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媚 韓麗娜 劉以道 郭慶輝 覃和業(yè)
摘 要 從生物學(xué)特征及地理分布、化學(xué)成分、生物活性、栽培技術(shù)等方面對牛耳楓的研究現(xiàn)狀及其進展進行概述,為牛耳楓的進一步研究和應(yīng)用提供參考。
關(guān)鍵詞 牛耳楓 ;生物學(xué)特征 ;化學(xué)成分 ;生物活性 ;栽培技術(shù)
分類號 S435.671 Doi:10.12008/j.issn.1009-2196.2016.01.005
Abstract The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chemical composition, biological activity, as well as cultivation technique of Daphniphyllum calycinum Benth.were reviewed in this paper,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further study and utilization.
Keywords Daphniphyllum calycinum Benth. ;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 chemical composition ; biological activity ; cultivation technique
牛耳楓(Daphniphyllum calycinum Benth.)別名南嶺虎皮楠、山羊屎、牛耳鈴、老虎耳、鴨旦籽、豬肚木和珠碌子等,是虎皮楠科(Daphniphyllaceae)虎皮楠屬植物?;⑵ら獙僦参锛s30種,在中國就有10種,其中6種為中國特有種,2種為中國與越南共有[1]。牛耳楓作為中國傳統(tǒng)的民間藥用植物[2],不僅是海南的道地藥材[3],也是黎族常用的中草藥[4]。《中華本草》中記載,牛耳楓果實、枝葉和根均可入藥,具有祛風(fēng)止痛、解毒消腫、止痢等功效,用于治療外感發(fā)熱、咽喉腫痛、咳嗽、肋下痞塊、跌打損傷、毒蛇咬傷、風(fēng)濕骨痛、瘡瘍腫痛等[2],具有很高的藥用價值和開發(fā)前景。楓蓼腸胃康制劑是海南省優(yōu)勢黎藥品牌產(chǎn)品,便是以牛耳楓為主要成分,常用來治療急慢性腸胃炎[5]。筆者從其生物學(xué)特征及地理分布、化學(xué)成分、生物活性、栽培技術(shù)等方面的研究進展進行總結(jié),以期為牛耳楓的進一步研究和應(yīng)用提供參考。
1 生物學(xué)特性及地理分布
牛耳楓屬常綠灌木,通常高約1.5 m,葉革質(zhì),全緣,寬橢圓形至倒卵形,表面光滑,背面有白色細乳頭狀突起??偁罨ㄐ蛞干?,花小,雌雄異株;核果卵圓形,長約l cm,被白粉,花期4~6月,果期6~10月,喜光、喜溫暖,適生于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地區(qū)。生長條件要求氣候溫?zé)釢駶?,年平均氣?7~22℃,年降水量1 200~1 800 mm以上。對土壤要求不嚴(yán),紅壤、山地紅壤、山地黃壤、棕色灰石土、酸性與鈣質(zhì)沖積土、海濱沙土等均可生長,常見于海拔250~700 m的低山丘陵灌叢、路旁、溝邊等處,主要分布在云南東南部、湖南南部、江西南部、福建中、南部、廣東、廣西及海南等地[1]。張俊清等[6]報道,在海南樂東、陵水至萬寧、瓊中一帶發(fā)現(xiàn)有牛耳楓,海南其它地區(qū)的分布情況尚未清楚。海南素有“天然藥庫”、“南藥之鄉(xiāng)”之稱[7],牛耳楓作為其潛在的藥用植物資源,具有較高的藥用價值,但由于其生境、產(chǎn)量等因素的影響,開發(fā)利用較少[8]。
2 化學(xué)成分研究
牛耳楓化學(xué)成分主要包括生物堿類化合物和黃酮類化合物,還含有少量的三萜類、甾醇類、胡蘿卜苷類和酚酸類等其它化合物。一直以來,生物堿類化合物因其種類繁多和奇特的多環(huán)結(jié)構(gòu)成為化學(xué)和生物合成研究的熱點。槲皮素、蘆丁、山奈酚、木犀草素、5,7-二羥基色原酮等均為常見的黃酮類化合物,目前在對黃酮類化合物和其它化合物成分含量方面研究較少。
2.1 生物堿類化合物
對牛耳楓的生物堿化學(xué)成分進行研究最早發(fā)生在20世紀(jì)60年代,國內(nèi)學(xué)者方圣鼎首次分離出了3個生物堿,但沒有給出相應(yīng)的生物堿結(jié)構(gòu)[9]。一直到90年代以后,對虎皮楠屬植物的研究才逐漸熱起來,陸續(xù)從中分離鑒定出許多骨架復(fù)雜、結(jié)構(gòu)新穎的生物堿[10-14],盡管牛耳楓生物堿種類繁多,結(jié)構(gòu)復(fù)雜,但根據(jù)其骨架特征,李震宇等[15]將不同種類的生物堿分為以下10個類型,分別為:Yuzurimine、DaPhnane、Secodaphnane、Daphnilactone B、Daphnilactone A、DaPhnicyclidin、Yuzurine、Isoyuzurimine、 DaPhnezomine A、Daphniglaucin C。
訖今為止,對牛耳楓中的化學(xué)成分研究最多的是生物堿,國內(nèi)外學(xué)者己經(jīng)從牛耳楓植物中提取分離出多種生物堿,主要包括牛耳楓堿和灰青次堿[16],并對其化學(xué)結(jié)構(gòu)和功效進行了一系列研究。這些生物堿與從其它虎皮楠屬植物中分離出的生物堿統(tǒng)稱為虎皮楠生物堿。邸迎彤[17]從牛耳楓枝葉中共分離鑒定得到13個虎皮楠生物堿,其中4個為新化合物,這些化合物涉及的骨架類型包括Daphnane型、Secodaphnane型、Yuzurimine型、Daphnilactone型、Calyciphlline A型以及一種新的骨架類型Calydaphninone型。朱文良等[18]從牛耳楓的莖葉乙醇浸提物中分離得到了8個生物堿,分別鑒定為Methyl homoseeodaphniphyllate、Daphnezomine M、Caldaphnidine E、Calyciphylline F,CalyeiphyUine B、DeoxycalyciphyUine B、Daph- nicyclidin H和 Macropodumine C。河北大學(xué)生命科學(xué)學(xué)院課題組采用各種色譜方法從牛耳楓莖葉乙醇浸提物中分離提取到16種生物堿[19-21],生物堿種類之多由此可見。
2.2 黃酮類化合物
黃酮類化合物成分主要存在于牛耳楓的乙酸乙酯萃取部分,目前對其成分含量的研究僅有少量報道。學(xué)者Esperanza等[22]報道了分離到的2個黃酮苷化合物,分別為蕓香苷和新橙皮苷;張小坡等[4]首次從牛耳楓枝葉中分離出槲皮素和蘆丁;李晶晶等[23-24]從牛耳楓果實甲醇提取物中分離出5,7-二羥基色原酮、5,7,4′-三羥基-3′-甲基黃酮、山奈酚、木犀草素、槲皮素,這些黃酮類化合物除了槲皮素外,其它4個均為首次從該植物中分離得到。高效液相色譜法(HPLC法)和分光光度法常用于測定黃酮類化合物的成分含量。何遠景等[16]采用高效液相色譜法測定得出牛耳楓藥材中蘆丁的平均含量為1.58 mg/g,該方法操作簡單、分離效果好、回收率可達100.9%;李海龍等[25]以蘆丁為對照,采用分光光度法于510 nm處測定牛耳楓藥材中總黃酮含量,黃酮在7.84~47.04 μg/mL(r=0.999 8)范圍內(nèi)線性關(guān)系良好,總黃酮的平均含量為46.18 mg/L,回收率達98.51%。當(dāng)然,不同地區(qū)的牛耳楓藥材其成分含量會存在差異,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2.3 其它化學(xué)成分
牛耳楓化學(xué)成分較為復(fù)雜,除了生物堿類化合物和黃酮類化合物,還有三萜類、甾醇類、胡蘿卜苷類和酚酸類等其它化合物。學(xué)者Espcranza等[22]除發(fā)現(xiàn)2個黃酮苷化合物外,還發(fā)現(xiàn)β-谷甾醇的存在。牛耳楓不同部位的化學(xué)成分不盡相同:反丁烯二酸存在于牛耳楓的種仁中[9];牛耳楓的枝葉中發(fā)現(xiàn)有羽扇豆酮、胡蘿卜苷和β-谷甾醇等[4];李晶晶等[24]采用柱層析和重結(jié)晶等分離技術(shù),從牛耳楓果實甲醇提取物的乙酸乙酯萃取物中分離得到了對甲氧基苯甲酸、對羥基苯甲醛、對羥基苯甲酸、反式對羥基肉桂酸、3,4-二羥基苯甲酸,這5個化合物都是首次從該植物的果實中分離得到。
3 生物活性研究
3.1 藥理活性研究
牛耳楓作為傳統(tǒng)中藥,常用來治療哮喘、咳嗽、風(fēng)濕、炎癥、發(fā)熱、傷口等疾病。在中國古代,牛耳楓的葉子和種子也常用來治療一些疾病,例如發(fā)燒、各種炎癥及流行性感冒等[26]。到目前為止,關(guān)于牛耳楓的藥理研究方面的報道較少,除了郝小江等[27]報道了calycinine A和daphnilactone B抗血小板活化因子PDF活性較強外,其它報道主要集中在生物堿的抗腫瘤活性和黃酮類化合物的抗氧化性研究2個方面。而關(guān)于牛耳楓生物堿的抗腫瘤活性成分的提取和測試一直以來都是人們研究的熱點[17-21,28-29],該類生物堿對多種腫瘤細胞都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至今為止,尚未發(fā)現(xiàn)活性很好的化合物。另有報道,虎皮楠科生物堿具有神經(jīng)性毒性,直接作用于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會導(dǎo)致呼吸和運動功能喪失[30-31]。
近幾年,關(guān)于牛耳楓黃酮類化合物的藥理活性已有一些報道。蘆丁是一種較為常見的黃酮類化合物,略溶于水,能溶于熱水和乙醇,具有抗炎、抗病毒和抑制醛糖還原酶的作用,是治療高血壓、胃病、皮膚病、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等疾病的良藥[32-34]。木犀草素主要存在于牛耳楓果實中,具有較好抗細菌活性,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和枯草芽孢桿菌的最低抑制濃度分別為60和90 μg/mL[35],對人白血病HL-60細胞內(nèi)蛋白激酶C也具有很好的抑制活性,IC50為2.38 μmol/L[36]。山奈酚作為較為常見的黃酮類化合物也表現(xiàn)出一定的抗病活性,目前,國內(nèi)外研發(fā)的主要用于防治心腦血管疾病的各種銀杏制劑,其主要成分之一就是山柰酚[37]。
3.2 農(nóng)藥活性研究
牛耳楓農(nóng)藥活性主要表現(xiàn)在殺蟲活性和殺菌活性2個方面,活性成分主要存在于牛耳楓的果實和莖葉的提取物中。在殺蟲活性方面,牛耳楓莖葉的甲醇粗提物不僅對小菜蛾P(guān)lutella xyllostella 有較高的拒食活性[38],而且對褐飛虱Nilaparvata lugens長翅型雌雄成蟲也表現(xiàn)了較好的觸殺活性[39]:使用該粗提物處理后,小菜蛾24 h的非選擇性拒食率達到92.24%,而褐飛虱長翅型雌雄成蟲24 h的校正死亡率分別為83.84%和89.99%,48 h的校正死亡率分別可達90.31%和95.12%;另有研究表明,牛耳楓果實的甲醇粗提物對褐飛虱和白背飛虱Sogatella furciferd也具有殺蟲活性[40],其葉的乙酸乙酯萃取物對粉紋夜蛾Tricho-plusisni卵細胞系(Hi-5細胞系)具有顯著的細胞毒活性[41]。牛耳楓葉的粗提物不僅具有殺蟲活性,還具有殺菌活性。據(jù)研究發(fā)現(xiàn),牛耳楓葉甲醇粗提物的乙酸乙酯萃取物對水稻紋枯病菌Rhizoctonia solani、番茄白絹病菌Sclerotium rolfsii、香蕉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um f.sp.cubense均表現(xiàn)出抑菌活性[41]。由此可見,生物農(nóng)藥有可能成為牛耳楓今后開發(fā)研究的一個方向。
4 栽培技術(shù)研究
關(guān)于牛耳楓栽培技術(shù)的研究目前尚未見詳細報道[6],只見少量關(guān)于其種子萌發(fā)特性及其病蟲害防治等方面的報道。牛耳楓種子自然繁殖力較強,幼苗能在蔽蔭下生長,樹樁萌蘗性強,砍伐后,根部可萌蘗更新。黃燕芬等分別對不同種源牛耳楓種子的萌發(fā)特性、脫水耐性以及貯藏特性進行比較研究,結(jié)果表明:牛耳楓種子可能是無休眠和光中性的中間性種子,在15~25℃恒溫和15/25℃變溫的條件下發(fā)芽較好;種子脫水顯著降低其萌發(fā)率,4℃濕藏270 d,種子活力無顯著降低,但當(dāng)濕藏的時間延長到360 d,種子的活力將顯著下降至50%以下,因此,低溫濕藏只能作為牛耳楓種子的短期貯藏方式;不同地區(qū)種子的大小、萌發(fā)率、萌發(fā)適溫、脫水耐性均存在差異[42-43];牛耳楓病害比較少見,主要有枯梢病和炭疽病,病原菌分別為半知菌亞門的鐮刀菌屬(Fusarium sp.)和刺盤孢屬(Colletotrichum sp.),這2種病是牛耳楓生產(chǎn)過程中極易感染的病害[44]。其中枯梢病病害在牛耳楓的苗期易發(fā),發(fā)生率高達50%~60%;炭疽病主要為害牛耳楓的葉片,在牛耳楓苗期及整個生長期均可發(fā)生。
5 展望
從20世紀(jì)60年代起至今,對牛耳楓的研究已取得較大進展,特別在化學(xué)成分和生物活性方面研究較多,但其藥用成分和藥用機理還不成熟,嚴(yán)重制約著相關(guān)產(chǎn)品的開發(fā)。牛耳楓不僅具有較高的藥用價值和生物活性,而且其種子和種仁含油量較高(30%~40%),可作為制作油漆、肥皂、潤滑油等的原料,還可作為生物柴油資源開發(fā)利用的油料樹種[6-7];同時,牛耳楓具有抗錳、抗鉛鋅的能力,可作為重金屬污染土壤生態(tài)修復(fù)的備選植物[45-46],這些都將成為牛耳楓發(fā)展的研究方向。隨著牛耳楓市場需求的增加,其野生資源已遠不能滿足市場的要求,需要進行人工栽培方能解決資源匱乏的問題。近幾年來,海南、廣西等地牛耳楓的種植相繼增多[44],而其系統(tǒng)的人工栽培技術(shù)和病蟲害防治技術(shù)還需要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
[1] 鄭 勉,閔天祿. 中國植物志[M]. 北京:科學(xué)出版社,1980,45(1):1,11.
[2] 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中華本草》編委會. 中華本草[M]. 上海:科技出版社,1999(第4卷):865-867.
[3] 魏 娜,賴偉勇,張俊清,等. 牛耳楓等五種藥材重金屬元素含量分析[J]. 中外醫(yī)療,2008,27(23):85-86.
[4] 張小坡,張俊清,裴月湖,等. 黎藥牛耳楓化學(xué)成分研究[J]. 中國現(xiàn)代中藥,2011,13(10):26-29.
[5] 劉明生. 黎藥學(xué)概論[M]. 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8,41-42.
[6] 張俊清,戴水平,楊衛(wèi)麗,等. 海南黎藥資源調(diào)研現(xiàn)狀分析[J]. 海南醫(yī)學(xué)院學(xué)報,2009,15(3):201-204.
[7] 王祝年,肖邦森. 海南藥用植物名錄[M]. 北京:中國農(nóng)業(yè)出版社,2009:1.
[8] 翁春雨,任軍方,張 浪,等. 海南藥用植物資源概述[J]. 安徽農(nóng)學(xué)通報,2013,19(17):87-88.
[9] 方圣鼎,周 圍,陳 燕. 野生油料植物中有毒成分的化學(xué)研究-I.牛耳楓中新生物堿的分離[J].化學(xué)學(xué)報,1964,30(3):270-274.
[10] Yang S P, Yue J M. Two novel alkaloids with a unique fused hexacyclic skeleton from Daphniphyllum subverticillatum[J]. Journal of Organic Chemistry, 2003, 68(1): 7 961-7 966.
[11] Yang S P, Yue J M. first diamino daphniphyllum alkaloid, daphnipaxinin, with an unprecedented heterohexacyclic skeleton from Daphniphyllum paxianum[J]. Organic Letters, 2004, 35(36): 1 401-1 404.
[12] Kong N C, Wang H Y H. Daphnimacropodines A-D, Alkaloids from Daphniphyllum macropodum[J]. Journal of Natural Products, 2007, 70(8): 1 348-1 351.
[13] 白海云,胡立宏. 兩種中藥虎皮楠和交讓木的化學(xué)成分研究[J]. 有機化學(xué),2004,24:385.
[14] Li Z Y, Chen P, Xu H G, et a1. Macropodumines D and E, Two New Alkaloids with Unusual Skeletons from Daphniphyllum macropodum Miq[J]. Org Lett, 2007, 9(3):477-480.
[15] 李震宇,郭躍偉. 虎皮楠生物堿研究進展[J]. 有機化學(xué),2007,27(5):565-575.
[16] 何遠景,陳國彪,張金花.高效液相色譜法測定牛耳楓中蘆丁的含量[J]. 中國熱帶醫(yī)學(xué),2007,7(11):2 105-2 106.
[17] 邸迎彤. 虎皮楠科生物堿和楝科四降三萜化學(xué)成分研究[D]. 昆明:中國科學(xué)院昆明植物研究所,2007.
[18] 朱文糧,羅都強,劉召陽. 牛耳楓中生物堿的研究[J]. 天然產(chǎn)物研究與開發(fā),2010,22:1 024-1 027.
[19] 曹志然,王永麗,戎瑞雪,等. 牛耳楓生物堿F21對HepG-2細胞的抑制作用及機制[J]. 中國藥理學(xué)與毒理學(xué)雜志,2012,6(1):63-67.
[20] 王永麗. 牛耳楓生物堿體外抗腫瘤活性成分篩選及作用機制研究[D]. 保定:河北大學(xué),2012.
[21] 王 蓓,戎瑞雪,鄭聰毅,等. 牛耳楓生物堿2-hydroxyyunnandaphnine D抗腫瘤活性及作用機制[J]. 河北大學(xué)學(xué)報:自然科學(xué)版,2013,33(4):401-407.
[22] Gamez E L, Sangkook L, Zhu L F, et al. Antioxidant flavonoid glycosides from Daphniphyllum calycinum[J]. Journal of Natural Products, 1998, 61(5): 706-708.
[23] 李晶晶. 牛耳楓活性成分研究[D]. 南寧:廣西大學(xué),2009.
[24] 李晶晶,曾東強. 牛耳楓果實中抑菌活性成分的初步分離[J]. 農(nóng)藥學(xué)學(xué)報,2013,15(3):261-266.
[25] 李海龍,劉明生,張俊清,等. 牛耳楓藥材中總黃酮含量測定[J]. 海南醫(yī)學(xué),2012,23(15):106-108.
[26] Bitar H E, Nguyen V H, Gramain A, et al. Daphcalycinosidines A and B, New Iridoid Alkaloids from Daphniphyllum calycinum[J]. Cheminform, 2004, 35(16): 515-518.
[27] 郝小江,周 俊,野出學(xué),等. 牛耳楓中的新生物堿-牛耳楓堿A[J]. 云南植物研究1993,15(2):205-207.
[28] 饒桂維. 中藥牛耳楓生物堿化學(xué)成分及活性研究[D]. 杭州:浙江大學(xué),2009.
[29] 王 海. 虎皮楠生物堿體外抗腫瘤活性成分篩選及作用機制研究[D]. 保定:河北大學(xué),2011.
[30] Akino J, Hoda E B, Van Cuong P, et al. Daphcalycine, a novel heptacycle fused ring system alkaloid from Daphniphyllum calycinum[J]. Journal of Organic Chemistry, 2003, 68(2): 300-304.
[31] Morita H, Kobayashi J. Calyciphyllines A and B, two novel hexacyclic alkaloids from Aphniphyllum calycinum[J]. Organic Letters, 2003, 5(16): 2 895-2 898.
[32] 江紀(jì)武,肖慶祥. 植物藥用有效成分手冊[M]. 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86:1 075.
[33] 陳金蘭,張金恒,肖金霞,等. 蘆丁定量分析方法綜述[J]. 時珍國醫(yī)國藥,2004,15(1):51-52.
[34] 張朝燕,吳純潔,謝紹繃,等. 蘆丁提取工藝的研究[J]. 基層中藥雜志,2003,16(4):29-30.
[35] 胡浩斌,王 鑫,劉建新,等. 東紫蘇根中抑菌活性成分的研究[J]. 四川大學(xué)學(xué)報(自然科學(xué)版),2006,43(4):43-47.
[36] 蔡良真. 木犀草素對人白血病HL-60細胞內(nèi)蛋白激酶c的抑制活性[J]. 右江醫(yī)學(xué),2005,33(2):106,108.
[37] 裴凌鵬,惠伯隸,金宗濂,等. 黃酮類化合物的生理活性及其制備技術(shù)研究進展[J]. 食品科學(xué),2004,25(2):203-207.
[38] 陳麗麗. 山石榴果實對小菜蛾.粉蝶的拒食活性研究[D]. 南寧:廣西大學(xué),2005.
[39] 唐文偉. 伊桐的殺蟲活性及有效成分研究[D]. 南寧:廣西大學(xué),2006.
[40] 凌 炎,唐文偉,曾東強,等. 14種植物的甲醇粗提物對白背飛虱和褐飛虱的生物活性[J]. 湖南農(nóng)業(yè)大學(xué)學(xué)報(自然科學(xué)版),2012,38(1):53-57.
[41] 李晶晶,曾東強. 牛耳楓葉甲醇粗提物的生物活性及化學(xué)成分研究[J].廣西大學(xué)學(xué)報(自然科學(xué)版),2013,38(3):559-568.
[42] 黃燕芬,潘春柳,鄧志軍,等. 牛耳楓種子的萌發(fā)和貯藏特性的研究[J]. 種子,2013,32(11):83-84.
[43] 黃燕芬,潘春柳,鄧志軍,等. 不同種源牛耳楓種子對萌發(fā)特性和脫水耐性的比較研究[J]. 種子,2014,33(9):93-96.
[44] 劉 威,胡鳳云,黃雪彥,等. 牛耳楓主要病害的初步鑒定及其田間藥劑防治試驗[J]. 江蘇農(nóng)業(yè)科學(xué),2014,42(4):111-113.
[45] 郭丹丹. 抗錳植物篩選和錳污染土壤生態(tài)治理方法研究[D]. 長沙:中南林業(yè)科技大學(xué),2012.
[46] 劉 慶. 抗鉛鋅植物篩選和鉛鋅污染土壤生態(tài)治理方法研究[D]. 長沙:中南林業(yè)科技大學(xué),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