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得晶
古人云:“人無禮則不生,事無禮則不成,國家無禮則不寧?!比祟惒饺?1世紀,“人本思想”已深入人心,在實施主體教育的今天,教育不能只停留在研究教法、教材,而應(yīng)更多關(guān)注“人”。
《現(xiàn)代中小學班主任培訓教程》中指出:“未成年人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接班人。他們的思想道德狀況如何,直接關(guān)系到中華民族的整體素質(zhì),關(guān)系到國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運。學校是對未成年人進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必須按照黨的教育方針,把德育工作擺在素質(zhì)教育的首要位置,貫穿于教育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由此可見,育人的教育工作是多么的重要。同時,在新課程改革中,加強思想品德教育已不再僅僅是某門課的任務(wù),它應(yīng)該滲透在各學科的教育環(huán)節(jié)中。語文學科中思想教育的內(nèi)容廣泛,包括思想政治方面,道德品質(zhì)方面、科學思想方面……因此,我們?nèi)绻苡械姆攀傅貞?yīng)用語文教學來進行德育滲透,其教育效果是顯而易見的。
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在語文教學中,我一直在努力地探索著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的方法,并實踐于自己的教育教學中。
小學階段,語文包括拼音教學、識字教學、閱讀教學、作文教學等。除了拼音教學重點貫穿于一年級之外,其他類型的課文教學是貫穿于整個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因此,思想品德教育也必須始終貫穿于其中。
一、拼音教學中的德育滲透
拼音教學是小學一年級上冊教學中的一個重點,這部分的教學時間雖然比較短,卻是教學環(huán)節(jié)中最應(yīng)該扎實地打好基礎(chǔ)的部分。因為它是幫助學生識字、閱讀和學習普通話的有效工具,是學生學好語文的一張“綠卡”。因此,很多低年級的教師在拼音教學中往往只重視教給學生發(fā)音方法和拼讀技巧,以教會學生能讀準、會拼讀,能正確書寫為主要的教學目標,卻不注重思想情感教育,使?jié)h語拼音教學處于抽象和枯燥之中,無形中影響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降低了學習效率,同時白白的浪費了在拼音教學中開展德育教育的良好時機。我在拼音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效果很不錯。如:一位教師在學習“j、“q”、“x”和“ü”相拼,“ü”上兩點省略的規(guī)則時,采用“n”、“l(fā)”和“ü”相來作對比。當“n”、“l(fā)”和“ü”在一起時,“ü”上有兩點,而“j”、“q”、“x”和“ü”在一起時,“ü”上沒兩點。這是什么原因呢?她是這樣引導(dǎo)的:這是因為“n”、“l(fā)”和“ü”在一起時,“n”、“l(fā)”經(jīng)常欺負“ü”,“ü”整天眼淚汪汪,而“j”、“q”、“x”和“ü”在一起時,非常關(guān)心幫助“ü”,“ü”一看到他們就擦干眼淚開心地笑了。小朋友們,你們喜歡“n”、“l(fā)”,還是喜歡“j”、“q”、“x”(孩子們馬上說喜歡“j”、“q”、“x”),為什么呢?這是因為“j”、“q”、“x”不欺負別人,只有不欺負別人的小朋友,大家才喜歡跟他玩,才是一個好學生。就在“ü”的一笑一哭中小朋友們不僅掌握了枯燥的規(guī)則,也上了一堂很好地與人共處的德育課。可見,在拼音教學中,只要老師能敏銳捕捉教學中的教育契機,就能有效地把握教材中的育人資源,自然也能上出一堂活躍、深刻而充滿思想感情的課。
二、識字教學中的德育滲透
識字教學是低年級教學的重點,但低年級的識字教學也如同拼音教學一樣是枯燥乏味的,幾乎每堂課上都要周而復(fù)始地識字寫字。識字教學,教給學生識字方法很重要,一年級上冊《教師教學用書》中指出:“在識字教學中,還要倡導(dǎo)學生在生活中識字?!甭?lián)系生活識字本身就是一個有很多機會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的過程,我曾接觸過這樣一堂識字課,教者在教學“打”字。教師先和學生一起學習了這個字的讀音,分析了這個字的字形。然后問,你知道這個字的意思嗎?能組詞嗎?學生便積極地舉手發(fā)言,組了“打架、打人、打罵”等詞語。教師聽了,先是肯定了幾個學生的發(fā)言,然后問:“同學們,我們能打人、打架、打罵別人嗎?”學生一齊回答:“不能。”老師說:“對了,我們在生活中不能隨便打人、打架、打罵別人。那你們還能組其它有表示打這這個動作的詞語嗎?”在教師引導(dǎo)下學生很快組成了“打球”“打水”“打魚”等詞語。聽了這位教師的課,筆者深受啟發(fā),低年級學生是人生受教育的啟蒙階段,必須對他們進行思想品德教育。像這位老師的教學,不僅開闊了學生的思路,又對學生進行了思想品德教育,避免識字教學簡單而又枯燥的過程。這樣的教學方法,不僅能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而且對學生良好行為的養(yǎng)成也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三、閱讀教學中的德育滲透
小學階段的課文含有許多育人的素材,有的滲透著先人的高貴品質(zhì),還有的滲透著環(huán)境保護的內(nèi)容等。這些有著豐富的思想品德因素的課文,教師必須依據(jù)教材的內(nèi)容結(jié)合學生的特點,適時、適地、適當?shù)貙W生進行理想教育,愛國教育,傳統(tǒng)教育等,使之從小就懂得做人的道理,為他們的人生奠定下堅實的基礎(chǔ)。小學語文教材和小學語文教學,不是按照德育知識和德育能力發(fā)展序列來組織教材體系的,德育只能根據(jù)學生語文知識和語文能力發(fā)展序列的認知結(jié)構(gòu),根據(jù)具體教學內(nèi)容中德育因素的特點隨機進行。因此,教師便可以根據(jù)教材靈活機動地采用教學方法了。引導(dǎo)學生以生活體驗為基礎(chǔ),自主閱讀,反復(fù)品味文本。通過各種形式的朗讀,讀出自己的味道,交流各自閱讀體驗。在讀的基礎(chǔ)上,引導(dǎo)學生仿寫詩歌:你們的媽媽為你們做過這些事嗎?詩寫出來后,筆者又隨機給他們布置了一個作業(yè):既然媽媽這樣關(guān)心我們、照顧我們、愛我們,讓我們也為媽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吧!結(jié)果,孩子們又寫出了《兒子的愛》或《女兒的愛》等詩歌。所以,只要讓兒童走進現(xiàn)實世界,用心去體驗,就會使他們沉浸在課文濃厚的情感意境中,自己的感受也會和作者的情感產(chǎn)生共鳴。這樣的情感教育,不再是生搬硬套,而是進入了“潤物細無聲”的境界。只要我們稍加留意就不難發(fā)現(xiàn)教材中有許多語言上的空白,這些空白點往往是語言的訓練點,又是極好的德育滲透的切入點。
當然,在課文教學中,教師可以不拘泥、不局限于教學目標中給我們確定的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去教學。如果教師能更深入地去挖掘教材,大膽創(chuàng)新,就能有更多意想不到的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