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梅
【關鍵詞】 高效課堂;教學模式;備課;教學氛圍;課后反思
【中圖分類號】 G424.2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6)03—0074—01
教學工作是學校的中心工作,課堂教學是學校教學工作的中心環(huán)節(jié),只有不斷深化教學改革才能提高課堂教學效益。要打造高效課堂,就要優(yōu)化課堂教學。課堂教學的優(yōu)化既體現(xiàn)“教”的有效性,更體現(xiàn)“學”的有效性。學生的課堂活動對課堂的有效性往往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是決定教學質(zhì)量的關鍵。那么,如何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呢?下面,筆者結合工作實踐談幾點自己的看法。
一、 課前備課,認真分析,精心設計
1.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英語新課程標準對現(xiàn)代英語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新課程理念下,課本不再是教學的全部內(nèi)容,教材只是教師和學生進行教學活動的載體。近年來教育家也提倡我們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師應結合自身的實際和學生現(xiàn)有的知識、技能、思維水平等,靈活地、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從而激發(fā)學生學習英語的熱情,全面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應用能力,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教師要在準確把握教學重點的基礎上,把教材當成素材,大膽地對教材進行取舍,根據(jù)學生的需要,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
2.合理設計任務。新課程標準倡導任務型教學模式?!叭蝿招徒虒W”要求教師通過在課堂上組織貼近實際生活的有意義的活動任務,使學生“從做中學”,以活動為載體學會“用言語做事”,其初衷是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讓全體學生都能動起來,在任務活動中落實教學目標,但任務型教學的實施效果卻常常令人失望。常見到許多精彩紛呈、熱熱鬧鬧的課,但新的語言知識和技能卻難以得到應有的錘煉,任務活動趨于表演化;且在任務型教學中學生習慣于小組討論,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削弱,依賴他人的意識增強。真正讓學生在做中學,減少一些無效的活動,這是教師在課前準備中應三思的問題。我認為,教師在一節(jié)課的任務設計中,應緊扣教學目標,注意動靜結合、張弛有度。
二、 課堂教學,以人為本,因學定教
1.營造寬松、和諧的教學氛圍。和諧的師生關系、學生對學習的積極情感,為實現(xiàn)課堂有效教學奠定基礎,并且能很好地激發(fā)學生學習英語的主動性、自覺性和持久性。為此,教師要利用和創(chuàng)造一切契機,培養(yǎng)和增進師生情感,使學生“親其師,信其道”,在輕松、愉快、和諧的氣氛中學習,從而激發(fā)他們的興趣和動機;努力營造學生敢說、敢想、敢做、不屈從于權威的開放氛圍,在教學過程中用微笑的表情、期待的眼神、溫和的語言和飽滿的情緒去感化學生,調(diào)動學生的內(nèi)在潛質(zhì);重視、尊重、贊揚和鼓勵不同的想法和意見,樹立學生繼續(xù)努力的信心;對學生學習中的失誤,抱寬容的態(tài)度,允許其存在。
2.巧設問為有效教學導航。教學始于提問,提問是課堂教學中一種常用的教學方法。課堂提問是教學中師生雙邊活動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形式之一;是教師對學生組織教學,啟發(fā)思維,提高理解能力的一種重要手段;也是英語交際活動的催化劑。合適的課堂提問,往往能激發(fā)學生的興趣,促使學生積極思考問題,尋求解決問題的途徑和答案,從而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3.指導學生做好課堂筆記。首先,教師得讓學生明白“記什么”。在初中英語課堂上,教師除了引導學生記重點詞匯、重點句子之外,還可以引導學生記錄課堂中的問題。其次,教師得指導學生“怎么記”。學生聽、想、發(fā)言、交流與記筆記在時間上是沖突的,教師要讓學生明白“聽清、聽懂、理解”是記筆記的前提。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直接在書本上用不同的符號標注。
三、課后反思,積累經(jīng)驗,促使進步
教學反思涉及教學活動的各個層面,這里所說的反思重點是課堂教學反思。可以隨時將反思銘記于心,留心于下次課堂教學;也可以用筆記錄下來,一句、兩句就行,一段、兩段也可,洋洋灑灑成文成篇更好,主要是反思教學中的點點滴滴,即使一個細小的環(huán)節(jié)、甚至是教學機制方面的因素也不輕易放過。成功之處要認真總結、完善、推廣與創(chuàng)新,不足之處要認真分析、克服、糾偏與改革。這種不斷“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反思過程,就一定會起到積少成多,厚積薄發(fā)之功效。
總之,構建高效課堂是當前推進素質(zhì)教育、深化課程改革的關鍵和根本要求,只要我們投入其中,從自身做起,從每節(jié)課做起,從每一個環(huán)節(jié)做起,從點點滴滴做起,在教學實踐中認真學習、積極探索、深入研究,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高效性就會指日可待,這也是時代發(fā)展對每個教育工作者的新的要求。
編輯:郭裕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