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建云
內(nèi)容摘要:弗蘭納里·奧康納是繼愛倫·坡和威廉·??思{之后美國南方文學(xué)史上另一位象征主義大師。她成功地將象征隱喻與宗教主題結(jié)合起來,并通過暴力、死亡和畸形等哥特元素來揭露南方社會現(xiàn)實和人類失去信仰后的精神空虛。本文以奧康納的短篇小說《河》為例,分析作品中的死亡主題,并通過探討洗禮的象征意義來挖掘死亡背后的宗教寓意。
關(guān)鍵詞:弗蘭納里·奧康納 《河》 死亡 重生 象征主義
弗蘭納里·奧康納(1925-1964)不僅是二戰(zhàn)后美國極具影響力的宗教作家,也是繼威廉·福克納之后“南方哥特”最杰出的代表,享有南方哥特“女王”的美譽。奧康納是一名虔誠的天主教徒,她的宗教思想在其作品中有著深刻的體現(xiàn)和詮釋。對于“死亡”這一哥特小說的重要元素,奧康納有著自己獨特的見解。奧康納坦言,一個故事不在死亡或其先兆中結(jié)束是無法理解的。死亡是通往救贖的唯一途徑,肉體的死亡并非生命的終結(jié),而是生命的延續(xù)和重生。在奧康納的兩部短篇小說集中有多篇都以一個或多個人物的死亡結(jié)束,短篇小說《河》就是以主人公哈里·阿什菲爾德自溺而死而結(jié)束。
一、哈里之死:家庭悲劇
奧康納在其短篇小說中常選取家庭為背景來構(gòu)筑小說人物和故事情節(jié),如《河》、《瘸子應(yīng)該先進(jìn)去》、《樹林風(fēng)景》、《上升的一切必將匯合》、《審判日》和《家的慰藉》等。在這些以家庭為情景的小說中,奧康納都以一位家庭成員的重創(chuàng)或死亡來喚醒其他家庭成員的良知和警示那些同樣愚昧的世人。奧康納筆下的這些家庭都彌漫著陌生、冷漠和疏離的氣氛,家庭成員之間或缺乏交流或矛盾重重,處處充斥著不和諧的聲音。短篇小說《河》中的哈里(Harry)就是一個被父母忽視的孩子,父母的冷酷漠視也早已暗示了故事的悲慘結(jié)局。
故事的開頭,哈里被父親胡亂穿戴一番后,又被推到了門口交給保姆康寧太太。當(dāng)康寧太太指出哈里還沒有穿戴好時,哈里的父親或許因為“現(xiàn)在是早上六點”自己還要休息而要求她“看在基督的分上幫他穿整齊”。當(dāng)康寧太太和他確認(rèn)哈里的返回時間時,他似乎更加急不可耐地將哈里送出家門,手指“敲著門板”,“說完就消失在臥室里”。哈里母親被神秘的疾病纏身,就在這個早上,在康寧太太和哈里父親的交談中,“臥室里傳來了一個蒼白無力的聲音:‘給我拿個冰袋過來”。事實上,極具諷刺意味的是,哈里在接受洗禮時,不經(jīng)意間向牧師吐露了實情:她有宿酒病??上攵?,宿醉的母親更是無法照顧可憐的哈里。接受洗禮后的第二天早上,哈里在毫無生氣的家中醒來,吃了他在咖啡桌上找到的“兩塊魚醬餅干”,喝了“一個瓶子里剩下的干姜水”。而此時他的父母因前夜的狂歡還在熟睡,不到中午不會醒來。饑餓難耐的哈里在家中尋找食物時想起了那條他昨天剛剛接受過洗禮的河,并決定再次去尋找它——那條“皈依上帝”的必經(jīng)之路。
在奧康納的短篇小說中,《河》中的哈里、《瘸子應(yīng)該先進(jìn)去》中的諾頓以及《樹林風(fēng)景》中的瑪麗都是這些家庭鬧劇的犧牲者。哈里不僅得不到父母的關(guān)愛,連起碼的物質(zhì)生活都得不到保障。諾頓沉浸在失去母親的痛苦中,而他的父親謝伯德卻對他不聞不問,反而去關(guān)心和感化一個少年犯約翰遜,其原因更為可悲,約翰遜的智商高而自己的兒子諾頓智力一般?!稑淞诛L(fēng)景》中的瑪麗雖然被外祖父福瓊先生認(rèn)定為財產(chǎn)繼承者,事實上瑪麗是他報復(fù)自己女兒和女婿皮茨一家人的工具,當(dāng)瑪麗違背自己的意愿時他殘忍地親手將自己的外孫女殺死。從家庭的層面分析,這些孩子的死是對他們毫無溫暖和關(guān)愛的家庭的血淚控訴,對這些最需要愛、最無助的孩子來說,家早已失去了其真正的含義,他們的父母或外祖父就是“暴力的實施者”,是殺死他們的“劊子手”。
二、死亡與重生:宗教寓意
死亡是宗教的核心和基礎(chǔ),任何一種宗教都在試圖探討人存在的終極性問題即死亡問題從而解釋死亡的含義?!妒ソ?jīng)》中對死亡的描述起源于上帝告誡亞當(dāng)不要偷吃善惡樹上的果子,“因為你吃的日子必定死”。亞當(dāng)在偷吃禁果后,上帝對他宣判,“你本是塵土,仍要歸于塵土”。死亡是人的生命的自然終止,是身體與靈魂的分離。正如亞當(dāng)偷吃了禁果,犯下了罪惡,才有了死亡一樣,在《圣經(jīng)》中,死亡與罪惡,罪惡與救贖都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耙驗樽锏墓r乃是死;惟有神的恩賜,在我們的主基督耶穌里,才是永生”,然而“神的恩賜”是來之不易的,任何人想要獲得它,都必須付出昂貴的代價,甚至要犧牲自己的生命。
在短篇小說《河》中,哈里只是個四、五歲的孩子,卻受到了父母如此冷漠的對待和無視,所以哈里的死讓我們痛心不已。然而在我們?yōu)楣锏乃蓝瘋畷r,我們應(yīng)該從宗教的角度來重新審視他的死亡。奧康納習(xí)慣使用暴力和死亡來警醒那些失去宗教信仰而變得愚昧無知的世人,對于這些哥特式手法的使用,她曾經(jīng)這樣解釋:“對于那些聽覺不靈的人,你得大聲叫喊;而對于那些快失明者,你只能把圖畫得大大的”。在奧康納看來,美國南方激烈的社會現(xiàn)實和南方人所面臨的精神困境需要用這些極端恐怖的哥特寫作手法來表現(xiàn)。當(dāng)貝富爾牧師給哈里洗禮時,他告訴哈里“要是我給你施禮,你就可以進(jìn)入基督之國”,哈里毫不猶豫地答應(yīng)了,因為這樣他就可以不用回家了。事實上,第二天早上,當(dāng)哈里決定離開家時,“他沒帶手提箱,那里面沒什么他想要帶走的”,他就這樣毫無留戀地離開了自己的父母。由此可見,家對哈里來說已經(jīng)沒有任何意義,反而是“基督之國”讓他更加向往。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死亡對哈里來說是一種解脫,從此以后他與他今生的家再無瓜葛。
洗禮除去了肉體上的污垢,凈化了心靈,使哈里得到了上帝的恩賜和救贖。洗禮又意味著新生,接受洗禮的哈里只有通過死亡,才能真正成為上帝的子民而獲得重生。正如《圣經(jīng)》中所言,“豈不知我們這受禮歸入基督耶穌的人,是受洗歸入他的死嗎?所以我們藉著洗禮歸入死,和他一同埋葬,原是叫我們一舉一動有新生的模式,像基督藉著父的榮耀從死里復(fù)活一樣”。
三、洗禮:象征意義
深受坡和福克納的影響,奧康納也是一位象征主義大師,她成功地將象征、隱喻等修辭手法運用到自己的作品中,并將其與宗教主題聯(lián)系起來,揭露南方社會現(xiàn)實,折射了人類失去信仰后的精神空虛。奧康納短篇小說中的原型意象很大一部分都出自《圣經(jīng)》,如基督耶穌、十字架、洗禮、火和水等。洗禮(baptism)是基督耶穌親自規(guī)定的圣事,是基督教的入教儀式。接受洗禮的人,罪惡得到赦免,心靈得到凈化,并被賦予“上帝的恩賜”,成為真正的教徒。領(lǐng)受洗禮圣事的人,同耶穌一起死去,同他一起復(fù)活。
《河》緊緊圍繞洗禮這一宗教圣事展開,洗禮的宗教象征意義也使哈里之死的家庭悲劇轉(zhuǎn)變?yōu)楣铽@得救贖和重生的美好結(jié)局。水在基督教中跟火一樣有著凈化靈魂的作用,既象征著生命的歸宿又象征著生命的起源。哈里在故事的結(jié)局中溺水而亡有著深刻的寓意,象征著皈依上帝而得到新生。在哈里所處的家庭中,他得不到父母的關(guān)愛甚至連基本的溫飽生活都得不到保障,所以在接受貝富爾牧師洗禮后的第二天,哈里有了精神上的轉(zhuǎn)變,他似乎對現(xiàn)狀有了頓悟,“好像他漸漸看到了他無意識里尋找的東西,然后他突然知道了他要做什么了”。哈里踏上了尋找那條河流的旅程,而這段旅程也變成了哈里的朝圣之旅。
哈里的朝圣之旅并非一帆風(fēng)順,對于一個四、五歲的孩子來說,獨自乘坐公共汽車并步行數(shù)英里,是一個巨大的挑戰(zhàn)。與此同時,帕勒戴斯先生還偷偷跟蹤著他。如果河是洗禮的象征——在河中接受洗禮的人成為基督之徒并有可能進(jìn)入基督天國,那么帕勒戴斯先生就是物質(zhì)生活的忠實追求者??v觀全文,在貝富爾牧師的福音布道會上,帕勒戴斯先生一直試圖勸說人們放棄他們的宗教信仰,作崇尚理性的無神主義者。他因為貝富爾牧師不能治愈他身體上的疾病——“左邊太陽穴上一個紫色的瘤子”,就單純地認(rèn)為牧師的布道是毫無用處的,是用來欺騙他人賺錢的,“把這頂帽子拿去,把錢給這個孩子,他來這兒就是為了錢”。當(dāng)他發(fā)現(xiàn)哈里再次尋找那條河時,他跟在后面并想用糖果來誘惑哈里使其墮落,但他的愿望卻難以實現(xiàn),在他意識到哈里要溺亡時,他的試圖挽救是徒勞的,“兩手空空地站著,一雙無神的眼睛注視著目力所及的下游方向”。帕勒戴斯先生,正如他的名字(Mr. Paradise)所暗示的含義,是一個一味追求所謂的物質(zhì)天堂(earthly paradise)而精神極度空虛的人,注定是無法理解基督的教義更得不到“上帝的恩賜”。與之相反,哈里的選擇是正確的,他沒有臣服于帕勒戴斯先生的物質(zhì)誘惑,沒有選擇物質(zhì)天堂而是選擇了真正的基督天國。
四、結(jié)束語
在奧康納看來,死亡是一種肉體的消亡和生命的終止,但卻能在精神上得到救贖和新生。死亡是宗教的核心和基礎(chǔ),通過象征表達(dá)宗教寓意是奧康納運用象征隱喻功能的最終目的。在短篇小說《河》中,奧康納正是成功運用了洗禮的宗教象征意義,將小主人公哈里死亡背后的內(nèi)涵表達(dá)出來——死亡是哈里對其家庭的控訴,是對有限生命的超越,是心靈凈化后的重生。
參考文獻(xiàn)
[1] Coffer, Jordan. The Gospel According to Flannery OConnor: Examining the Role of the Bible in Flannery OConnors Fiction[M]. London: Bloomsbury Publishing Plc, 2015.
[2] Wood, Ralph C. Flannery OConnor and the Christ-Haunted South[M]. Michigan: William B. Eerdmans Publishing Company, 2004.
[3] 王曉姝. 哥特之魂——哥特傳統(tǒng)在美國小說中的嬗變[M]. 北京:知識產(chǎn)權(quán)出版社,2010.
[4] 方漢泉. 喜劇與暴力·暴力與死亡·死亡與救贖——解讀奧康納的《好人難尋》[J]. 大連外國語學(xué)院學(xué)報,2002(2).
[5] 孫麗麗. 暴力背后的和平——奧康納作品中暴力描寫探析[J]. 山東師大外國語學(xué)院學(xué)報,2002(4).
[6] 黃宇潔. 神光沐浴下的再生——美國作家奧康納研究[M]. 中國社會科學(xué)出版社,2010.
[此論文由中央高?;究蒲袠I(yè)務(wù)費專項資金資助(supported by “the Fundamental Research Funds for the Central Universities”),項目編號15CX02107A]
(作者單位:中國石油大學(xu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