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倩
隨著新課改的深入實施,傳統(tǒng)的數學教學模式已跟不上時代的步伐。傳統(tǒng)的數學教學是學生被動吸收、機械記憶、反復練習、強化儲存的過程。如今大多數教師都在嘗試新的課堂教學模式,使課堂教學理念、教學形式和教學水平都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逐漸打造出了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的互動式課堂,給學生提供了充分動手與交流的機會,讓學生通過實踐操作主動學習,勇于發(fā)表不同的見解,并樂于表現(xiàn)自己。根據教學實踐經驗,我認為在農村小學特別是那些教學硬件設施較落后的學校,要在數學教學中更好地體現(xiàn)新課改的教學理念,應從以下方面著手。
一、儲備專業(yè)知識
專業(yè)知識是教師必須具備的條件之一,只有不斷地儲備知識,才能有獨特的教學方法,將知識更好地傳授給學生。目前有一種很普遍的現(xiàn)象,小學數學教師認為所教的學生處于社會最底層,所教知識難度不大,只要有一般中學教師的水平就足夠了。但研究表明,小學數學教師對自己知識水平的掌握在很大程度上決定教學成果,同樣的內容,學生到底學到了什么,在于教師對數學理解的深入與否。然而,在新課改正在實施的條件下,小學數學教師專業(yè)知識缺乏,只局限于課本內容的教學,這對學生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因此,小學教師應當充分理解數學深度的內涵和知識的重要性,提高知識素養(yǎng)。
二、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
興趣是人對客觀事物產生一種積極的認識傾向,它推動人們探索新的知識,發(fā)展新的能力。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和學科的知識特點,采取恰當的方法創(chuàng)設情境,引發(fā)學生的求知欲,從而積極探索研究新知識。例如,在教學“觀察物體”這一內容時,我創(chuàng)設了這樣的情境:我要你們用自己的巧手制作形狀不同的魔方送給好朋友,你打算怎樣做?學生興趣很濃厚,利用手邊的學具,自己拼擺,小組同學可以討論,看誰擺得好看。并向同學展示的同時還說出了自己擺的理由,交流了自己的擺法。通過互相合作和動手操作,經歷想象與嘗試的過程,擺出相應的物體,探索不同的擺法并進行交流。學生的求知欲望強烈,積極主動探究新知,通過活動感受到同一形狀與多種擺法之間的關系,體會到物體與視圖之間的聯(lián)系,積累空間轉換的經驗,為下一步教學的展開夯實基礎。只有營造和諧、自主、創(chuàng)意的課堂氛圍,摒棄那種教師高壓式、灌輸式、一問一答式等單調乏味的教學模式,讓學生在課堂上自由大膽表現(xiàn)好奇心、挑戰(zhàn)心、想象力等,從而才會提出一些極具創(chuàng)新思維的問題。如我在教學“找規(guī)律”這一內容時,提出了這樣的問題:“同學從小兔樂園里,看到了三行排列得整整齊齊的物體,手帕和夾子、兔子和蘑菇、籬笆和木樁,那么你想知道些什么呢?”由于老師的問題提出有情節(jié)有意境,切合學生實際,學生爭先恐后地發(fā)表見解,嘗到了探索奧妙的樂趣,從而激發(fā)了對數學知識的渴求,引發(fā)了學生學習數學的濃厚興趣。
三、激發(fā)思維動機
動機是人們“因需要而產生的一種心理反應”,是人們行為活動的內動力。因此,激發(fā)學生思維的動機,是培養(yǎng)其思維能力的關鍵因素,更是課堂有效教學的有力保障。教師怎樣才能激發(fā)學生的思維動機呢?這就要求教師必須在教學中充分發(fā)揮主導作用,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有意識地挖掘教材中的知識因素,從學生自身的生活需要出發(fā),使其明確知識的價值,從而產生思維的動機。例如,在教學“按比例分配”這一內容時,首先要使學生明確學習這一知識的目的:在平均分不合理的情況下,就產生了按比例分配這種新的分配方法。教學時可設計這樣一個問題:“一個車間把生產2000個零件的任務交給了王師傅和李師傅,完成任務后要把5000元的加工費分給他們。結果王師傅加工了1200個零件,李師傅加工了800個零件。這時把5000元的加工費平均分給他們合理嗎?”這便引發(fā)了學生探求合理的分配方法的思維動機。這樣設計教學既滲透了“知識來源于生活”的數學理念,又使學生意識到了學習知識的目的是為了解決生活和生產中的實際問題。學生的學習動機被激發(fā)了,自然會全身心地投入到后面的教學活動中。
四、轉變教學方法
傳統(tǒng)數學教學中教師是課堂的主宰,學生的學習是在教師牽引下的被動行為。顯然,這種以教師為中心的課堂教學,沒有充分發(fā)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是不利于學生潛能開發(fā)和身心發(fā)展的。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教師應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基于此,教學的核心應是讓學生參與到富有成效的學習活動中,關注學生的體驗與感悟,充分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地位。因此,數學課堂教學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學習過程。教師必須更新觀念,從根本上改變單一的、枯燥的、以被動聽講和練習為主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在動手實踐中、在自主探索中、在合作交流中去思考、去質疑、去辨析、去釋疑,直到豁然開朗。要真正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激發(fā)學生獲取知識的內驅力,給學生提供廣闊的思維空間,使數學學習真正成為學生的主體性、能動性、獨立性不斷生長、張揚、發(fā)展、提升的過程。
五、開展及時評價
新課標中強調評價的目的是全面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我們在評價過程中既要關注學生學習數學的水平,又要關注他們在數學實踐活動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情感態(tài)度、個性傾向。
學生的認識水平、個性差異很大,根據這些我在提問時按照題目的難易程度選擇不同的學生回答。適時說一些鼓勵性的話語如:你真棒,好極了,等等,讓學生建立學習數學的信心。并關心每一位學生的學習感受,盡量從正面加以引導,肯定他們知道了什么,掌握了什么。我始終告訴學生“相信自己是最棒的”,增強他們學習數學的自信心。在課堂中我還采用了學生互評、小組互評與學生自評的評價方式,效果不錯。
六、利用現(xiàn)有資源
教師要充分發(fā)揮課程資源的作用,用好資源。教材是課程資源,在新課程中,教師是教材使用的決策人,教師也是課程資源,不應照搬教材上的情境,應根據學生的生活經驗、認知發(fā)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設計符合學生特點的教學內容,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如“人民幣的認識”,在學生的生活經歷中已經初步認識了人民幣,在此教師要讓學生體會數學與社會的密切關系,了解數學的價值,明確為什么要學習數學。再如,數一數、比一比等,學生都有初步的生活經驗,只是沒有系統(tǒng)地歸納到數學中。通過數學學習,學生對生活中的事情學會了歸類,抽象出了概念,進一步了解了數學。農村學校,特別是農村村小教師更應把握好教材,因地制宜地開展實驗。教師要針對學生學習起點低、知識面窄、環(huán)境差、信息閉塞等現(xiàn)象,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fā),利用玉米、黃豆、胡豆等農作物進行數數、加減、分類、解決問題的教學,應用田間土地的丈量等,培養(yǎng)學生運用數學的能力。
總之,面對新課程,面對農村學校各種資源較缺乏、信息較閉塞的情況,教師必須加強學習,積極踐行新課程理念,在新的教學思想指導下,改變教學方式,使課堂真正成為學生學習的地方、成長的搖籃,使每個學生得到全面發(fā)展,使農村數學教學煥發(fā)生命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