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清波
【關(guān)鍵詞】 作文教學;語言積累;批該方
法
【中圖分類號】 G633.3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6)
02—0096—01
語文能力最簡單的就是表現(xiàn)在交往過程中聽說讀等的能力,這與語文學科的工具性是完全統(tǒng)一的。而寫作在社會生活當中應用十分廣泛,在中高考也占相當大的比分,但不論從校內(nèi)還是校外看學生的寫作水平都不盡人意,那么如何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本人依據(jù)多年的教學經(jīng)驗,略談一點體會。
一、 強化語言積累
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學生不會作文、怕作文的關(guān)鍵是缺少語言這“米”,雖然教師在課堂上反復傳授“做飯”的方法,學生也銘記在心,并且能對蒸煮炒說長道短,但仍無法做出飯菜來。因此,作文教學的基礎(chǔ)環(huán)節(jié)便是幫助學生找“米”,“米”在何處?就在于不斷地積累語言,真正把古今語言精華據(jù)為己有,那么怎樣積累語言呢?途徑有三:1.背誦或熟讀;古人為學,一開始只是讀、背,首先頭腦中裝滿了“死”的材料,讀多了,背熟了,對書中的文與道似懂非懂,憤悱在心之際,老師才開始講解,這種做法看似笨拙,其實這是符合漢語特點的,也是教學的高妙之處。中小學課本中每冊都有要求背誦的篇目,教師必須要求學生把這些文章或段落背得滾瓜爛熟,在此基礎(chǔ)上,還要啟發(fā)誘導學生選擇性地找一些課外文章,強化背誦,找到語感,這樣經(jīng)過一段時間,學生就會領(lǐng)悟其“道”,掌握其“文”。頭腦當中的“死”的材料就會變活。2.擴大課外閱讀;不是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能湊”嗎,由于大多學生讀的少,記住的少,所以作文時沒詞匯,如果平時要求學生多讀一些文章,甚至教師親自選擇一些適合學生口味的短小精悍之作,并指導學生學會閱讀和做筆記的方法等,效果會更佳。這樣日積月累,待到自己作文時便能呼之欲出,信手拈來。不然逼著學生去做,整天被練習、作業(yè)壓得抬不起頭來的學生,閱讀課形同虛設,3.增加作文次數(shù);通過背誦、熟讀積累詞匯量,強化語感,掌握寫作方法、情節(jié)、章法的處理,但是親自不下廚操作,仍然做不出好的飯菜,而且僅靠一學期八到十次的作文練習,遠遠是不夠的。只要我們打破傳統(tǒng)的做法,不一定每一次要完成一篇完整的文章,可以書面與口頭結(jié)合,片段與成文結(jié)合,大作文與小作文結(jié)合,自由作與統(tǒng)一作結(jié)合,日記與作業(yè)結(jié)合,不拘一格,要求學生將背誦或熟讀的文字巧妙地應用在自己的寫作之中,時間長了,就變成了自己的能力。如果老師能和學生一起作,把自己的文章當作范文,讀給學生,這個效果比名人名作的力量更有過之而無不及。
二、 變革批改方法
目前語文教學中作文修改大多是一種形式,學生收效甚微,作文本發(fā)到學生手中,甚至連一分鐘的時間都花不上,僅看一眼分數(shù)就完事了。原因何在:1.一般情況下,語文教師帶兩個班,每周12節(jié)課,一百多學生,要求每兩周一次作文,實際上間隔僅有一周時間,加上作業(yè),練習等,很難做到密批細改。2.批語空洞無物,大都是:層次不清,主題不突出,語句不通順,結(jié)構(gòu)不完整之類的老生常談,學生看批語后,究竟何處有問題,如何去改正,仍然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3.批語批評多,表揚少,挫傷了學生的積極性。
如何修改效果會更好一些呢?1.教師專注,輪流抽樣,密批細改。這樣既可以將教師從繁重的勞動中解脫出來,又可以使學生知道錯在哪里,如何去改正,從教師的修改中收到很好的效益。2.師生互動,課堂現(xiàn)改。抽其一兩位學生的作文,原封不動地印發(fā)給每位同學,教師或讓某位學生修改,并講解修改的理由,讓學生自己知道語言、層次結(jié)構(gòu)等如何處理。3.學生互動,交換修改。在教師的指導下,同一級班級與班級互換,或者,組與組互換,學生自己修改,既提高寫作能力又能起到閱讀鑒賞作用。4.有意抽取,當面修改。在多次的修改過程中,教師已掌握自己所帶的學生作文水平的情況下,有目的,有計劃地分層次當面修改,有針對性地提高每位同學的寫作水平。5.批語凝練,一針見血。教師要在批語上下功夫,做到語言含蓄凝練,風趣流暢;字跡清純秀麗;表揚多,批評少,放大閃光點,激發(fā)學生的寫作興趣和激情。
其實寫作的過程是一次人格完善的過程,只要我們想方設法,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營造寫作的氛圍,在背誦、熟讀中積累語言,有了足夠的“米”,在練習寫作與修改的過程中,找到了操作“米”的方法,我們何嘗沒有香味撲鼻的飯菜?
編輯:劉於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