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程
摘 要:廣場政治不善于建立一個秩序或規(guī)則,卻有充分的能力去改變現行的秩序或規(guī)則。廣場政治實質上是非專業(yè)性的群體決策與意志體現。在新媒體的推進下,我國逐漸形成了現代廣場政治,在由5億中國網民構成的公共空間里,網民意志的正確、有序、有效表達依然存在難以突圍的困境,并呈現出無序、畸形的發(fā)展態(tài)勢,所以亟需政府治理力量的介入來突破目前僵化的失調模式。社會沖突論基于社會沖突的負面功效更突出強調發(fā)揮沖突的正向功效,那么借助社會沖突論構建一個有序的網絡公共空間,將對改善網絡民意表達機制,使其與我國社會政治生態(tài)相適應,釋放更多的正面的社會活力展現一定效用。
關鍵詞:廣場政治;社會沖突論;政府;民意表達機制
在缺少規(guī)范約束的情形下,網絡本身行為是一把雙刃劍,網絡的話語組織形式增加了民主與公正的機會,同時也帶來非理性思想及的泛濫。政治參與的虛擬公共平臺漸顯廣場效應。聚集在這種效應下的網絡民眾,心理會發(fā)生畸變,行為變得不穩(wěn)定。有意識的個體容易消失,代之以無意識的群眾。事實上,更多時候網絡公共空間表現出一種無序的廣場政治狀態(tài)。同時,沖突也是處于發(fā)生、緩解、復生的持續(xù)不斷的過程。借用社會沖突論,正確認識網絡公共空間的沖突,并引導其朝著緩解社會系統壓力,促進社會進步的方向發(fā)展,將成為重要命題。
一、 中國網絡公共空間向“廣場政治”迅速演變的成因
(一)轉型時期社會情緒的空前釋放
目前,中國社會正處于深刻的轉型期和利益調整波動較大的時期。伴隨著社會公眾的利益訴求多元化,社會階層分化也日益激烈。社會階層分化加上日益模式化和固化的排斥性體制,造成階層之間乏力與流動渠道不暢,慢慢導致社會階層固化現象。底層民眾長期被排除在社會公共資源之外,現實和理想的差距造成民眾的浮躁化,進而引起民眾情緒化的淤積。再加上社會缺乏相關約束引導機制來轉移民眾的情緒,在自身利益求訴過程中,民眾往往借助網絡這一“弱者的武器”來表達自身的利益訴求。當引起網民情緒化的對象太多,網民卻不能找到有效的宣泄和不滿的渠道時,網絡則成為延續(xù)的“廣場”,承載著社會安全的減壓閥。
(二)理念層面的過于依賴
網絡公共空間中可以充泛民主意志,被民眾看做是一種對社會發(fā)展具有良好作用的場域。人們寄希望于此場域中的社會輿情能夠反映民意,表達民主意志,成為中國社會政治民主化的重要形式。很多人對網絡廣場就有了一種美好想象:一方面,網絡公共空間能夠拓展中國民眾的政治參與空間,提升社會輿論對政府的監(jiān)督,成為廉政建設的輔助工具;另一方面,網絡公共空間通過輿論壓力影響社會權力的執(zhí)行過程和方式,從而緩解公民與政府的矛盾,最終避免街頭群體性暴力事件的發(fā)生。
(三)民粹主義的過度膨脹
正如俞可平教授說過,民粹主義的興起,洶涌的民意有時也變成一種“軟暴力”,扭曲了正常的社會政治生活。由于網絡是一個沒有中心點的系統,所以網絡政治是沒有中心權威和中心話語的平臺。正所謂政治姿態(tài)大于理性思考使得網絡空間空前膨脹,向著非理性方向發(fā)展,網絡草根政治愈演愈烈。其實質是一種民粹主義的泛起。因為在傳統的主流媒體上,權威、精英占主導地位,民眾缺乏表達自己聲音的渠道與機會。具體表現為群眾把民主制度下的言論自由當作擋箭牌,大肆對富人和官員展開了激烈的批判,將其符號化,盲目反對精英。
二、 中國網絡空間健康發(fā)展的制約因素
網絡信息傳播的自由主義、無政府主義、虛無主義、情緒化等特性使得網絡民主難以規(guī)范。網絡民主在推動社會民主進步的同時,存在一些問題。這些問題阻礙著中國網絡民主的健康發(fā)展。
(一)網民及其議題的分散化可能會影響網絡民主的深度
目前,中國公共網絡空間尚且還處于一種無序的廣場政治狀態(tài)。廣場政治與直接民主掛鉤,每個人都有發(fā)言的機會,每個人都是言論自由的,都是一個獨立思考的個體;但另一方面,廣場政治總是暗含著非理性決策和個體被淹沒的宿命傾向,人們處在人聲鼎沸的廣場上,個體民意表達的被忽視、分散,網絡民主往往不能進入深層次的核心環(huán)節(jié),囿于淺層次的網絡罵仗。
(二)網民的非理性可能導致網絡民主群體極化現象
網絡廣場的言語暴力事件多發(fā),不斷地損減社會公信力,不僅不會起到社會集體情緒發(fā)泄和引導的良好作用,反而會導致這種情緒的失控沖動。網絡廣場是一個充滿道德感的場所,是一種用道德情緒代替理性管理體制的場所。迷茫的道德沖動,始終無法讓網絡話語場域擺脫“廣場政治”的非理性缺陷。一方面,網絡話語以發(fā)現、揭秘、質疑和公論的方式,向政府施加壓力,從而使官員減少了腐敗的可能性;另一方面,網絡話語依舊沒有能力還原事件的原始過程,也無法在營造所謂“事件透明化”的過程中讓人們獲得理性的思考。簡單的二元思維即“非黑即白”和傳統宗法社會的道德想象和公平訴求,已經在網絡話語揭秘之前就暗中成為主導網絡廣場人們行為的政治情緒了。
三、 中國網絡民主發(fā)展面臨的困境
(一)網絡信息的惡性變量與灰色地帶
網絡信息數量過度膨脹、網絡信息質量良莠不齊造成信息困境。一方面,網絡用戶對象有時候不僅僅是單個個體的民意表達,其寫作目的不單純,甚至是被操縱、被扭曲過、被過濾過的民意。鏈接與發(fā)表時間有時候呈現出漏洞百出的狀態(tài),違背合理性。另一方面,信息的組織與傳播方式蕪雜。信息有時并非由專業(yè)的研究協會組織發(fā)布的,進行傳播的渠道錯亂,信息不具有權威性。信息來源的不確定性、信息的廣度與深度不能保證。
(二)民主異化,挑戰(zhàn)政治認同
如果網絡民主造成事實上的“網絡暴民政治”,那么民主必然走向它的反面,出現民主的異化。群體極化現象也往往使得網絡民主陷入混亂之中。再加上網絡主題的不確定性,使得網絡民主的責任主體難以確定。這種言論的自由化、多元化,以及網絡話語權日益強大的現實影響力,很有可能對這些矛盾與沖突起到助長的作用,甚至對現有的政治制度造成沖擊,影響到社會政治的穩(wěn)定,其缺點是不容忽視的。
(三)網絡民主法律和道德缺位
到2003年,我國共有37部中國計算機信息網絡政策、條例、規(guī)定、辦法、通知等設立并付諸實施。尤其是2000年10月8日,信息產業(yè)部發(fā)布的《互聯網電子公告服務管理規(guī)定》成為我國一部明確針對網絡話語管理的規(guī)范文件。但是,我們可以看到,我國在這方面的規(guī)定或者范圍太窄,或者過于籠統,對網絡話語權的管理仍顯單薄。它涉及技術的、內容的多方面問題,需要一個權威部門牽頭,組織各相關部門聯合制定出一個更加系統的規(guī)范。[1]網絡民主中多元的道德觀念導致道德評價標準失衡,道德規(guī)范難具操作性,法律和道德約束的缺位,導致網絡民主發(fā)展的無序狀態(tài)。
四、 政策建議
(一)價值觀理念層面
1.破除網絡民主、網絡民意的幻覺
網絡技術作為技術,嵌入在現行政治體制中,逐漸成為群眾的工具性表達,其本身并不必然帶來民主參與和現實政治的進步,也不可能自動改善現實民主政治的困境。網絡議政并非萬能的,虛擬空間終歸無法取代現實空間,網絡生活終究不能取代現實生活。不以組織化和制度化為前提的網絡政治,從根本上說,不過是一種無序的廣場政治。
2.保持傳統媒體的輿論高地
網絡信息冗雜、可信度低,在允許并鼓勵傳統媒體與網媒競爭的同時,加強傳統媒體可以凈化信息源、及時引導主流輿論的作用,防止出現網絡“暴民政治”的悲劇。同時要給予傳統媒體一定程度的獨立與言論表達自由,避免完全淪為政府的代言人。構建傳統媒體與民間自媒體有序競爭的多元格局和輿論空間。
(二)政府治理層面
1.架構法律與技術的基礎,緩解沖突的負面影響
政府應當承擔起對網絡的管理責任,力求將網絡活動納入秩序的范疇中。針對網絡政治的無序化,首先要以法律制度明確公民權利,同時嚴格執(zhí)行網絡新聞發(fā)布的有關規(guī)定,歸口管理、分級負責。逐步制定專門的網絡傳播法,既考慮法律規(guī)范的傳承性,又要確保相關政策法規(guī)富有彈性。同時培訓專門的網絡執(zhí)法人員,提高政府網絡治理的法制化水平[2]。
2.政府理性對待,發(fā)揮沖突正向功效完成轉型
面對目前相對僵化的困境,政府要理性對待。在政治上依法要求,在具體方面寬以待之,在發(fā)展中逐漸摸索合適的管理辦法。利用合適的方式對網絡公民社會進行引導,建設良性的網絡話語平臺,讓知識理性、現實理性成為引導網絡公共空間話語的主導力量,克服網絡廣場話語建立在“宣泄情緒”基礎上的非理性缺陷。積極建立正確的網絡民意表達機制,促使網絡政治由廣場政治向公民社會深刻轉型,讓網絡公民社會成為發(fā)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有序力量。
五、 結語
在“互聯網→公共領域→公民社會”的邏輯中,公民社會不會自然形成,網絡廣場的沖突也不會自我化解。中國的公共網絡空間同樣需要由一種由廣場政治到廣場文化的深刻轉型,由廣場政治向公民社會的深刻轉型。廣場政治的狂熱不可能一直保持,廣場政治是民主的學步,但不是民主生活的常態(tài)。從社會沖突論的視角,面對網絡民主的興起,政府努力構建網絡民意表達維護機制,把握正確的選擇是扭轉網絡民意表達的負向功效,發(fā)揮其正向功效的必然選擇。
參考文獻:
[1]《政治文明視野中的網絡話語權》毛旻錚、李海濤 《南京社會科學》(2007年第5期)
[2]《多重邏輯下的網絡公共領域建構》黃金《遼寧行政學院學報》(2015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