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荔
【摘 要】舊東西和新東西最大的不同,在于舊東西會讓你想起些什么,而新東西不會。隨著時代的發(fā)展,生活中的廢舊物品越來越多,舊的東西不一定要被摒棄,在美術課堂中,這些舊物充滿了閃光點,美術老師啟發(fā)孩子們主動去發(fā)現(xiàn)舊物的美,搜集他們身上的材料,變廢為寶,成為美術課堂新的關注點。也是美術老師值得去探究的話題。
【關鍵詞】廢舊材料 小學美術 變廢為寶 課堂實例
一、廢舊材料“變廢為寶”在美術課堂中的運用實例
《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指出:“了解物以致用的課程思想,并運用設計和工藝的基本知識方法,進行有目的的創(chuàng)意制作和設計活動,發(fā)展創(chuàng)新意識和創(chuàng)造能力。”作為一名小學美術老師在平時的教學中,分析如何在美術課堂中去運用廢舊材料的問題。根據材料的種類和課程內容,做了以下探究:
(一)軟性材料
1.紙類的實際運用
(1)內容:舊報紙、舊封面、舊紙盒、舊紙箱、包裝紙、糖紙、塑料袋等。
(2)實例分析
生活中的廢舊用紙非常多,大到大型紙箱,小到一個糖紙,每一種紙攜帶的材質顏色都不盡相同,這些豐富的肌理特點成為了我們美術課堂最好的物質媒介,成為孩子們表達美提供了無限的可能。
《美麗的服飾》這一課印象頗為深刻,第二課時,就是孩子們動手去完成服裝的過程。作為小學階段,制作立體的創(chuàng)意的服裝難度很大,不可能像成人那樣用面料去剪裁制作。這時候,我建議孩子們去尋找一些廢舊材料,最好能夠非常立體又容易找的一些材料,果然,孩子們找來了各種型號、顏色不同的塑料袋,不同顏色的紙杯、紙箱等等。每一小組也都發(fā)揮想象,有的學生把塑料袋炸成圓球,串聯(lián)起來做了裙子;有的同學把塑料袋撕成條狀堆疊起來,做了領口和袖口的裝飾。由于材料大多非常立體,幾個部位相連接,效果就出來了。這些廢舊材料不僅給了學生靈感,也讓老師看到了它們獨有的魅力,欣喜不已。
2.線類的實際運用
(1)內容:毛衣、毛線、塑料繩等
(2)實例分析
線本身就是美術語言中重要的組成部分。線相對很自由,那么不要用的毛衣拆開,就會出現(xiàn)很多自然彎曲的形態(tài),不同顏色的毛線團也可以成為很多美術作品的裝飾部分。
《裝飾瓶》這一課,有些同學用紙,有些同學用了線,用線制作的作品就更豐富了,首先瓶子是硬的材料,經過嚴密的包裹裝飾,各種線條的相互搭配,顯得格外靚麗,成為了瓶子華麗的外衣,遠看非常柔軟,摸上去卻是一個實實在在的瓶子。在材質上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在視覺上力量與柔軟兼得。
《手工書》這一課中需要很多裝飾材料,其中同學們準備的各種各樣的線起到了關鍵的作用:有的同學將線作為書脊的固定部分;有的同學將線繞成圓形小線圈,黏貼在封面,成為小氣球的一部分,在平面的書籍封面上,做了半立體的效果;有的同學將線作為書本內容中的文字的腳本線,在立體的線上書寫書籍內容,非常有創(chuàng)意。讓老師看到了同學們充分利用廢舊材料的一面,我想,這樣的課程也激發(fā)了孩子們的創(chuàng)作激情,如果沒有這些特殊的材料,也許同學們相對墨守成規(guī),相反正是這些舊的材料,沒用的材料打開了同學們的思維,用壞用錯都沒關系,關鍵是敢于嘗試和突破,膽子大了,創(chuàng)意就源源不斷了。
(二)硬性材料
1.木質材料的實際運用
(1)內容:竹簽,冰棍梗、一次性木筷、樹枝等。
(2)實例分析
隨著工業(yè)水平的提高,生活中有很多廢舊的木質材料,屋內屋外,大街小巷隨處可見的不起眼的垃圾。盡快的搜集他們,盡管起初它的確是人們的丟棄品,但經過小小的處理,它們就是能夠創(chuàng)造出源源不斷的趣味。
《漂亮的房間》這一課內容需要制作許多小擺件,這時候這些木質材料起到了關鍵的作用,許多同學將搜集到的小樹枝進行穿插拼接,做成了小木床,小凳子等家具用品,非常有趣。也有同學將搜集來的筷子做成了整體屋子的構造,在他們小小的手中,這些廢舊小木條成為了新創(chuàng)意,讓老師刮目相看。
《泥人》這一課中小竹簽的運用也起到了關鍵作用。竹簽能夠很好的固定各個關節(jié),對泥塑性有一個很好的支撐。有了它們,同學們的作品不僅牢固,而且美觀。在美術課堂中大大提高了實踐,也便于同學們保存作品。
自己動手改造,原來廢棄的材料都可以變廢為寶。特別在美術課中,老師應該鼓勵同學們發(fā)現(xiàn)二次改造的樂趣,把這樣的行為變成一種生活態(tài)度,從小學階段就培養(yǎng)孩子們綠色生活的觀念。
2.塑料用品的實際運用
(1)內容:吸管、飲料瓶、瓶蓋子、塑料杯等。
(2)實例分析
這些塑料品無疑成為了重要的污染源,直接影響了土地的可持續(xù)利用。如果能夠將它用來制作裝飾品,擺放利用起來,不僅減少了污染,更裝飾了我們的生活。
《小掛件》這一課是小學低年級的課程內容,孩子們搜集了很多不同粗細,不同顏色的吸管,有的同學將吸管對接,剪插,進行添畫,做出了許多有趣的小動物形態(tài),利用繩線固定,變成了非常有趣立體的小掛件;還有些同學將粗的吸管用顏料涂成不同的顏色,剪成不規(guī)則的形態(tài)串聯(lián)在一起,像一串閃耀的寶石,趣味盎然。
《重復的形》這一課在第二課時,我進行了手工創(chuàng)作,全班分小組合作,將大家搜集到的瓶子蓋,黏貼在KT板上。因為瓶蓋有不用顏色和圖案,非常合適做拼貼畫,然而瓶蓋的外形卻非常一致是圓形。拼完以后,一個個重復有趣的造型凸顯出來,讓同學們在自己的制作過程中體會到了重復帶來的視覺沖擊力。
實際上,生活中的材料遠遠不止這些,大自然的豐富多彩往往也會給我們很多創(chuàng)作材料,比如蛋殼、樹葉、棉花、豆子等等。這些豐富的材料都能成為我們創(chuàng)造美的物質媒介,成為我們打開思維的素材。只要有一雙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美無處不在。
二、總結
一部設計史,同樣也是一部材料史。我們不僅僅是為了創(chuàng)作去尋找材料,而是要因客觀材料去創(chuàng)作。當今社會,節(jié)約、環(huán)保已成為時代的主流,生活可以是二手的,但是趣味是直接的。作為美術老師,我們的目標不僅要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意思維,更要培養(yǎng)他們熱愛生活,觀察生活的學習理念。
參考文獻
[1]駱成波 《活用材 拓思維》 新課程.小學 2012,(6):43
[2]曾秀玲文 《手工自創(chuàng)品牌》生活·讀書·新知 2008,(1):128
[3]俞晨 《讓“綠色”之歌回蕩美術課堂》 學校藝術教育 2014,(6):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