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6)05-0041-02
中國的京劇已成為東方文化中最獨特的一部分。作為中國的國粹,京劇中的武戲是極講究舞臺表演藝術(shù)的,特別是京劇演員形體的塑造,對武斗場面具有渲染的作用。鑒于京劇表演講究文武并重,在研究武斗的同時,還要從文化環(huán)境的角度進行研究,以確保中國京劇得以傳承和發(fā)展。
一、京劇武戲之俠文化影響
京劇武戲受我國古代俠文化的影響頗多。“俠”并不是社會團體,也不是某種社會行為,而是堅持某種信念的一些人,或者是對社會關(guān)系所持有的態(tài)度?!皞b”的特點是:對所作出的承諾一定會履行、對人講義氣、將生死置之度外。在特定的社會環(huán)境中,人難免會遇到危急情況,加之社會上總是會出現(xiàn)不公正的事情,一些仗義之人就會出現(xiàn),他們被稱為“俠客”[1]。司馬遷對這類俠客非常推崇,并將這部分社會群體列入《史記》之中,這種做法也起到了宣傳教育的效用,使得民間群眾對行俠仗義之人都非常推崇,而且還將“俠”、“義”作為評價英雄的標準。
二、以文為主,以武為輔的劇目
以文為主、以武為輔的劇目,其特點是文武兼?zhèn)?、文中帶武,主要是老生戲和青衣花衫戲所占的比例較高,例如《楊門女將》《穆柯寨》屬于青衣花衫戲,《戰(zhàn)太平》屬于老生戲。演員在京劇表演中以演唱為主,武打在戲劇表演中發(fā)揮著輔助作用。這些京劇原本是文戲,將武斗融入其中,就形成了“文武并重”的劇目,即便在戲劇表演中有武斗的局面,也只是功架擺樣兒;即便是對打,套路也比較簡單,多以槍戰(zhàn)為主。
三、京劇武戲表演的技巧
武打在京劇武戲的表演中是較為常見的,包括兩個人對打、一個人和幾個人打、眾人對打,要想在打的過程中獲得舞臺效果,就要從基礎(chǔ)的套路學起,當基礎(chǔ)打好后,才能夠由淺入深地學習。京劇武戲表演包括徒手對打和手持器械對打。
(一)徒手對打
徒手對打又被稱為“手把子”。在練習的過程中,要練習五套基本的動作,即猴摘帽、雙拍腿、趕三拳、接鼻子和魁星提斗。當基礎(chǔ)打好之后,就可以根據(jù)戲劇內(nèi)容學習其他的打斗技術(shù),包括拳頭子、斗虎扯、羅漢拳、十二腿、大六擊、小五錘、金剛頭子、上巴掌、大紅拳和單鞭等等。在京劇武戲中,徒手對打是較為普遍的,多為一開始就徒手對打,也有持兵器對打的,將兵器打掉之后,就變成了徒手對打。由于劇目不同,徒手把子也會有所不同,舞臺風格也各異[2]。
(二)器械對打
在京戲武戲中,對打所持有的兵器很多,包括短兵器、長兵器、暗器。演員手持兵器在舞臺上進行對打表演,即為器械對打,一些器械并不參與對打,而僅僅是作為“儀仗”之用。京劇武戲中持有兵器對打要按照套路進行,包括長兵器與短兵器的對打、長兵器與長兵器的對打、短兵器與短兵器的對打。對于初學者而言,要先將基礎(chǔ)訓練完成之后,才能夠進行器械對打的訓練。以刀與槍的對打為例,分為單刀對單刀、單槍對單槍、單刀對單槍、雙刀對單槍。
四、京劇武戲編排中的藝術(shù)規(guī)律
(一)京劇武戲編排要合理運用技巧
京劇武戲編排要合理地運用技巧,比如:《挑滑車》中的高寵,在挑車壓馬的表演中,需要翻“倒吃虎”,這對于舞臺演員而言是非常不易的。此時,騎在大馬上的人需要從馬上翻下來,落在地上翻筋斗,有的演員會根據(jù)自己的條件,修改和增加很多的技巧動作,可是劇情中并不需要這樣的情形,這就說明對劇情的安排缺乏合理性。因此,在編排京劇武戲的時候,要確保劇情的安排合情合理[3]。再比如:《白毛女》中,大春救過喜兒,在這一場戲中,有“走邊”的動作,用于表達偵察探索的情形,同時還需要快速地離開危險之地,因此,還要運用“飛腳”。舞臺表演中,每一個動作都表達著不同的情感。上述的表演動作與京劇的劇情都是吻合的。可見,要使劇情通過表演技巧發(fā)揮出來,需要在京劇武戲表演中對各種技巧合理運用,且在舞臺上表達自然。
(二)京劇武戲中的武打情緒
在京劇武戲中,武打是一種藝術(shù)表達方式,用以塑造舞臺戰(zhàn)場的情境。在舞臺上表演打斗的動作,不僅需要演員用心,還需要表演動人,才能夠使京劇表演更為傳神,從而引發(fā)觀眾的共鳴。京劇武戲演員在打斗的過程中,要使表演更為傳神,就要運用真實的表情[4]。要想表情的表達到位,就需要演員針對京劇打斗的場面進行詳細的思考,并將自己的心理態(tài)度外化為舞臺表演,使得京劇的打斗表演更為傳神,給觀眾以真實感。這就意味著京劇演員在表演中不可過于追求舞臺形式,而要以飽滿的姿態(tài)將自己對京劇內(nèi)容的真實理解表演出來。
京劇舞臺上的武戲并不局限于武斗,還包含著舞蹈的成分。因此,武戲表演要將武斗與舞蹈相結(jié)合,如果僅僅關(guān)注武斗,而沒有發(fā)揮舞蹈的效果,就使得武斗的動作缺乏舞臺藝術(shù)的美感,正所謂武斗看起來動作要狠,而下手要輕,這樣才能夠使京劇武戲更具有藝術(shù)表現(xiàn)力。
(三)京劇武戲中的武打布局
京劇武戲中要注重武打布局,演員武斗中要注重氣力的使用。文戲講究唱腔,以演唱提高京劇的藝術(shù)魅力;武戲則要靠打,要做到動作逼真而力氣用得恰到好處。比如:《挑滑車》屬于重武戲,如果在武斗的過程中演員沒有把握好力氣,就會導致被打的角色受傷。這就需要做好武打表演場景的布局,布局要講究章法,即便是表演進入尾聲,也會不失武斗的藝術(shù)效果。當然,如果讓打斗充斥著整個劇目,雖會讓觀眾感到舞臺的熱鬧,但是,這種表演顯然是令人無法接受的。
五、以文為主、以武為輔的劇目評析
一些京劇武戲在舞臺表演中做到了“武戲文唱”,京劇的傳統(tǒng)戲《南陽關(guān)》就是以文為主、以武為輔的劇目。《南陽關(guān)》是老生戲,在表演中要文武并重,以演唱和念詞為主,有屬于自己的核心唱段,武斗則起輔助作用。如果要訓練戲曲的發(fā)音和吐字,選擇這樣的京劇劇本是非常合適的。在京劇表演逐漸呈現(xiàn)滑坡態(tài)勢的時代,老生京劇演員注重唱腔,而對“念”和“做”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加之一些武生演員雖然擁有先天的好嗓子,但是沒有唱老生的基礎(chǔ),便自稱為文武老生[5]。事實上,只要聽一聽這些演員的唱腔,就可以清楚他們是沒有京劇演唱功底的,包括咬字、氣息的運用以及演唱勁頭等方面的技術(shù)水平都比較差,使得演唱效果不佳,難以對觀眾產(chǎn)生吸引力。這就需要從教育的角度出發(fā),該專業(yè)的教師要不斷地深造學習,提高自身的業(yè)務水平,隨著教師自身京劇素養(yǎng)的提高,不斷提高教學質(zhì)量,促使學生承擔起京劇文化傳承的責任。
六、總結(jié)
綜上所述,京劇表演中的諸多武戲都是武斗與舞蹈的結(jié)合,還會將生活中的格斗形象藝術(shù)化,以使京劇武斗更具有舞臺魅力。要探究戲曲中的武斗表演,就要對武斗與舞蹈之間的關(guān)系進行研究,包括京劇武戲的文化緣來,介紹以文為主、以武為輔的劇目,分析京劇武斗中的角色表演技巧,總結(jié)出京劇武戲編排中的藝術(shù)規(guī)律,使京劇武戲煥發(fā)出生機和活力。
參考文獻:
[1]北京市社會科學界聯(lián)合會編.中國文化亮點通俗讀本[M].北京:北京出版社,2011.77—81.
[2]張銀河.試析武術(shù)與京劇武戲文化[J].武魂,2013,(12):15—15.
[3]于西增,尤旭.武術(shù)套路對京劇武戲的影響與促進[J].四川戲劇,2014,(04):99—101.
[4]劉曾復著,婁悅編.劉曾復京劇文存[M].北京:學苑出版社,2013.210—216.
[5]傅謹.京劇歷史文獻匯.清代卷[M].江蘇:鳳凰文化出版社,2012.112—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