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定英
【摘要】 古代詩歌是我國文學藝術(shù)苑中一朵最瑰麗的奇葩,在小學語文教材中,安排了相當數(shù)量的古代詩歌。詩歌教學成為許多小學語文老師教學中的困惑,那么究竟如何讓進行現(xiàn)代詩歌教學呢?通過幾十來的教學,我對古代詩歌教學的體會:是詩歌教學不應該僅僅停留在語言文字里,而是重在誦讀。
【關(guān)鍵詞】古代詩歌誦讀含義分類技巧
古代詩歌是我國文學藝術(shù)苑中一朵最瑰麗的奇葩,是“詩國”最堅實的根基。在大量的優(yōu)秀作品中,蘊藏著豐富的精神寶藏,杜甫的愛國精神,李白的浪漫情懷,白居易歌詠現(xiàn)實的才情,王維描繪山水的空靈……他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所發(fā)散出的無窮的光亮,依然照耀著今天,照耀著讀他們詩歌的人們,他們詩歌中所表現(xiàn)出的語言美藝術(shù)美,依然哺育著今天的人們。為宏揚民族優(yōu)秀文化,提升學生人文素養(yǎng)和純潔學生審美情趣,在小學語文教材中,安排了相當數(shù)量的古代詩歌。詩歌教學成為許多小學語文老師教學中的困惑,那么究竟如何讓進行現(xiàn)代詩歌教學呢?通過幾十來的教學,我對古代詩歌教學的體會:是詩歌教學不應該僅僅停留在語言文字里,而是重在誦讀。下面談?wù)勎业膸c看法:
一、理解誦讀含義,教會學生誦讀。
誦讀,辭海解釋為“熟讀、背誦”。通常理解成朗讀的一種,但和朗讀相比,它有自身的一些特點。誦讀,作為詩歌教學的一種重要方法,有其重要意義?!白x書百遍,其義自見”、“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說的就是其一。它是促成學生規(guī)范語言積累的主要途徑,是學生形成良好語感的核心條件。另外,誦讀還有助于學生的思考,從而克服“小和尚念經(jīng)”的不良習慣。在小學階段,誦讀更傾向于作為一種目標存在,在這個階段,要教會學生如何誦讀詩歌,但它同時也是讓學生理解詩歌的一種方法,要通過誦讀,達到讓學生理解詩意感悟詩美的目的。如何教學生學會誦讀呢?
第一,體現(xiàn)“熟讀成誦”的“熟”上,也就是說,誦讀不是讀一遍兩遍就算了,而是要讀好多遍,直到“成誦”為止,直到“百遍”之后“其義自見”為止。朱熹也說過:“大凡讀書,須是熟讀,讀熟了自精熟,精熟后理自見得?!?/p>
第二,強調(diào)“尋言以明象”,誦讀時要“聲”與“像”同步,要投入感情,要邊讀邊體驗,讀到一句詩,腦海里要有這句詩的意境。比如,你讀到“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你的腦海中就要想到“嫩黃的小鳥,翠綠的柳林,雪白的鷺鷥,蔚藍的青天,婉轉(zhuǎn)動聽的鶯歌”。
第三,講究音律的美。要努力用聲音表達出作者的感情,要注意停頓、重音,要注意輕重緩急、抑揚頓挫。
二、了解古代詩歌的分類,掌握誦讀的側(cè)重點。
小語教材以逐冊遞增的篇目共編入古詩70余首,意在幫助學生領(lǐng)略古人筆下的詩情畫意,感受其中的物境、情境、意境,了解古詩的一般特點。
1.詠物詩,如《詠鵝》、《詠柳》、《蜂》等,誦讀時側(cè)重于物體的形態(tài)、特點。
2.寫景詩,如《望廬山瀑布》、《早春》、《小池》、《絕句》、《江雪》、《暮江吟》等。誦讀時側(cè)重讀出祖國山河的雄奇、壯美、秀麗。
3.抒懷詩,如《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靜夜思》、《贈汪倫》、《蠶婦》、《示兒》等。誦讀時側(cè)重讀出抒發(fā)游子思鄉(xiāng)、離別之情和勞動人民不滿剝削、有志之士向往統(tǒng)一的情懷。
4.哲理詩,如《前出塞》、《題西林壁》、《草》、《登鸛鵲樓》、《鋤禾》等。誦讀時側(cè)重讀出發(fā)人深思的道理。
5.敘事詩,如《所見》、《小兒垂釣》、《山行》、《宿新市徐公店》、《尋隱者不遇》、《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游園不值》、《送孟浩然之廣陵》。誦讀時側(cè)重讀出人物的形態(tài)、動作、語言、心境,所處環(huán)境的時空、環(huán)境的特點等方面來表現(xiàn)不同層次人物的生活片斷。
三、掌握誦讀技巧,讀出詩人的情懷
在詩歌教學中,應充分重視學生的朗讀,讓學生感受詩歌的意境,開啟詩歌學習的大門。著名詩人錢濤曾說過:“教學一首詩,都不能離開對于意念、意象和意境三個層面的研究。”“意象是詩人表意時所借用的形象。象是形式,意是內(nèi)容。造一個象,立一個意,這便是詩。而意境則是造象立意所達到的藝術(shù)境界。”這兩句話扼要地闡述了詩歌的深刻內(nèi)涵,也道出了把握意象是詩歌教學的基礎(chǔ)這一道理。其實很多學生并不是并不喜歡詩歌,而是他們覺得詩歌很難懂,而難懂的原因是不知道從把握詩歌的意象入手來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抓住詩歌的主要意象,對認識和把握作品的內(nèi)涵有著很大的幫助。如學習《江雪》一詩時,老師引導學生通過對第一二行詩句中的“鳥飛絕”中的“絕”、“人蹤滅”中的“滅”的理解,勾畫出天寒地凍、飛雪飄漫的天地;通過對每行詩的開頭一字連成的“千萬孤獨”的感悟,營造出空曠、凄涼的境界。末句的一個“釣”字可謂全詩的“詩眼”,通過對“釣”字的品味,揭示出寂寥中的生機,平常中的蘊涵,觸摸到詩人純凈高遠的內(nèi)心世界。又如:李白的《靜夜思》,這是寫遠客思鄉(xiāng)之情的詩,詩以明白如話的語言雕琢出明靜醉人的秋夜的意境。 它不追求想象的新穎奇特,也摒棄了辭藻的精工華美;它以清新樸素的筆觸,抒寫了 豐富深曲的內(nèi)容。境是境,情是情,那么逼真,那么動人,百讀不厭,耐人尋繹。無怪乎有人贊它是“妙絕古今”,被稱為“千古思鄉(xiāng)第一詩”,感動了古今無數(shù)他鄉(xiāng)流落之人。以無情言情則情出,從無意寫有意則意真。于是,我們要讀出“詩人將對故鄉(xiāng)的思念,化為寄情明月之舉,頭上的明月,心中的故鄉(xiāng),真是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的思想情懷。再如:在學習《送孟浩然之廣陵》時,了解這首詩有它自己特殊的送別情味。它既不同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那種“宦游人”“在歧路”的少年剛腸離別,也不同于屈原《九歌》那種“悲莫悲兮傷別離,樂莫樂兮新相知”似的離別,更沒有高適《別董大》那種同是失意之人的勸勉與激勵。這首詩,可以說是表現(xiàn)了一種得意之人充滿詩意的離別,充滿喜悅的離別,充滿向往的離別。之所以如此,是因為這不僅僅是兩位不同尋常的風流瀟灑的浪漫派詩人的離別,還因為這次離別跟一個繁華的時代、繁華的季節(jié)、繁華的送行地點與友人欲前往的繁華的目的地相聯(lián)系,在愉快的分手中還帶著詩人李白的向往,這就使得這次離別有著與眾不同的詩意。所以要來學生讀出“詩人與有人之間篤厚的交情,詩人內(nèi)心深處淡淡的離愁,詩人對繁華揚州的美好向往”的思想感情。
詩歌是語言的最高形式,是中國五千年文化精粹的積淀?,F(xiàn)代詩歌教學是語文教學中的難點,它需要我們大家認真思考、不斷探索。著名兒童文學理論家王泉根曾說:“愛詩懂詩從詩美藝術(shù)中汲取精神素養(yǎng),這對于兒童的‘精神成人具有特殊的價值意義”的確,在兒童的生命成長過程中,詩歌是開啟語言之門、培養(yǎng)文字感悟能力和豐富情感的最好媒介。詩歌教學因此顯得格外重要,成功的詩歌教學是一種藝術(shù)創(chuàng)造,能引領(lǐng)小學語文課堂改革的不斷常任深入,讓我們共同努力,使詩歌教學開啟學生心靈的窗戶,照亮兒童心靈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