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秋榮
內(nèi)容摘要:俄羅斯文學史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和宗教密切相關(guān)。舍棄宗教特征就無法準確完整地理解俄羅斯文學。俄羅斯文學的價值與魅力是面向終極、面向永恒、關(guān)注人生的意義、關(guān)注世界與人類的命運問題,這當然也是一種宗教信仰。經(jīng)過歷史漫漫發(fā)展,宗教意識已成為俄羅斯民族意識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及俄羅斯文學的精神核心。宗教精神始終伴隨著俄羅斯文學。
關(guān)鍵詞:宗教 文化 俄羅斯文學
在20世紀,俄羅斯是一部危機頻仍、災(zāi)禍不斷、充滿動蕩和不安的時代。俄羅斯的文學中無時不滲透著宗教色彩,特別是20世紀的俄羅斯文學彌漫著一種強烈的末世論情緒和啟示錄期待。這既是對20世紀俄羅斯悲劇性歷史的心理折射,也是特定的文化心理與特定的歷史時空交匯碰撞擦出的火花。
一.魔鬼主題
1.20世紀前俄羅斯文學中的魔鬼形式
俄羅斯思想的一大特色就是追求善的同時思考惡的問題。通過具體可感知的形象表達抽象的哲學思考,是東正教信仰的一大特征,也使得文學在某種程度上成為俄羅斯思想最重要的表達方式。從19世紀起,在俄羅斯文學中尋找撒旦的現(xiàn)象就可以與尋神論相提并論。如果說尋神論的基礎(chǔ)是為上帝辯護的神正論,那么,尋找撒旦的重要標志就是重審基督教倫理道德學說,并將惡奉若神明。從普希金、萊蒙托夫、果戈里、陀思妥耶夫斯基到索洛維耶夫,俄羅斯文學與哲學隨筆都不斷地傳達出對惡魔主題的敏感和。在特定的歷史時期,在一切舊有的秩序都開始崩潰、解體,一切價值都被重估之時,俄羅斯文學對這一主題表現(xiàn)出越來越強烈的興趣。俄羅斯文學對魔鬼的興趣是呈波浪式發(fā)展的,它具有周期性的特征。在17世紀的作品中這種傾向達到了頂峰,如《薩瓦·戈魯?shù)職J納記事》(Повесть оСаввеГрудцене)、
《烏里揚尼亞·拉扎列夫斯卡婭記事》(ПовестьоУлия
нии азаревской)等。18世紀60——70年代,對魔鬼學說的態(tài)度從嘲笑、批評轉(zhuǎn)向接受和尊重,并在作品中表現(xiàn)出來。直至浪漫主義時期,尤其是19世紀20年代至30年代,魔鬼主要成為了創(chuàng)作幻想的對象。19世紀40年代,實證主義者對浪漫主義的魔鬼說始終是秉持一種譏嘲、冷漠或尖銳批判的態(tài)度。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白銀時代,隨著這一文學主題的發(fā)展,對俄羅斯作家與“魔鬼”的相互關(guān)系的研究已經(jīng)達到了更高的水準。
2.20世紀俄羅斯文學中的惡魔形象
(1)被神圣化的撒旦——現(xiàn)代主義詩歌
在20世紀初,俄羅斯文學發(fā)生了一個極其重大的轉(zhuǎn)向——傳統(tǒng)的惡服從于善的永恒秩序崩潰坍塌,在文學藝術(shù)中出現(xiàn)了否定上帝所造的世界、提升魔鬼地位的傾向?!吧袷サ娜龅背蔀榘足y時代文化的普遍現(xiàn)象。
在《致吉皮烏斯》一詩中,勃留索夫把魔鬼和上帝相提并論,并希望死后能看見魔鬼和上帝創(chuàng)作的所有深淵,這種異端邪說在當時很有代表性。而索洛古勃被稱作“惡與魔鬼的詩人”、“惡的布道者”和“魔鬼的崇拜者”。在危難之際,他希望得到魔鬼而不是上帝的庇護。他的詩歌創(chuàng)作的基本主題是否定生活、懼怕陽光、歌頌死亡、沉入黑暗。他經(jīng)常從一個極端轉(zhuǎn)向另一個極端,公開瀆神的詩經(jīng)常被對福音書信條的強烈認同取代;公然宣揚撒旦的神性又被他“將來失敗”的啟示錄主題所替代。
(2)《大師和瑪格麗特》:另類的福音書
惡中有善,是俄羅斯文學中魔鬼形象的共同特點。從萊蒙托夫和普希金開始,由托爾斯泰、卡爾申內(nèi)依、陀思妥耶夫斯基、契訶夫延續(xù)的俄羅斯文學就是這一事實的生動證明。而20世紀俄羅斯文學中最著名的魔鬼形象當屬М ·布爾加科夫的小說《大師和瑪格麗特》中的魔王沃蘭德。集作惡行善于一身的沃蘭德同時完成了破壞與重構(gòu)。他否定的是與人類傳統(tǒng)精神價值相悖的社會,懲罰的是現(xiàn)實生活中的愁惡與不仁。他的獻身既意味著考驗與揭露,同時也意味著比較嚴厲的懲罰,每一樁惡行都沒能逃過他的法眼,全部受到了應(yīng)有的處罰。而對于創(chuàng)作出關(guān)于基督的小說并因此而遭受迫害的大師和他的情人瑪格麗特,一向鐵石心腸的魔王沃蘭德也流露出善良與慈悲的一面,竭盡全力去成全這一對生死戀人。沃蘭德在撒旦舞會上為瑪格麗特喚來了她苦心尋覓的大師,恢復(fù)了大師被焚毀的書稿,成為人類傳統(tǒng)精神價值的捍衛(wèi)者。
如果說“撒旦的盛大舞會”一章是末日審判的縮影,那么當我們把距離拉開就可以發(fā)現(xiàn),整部小說都籠罩這末日審判的氛圍,魔王、隨從在莫斯科的整個活動就像是一場規(guī)模巨大的末日審判。在他們荒誕的行為中,在作者諷刺幽默的筆調(diào)下,透射出末日審判的莊嚴與神圣。在沃蘭德身上沒有反抗上帝或是瀆神的些許暗示,從本質(zhì)看,他接近自己的對立面,是上帝的同盟,是上帝的懲罰之手。如果說約書亞(原型為《圣經(jīng)》中的耶穌)是善與愛的化身,是為拯救人類而自我犧牲的楷模,那么沃蘭德在這里就是理性與尊嚴的化身,是正義與仁善的楷模,在傳統(tǒng)惡魔的表象下實現(xiàn)絕對真理。М·杜納耶夫?qū)懙溃何痔m德在這里是正義的絕對保證,善的創(chuàng)造者,吸引人們同情心的正義的法官。沃蘭德是小說最有魅力的主人公,比約書亞可愛的多。在這個意義上,《大師和瑪格麗特》又可以被稱作慶祝善的勝利的“第五福音書”。
二.索菲亞主題
1.索菲亞的騎士們——神話的文本
歐洲象征主義更多的是以放浪形骸來對抗動蕩不安的現(xiàn)實;俄羅斯象征主義者們卻用超越世俗凡塵的眼光,創(chuàng)造出不朽的索菲亞神話。在象征主義詩人眼中,索菲亞神話的末世論的神秘意義引起了神話詩學的強烈興趣, 很多藝術(shù)家的詩歌都圍繞著這一主題被創(chuàng)作出來。
勃洛克繼承了索洛維耶夫的整個哲學思想和新浪漫主義和神秘主義的詩歌傳統(tǒng)。少年時期的他就曾傾心于索洛維耶夫的作品,將索洛維耶夫稱為“精神上的主宰”。在他的第一部抒情詩集《美婦人集》中,他把自己所贊頌的美婦人作為世界的理想與和諧的象征,作為神的、永恒的、女性的開端來表現(xiàn)。在勃洛克眼中,現(xiàn)實生活中的門捷列娃與圣母有著某種相似的特征,他們都是善良、純凈、美麗的、溫柔的、處女的未婚妻(瑪麗亞也是未婚妻,是處女圣母),在美婦人的圣母原型中,也總是有門捷列娃的影子。
2.索菲亞的救贖意義
索菲亞作為愛與美的化身,一直成為詩人作家們渴望的救贖之路。在一方面,陀思妥耶夫斯基“美拯救世界”的理念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索洛維耶夫提出關(guān)于萬物統(tǒng)一說的著名命題:“絕對在美中通過真實現(xiàn)著善?!盵2]而“絕對價值即真善美與圣三位一體相對應(yīng)的”[3]。索菲亞是象征著“美”的圣靈,當然索菲亞的本意“圣智慧”也是標志著秩序、規(guī)范。在另一方面,愛也被視為一條重要的救贖之路。索洛維耶夫的觀點也是“愛拯救世界”。弗洛連斯基在文集《真理的柱石與根基》(1908)中將愛作為宗教本質(zhì)來研究。他將愛真理聯(lián)系起來,這不是在主觀而是在客觀的意義上理解真理。這種愛與托爾斯泰的博愛、對鄰舍的愛不同。在弗洛連斯基那里,愛永遠是進入上帝,是所有有愛的人同神的本質(zhì)的匯合。
于是,傾向神秘、期待未來啟示的象征主義詩人,注視著新的霞光,感受著神秘的詩篇,在革命到來的前夜,懷著一種緊張的期待,并為未來的神秘而顫栗。象征主義者期盼社會革命的到來,但革命距離他們的社會理想還很遙遠。所以永恒女性的思想被奉若神明并加以理想化便成為一種歷史的必然。在蘇聯(lián)體系內(nèi),一切人類哲學的、神秘主義組織的嘗試都以徹底的失敗而告終。通過革命的方式建立“萬物統(tǒng)一的組織機構(gòu)”和“精神團體”的理想被視為不可實現(xiàn)的烏托邦。但對索菲亞的精神渴求卻被保存下來,這種渴求滲入到俄羅斯民族的自我意識深處,并在后來的文學創(chuàng)作中表現(xiàn)出來。
注 釋
[1]汪介之.遠逝的光華[M].上海:譯林出版社,2003.105.
[2]張百春.當代東正教神學思想[M].上海: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00.84.
[3][俄]Н.О.洛斯基著,賈譯林譯.俄國哲學史[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127.
基金項目:吉林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跨文化交流與高校外語人才培養(yǎng)策略研究》,項目編號:2013B304
(作者單位:吉林師范大學外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