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健 曹學光
摘 要:2014年1月26日,國家教育部提出要本土文化進校園,創(chuàng)造特色本土藝術課堂?!鞍⒓毺隆笔且妥逯蛋⒓毴俗罹咚囆g特征的民間集體舞蹈?!鞍⒓毺隆蓖瑫r也是彝人最喜愛、最普及的民間優(yōu)秀集體舞蹈之一。本文從“阿細跳月”的文化歷史、訓練價值及輝煌成就等方面探討“阿細跳月”走入課堂的可行性,目的是有利于文化傳承、有利于素質教育、有利于文化和諧、有利于落實教育部最新的人才培養(yǎng)目標的實現(xiàn),充分認識和利用其價值,有利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養(yǎng)。
關鍵詞:阿細跳月;成就;教學價值
舞蹈作為一種文化的歷史的現(xiàn)實存在,而今的舞蹈創(chuàng)編正肩負著承前啟后的文化創(chuàng)造者和文化傳播者的神圣職責。為此,作為舞蹈教學必須確立一個明確的審美創(chuàng)造坐標。在以后的文化藝術發(fā)展中能為舞蹈文化的歷史承續(xù)、創(chuàng)造和傳播更具教學的價值。所以舞蹈教學希望更多種類的民族民間舞蹈引入課堂,因為民族舞蹈也是教學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F(xiàn)在沐浴著素質教育的陽光,素質教育正是校園精神文化建設的重要內(nèi)容。[1]因此,民族民間藝術是需不斷承傳的,因為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更是值得在教學文化學習中傳承下去的,只有不斷傳承和發(fā)展,舞蹈藝術才會有更上一層樓的佳音。
1 文化底蘊深厚,源遠流長的“阿細跳月”
“阿細跳月”發(fā)展于云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彌勒縣西山一帶,流傳于彌勒縣西一、西二、西三、彌陽等阿細人聚居的村鎮(zhèn)。
“阿細跳月”原稱“跳月”,因常相聚于月下舞蹈,且有求偶的含義,故避開長輩,于夜晚相約到村外的山野林間趁著月色,或圍著篝火跳,抗日戰(zhàn)爭時期始稱“阿細跳月”。
很多的傳說的起源于“跳月”,但所有的都和火有關:有一種說法是從勞動力方面講述,在古老的刀耕火種時,燒灌木樁容易刺傷腳,經(jīng)常播撬窩時跳躍跳躍,進而演化的舞蹈;另一種說法是因為“天火”阿細山寨災難頻發(fā),阿細人民奮勇抵抗火災,因大地變得灼熱,所以人們彈跳撲火,今日形成“跳月”的基本操作。
彝族是一個火的民族,要了解“阿細跳月”的起源,還得追溯到遠古時代,在古代,人類不知道怎么用火,過著新生的生活。有一天,雷擊枯木引發(fā)火災,很多豬群被燒死,人吃了很美味,從此人們開始用火燒烤獵物,用火焚燒取暖,但在無住所露天居住的原始生活,存儲火苗這是非常困難的,因為一場大雨,大火被撲滅。然而,沒有火,人們只能吃生肉,給生活帶來了很多困難。突然,某天,當在山上打獵,又冷又餓的實在無法應付,他們靠在一棵樹上,有一個名為“木鄧”的年輕人,騎在一個爛木上快速地鉆。鉆了一段時間突然火苗就在枯木上冒出來了。火的重新出現(xiàn),令人們欣喜若狂。所有人都在拾柴架火,火焰照亮大地變紅,灼熱的使人們汗流浹背。所以,圍著篝火,在燃燒的同時跳舞。這是“阿細跳月”的最初的起源。它被稱為“木鄧比”,意為“跳篝火”。
歷史悠久的“阿細跳月”,它在一個阿細人日常的勞動和生活中演化出,所以阿細跳月與勞動生產(chǎn)、慶祝節(jié)日,歡迎等活動密切相關。[2]因此,每個民族,每個時代,藝術在各個地區(qū),往往成為屬于那個時代的國家,集中風格體現(xiàn)當?shù)匚幕慕艹龃硭宰尅鞍⒓毺隆钡臍v史進入課堂研究和學習是非常有意義和價值的。
2 從“阿細跳月”的成就中汲取教育價值
相對于國家藝術文化“阿細跳月”是一朵奇葩,它時而大膽豪邁時而輕質溫柔,熱情開朗的藝術形式,廣受各界人士關注與喜愛,使其成為與眾不同的藝術品。新中國成立后,“阿細跳月”,正式搬到了文化的大舞臺上,多次出省,進京演出。 1954年,“阿細跳月,”還作為我國的優(yōu)秀民間舞蹈,在波蘭華沙參加“第三屆青年聯(lián)歡節(jié)”,引起強烈的轟動效應。而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初,著名導演和攝影師牛山純一先生把“阿細跳月”拍成“云南民族風情錄”的電影紀錄片。八十年代,“阿細跳月”樂曲就被列為世界名曲之一,云南省雜技團和成都軍區(qū)戰(zhàn)旗雜技團選取“阿細跳月”作為演繹素材,編演了雜技《阿細跳月》,并于國際頒獎評比中榮獲了大獎。自古以來,“活著不跳樂,白在世上活”,“大三弦一響,腳底板就癢”等說法就出自于阿細山寨。 1992年2月,由云南省紅河州彌勒縣西山地區(qū)彝族農(nóng)民組成的“阿細跳月”藝術團作為全國統(tǒng)一的縣級農(nóng)民藝術團首次列為第三屆中國藝術節(jié)的主要文化表演之一,在昆明人民勝利堂一展讓人心動,癡迷誘人的“阿細跳月”,以其獨特的風采,贏得了中外人士高度贊揚。在中國99昆明世界園藝博覽會期間,彌勒縣組織200人“阿細跳月表演團”,參加世博會開幕式,中國國家館日,閉幕式上,“阿細跳月”原汁原味地展現(xiàn)在光輝的藝術舞臺上,吸引了千千萬萬名觀眾。
2008年,更是“阿細跳月”再度輝煌的一年,因為“阿細跳月”不僅于2008年6月,經(jīng)國務批準列入第二批國家非物質遺產(chǎn)保護名錄,而且,于同年11月份文化部還將彌勒縣命名為“中國民間(一族阿強跳月)”文化藝術之鄉(xiāng),在新年的第一個春天,“阿細跳月”那悠揚、歡快的旋律,作為全世界迎新春音樂會的開篇,在音樂圣殿維也納金色大廳再次奏響,這就再一次表明了:只有民族的才會永遠屬于世界的。
作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保護名錄的“阿細跳月”還在各學校進行“文化藝術”交流活動。讓學生更深了解“阿細跳月”的文化,更近一層接觸到“阿細跳月”的藝術魅力存在。
因此,為了讓“阿細跳月”這支系的舞蹈能夠健康地傳承和發(fā)揚下去,讓“阿細跳月”走入課堂是非常必要的,因為讓“阿細跳月”走入課堂不僅可以使“阿細跳月”在原來的基礎上得到創(chuàng)新、改革,使其健康發(fā)展,還能為傳承文化藝術作出貢獻,最終讓“阿細跳月”得到更深刻、更具體、更鮮明的詮釋。
3 “阿細跳月”在教學中的意義價值
舞蹈不僅是一種藝術形式,更是一種文化,因為任何一種表演藝術都是有著深厚的文化和一定的教育目的的[3],早在西周統(tǒng)治階段,他們首先從《三象樂》的記載中來證明“舞象”是“武舞”。它們的舞蹈動作,是以模仿破擊象振的作戰(zhàn)動作為主,并以習武對少年進行舞蹈課程訓練,能使少年們的作戰(zhàn)技能得到提高,使少年們在美育教育的同時接收絕世化管理訓練。由此可見任何表演藝術都是具有一定教育目的的。
因此,讓節(jié)奏熱烈歡快、動作豪放粗擴和具有源遠流長的文化歷史的“阿細跳月”走入課堂,不僅可以豐富舞蹈教學的內(nèi)容,使學生認識更多有關彝族人民的民族歷史、文化和民俗風情,同時還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最終提高學生們的綜合素質。[4]因為任何一種表演藝術,它們的根源往往出自民間,但它們的發(fā)展與提高卻離不開專業(yè)藝人的努力與創(chuàng)造。所以作為在校大學生廣泛吸取中外各民族民間舞的內(nèi)容形式,可以提高自身的藝術水平和創(chuàng)新精神。
藝術作為一種獨特的文化形態(tài)和文化現(xiàn)象存在,“阿細跳月”的起源同人類文化的起源一樣古老。所以將“阿細跳月”放入課堂教學文化系統(tǒng)中來學習與研究,為學生提供一個新的視野和角度,使學生能夠更廣泛,更深刻的意義上來理解藝術的現(xiàn)象和歷史。其一,利用“阿細跳月”“造型”文化中的繪身彩畫藝術資源,培養(yǎng)學生的繪畫能力,進入美術課堂,并能傳承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其二,利用“阿細跳月”的音樂用途帶入到音樂課中,教材起到了輔助作用,把本土的藝術成分經(jīng)過提煉和整理,作為本土藝術教材使用,例如,在《閩西鄉(xiāng)土音樂進課堂》的課題研究報告中也提出,把閩西鄉(xiāng)土音樂經(jīng)過編排和整理制作,編創(chuàng)出一本樂譜書,更好地幫助學生學唱鄉(xiāng)土音樂;其三,把“阿細跳月”舞蹈競技運動項目帶入到學校的體育課中,發(fā)展具有本民族特色的體育競技運動,比如,舞蹈中的“跳火堆,三蹬腿、勾踢步、虎跳步”等動作都展現(xiàn)出了阿細人強健的身體。
因此,讓“阿細跳月”舞蹈走入課堂,“阿細跳月”舞蹈將會以其獨特的功能融合到校園文化素質教育中,[5]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開發(fā)學生智力,培養(yǎng)學生民族責任感和民族自豪感,成為校園文化發(fā)展過程中的一種寶貴的精神財富。
4 小結
總之,舞蹈作為人類文化寶庫中一份極其珍貴的財富,從古至今都在人類文化中占有重要的位置,“阿細跳月”,源遠流長,讓原汁原味的“阿細跳月”走入課堂是十分必要的。所謂的本土藝術就是指當?shù)鼐哂写硇缘?,傳統(tǒng)的藝術文化展演。然后從舞蹈提取有關舞蹈、音樂、美術、體育等課堂的教材元素,是當?shù)氐谋就临Y源。所以,“阿細跳月”進課堂既能從小培養(yǎng)學生的藝術修養(yǎng),提高學生的藝術素質,又促進學生對本民族文化的了解,從而增加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有利于文化傳承、有利于素質教育、有利于文化和諧和落實教育部最新人才培養(yǎng)目標的實現(xiàn)、有利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養(yǎng)。
參考文獻:
[1]朱鵬屏.高校文化素質教育中的舞蹈美育課程設置[J].藝術百家,2006(01).
[2]彭吉象.藝術學概論[M].北京大學出版社.
[3]王克芬.中國舞蹈發(fā)展史[M].上海人民出版社.
[4]許奮奮.體育文化和校園文化的融合與發(fā)展[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9.
[5]貢云峰.談鄉(xiāng)土音樂在中學音樂教學中的運用與探索[M].音樂天地,20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