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正式宣布找到火星表面液態(tài)水到人類登陸火星,需要多久?
可能只需要5天——2015年9月29日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以下簡稱NASA)宣布火星存在液態(tài)水的消息之后,10月2日,馬特·達蒙就開著飛船踏上他前往火星的生死之旅了(電影《火星救援》)。然而對科學家們來說,把日程排得這么緊可能不是什么好事。美國行星學會日前就發(fā)出呼吁:地球人,請考慮一下火星人民的感受!
雖然我曾覺得NASA 9月29日的發(fā)布會最終目的是想跟國會要錢,往這些有水的地方趕緊落一個探測器下去一探究竟,但這實在是有些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真正的科學家對這樣做要謹慎得多。不是因為這些地方不值得看,而恰恰是因為這些地方太值得看。就像是秦始皇陵,直到現在考古學家們也不敢挖開,怕的就是能力不足破壞了文物,秦始皇陵只有一個,火星,也只有一個。
雖然火星寒冷、干燥、低氣壓、高輻射,看起來毫不適合生命存在,然而一方面我們現在確實發(fā)現了火星上也存在季節(jié)性的溫暖、濕潤的區(qū)域:另一方面我們也知道,在地球上很多條件極端的環(huán)境下,也難以置信地有一些能在極端環(huán)境下生存的微生物。我們絕不能低估這些地球微生物適應火星環(huán)境的能力,一旦真的魯莽地降落在火星有水的地方,讓地球微生物踏上了火星溫暖宜人的土地,以后我們再想區(qū)分這些小家伙的原產地,可就困難了。
美國行星學會高級編輯Emily Lakdawalla在文章中說,行星保護是個非常重要的問題,所以NASA實際上有一個專門的“行星保護辦公室”來處理這個事情。行星保護辦公室的口號是“所有行星的全天候保護”。
實際上,不只美國人有“行星保護辦公室”,聯合國1967年通過的《外層空間條約》同樣也禁止地球生物對其他星球的“有害污染”。亦有名為“太空研究委員會”(以下簡稱COSPAR)的國際組織為歐美、俄羅斯等國家制定了行星保護協議。2002年,COSPAR給出了火星上需要保護的“特別區(qū)域”——溫暖、濕潤,足以讓地球的入侵生物存活的地區(qū)。去年他們發(fā)布了一個更新版的保護區(qū)范圍——可以預見的是,隨著我們對火星的研究更加深入,會有更多區(qū)域被劃入保護之列。
行星保護辦公室從兩方面來保護火星環(huán)境:一方面,嚴格殺滅發(fā)往火星探測器上的所有微生物,讓它干干凈凈地降落火星:另一方面,避免降落在任何可能適宜地球微生物存活的環(huán)境。行星保護辦公室的現行條例禁止NASA把使用放射性同位素熱電發(fā)生器的探測器派往任何接近可能含有地下水冰的地方——萬一任務失敗,熱電發(fā)生器把墜毀地點的冰融化,就會產生一個地球微生物賴以繁衍的樂園。
但是你要派人過去就不一樣了。再怎么著你也不能把一個大活人先滅了菌再送過去——人身體內一定會包含無數的微生物。只要你落地,你的每一個毛孔、每一口呼吸,都會把自身攜帶的微生物擴散開去。就算你挑一個自以為不適合微生物存活的區(qū)域降落,萬一還是在那里發(fā)現了適宜生命生存的環(huán)境甚至發(fā)現了活物,難道因為那些條約、規(guī)定的限制,就讓航天員打包趕緊撤?可派他們去不就是想發(fā)現點新鮮東西嗎?
糾結之下,美國行星學會現在正在發(fā)起一項倡議——咱們要是派人去那兒,就別讓他落地了,先讓他在軌道上圍火星轉吧。如果要這么著,不知道NASA還樂不樂意大費周章批出幾百上千億美元派人過去,而且這畢竟不是長久之計,不過也總能給這些火星車們多留一點兒時間,在這一點兒搶出來的時間里,說不定它們就能找到真正的火星土著生物了呢!
卡爾薩根有言,“火星是火星人的火星,即使它們是微生物”,代表了上述憂心忡忡的行星保護論者的觀點。但也有人說,你們畢竟還是想得太簡單,在小行星撞擊頻繁的年代,火星和地球互換了多少隕石,早就身經百戰(zhàn),見得多了。當時的地球原始微生物,在適應火星環(huán)境方面,可能比現在的地球微生物跑得還快,也沒把火星怎么樣。這種絞盡腦汁為其他星球生物著想的論點,會不會是自大的人類中心主義的另一種表現形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