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琴
[摘要]《語文課程標準》指出:“溝通課堂內外,充分利用學校、家庭和社區(qū)等教育資源,開展綜合性學習活動,拓寬學生的學習空間,增強學生語文實踐的機會?!碧接懻Z文與綜合實踐相結合的策略,以提高語文教學質量,搞活語文教學。
[關鍵詞]語文教學綜合實踐活動高效語文
[中圖分類號]G633.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6058(2016)060001
當前的語文教學,教師越來越難教,學生越來越難學,試卷上的題目越來越讓學生望而生畏。語文課上所講的內容大多較枯燥無味,因此,在課堂上,我們看到的是學生那一雙雙空洞的、沒有靈氣的眼睛,他們只是在一味地接受教師所講的內容。這樣的教學往往脫離了學生的實際,脫離了生活的實際,學生對語文難生好感。劉國正認為:“如今在語文教學中,最欠缺的是缺少生活的活力,要注入源頭活水,增添活力……把語文學習看成孤立的純技術訓練是當前諸多弊端的原因。因此要大力提倡語文教學與生活相聯(lián)系。”
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說過:“教育必須是生活的。一切教育必須通過生活才有效?!彼裕覀儜斣谡Z文教學中滲透學生的生活,架起生活與語文學習的橋梁,讓語文教學真正地生活化,這樣才能讓語文教學充滿活力和希望。
語文教學回歸生活,最重要的就是尋找生活與語文教學的結合點。我認為語文綜合實踐活動就是這個結合點之一。綜合實踐活動注重各學科間的滲透和整合,追求科學與人文兼蓄,從而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綜合應用能力。因此我們應注重語文與其他相關學科知識整合,促成知識能力的遷移,搞活語文教學。
在教學過程中,怎樣才能做到語文與綜合實踐活動的有機結合呢?
一、讓綜合實踐活動走進語文的課堂
1.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再現(xiàn)生活
課堂是開展語文教學的主要場所。在授課時,要創(chuàng)設一種生活的情境,把虛擬的情境轉化為實際的生活場景,激活學生的已有生活經(jīng)驗,力求使教學更具有吸引力。比如可以借助多媒體,利用課件來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這樣能更直觀地拉近課堂與生活的距離。如在講“葉”專題、“鳥”專題時,學生所能觀察到的畢竟有限,為了讓學生對它們有更深的了解,可以給學生呈現(xiàn)相關的影像資料,這樣就能引起學生的高度注意,使之較好地理解課文內容。另外,還可以把課文編排成課本劇,讓學生演一演,把語言文字直接變成活生生的生活展現(xiàn)在學生面前,從而加深對課文的感悟。如在講授《威尼斯商人》時,就可以根據(jù)課文中的內容,就最經(jīng)典的部分編排課本劇。這些方法,能讓語文課變“活”了,教師靈活地講授知識,學生靈活地接受知識,語文的教學不再呆板。
2.延伸拓展教材,深入生活
隨著課改的深入,教材中的生活氣息越來越濃,課本內選入了很多富有生活趣味的文章。課堂教學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我們應該以課堂為起點來實施生活化的教學,并且從課堂這一教育的主體區(qū)域延伸開去,去解讀語文材料,實現(xiàn)與文本的對話。
比如在學習《端午日》《本命年的回想》這些文章時,可以讓學生了解我們本地的風俗習慣,也可以搜集端午日和過年有關的習俗,制作成手抄報,張貼在教室。學生搜集整理的這些材料是對課堂教學內容的補充,也能使學生對中華民族的習俗有更深的了解。這種教學方式,使學生們興趣盎然,情緒高漲,他們在了解課文含義的基礎上充實了自己的生活,拓展了學習空間,增加了語文實踐的樂趣。在學了《人民英雄紀念碑》后,可讓學生根據(jù)課文,畫一張方位示意圖;學了《巍巍中山陵》后,可讓學生畫平面圖等;在“我是小導游”活動中,可以讓學生畫簡單的旅游路線圖。這些課堂設計,將語文、地理、美術等學科綜合在一起,拓展了語文教學的空間,也讓學生綜合看待問題的能力有了提升。
“生活中處處是語文”,在講授語文時,如果能自然而然地將語文學習和生活聯(lián)系起來,就可以既充實了課堂,又讓學生的學習內容不再枯燥,使語文學習變得更生動有趣。
二、讓語文課走出課堂,走進綜合實踐活動
就是讓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在綜合實踐活動中,情不自禁地學習或運用語文。
1.走出課堂,讓學生的生活語文化??梢蚤_辟出一定的時間,讓學生走進圖書館,瀏覽報紙雜志;可以組織視聽課,讓學生收聽廣播電視,了解中外新聞;可以利用活動課、自習課、課余時間,讓學生就某個熱點問題進行討論。形式是不固定的,可以辯論;可以七嘴八舌,你一句我一言。這樣的交流或許沒有定論,但交流的真正目的是為了督促學生去進行大量的閱讀,從而在交流的過程中補充、完善自己的觀點,從而對這個問題有更全面的認識。學校廣播臺、櫥窗、黑板報,都可以成為學習語文的平臺。學生的優(yōu)秀作品、名家名作等都可以通過這些平臺得以傳播。學校開展的每一次活動,如演講比賽、寫字比賽等,都可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這些綜合實踐活動的開展,讓學生感覺到我們的生活中處處充滿語文的氣息。
2.走進社會,讓語文的外延最大化。教育家呂叔湘曾說:“語文課跟別的課有點不同,學生隨時隨地都有學語文的機會。逛馬路,馬路旁邊的廣告牌;買東西,附帶的說明書,到處都可以學習語文。”所以語文教師要引導學生抓住生活中的語文,努力把語文學習自然而然地由課堂擴展到生活天地。
學生可以利用節(jié)假日,賞名勝古跡,游山川河流。就日常生活而言,從打電話到接待客人,從寫留言條到寫申請書,從看電視廣告到看電器說明書,無一不體現(xiàn)語文在生活中的運用。在“漢字”專題中,可以讓學生走上街頭,找尋廣告牌上的錯別字或語言運用不規(guī)范的地方。通過這樣的活動,學生對漢字用法的規(guī)范性有了更深的認識。結合當?shù)氐娘L景名勝,讓學生當一次小導游,帶領老師和同學們徜徉于美景之中??梢栽谔厥獾墓?jié)日,組織學生進行活動,祭奠烈士或植樹種草。結合“愛鳥周”“推普周”,可以組織學生上街發(fā)放倡議書,這一方面提高了人們的意識,又能鍛煉學生的能力。例如,結合“市場新商品調查”,我們組織了社會調查活動。在實際生活中,大多數(shù)中學生缺乏交際能力,不善和陌生人打交道,在生人面前往往臉紅口訥,手足無措。對這些學生更要鼓勵和引導他們走出校園、走出家門,和陌生人打交道,鍛煉他們的各種能力。
蘇霍姆林斯基特別重視學生的生活體驗和社會實踐,他經(jīng)常把學生帶到野外去,到“詞的源泉”去旅行,他把這稱為“藍天下的學?!薄翱鞓返膶W?!?。陸游也說:“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敝挥凶叱稣n堂,親身實踐,我們的語文才是真正的語文。
學科知識的整合、拓展與遷移增加了學生知識能力體系真正從單一走向多元的可能性,語文與綜合實踐活動的整合,必定會將學生從書本與教室的籠中解脫出來,讓學生獲得親身參與實踐的積極體驗和豐富經(jīng)驗,使學生更熱愛生活,并學會健康地、智慧而富有創(chuàng)意地生活。語文與綜合實踐活動的整合,有利于搞活語文教學,打造高效的語文課堂。
(責任編輯韋淑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