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琳
[摘要]美術欣賞是美術教育的重要內容。高效的美術欣賞教學需要充分發(fā)揮學生的能動性,通過激發(fā)興趣,分組討論,多感官體驗等方法調動學生的主動性,以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自主學習分組討論感官體驗
[中圖分類號]G633.9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6058(2016)060059
中學美術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通過學習,我們可以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人文精神與藝術修養(yǎng),從而健全學生的人格。而美術欣賞課又是美術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有助于培養(yǎng)審美和理解能力,提高學生的整體美術修養(yǎng)。
一、美術欣賞的特點
美術欣賞是指學生運用自己的視覺感知、已有的生活經驗和文化知識對美術作品進行感受、體驗、聯想、分析和判斷,獲得審美享受,并理解美術作品與美術現象的活動,從而逐步形成審美趣味,提高美術鑒賞能力。美術欣賞還需要學生用語言、文字等表述對自然和美術作品等視覺世界的理解和感悟。因此,在教學中應注重學生的主動參與,激發(fā)學生的能動性,使其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實現高效課堂。
二、如何發(fā)揮學生學習主動性
1.引導學生自己搜集資料,通過自主感受,激發(fā)學習興趣
在美術欣賞中,如果能引導學生利用圖書館、網絡搜集與欣賞相關的資料,課前給學生充分的時間預習,做好欣賞前的準備,縮短自己與所欣賞內容之間的距離,就容易產生欣賞的興趣。而興趣是調動學生積極探究知識的內在動力,有了興趣,學習就不再是負擔,而是樂此不疲的享受。同時課堂內容如果能夠貼近學生的生活和興趣愛好,就會使學生感到熟悉和親切。如課本中《漫畫·卡通畫》說的就是學生日常接觸較多并有濃厚興趣的話題,形象可愛、內容多樣的日本、港臺漫畫受到很多學生喜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先放一段卡通視頻引入,引起學生興趣,然后分組討論課本中的作品和自己搜集的資料,讓學生各抒己見,這樣就可以更好地欣賞漫畫和卡通畫,了解其繪畫技法。通過讓學生參與,充分激發(fā)他們的興趣,再通過交流感受,把自己對作品的理解充分展現出來,同時也知道了自己與別人的感受存在的異同。教師此時只需適當點評,畫龍點睛。
2.鼓勵學生大膽提出問題,倡導小組討論,培養(yǎng)問題意識
美術欣賞教學中的作品多出自名家之手。以往,大多是教師出示范畫,隨后進行講解。這樣一節(jié)課下來,大多數學生沒有真正參與,即使有學生提問或者回答也是屈指可數,教師講得口干舌燥,而學生對所學內容也沒有什么印象,如何有效解決這些問題呢?教師可以嘗試將主動權交給學生。例如,在欣賞吳昌碩的《三千年結實之桃》時,有學生會問:“為什么叫‘三千年結實之桃?”教師可以先不解釋而是把問題拋給學生:“你們認為這幅畫為什么起這個名字?”讓學生發(fā)表自己的意見,由于意見各不相同,最后提問變成了討論。學生的回答并不一定很正確,重要的是能夠積極參與,此時教師再適時點撥,會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學生對得到的答案也會更深刻,學到更有價值的東西。
3.刺激學生各種感官體驗,展現藝術魅力
一般來說,人們會通過多種感官去感受美,如眼、耳、口、手、腦等。美術欣賞教學中,“看”會使學生在視覺上受到沖擊,產生知覺的審美愉悅;“聽”能使學生接受審美思想的啟示,產生想象的空間以及情感的共鳴;“想”促使學生運用自己的生活體驗和審美經驗展開想象,將自己的情感融入作品中。欣賞教學中利用多感官的刺激有利于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看得清、聽得真、感受深。在欣賞徐悲鴻的《駿馬圖》時,筆者首先用多媒體展示圖片,讓學生感受駿馬的形態(tài)各異、雄壯矯健,在視覺上產生美感。接著放一曲《駿馬奔馳保邊疆》的音樂,此時學生進入了一種情境中,想象著千軍萬馬馳騁萬里。緊接著筆者又向學生講述了當時徐悲鴻先生面對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義憤填膺,毅然用自己手中的畫筆,以馬為主題,刻畫了各種鐵骨錚錚、雄健昂揚的駿馬形象,賦予了它們戰(zhàn)爭年代的民族氣節(jié)和精神。這時學生被作者所表現的那種不可侵犯的民族精神深深地感動,隨著想象的展開,欣賞活動推向深化,情感得到了升華,從而逐漸領會到作品的內涵和意蘊。
總之,教師應該從學生的角度出發(fā),重新審視教學是否符合學生的需求,是否最大限度地激發(fā)了學生的興趣,是否發(fā)揮了學生的自主性和能動性。無論采取什么方式,只要能調動學生積極性就是有效的,只要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就是合理的。
[參考文獻]
[1]余文森.自主學習的真諦是什么[J].人民教育,2002(11).
[2]丁祥青.讓美術欣賞課動起來[J].考試周刊,2009(28).
(責任編輯陳劍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