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若夢
摘要:本論文通過知網檢索,收集了2005至2014這十年來國內跨文化教育的研究成果,并使用內容分析法對檢索到的樣本進行研究。在研究中發(fā)現,近十年來國內關于跨文化教育的研究在學科分布上極不平衡,且相關教育主要被視為外語類學生的一種高級專業(yè)教育,并未能在各個階段的廣大學生中普及,且相關研究存在著理論與實踐嚴重脫節(jié)的問題??傮w上看,跨文化教育在我國還尚未受到重視,總體水平落后于發(fā)達國家。
關鍵詞:內容分析法;跨文化;教育;近十年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6)26-0069-04
一、引言
經濟全球化、文化多元化是21世紀世界的大環(huán)境。隨著互聯網的普及,來自各種文化中的資訊更是時刻將受眾置于傳統與現代,本土與外來等各種文化思潮的沖擊之下,跨文化素養(yǎng)在當前的時代背景下已經成為了一位有著明確文化身份的普通世界公民所必備的基本素養(yǎng)。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于2006年發(fā)布了《跨文化教育指南》,眾多國家也意識到跨文化教育在當代的重要性并且將其納入通識教育的范疇。目前在美國、德國、西班牙、愛爾蘭等國家,跨文化教育具有通識教育的性質,并且在基礎教育階段便已經開設。國內的教育界也在一定程度上意識到了跨文化教育的重要性,早在1982年,許國璋便指出在外語教育中應當“增強學生對兩種文化差異的敏感性,使他們逐步具備文化比較能力,以便提高文化素質并得體地進行語言交際”;《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中也將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素養(yǎng)列為教學目標之一。本論文旨在通過收集近十年國內關于跨文化教育研究的成果,通過對數據的整理和內容的分析得出近十年來相關研究關注的重點、發(fā)展的趨勢、存在的不足,并針對發(fā)現的問題提出一些淺見。
二、研究方法
在研究方法的選擇上,筆者采用的主要方法為內容分析法,輔助方法為觀察法和非結構訪談。內容分析法的具體步驟如下:(1)選擇跨文化教育作為研究的分析單位;(2)將研究的范圍界定為“近十年國內跨文化教育研究的論文成果”;(3)抽取樣本,在檢索結果中通過主題排序、被引頻次排序、下載頻次排序的方式,篩選出在各種排序中排在前100位的論文成果。將這些檢索結果作為研究樣本;(4)對研究樣本編碼后按照年度、學科、百分比等參數進行數據統計,并對重點樣本的內容進行仔細解讀;(5)對數據以及內容進行進一步的分析,從而得出國內近十年來關于跨文化教育研究的研究側重點以及發(fā)展趨勢。
為了驗證樣本中所提出的各種理論是否在教學實踐中得以實施,筆者還決定選用觀察法、非結構訪談和實地調查這些實證研究方法作為輔助手段,來驗證樣本中所提出的理論是否在教學實踐中得到了貫徹。具體操作方法是到課堂上進行觀摩學習,并且與任課教師與學生進行溝通交流,并將觀摩訪談的結果與內容分析所得到的結果進行比對,得出教學理論在教學操作中的貫徹情況。
三、研究實施
(一)樣本收集與分類
本研究中的所有樣本均來自“中國知網”的“中國學術期刊網絡出版總庫”數據庫。論文發(fā)表的時限設定為2005年1月1日到2014年12月31日之間。檢索方法采用的是“高級檢索”,檢索條件為在“主題”或“篇名”或“關鍵詞”中含“跨文化”以及“教育”的精確檢索結果。檢索后得到六千條左右結果,在研究過程中,將按照樣本發(fā)表年度、所屬學科,來進行分類,從而得出跨文化教育發(fā)展的總體走向。
(二)樣本數據分析
從檢索結果看,自2005年到2014年跨文化教育相關研究的成果數量穩(wěn)定增長,從折線圖中可以更為直觀地看到成果總量的攀升情況見圖表1:
1.樣本的學科分布分析。這些成果分布在數十個學科內,其中排名前十位的學科分別為外國語言文字、中等教育、高等教育、中國語言文字、教育理論與教育管理、文化、成人教育與特殊教育、初等教育、心理學、新聞與傳媒,每個學科內的具體成果數目見圖表2:
從上圖中可以明顯看出,跨文化教育研究成果的學科分布極不均衡。外國語言文字這一學科內的成果數量為3045,占總數量的52.4%。中等教育、高等教育、中國語言文字、教育理論與教育管理這四個學科內的成果數分布相對均衡,分別占13.8%、10.6%、9.8%、7.0%,而其他學科的總和僅占成果總數的6.4%。
2.樣本的引用率分析。在引用率最高的前100個研究成果中,成果數目排名前十位的學科分別是外國語言文字、高等教育、教育理論與教育管理、中國語言文字、心理學、成人教育與特殊教育、文化、思想政治教育、中等教育、以及新聞學。
成果引用率最高的十個學科中,僅有思想政治教育不在跨文化教育研究成果總量排名的前十位。在成果總量排名前十位的學科中,初等教育這一學科的成果引用率僅為1%,未能進入引用率前十名。各個學科內跨文化教育研究成果數量的百分比與學科內研究成果占引用率前100名的百分比的詳情可見下圖:
從圖中可以看出,中等教育、文化、成人教育與特殊教育、初等教育、新聞與傳媒這五個學科的研究成果總量與引用率相對均衡,而圖中列出的另一半學科成果總量與成果引用率并不平衡,也可以得出,在這些學科內,進行跨文化教育所進行的研究與研究取得的關注度和影響力并不匹配。在高等教育、教育理論與教育管理、心理學、思想政治教育這幾個學科內,相關研究的質量較高,而外國語言文字、中等教育這些學科內的相關研究則并未取得與研究數量相匹配的關注度。
(三)重點學科內的樣本分析
外國語言文字、高等教育、教育理論與教育管理三個學科的研究成果總量與成果引用率總量均排在前五位,且三個學科研究成果與引用率之和均占總和的百分之五十以上,因此這三個學科的研究重點與發(fā)展趨勢能夠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國內跨文化教育相關研究的重點與研究走向。
1.外國語言文字。外國語言文字學科為國內進行跨文化教育研究的重點學科,研究成果總量占據了知網收錄總數的52.4%,近十年來,該學科研究總成果數量的增加詳情和該學科內近十年跨文化教育研究成果數量的變化情況可見下表:
在近十年內,外國語言文字學科內研究成果總數的平均環(huán)比增長速度為17.83%,該學科內跨文化教育相關研究成果數量的平均環(huán)比增長速度為26.41%,略高于學科成果總數的環(huán)比增長速度,且每年內占該學科研究成果總數的百分比基本上在0.4到0.5之間徘徊,并無顯著變化,僅在2013年和2014年突破0.5%。
筆者還選取了學科內較為權威的八個期刊《外語教學與研究》、《外語界》、《外國語》、《現代外語》、《中國外語》、《外語電化教學》、《外語教學》、《外語與外語教學》、《外語學刊》進行分析,對發(fā)表時間在2005年1月到2014年12月間的成果以“主題”或“篇名”或“關鍵詞”中含“跨文化”以及“教育”的論文進行精確檢索,筆者發(fā)現跨文化教育研究成果占各刊物近十年成果的百分比并不均衡,但其百分比的均值為0.49,與跨文化教育在該學科內所占的百分比基本符合。
在外國語言文字學科內引用率排名前100位的相關研究成果中,排除了3篇與跨文化教育相關度不大的檢索結果后,在剩余的樣本中有一篇是關于初等教育,11篇關于中等教育,3篇介紹國外跨文化教育,其他均為高等教育。而在高等教育類的成果中有31篇是從跨文化教育本身出發(fā)的,而其他57篇成果則是探討跨文化教育在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課程建設中的價值與意義。因此可以得出,目前在外國語言文字這一學科內,跨文化教育主要是在高等教育層次內開展的,且主要被視為一種專業(yè)教育,但作為跨文化教育的教育本身目前已經在外語教育界引起了一定的關注。
2.高等教育和教育理論與教育管理。近十年內,高等教育學科內研究成果總數的平均環(huán)比增長速度為14.24%,該學科內跨文化教育相關研究成果數量的平均環(huán)比增長速度為37.76%,快于學科研究成果總數的環(huán)比增長速度。在高等教育學科內檢索到的引用率排名前100的樣本中,有30篇是關于留學生的跨文化教育,還有一部分關于中外合作辦學,跨文化管理,跨文化交際的研究成果,真正作為培養(yǎng)普通公民跨文化素養(yǎng)的通識教育的研究成果僅有4篇,分別是《加強大學生跨文化教育 培養(yǎng)國際通用型人才——大學生跨文化素質培養(yǎng)模式的研究與實踐》(許國彬,2009),《經濟全球化時代大學生跨文化能力的培養(yǎng)》(袁兢業(yè),2005),《試論跨文化環(huán)境中大學生人文素養(yǎng)的提升》(郭書法;甄長慧,2009),《文化自覺:大學生傳統文化教育的路向》(江凈帆,2008)。而《加強大學生跨文化教育 培養(yǎng)國際通用型人才——大學生跨文化素質培養(yǎng)模式的研究與實踐》、《經濟全球化時代大學生跨文化能力的培養(yǎng)》雖然是將跨文化素養(yǎng)當作當代大學生的一種基本素質,但依然是從增強就業(yè)競爭力等方面來進行論述的,真正將跨文化素養(yǎng)作為當代紛繁復雜的文化格局下一位普通世界公民的基本素養(yǎng)來論述的只有《文化自覺:大學生傳統文化教育的路向》和《試論跨文化環(huán)境中大學生人文素養(yǎng)的提升》兩篇論文。
在教育理論與教育管理學科內,近十年總成果平均環(huán)比增長速度為7.3%,而學科內跨文化教育研究成果數的平均環(huán)比增長速度為8.42%,略高于學科成果總量的環(huán)比增速。該學科內引用率前100名內的研究成果大多為宏觀理論研究,包括各國的跨文化教育經驗,國際跨文化教育的各種思潮,相關教育理論的發(fā)展史等,實證類研究較少,針對當代中國跨文化教育的研究也相對較少。值得一提的是,該學科內引用率較高的論文中包含大量介紹國外跨文化教育的研究成果,如《德國“跨文化教育”的發(fā)展及對中國的啟示》(陳正;錢春春,2011),《西班牙的多民族跨文化教育》(黃志成,2006),《全球化教育對美國多元文化教育的沖擊》(彭永春;吳雄鷹,2006)等。從這些成果中可以看出,在美國、德國、西班牙等國家,跨文化教育被視為一種通識教育,往往是在基礎教育階段便已經展開,且覆蓋到國內每一個公民,無論從深度還是廣度上都領先于我國的跨文化教育。
對比高等教育和教育理論與教育管理兩個學科內跨文化研究成果的環(huán)比增加速度與學科研究總成果數量的環(huán)比增加速度,便能看出近十年內這兩個學科內跨文化教育研究成果的平均環(huán)比增長速度高于學科研究成果總量的環(huán)比增長速度,但由于跨文化教育研究成果占學科成果總量的百分比過低,因此跨文化教育在這兩個學科內并未受到足夠重視;從方法論上看,這兩個學科內的研究成果大多數都是采用文獻研究的方法,實證研究相對較少,這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看出,跨文化教育在這兩個學科內基本停留在理論階段,尚未能在教學實踐中得到實施。
(四)課堂觀摩與非結構訪談
為了提高研究的準確度,筆者還采用了一些實證研究方法,以驗證文獻研究的結果與教學實踐操作是否一致。
1.課堂觀摩。由于樣本研究的結果顯示,國內跨文化教育相關的研究大多數都是在外國語言文字這一學科內進行的,因此筆者選取了自己所在高校的四個大學英語課堂進行了隨堂觀摩,并得到了如下結論:課堂一:對詞匯的講解詳細靈活,緊密聯系學生的日常生活,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口語能力和實際應用能力;課堂二:注重學生主體性的凸顯與師生的情感交流,注重通過語言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通過啟發(fā)式教學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思維與人文素養(yǎng);課堂三:應用多種教學方法和手段將語言點將清楚,注重學生語言技能的培養(yǎng),滿足學生語言學習的實際需求;課堂四:首先介紹課文的文化背景,然后分析課文結構,講解單詞和詞組,適當補充修辭知識。從課堂觀摩中可以看出,部分大學英語教師有著一定的跨文化意識,并能夠在語言教學的同時進行文化熏陶,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素養(yǎng)。
2.非結構訪談。非結構訪談主要是在學生群體中間進行的,筆者隨機選取了所在高校大一、大二年級的學生進行訪談,收集具有代表性的意見,列舉如下:意見一:“現在的課堂教學和高中不一樣,不是以考試為目的,可能對我們考四級沒有太大幫助”;意見二:“希望以后課堂教學內容能夠和四級考試有更多的聯系”;意見三;“課堂形式化嚴重,和四、六級考試脫節(jié)”;意見四:“如果不是為了考研和四、六級考試,就不會學英語了”。從這些意見中可以看到,大學生們學習英語有著明確的目的性和極強的功利性,大學英語課程的價值在于應試,而課堂的人文內涵與跨文化教育價值則基本被學生們忽視。
筆者還調查了高校外語類專業(yè)的課程設置,部分高校的外語類專業(yè)研究生教育階段開設有跨文化交際課程,如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從這些實證研究的結果看來,跨文化教育在外國語言文字學科內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貫徹,但范圍較為狹窄,僅限于外語類專業(yè)學生,而且往往是到研究生階段才開設相關課程。而部分大學英語教師雖然有一定的跨文化教育意識,且進行了一些教學嘗試,但學生們則全無相應的意識與需求,因此取得的成效也是極為有限的??傮w上看,雖然跨文化教育在外國語言文字學科內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貫徹,但跨文化素養(yǎng)目前主要被視為一種較高的專業(yè)素養(yǎng),并未在廣大學生中間普及,課堂觀摩、調查與訪談的結果與樣本研究的結果基本符合。
四、研究的不足
本研究的所有資料均來源于“中國知網”,且選取的樣本僅限于期刊,不包含學位論文、專著、會議論文、輯刊、報紙、教材等,故在樣本的抽取中難免會有遺珠之憾,未必能夠全面地反映學術界的研究情況;其次,筆者在研究過程中作過數次檢索,而知網數據庫中的信息始終處于不斷更新的狀態(tài)中,因此檢索的結果會稍有出入,數據上的誤差也會給研究結果帶來一定的影響;再次,受筆者個人時間、精力與財力的限制,教學觀摩與非結構訪談僅在筆者所在城市的幾所高校中進行,因此獲得的結果未必能夠全面反映跨文化教育理論在教學實踐操作中的貫徹狀況;最后,受自身研究能力的限制,整個研究過程可能無法做到完全科學客觀,也可能存在著筆者自己未能意識到的一些失誤。對于上述種種可能出現的錯誤,筆者衷心希望讀者批評指正。
五、結論
目前在我國,跨文化教育主要是在高等教育階段才開始開展,且往往是被視作一種高級專業(yè)素養(yǎng),相關教育的覆蓋面極為狹窄。而德國、西班牙、日本、韓國等國家主要將跨文化教育作為一種通識教育,且在基礎教育階段便已經開展。相形之下,國內的跨文化教育要落后于這些國家。在當前的世界格局下,中國與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qū)間的政治、經濟、文化交流日益頻繁,普通國民對本國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認同度以及對外來優(yōu)秀文化的接受度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一個國家的真實文化面貌??缥幕逃饶軌蛟鲞M國民對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認同度,又能培養(yǎng)國民適度移情外來優(yōu)秀文化的能力,從而形成多元一體的開放式思維,在積極學習優(yōu)秀外來文化的同時又能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中華文化的復興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陳正,錢春春.德國“跨文化教育”的發(fā)展及對中國的啟示[J].高校教育管理,2011,(2):53-58.
[2]風笑天.社會學研究方法[M].第3版.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234-242.
[3]胡文仲.跨文化交際能力在外語教學中如何定位[J].外語界,2013,(6):2-8.
[4]馮永剛.多元文化背景下道德教育的困境及應答[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0,(4):30-32.
[5]高雅麗.跨文化教育的內涵、必要性、開展途徑及原則[J].江西社會科學,2013,(10):249-252.
[6]黃志成,韓有耿.跨文化教育:一個新的重要研究領域[J].比較教育研究,2013,(9):1-6.
[7]克里斯托弗·烏爾夫,劉子瑜.作為跨文化教育的教育:一場全球變革[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10,(4):163-192.
[8]李遼寧.論全球化背景下的跨文化公民教育[J].福建論壇:社科教育版,2010,(12):110-112.
[9]趙萱,張佩萍,陳佳.歷史述評: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跨文化教育實踐[J].現代教育科學,2011,(1):51-52.
[10]鐘華,白謙慧,樊葳葳.中國大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自測量表構建的先導研究[J].外語界,2013,(3):47-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