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芬
朗讀是學生語文整體素養(yǎng)的重要部分,是學習語文行之有效的方法。如何讓學生在朗讀中領(lǐng)會內(nèi)容、體驗情感、陶冶情操,起到以讀代講、以讀促思的功效呢?在實際教學中我們奏好“三部曲”,全面培養(yǎng)學生朗讀能力。
一、從深入感受出發(fā)
感受是大腦反映現(xiàn)實的最簡單的心理過程,為認識過程提供感性材料,也是閱讀與朗讀的邏輯起點。深入感受是進行朗讀的情緒準備,也是情感表達的前提條件。如何在朗讀之前讓學生盡快地獲得較為深入的感受?具體做法有:語言誘導。用生動形象、富有啟發(fā)性的語言激起學生的情感波瀾,起到“未讀先有調(diào)”的作用。情景創(chuàng)設(shè)。朗讀之前要巧妙設(shè)計,讓學生由想象進入文章的情景,感受文章的思想,做到情景交融。使學生與作者心靈相通,產(chǎn)生同愛共恨、同喜共憂。這樣,學生就能較準確地讀出作者的心聲。既達到了朗讀訓練的預期目的,又深刻理解了課文內(nèi)容。
二、在反復訓練中強化
朗讀能力的提高賴于反復朗讀的訓練。教師要在朗讀教學中重點做好兩個方面的訓練:
1.重視嘗試性朗讀訓練。嘗試性朗讀是朗讀訓練的特殊方式,特點是先試后導,先練后講。即要求學生把已有的朗讀技能技巧、習慣經(jīng)驗等付諸于嘗試朗讀中。此訓練能使學生的朗讀得以真實反饋,有利于教師及時強化優(yōu)點,修正缺點。
2.重視自悟性朗讀過程訓練。朗讀中的自悟過程,是學生通過理性的分析與思考,認識課文、掌握知識并從中得到自我體驗。因此,在朗讀訓練過程中,應讓學生開動腦筋、投入感情,在嘗試中達到“自悟”。教師要注意給學生提供最佳條件和正確導向,讓學生在朗讀中感悟。這樣,學生印象才會深,情感才會真,把握才會準確。
三、范讀領(lǐng)路,摹仿入境
1.學生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并不難,但要達到有感情,絕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因為小學生閱歷淺,知識面窄,感悟能力差,在沒有任何指導的情況下,他們不可能體會到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所以也不可能有感情地朗讀。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范讀。因為范讀能幫助學生了解掌握課文的基調(diào)是歡快的、高昂的,還是平緩的、低沉的,給學生以遵循。因此,教師范讀減少了朗讀訓練的盲目性,增強了針對性,提高了教學的有效性。再加上摹仿是兒童的天性,范讀能使學生很快入境,有的學生摹仿出來的東西一點不亞于老師的“原汁原味”。學生摹仿久了,就形成了知識的積累,那么讀書的能力也就逐步形成了。當然,教師范讀時要全身心地投入,把自己融入作品之中,運用聲調(diào)、音量、速度、停頓等變化,使語調(diào)高低起伏,抑揚頓挫,鏗鏘有力,深深打動學生的心,使學生身臨其境,倍受感染。
2.例如,我曾聽到一位朗讀能力很強的教師執(zhí)教的《月光曲》一課,給我印象最深的是這位教師的范讀。她讀課文時,聲音時而低沉,時而高昂……當場所有的學生和聽課教師都鴉雀無聲,當學生讀課文時,他們也能初步地聲情并茂地朗讀課文。由此可見,教師的范讀不容忽視。
3.這里要提一點,“打鐵還要榔頭硬”,教師的朗讀水平高了,才能正確的指導,點撥學生,教師的表情朗讀多了,學生的臉上才會顯出豐富的情感。所以作為一名語文教師,一定要提高自身的朗讀水平。
4.范讀一般有三種形式:一是講前范讀,一般適合于情境教學的文章。像《七子之歌》,課前可做適當布置,營造文中的氣氛,這時教師進行精彩的范讀,能一下子拉近學生與時代的距離,使學生仿佛進入了當時的情景。這時再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就比較得心應手了。二是講中范讀,適合于范讀文中精彩的或重要的句段,多在理解課文的基礎(chǔ)上進行。如《平分生命》中男孩的話,“那就把我的血抽一半給妹妹吧,我們兩個每人活50年”這句話是男孩聽了醫(yī)生的話后,明白自己輸血不會對自己的生命有影響時既高興,又興奮,發(fā)出的肺腑之言。一開始學生把握不準,我的范讀起到了拋磚引玉的作用,學生讀得更精彩,更具韻味,從中感受到了男孩的慷慨,無私.課堂氣氛達到了高潮。三是講后范讀。講后范讀具有一定的欣賞性、品味性,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欣賞水平。要選擇那些寫景狀物的優(yōu)美文章,如《草原》,范讀時可讓學生把眼睛閉起來,靜靜地感受,在頭腦中形成一幅畫面,達到一種境界,提高學生的欣賞水平,從而達到提高學生朗讀能力的目的。
此外,在朗讀時還可采用指名讀、自己選段讀、小組齊讀、分角色讀、男女生賽讀、小組合作讀、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引讀、幫讀、領(lǐng)讀、配樂朗讀等多種形式,使學生愿讀,樂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