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學中,師生的關系,教師的作用問題,一直是教育史上有爭議的問題,也是“傳統教育”與“現代教育”的重要分歧之一。
“傳統教育”強調教學過程中必須以教師為主,忽視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動性和獨立性。例如,赫爾巴特就主張,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對教師應保持一種被動狀態(tài);在蘇聯凱洛夫主編的《教育學》中,也有教師的話對學生就是法律的講法。這種以教師為中心的思想,如果發(fā)展成為壓制學生的強迫紀律,當然有損于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的發(fā)揮,更談不到創(chuàng)造精神的培養(yǎng),也不可能使教學工作生動活潑地主動地進行。在“現代教育”派看來,教學必須以兒童為中心,教學應從兒童的興趣、要求出發(fā),教師要圍著學生轉,忽視教師在教學中應起的主導作用。
我們認為,上述兩種主張都有片面性。我們主張,在教學中,應是在教師的主導作用下,發(fā)揮學生學習中的主體作用。教師的主導作用,不僅要教學生“學會",而且要教學生“會學”。一個好的教師應當像第斯多惠所說的那樣,不是向學生奉送真理,而是教學生去發(fā)現真理。我國也有“點金術”的故事,一個好的教師,不是賜給學生一些金塊,而是把點石成金的指法教給學生。要求做到這點,絕不是降低教師的作用,而是要教師更好地發(fā)揮作用。
當前有些未來學者,以現代教學手段的使用,來否定教師的作用,如認為在電腦輔助教學普及后,學生可以自己攻讀,教師則退居于咨詢地位,由此得出教師的作用可以降低,甚至可以取消的結論。我們不能同意這種論點。我們認為,現代教學手段的應用,也需要在教師的指導下創(chuàng)造性地加以運用;而教師的人格影響,更非現代化的教學手段所能代替的。所以,我們認為,教師作用應加強,而不是取消,問題是在于如何加強。
(摘自《黃濟教育思想論要》,福建教育出版社,2016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