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高謙犧牲兩年后,其事跡開始在中國廣為人知,經(jīng)大小媒體、小學課本、展覽館、歌舞團等宣傳載體的傳播,張高謙的形象高密度地在不同場合以不同形式展現(xiàn),成為那個時代的中國印記。
盡管幾十年過去, 如今的壽寧縣武曲鎮(zhèn)大韓村,還處處保留著張高謙的印記。
少年英雄張高謙的陵園位于大韓村村口。1990年,大韓村村委將原本葬在對面山頭的張高謙遷葬于此。這個占地約5畝的陵園,松柏蒼翠,內有先鋒亭、張高謙塑像、紀念碑等,被列為全省首批“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每逢清明,全省各地的中小學生都會聚集而來,帶上鮮花莊嚴祭拜。
1961年,年僅14歲的張高謙為保護集體羊群,與偷羊者搏斗,英勇犧牲。他的事跡經(jīng)《閩東報》報道后,引起多家國家級、省級媒體關注。他被贊譽為保護集體財產的楷模,被共青團追認為“優(yōu)秀少先隊員”,還被評為全國“十大少年英雄”之一。
上世紀后半葉,張高謙的事跡以多種形式在全國廣為流傳:小人書、北路戲、京劇、小學課本……幾乎在任何文化形式里,都能看到他的故事。
“讀小學的時候,老師每個學期都要給我們講張高謙的故事?!?6歲的大韓村村支部書記陳少旺說。
大韓村村委的辦公樓里,有兩間展覽室。成排的展柜內,除了張高謙牧羊時用過的工具,還有不計其數(shù)的、已經(jīng)發(fā)黃的舊報紙,上面都刊載著關于張高謙的報道。墻上,是張高謙事跡簡述、榮譽證書以及領導人的題詞。這些資料都被悉心保護,提醒著人們,這位少年英雄在當年所引起的轟動。
同為大韓村人的省政協(xié)原副主席陳增光,清楚地記得那時媒體駐村采訪張高謙事跡的盛況。1963年,《中國少年報》的一位主編帶著幾名記者,在大韓村蹲點10天,最后以6個版面的巨幅報道,將《好少年張高謙》傳遍千家萬戶。
在張高謙犧牲兩周年之際,壽寧縣委特意籌劃了一次紀念大會,中共福建省委和省人委代表,及全省各地輔導員和少先隊員代表等幾百人出席。
張高謙的事跡從大韓村走進展覽館、歌舞團。由張高謙事跡編排而成的歌舞劇,受邀在江西、湖南等省連續(xù)演出超過400多場,累計觀看人數(shù)達40多萬人次,創(chuàng)下當時同種類劇目演出場次之最。而福建省京劇團以“張高謙護羊”為原型編排的京劇《紅色少年》,更是赴北京參加了全國調演和國慶文藝匯演。
張高謙的故事充實了幾代人的童年記憶。吳通華曾被課本中收錄的《少年英雄張高謙》中的一個細節(jié)震撼:“那個偷羊的人,想用利益去誘惑張高謙,但張高謙寧死不從,還用牙緊緊地咬住偷羊者的手臂?!笨吹竭@段文字,當時只有十幾歲的吳通華頓時驚嘆“太勇敢了!”如今,年過不惑的吳通華依舊對這位少年英雄欽佩不已。
60多歲的張其頭不會普通話,但這一點都不妨礙他用濃重的鄉(xiāng)音談起自己十幾歲時與張高謙一起在生產隊放羊的事。他們兩人被分配在不同的生產小分隊,張高謙常常跑去找年紀稍長的張其頭,請教放羊的技巧。
在張其頭的印象中,張高謙是個“非常積極的人”。他回憶,當時村里有不少五保戶,張高謙總是利用放學及周末的時間,陪老人聊天,或幫忙撿拾柴火、做家務。當年的一些報道,也從側面印證了張高謙為人的良善。張高謙父親張宜富在《福建日報》上的一篇文章中說,“(張高謙)看羊小心仔細,母羊快生小羊羔時,他怕母羊在欄里被擠壞,小羊生下來會被踩死……就把小羊牽到家里來喂養(yǎng)?!?/p>
“‘高謙精神在不同的時代都有值得傳承之處?!贝箜n村第一書記周圣義說。
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張高謙護羊的英勇行為,是保護集體財產的代表性縮影。隨著時間的推移,“高謙精神”也與時俱進地融合了更多意義。1986年,張高謙生前就讀的大韓小學,經(jīng)壽寧縣政府批準,更名為“高謙小學”。而每個班級所設的“高謙光榮位”,也成為鼓勵學生“樂于助人,勤于奉獻”的精神嘉獎。
在高謙小學,師生們以不同形式向這位離開了50多年的少年英雄致敬。少先隊員們通過紅領巾渡船、紅領巾茶園、小小郵遞員等活動,向偏遠自然村的民眾開展扶助行動。
一個確定的事實是,無論置身哪個年代,張高謙積極向上的蓬勃面貌,始終與人們所推崇的品德訴求緊密契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