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永鵬 周子鳳
摘 要 本文主要是針對大學生在互聯(lián)網(wǎng)及大數(shù)據(jù)時代影響下的各種成癮行為展開討論,如手機成癮、社交媒體成癮、網(wǎng)購成癮、游戲成癮、瀏覽色情網(wǎng)站成癮等等,這種過度使用的行為帶來的負面影響絕不低估,且嚴重影響了大學生的身心健康,致使身體、學習、生活、工作等各方面都受到損害。此文章是對以往的研究進行總結,從大學生成癮行為及其習得的認知展開闡述,并在此基礎上探討大學生成癮行為及為未來的研究方向提供依據(jù)。
關鍵詞 大學生 成癮行為 行為習得 認知
中圖分類號:G444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6.01.086
College Students Addictive Behavior and Learned
Cognition on Today's Perspective
SUN Yongpeng, ZHOU Zifeng
Abstract This paper is aimed at college students' variety of addictive behaviors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 Internet and big data era of discussion, such as phone addiction, social media addiction, online shopping addiction, game addiction, addiction browse porn sites, etc., the negative impact of this excessive behavior must not be used to bring undervalued, and seriously affected the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of college students, resulting in all aspects of the body, learn, live, work, etc. are compromised. This article is a summary of previous research, expand forth from college students learned addictive behavior and cognition, and provide the basis for future research on college students' addiction on this basis.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addictive behavior; behavior acquisition; cognition
0 前言
對于行為成癮不同的學科對其有不同的解釋,在健康心理學中是一個極其重要的研究課題,也是日常生活中被廣泛使用的術語,而關于成癮行為卻沒有一個被普遍認為科學而合理的界定。①之前的眾多學者好像更多的是關注個體在心理和生理上對吸煙、飲酒、藥物的成癮和濫用,這種被稱為物質成癮。而隨著社會的快速發(fā)展,互聯(lián)網(wǎng)、新媒體是當今大學生不可或缺的生活依賴工具,尤其隨著近幾年來,3G、4G技術的發(fā)展,這些新型的工具給我們提供便利的同時,大學生對此的過度使用已成為了社會性問題,也被更多的研究者所重視,我們把這種“非物質性成癮”稱為過程成癮也叫行為成癮。②那么關于物質成癮與過程成癮它們的作用機制及影響因素又是否相同呢,我國學者李夢姣等人研究發(fā)現(xiàn),行為成癮與某些類型的物質成癮也表現(xiàn)出了某些較高的共病率和相似的人格特征,并提示兩者之間也可能存在某種共病的發(fā)病機制。③從我們生活中對此的了解,好像兩者影響程度不同,前者的影響程度要明顯高于后者,但是目前研究者對大學生成癮行為研究中更多的是過程成癮,這也表明在當今時代下,影響大學生順利成長的因素中互聯(lián)網(wǎng)、新媒體等占主要原因。
1 大學生成癮行為的現(xiàn)狀及危害
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手機也漸漸變成了高校和大學生的噩夢,手機對于人們來說除了通訊之外已經(jīng)是娛樂和獲取信息的重要工具,一項對大學生的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98.9%的學生擁有手機,④其中手機成癮者占29.84%。⑤楊海英等人的研究顯示,網(wǎng)絡成癮者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明顯低于非成癮者。⑥現(xiàn)在大學生的各種成癮行為已日益增多,曾在網(wǎng)絡上看到一組圖,左邊是上世紀40年代中國人民吸鴉片的成癮者,右邊是進入21世紀玩手機的年輕人,不得不說這幅圖片確實是反映了當代大學生的現(xiàn)狀,其對學生的影響極其惡劣,這也絕不是危言聳聽。雖然手機成癮這一行為沒有被納入DSM-5的診斷系統(tǒng)之中,但是它的危害絕不可小視,許多人一旦手機不在身邊或是手機沒電,就會表現(xiàn)出焦慮、坐臥不安、魂不守神等特征。我們在公交車、教室、馬路上等等各種場所都能發(fā)現(xiàn)大量低頭玩手機的人,還有人不管到什么地方首先詢問的就是有沒有無線網(wǎng),甚至有人因為過馬路玩手機結果失去生命,司機因為開車玩手機釀成大禍,尤其是大學生將大量時間浪費的手機上從而荒蕪學業(yè)。
2 大學生成癮行為的影響因素
關于成癮的研究已經(jīng)有多種理論解釋,包括人格和精神病理學、社會學習理論、社會學、文化人類學、神經(jīng)科學。心理學已經(jīng)提出,它是基于一組有限制的假設和現(xiàn)象,如張力減少、應激反應抑制,自我設限,經(jīng)典條件作用。⑦心理學對所有的行為都會從生物心理社會模型出發(fā)去解釋、預測和控制。
從研究現(xiàn)狀來看,國內(nèi)外眾多研究側重于探討大學生成癮行為與某一單一變量之間的關系,如成癮行為與人格、孤獨感、家庭教育方式、心理健康、自控力等。這些研究雖然有助于我們從微觀層面了解當今大學生成癮行為的影響因素,但是從宏觀層面來看,所有研究結論相對而言較零散,缺乏系統(tǒng)性和理論的整合。
美國哈弗大學成癮行為研究所主任霍華德謝弗指出,眾多成癮主要是由于經(jīng)歷和行為,如最初的情緒化、重復體驗等。這些行為重復刺激引起了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適應,使神經(jīng)回路發(fā)生變化,得以維持了該行為的繼續(xù)。而且物質成癮和過程成癮有一個共同特征,其中包括一些其它的心理疾病(抑郁狀態(tài),強迫行為)都與個體的自主控制缺失有關。
許多成癮行為是由于大學生在空虛和壓力下尋求一種解脫或是逃避現(xiàn)實的一種方法。習慣性的使用智能手機是導致手機成癮行為的一個重要因素,女性更容易習慣性的使用手機,而成年人不太可能發(fā)展習慣性或智能手機成癮。⑧隨著智能手機功能的全面化、便捷化,這便成了大學生用來消遣時間和派遣孤獨的首選途徑。⑨而在劉紅等人的研究中得出,孤獨是影響手機成癮的重要因素,因此可以從降低孤獨感著手來對大學生的手機成癮進行干預。⑩在韓永佳對手機依賴和自尊、社會支持的關系研究中發(fā)現(xiàn),低自尊和缺乏客觀支持的大學生更容易導致手機成癮。豘具有焦慮和抑郁癥狀的大學生對網(wǎng)絡的使用會更頻繁且更容易形成網(wǎng)絡成癮行為。豙使用手機的人的問題主要表現(xiàn)出一種偏向于外向性和低自尊,但不是神經(jīng)質,自我監(jiān)控和孤獨也被重新移植到成癮行為的預測因子中。豛其次,父母教養(yǎng)方式也是成癮行為的主要因素,父親的拒絕和過度保護,母親的拒絕都會增加網(wǎng)絡成癮的風險。
3 未來的研究與展望
目前所有的理論和研究都是從單方面的角度去解釋成癮行為,為了充分理解手機使用者心理方面的問題,未來的研究需要展示這些成癮人格特征之間的關系和手機使用的問題。還可以從校園文化著手,解讀成癮行為,因為我們更多的是對個體進行的研究,而忽略我們所處的這個大環(huán)境。我們要享受科技進步帶給我們的方便,而不是增添時代的詬病。
基于所有關于成癮行為的解釋,從生理、心理、社會模型出發(fā),可以從以下幾點來進行預防和干預成癮行為,提高大學心理健康水平:
(1)加強自我管理,首先大學生應意識到手機成癮給自己帶來的危害,因此不管是在學校還是以后的工作生活,應從多方面去提高自我管理,豐富自己的課外生活,多參加一些學校有意義的實踐活動,積極面對困難,善于人際交往,避免大量的時間浪費在手機上。
(2)實施校園教育,目前大學校園都充斥著一種自由散漫的氛圍,導致很大一部分初入學的大學新生,面對與高中學習環(huán)境的極大反差,失去了學習的動力和方向,以及對未來職業(yè)發(fā)展規(guī)劃的不知所措,因此學校應該以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為目的,加強學生各方面的管理,包括課堂紀律與教學方式,增加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為學生提供更多的機會,實施就業(yè)與職業(yè)指導。
(3)開展豐富的實踐活動,大學生鐘愛手機是因為在很大程度上校園生活無趣和精神匱乏,我們要做的不是一味的禁止和懲罰,而是要從人文的角度教育和關注學生的需要。還可以通過團體輔導的形式,對大學生成癮行為進行干預。
(4)最重要的就是從家庭著手,因為家庭環(huán)境和父母的教養(yǎng)方式是兒童心理健康發(fā)展的前提,父母在互聯(lián)網(wǎng)上的角色行為也是值得注意的,因為父母雙方的情感支持會增加孩子的自尊,反過來又會減少他們沉迷于互聯(lián)網(wǎng)的風險。因此,我們需要做的就是從初始抓起,不忽視每一個發(fā)展階段,提升全民素質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
注釋
豍 Maddux J F, Desmond D P. Addictive or dependence?Addiction,2000.95:661-663.
豎 Masters R E.Trauma.The Addictive Model,And Repentitive Criminal Behavior .Criminal Just-ice Offienders.Sage Publications.2003:141-161.
豏 李夢姣,陳杰.行為成癮及其神經(jīng)生物學機制的研究綜述[C].2011.
豐 周揮輝,黨波濤,蔣永.手機對當代人發(fā)展的影響及其對策研究[J].中國青年研究,2011.23(6):90-92.
豑豗劉紅,王洪禮.大學生手機成癮與孤獨感,手機使用動機的關系[J].心理科學,2011.23(6):90-92.
豒豙楊海英,王從杰.高校學生網(wǎng)絡成癮行為調(diào)查分析[J].2010.20(6):410-411.
豓 Baker,T.B.(Ed). Models of addiction (Special Issue). Journal of Abnormal Psychology[J].1988.97(2).
豔 Deursen,AJAM.Henger,SM.Kommers,PAM.Modeling habitual and sddictive smartphone beh-avior,The role of smartphone usage types、emotional、intelligence、social stress、self-reg-ulartion、age and gender.computer in human behaviors.[J].2015.45:411-420.
豖 王相英.大學生手機成癮與孤獨感、人格特質的關系研究[J].中國特殊教育,2012.12:59-63.
豘 韓永佳.大學生手機依賴于自尊、社會支持的關系及干預研究.碩士學位論文[D].漳州師范學院,2012.
豛 Motoharu Ph.D,Susumu M.S.Addictive Personality and Problematic Mobile Phone Use[J].2009.12(5):501-507.
豜 Mike Z. Yao, Jing He.The In uence of Personality, Parental Behaviors, and Self-Esteem on Internet Addiction: A Study of Chinese College Students[J].2014.17(2):104-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