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慎”是精神始終處于緊張、誠愨、專一的狀態(tài)。在《尚書》中,“慎”表現(xiàn)為一種德,如“慎徽五典”“慎乃在位”“慎乃司”“慎乃事”“慎厥身”“慎乃儉德”“慎乃憲”“慎明德”“慎財賦”“慎出乃令”“慎終于始”“慎厥初”等。作為德的“慎”,不是對普通老百姓的要求,而是對國家治理者的要求,要求其以“戰(zhàn)戰(zhàn)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的態(tài)度嚴肅而謹慎地對待和處理一切政事以及與之相關的一切活動。
[關鍵詞]《尚書》;“慎乃在位”;“慎乃司”;“慎乃憲”;“慎明德”
[中圖分類號]B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3541(2016)06-0138-05
在《尚書》中,作為德的“慎”,不是對普通老百姓的要求,而是對君主和官員的要求,要求其以“戰(zhàn)戰(zhàn)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的態(tài)度,嚴肅地對待和處理一切政事,以及與政事相關的一切活動。
一、“慎乃在位”
《尚書》深刻地認識到治理者的德行與國家治亂興衰之間的必然聯(lián)系,《尚書·太甲下》:“德惟治,否德亂;與治同道,罔不興!與亂同事,罔不亡!”因此,《尚書》指出,治理者應該對自己所處的職位有清醒的認識?!渡袝ひ骛ⅰ罚骸坝碓唬骸?,帝!慎乃在位。帝曰:‘俞。禹曰:‘安汝止,惟幾惟康,其弼直;惟動丕應。徯志以昭受上帝,天其申命用休?!边@是禹與舜帝之間的對話?!吧髂嗽谖弧保恫虃鳌罚骸啊髂嗽谖徽?,謹其在天子之位也。天位惟艱,一念不謹,或以貽四海之憂;一日不謹,或以致千百年之患。”[1](p.33)君主處在權力的最高層級,其一言一行都會對國家產(chǎn)生重要影響,甚至關系到國家的興衰存亡。因此,作為臣下的禹做出“慎乃在位”的諫言。禹未止于此,而是對君主如何“慎乃在位”提出了具體的建議:
1.“安汝止”。劉逢祿《尚書今古文集解》引鄭玄注云:“安汝之所止,無妄動,動則擾民。”“安汝止”就是止于其所當止,做好自己該做的事。君主之所由立,在安民,如果君主不能安民,則失其存在之合法性,老百姓就可以將其推翻而重新推選。《太甲下》:“民罔常懷,懷于有仁?!崩习傩詹⒉粫冀K如一地擁護誰,他們只擁護那些想老百姓之所想、急老百姓之所急的人。那些登上君主之位的人,要想鞏固其執(zhí)政地位,必須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否則,老百姓就會重新尋找治理者。皋陶認為,為君的責任就在于知人與安民。知人也是為了安民,對君主來說,一切所為最終都落在安民上?!洞髮W》:“為人君止于仁?!比始粗赴裁裰?。對人君來說,所當為者,安民也?!陡尢罩儭罚骸鞍裁駝t惠,黎民懷之?!薄恫虃鳌罚骸盎?,仁之愛也?!盵1](p.28)誰把老百姓的事當事,老百姓就擁護誰。君主之位并不是不可動搖的,一切以民心之向背為轉移。
2.“惟幾惟康”。曾運乾《尚書正讀》:“幾,危也。康,安也。惟幾惟康,猶言思危而安也?!盵2](p.41)是講帝王要有憂患意識,思危以圖其安?!洞笥碇儭罚骸皻J哉!慎乃有位,敬修其可愿。四海困窮,天祿永終?!本谴熘蚊?,如果民不得其養(yǎng),則君失其職,天將讓有德者取而代之。因此,帝王當謹其所居之位,兢兢業(yè)業(yè),以求民安。
3.“其弼直”?!板觥?,曾氏《尚書正讀》:“弼,輔臣也?!盵2](p.41)“直”,劉起釪《尚書校釋譯論》:“‘直作‘德,按‘德字原作‘惪?!盵3](p.442)由于帝王擁有最高權力,其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可能產(chǎn)生重要影響,對于這樣一個擁有最高權力者,《尚書》認為,必得有德之臣盡其繩愆糾謬之職,方能不違君王之道。因此,君主在用人上要慎重,要把賢良正直之人選用到自己身邊。
4.“徯志以昭受上帝”?!妒酚洝纷鳌扒逡庖哉汛系勖?。依此,“徯志”即“清意”?!罢选保瑮铙奕纭渡袝嗽b》云:“昭,古通紹?!夺屧b》:‘紹,繼也。謂承繼之義?!本湟馐?,清其意以承上帝之命。君主承上帝之命以治民,治民不是使民以遂己,而是順民以求其安。要順民意就不能有私意,有私意必違逆民意,帝王必須清其意,使之純粹而不雜,否則將失去治民的資格。私意是最易滋生的,而帝王又處于權力之巔,一旦私意萌發(fā)而不能抑制,就可能產(chǎn)生非常嚴重的后果,如夏桀、商受之亡國,因此,帝王不能放松對自己的要求,隨時警惕私意之萌發(fā)。《大學》:“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以修身為本?!毙奚韺τ诘弁?,其意義更是不一般。
《大禹謨》:“后克艱厥后,臣克艱厥臣,政乃乂,黎民敏德?!本苤獮榫y,而不敢稍懈于君之位;臣能知為臣之難,而不敢稍忽于臣之職,君臣夙夜祇懼,務盡其所當為者,則國家得到治理,老百姓觀其德而自化。孔子指出,君位處于權力巔峰,由其一言都能看出國家之興衰存亡。其言曰:“人之言曰:‘為君難,為臣不易。如知為君之難也,不幾乎一言而興邦乎?”又曰:“人之言曰:‘予無樂于為君,唯其言而莫予違也。如其善而莫之違也,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之違也,不幾乎一言而喪邦乎?”(《論語·子路》)君知“為君難”,必“慎乃在位”,故知其國必興。君言“我的話沒有人敢違抗”,知其周圍必多讒諂面諛之人,“君日驕而臣日諂,未有不喪邦者也”(《論語集注》引范氏語)。
二、“慎乃司”
帝王是通過各級官員來實施治理的,治理的關鍵要看這些官員對從政是否有敬畏感。不論是哪個層級的官員,其存在的意義都在于為民?!洞笥碇儭罚骸暗挛┥普?,政在養(yǎng)民?!闭蔚母驹陴B(yǎng)民,政府的存在就是為了養(yǎng)民,養(yǎng)民乃為政之德。如果政府不能養(yǎng)民,反而害民,則失其存在的意義,人民就有權力將其推翻?!渡袝氛J識到,只有德之政府才能得到老百姓的支持?!洞笥碇儭罚骸坝碓唬骸薜仑杩耍癫灰?;皋陶邁種德,德乃降,黎民懷之?!庇碓谕妻o帝位時,其判斷的關鍵是能否得到老百姓的認可,而老百姓則是以君主之德來決定擁護與否。而老百姓對君主之德的判斷,是以其行為依據(jù)的。帝王處在權力的最高峰,與老百姓接觸的機會少,而與老百姓直接打交道的則是各級官員,因此,老百姓對政府的判斷主要是依據(jù)各級官員的表現(xiàn)。官員表現(xiàn)好,政府就是好政府;表現(xiàn)不好,政府就不是好政府。因此,對政府來說,選好、用好、管好各級官員是關鍵。而對官員來說,對所擁有的職位、權力有敬畏心是關鍵。
成王勸誡諸官員“欽乃攸司”(《周官》),勸誡高級官員君陳“慎乃司”,就是告誡各級官員對所擁有的職位和權力要有敬畏之心,一心為公,執(zhí)政為民?!渡袝贩磸蛷娬{“黎民懷之”“民其允懷”“民懷其德”,就是因為深刻地認識到,權力的真正來源是“民”。
《尚書》中的《周官》《君陳》《畢命》《君牙》《冏命》等篇的主旨都是勸誡官員“慎所司”。
1.“議事以制”,“典常作之師”?!吨芄佟罚骸白h事以制,政乃不迷?!薄恫虃鳌罚骸爸疲枚纫?。”[1](p.226)事不議不明,有些重要的事情只有經(jīng)過充分研討,集思廣益,才能做出正確的決斷?!毒悺罚骸皥D厥政,莫或不艱,有廢有舉,出入自爾師虞,庶言同則繹?!币馑际牵瑸檎灰?,遇事要與眾人商量,再做出決斷。議事要有原則,不能強詞奪理。《周官》:“其爾典常作之師,無以利口亂厥官。”“典?!本褪亲h事的基本原則。《尚書》特別重視前賢的經(jīng)驗教訓,并將之制度化,成為常法?!毒悺罚骸巴髂怂?,茲率厥常,懋昭周公之訓?!边@是成王對師保君陳的囑咐,要其遵循常法,特別是周公的訓導。
2.“功崇偉志,業(yè)廣惟勤,惟克果斷”。為官者要有志、勤、勇等三個重要品質,即不僅要有遠大的志向,還要勤于實踐,勇于決策,這樣才能成就偉大的事業(yè)?!恫虃鳌芬跏显唬骸肮σ灾境?,業(yè)以仁廣,斷以勇克,此三者,天下之達道也?!盵1](p.226)引呂氏曰:“崇其功者存乎志,廣其業(yè)者存乎勤。勤由志而生,志待勤而遂。雖有二者,當幾而不能果斷,則志與勤虛用,而終蹈后艱矣?!盵1](pp.226-227)由此可見,“慎乃司”的“慎”不是患得患失,而是如履薄冰、如臨深淵的敬畏感,是一種對事業(yè)高度負責的責任感。因此,《尚書》特別強調官員要勤政,舜贊禹“克勤于邦”,成王勸誡君陳“惟日孜孜,無敢逸豫”,康王表彰畢公“克勤小物”。
3.“位不期驕,祿不期侈,恭儉惟德”。官員特別是擁有重要權力的官員,在業(yè)績面前容易驕傲自滿,自以為是,甚至不可一世。這種心理一旦產(chǎn)生,就會把做出的成績與得到的回報聯(lián)系起來,覺得那點回報與自己的付出不相稱,從而由心理失衡而致走向貪腐。這是《周官》對官員心理的深刻洞察?!犊讉鳌罚骸百F不與驕期而驕自至,富不與侈期而侈自來。驕、侈以行己,所以速亡?!盵4](p.709)“自至”“自來”,說明驕、侈之欲有難以抵制的魔力。如何才能抵制驕、侈之欲的誘惑呢?答曰:“恭儉惟德,無載爾偽?!边@里提出“恭”和“儉”,實在是抓住了要害。腐敗官員多是由恭入驕、由儉入侈,不重視自我修養(yǎng),用儒家的話說,沒做修身功夫,或修身功夫做得不夠,沒有把恭、儉修煉成“有實得于己”的德?!恫虃鳌罚骸肮示邮俏划斨怨?,饗是祿當知所以儉。然恭儉豈可以聲音笑貌為哉?當有實得于己,不可從事于偽?!盵1](p.227)蔡沈釋“德”為“有實得于己”,所謂“有實得于己”就是朱熹所謂“得其道于心而不失之謂也”(《論語集注》)。
4.“居寵思危,罔不惟畏”。要做到寵辱不驚是很難的。為官者在得寵時,能想到失寵時可能受到的侮辱,始終保持一顆敬畏心,就可以遠離侮辱了;反之,侮辱可能已不遠了。《周官》:“居寵思危,罔不惟畏,弗畏入畏?!薄恫虃鳌罚骸熬訉櫴ⅲ瑒t思危辱,當無所不致其祇畏。茍不知祇畏,則入于可畏之中矣?!盵1](p.227)這里的“寵”,是指政治前途,而不是個人私利。為個人私利計,不足道。故《蔡傳》說:“后之患失者,與思危相似。然思危者,以寵利為憂;患失者,以寵利為樂。所存大不同也。”[1](p.227)
5.“推賢讓能”,“慎簡乃僚”?!吨芄佟罚骸巴瀑t讓能,庶官乃和,不和政厖。舉能其官,惟爾之能,稱匪其人,惟爾不任?!蓖醢彩屧唬骸暗蓝x、利而已。推賢讓能所以為義,大臣出于義則莫不出于義,此庶官所以不爭而和;蔽賢害能所以為利,大臣出于利則莫不出于利,此庶官所以爭而不和,庶官不和則政必雜亂而不理矣。稱,亦舉也。所舉之人能修其官,是亦爾之所能,舉非其人是亦爾不勝任。古者大臣以人事君,其責如此?!?[1](p.227)帝王選拔輔臣固然重要,一般官員選用下屬官員同樣要謹慎?!秲酌罚骸吧骱喣肆牛瑹o以巧言令色,便辟側媚,其惟吉士?!薄恫虃鳌罚骸扒桑谩A?,善也。好其言,善其色,外飾而無質實者也。便者順人之所欲,辟者避人之所惡,側者奸邪,媚者諛說,小人也。吉士,君子也?!盵1](p.247)用人要用君子,不要用小人。
以上只是擇其要言之,《尚書》這方面的內(nèi)容十分豐富,如要求官員謹慎地發(fā)布政令,政令一旦發(fā)布就要嚴格地執(zhí)行;注重修身,做好群眾的表率;不要依勢作威,違紀亂法;對人不要求全責備;政貴有恒,辭尚體要,不標新立異,等等。這里,還要特別提出的是,官員還有一個重要的職責,就是對上級要敢于直言進諫。成王對君陳說:“殷民在辟,予曰辟,爾惟勿辟;予曰宥,爾惟勿宥,惟厥中?!币馑际?,我說什么,你不要就聽什么,要敢于提出自己的判斷。舜帝對禹說:“予違,汝弼。”意思是,我要犯什么錯誤,你要直接指出來,幫助我改正。后來,孟子提出了“格君心之非”的思想。
三、“慎乃憲”
《皋陶謨》對治理原則做了高度概括,即:“允迪厥德,謨明弼諧?!边@是皋陶對禹的教導。《孔傳》:“夫典、謨,圣帝所以立治之本,皆師法古道,以成不易之則。言人君當信蹈行古人之德,謀廣聰明,以輔其政。”[4](p.143)“古道”,即先圣之道。治理國家要善于總結先圣的治理經(jīng)驗,加以概括、提煉,“以成不易之則”。皋陶把先圣的“不易之則”概括為三點:“允迪厥德”“謨明”和“弼諧”。關于這三點,皋陶應禹之要求,又做了進一步的解釋,即“慎厥身修,思永,惇敘九族,庶明勵翼,邇可遠在茲”?!霸实县实隆保础吧髫噬硇蕖?,意思是要重視修養(yǎng)自己的德行?!爸兠麇鲋C”,《蔡傳》釋為:“為君而信蹈其德,則臣之所謀者無不明,所弼者無不諧也?!盵1](p.28)把“謨明”的主語說成是臣,大概是基于舜“垂拱而天下治”的考慮。實際上,“謨明”即“思永”。《堯典》贊堯“欽明文思”,《舜典》贊舜“濬哲文明”,都有聰明睿智、深謀遠慮的意思?!犊讉鳌钒选爸兠鳌贬尀槿司爸\廣聰明”,應該更合理?!板鲋C”,弼,輔也;諧,和也?!板鲋C”本指君臣和睦相處。但由“惇敘九族,庶明勵翼,邇可遠在茲”來看,把“弼諧”釋為君臣和和睦,有點狹隘了。這個“弼”應該包括九族、輔臣乃至天下的百姓,因此,“弼諧”應該是一種理想的治理境界,有天下太平的意思。皋陶總結的治理原則,《大學》進一步闡發(fā)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治國綱領,故王安石《新經(jīng)義》說:“身立則政立,家齊而后國治,故繼之以‘庶明勵翼,國治而天下平,故繼之以‘邇可遠在茲?!?/p>
在明確基本的治理原則后,皋陶又把治理規(guī)則進一步加以明確,以構建完整的治理體系。皋陶確定官員與帝王共治天下的地位。皋陶說:“無曠庶官,天工人其代之。”《蔡傳》:“人君代天理物,庶官所治,無非天事。茍一職之或曠,則天工廢矣,可不深戒哉?”[1](p.30)夏商時期,天在一般人心里是具有相當威嚴的至上神祇。天不能直接管理老百姓,而是委托人間的帝王來代為治理,天是帝王治理權之來源。帝王不可能一個人來治理國家,就要任用百官來治理,百官的治權直接來自帝王,但究其終極來源說,則是為天所授予?!鞍俟偎?,無非天事”。把治權歸于天賦,其目的有兩個:一是讓老百姓易于接受,并服從管理;二是讓帝王和百官對治權有敬畏感。什么人會得到天授予的官職呢?《皋陶謨》:“日宣三德,夙夜浚明,有家;日嚴祇敬六德,亮采,有邦?!薄恫虃鳌罚骸叭隆⒘抡?,九德之中有其三、有其六也。有家,大夫也;有邦,諸侯也。三德而為大夫,六德而為諸侯。以德之多寡、職之大小概言之也。德之多寡雖不同,人君惟能合而受之,布而用之。如此,則九德之人咸事其事?!盵1](p.29)職位的大小與德行的多寡相應,即根據(jù)具體的德行授予相應的職位。雖然職位是代天所授,但最終還是要落實在帝王及其治理團隊身上?!肮偃恕本鸵爸恕保瞬灰?,因此,“無曠庶官”是很高的要求。但是,不論怎么說,選拔人才的基本原則還是確定下來了。
官員是根據(jù)其德行選拔出來并加以任用的,一經(jīng)任用,就承擔了與帝王共治天下的重任,因此,《尚書》反復強調,官員要“欽乃攸司”“慎乃司”。與官員們共同治理天下是必然的選擇,因為帝王不可能一個人承擔治理天下的任務,必得要求官員們協(xié)助治理,而實際上,具體的治理都是官員們實施的。治理以“安民”為最終目標,而安民是通過“官人”實現(xiàn)的,對于帝王來說,要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官人”上。官員選用后,就讓他們承擔具體的治理任務,而不加以干預。儒家把舜塑造成圣人,就是因為舜“無為而治”,不干預官員的治理,百官能夠各盡其能。姚中秋在《規(guī)則之治:〈皋陶謨〉義疏》一文中指出:“君臣共同治理的架構不是君王自己選擇的結果,而是超越的、絕對的天道的自然。對于君王來說,這是一個不可抗拒的必然性。接受這樣的共同治理結構的君王,才能資格治理天下。”[5](pp.182-183)
緊接著,皋陶又提出了具體的構想。一是“天敘有典,勅我五典五惇”。典,常也,即人所應該遵循的基本規(guī)范?!恫虃鳌罚骸拔宓洌宄R?,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是也。”[1](p.8)五典是天所命于人者,合于人之本性,故為每個人所當遵循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倫理規(guī)范,是社會秩序健全而穩(wěn)定之基礎。二是“天秩有禮,自我五禮有庸”。除了基本的倫常,還要有維系社會存在的禮,否則社會不復存在,因此,皋陶又提出通過制定禮來規(guī)范社會秩序?!犊资琛罚骸啊齑螖⒂卸Y,謂使賤事貴、卑承尊,是天道使之然也?!盵4](p.152)三是“天命有德,五服五章”。根據(jù)德位相應原則,德之不同,位也不同,位不同,則以不同服飾彰顯之。四是“天討有罪,五刑五用”。倫理秩序、等級秩序都是天定的,服飾制度也是根據(jù)“天命有德”思想制定出來的,因此,無論是違反五典、五禮,還是五服,都是對天意的違逆。違逆天意,就要遭受天討,承受五刑之罰。
總之,皋陶認為,一切治理規(guī)則、制度都是上天規(guī)定的,人君只是代天執(zhí)行而已。但皋陶最后說:“天聰明自我民聰明,天明畏自我民明威。達于上下,敬哉有土。”天意即民意,天之所謂有德者由民,天之賞罰也由民,順民意就是順天意,失民意就是失天意,失天意就會遭到天討,因此,有土之君必須時刻保持戒懼之心,唯恐有所不慎。
皋陶最后做了這樣的總結:“念哉!率作興事,慎乃憲,欽哉!屢省乃成,欽哉?!睉?,法也。治理要謹守法度,并數(shù)考其成?!恫虃鳌罚骸案尢昭匀司斅嗜撼家云鹗鹿?,又必謹其所守之法度。蓋樂于興事者易至于紛更,故深戒之也。屨,數(shù)也。興事而數(shù)考其成,則有課功核實之效,而無誕慢欺蔽之失。兩‘欽哉者,興事、考成二者皆所當深敬而不可忽者也?!?[1](p.38)
前文提到的“典常作之師”“茲率厥常”,以及“先王克謹天戒,臣人克有常憲”,“慎乃服命,率由典?!钡龋急磉_了《尚書》對常典的重視。《尚書》提及的“典?!?,既指《典》《謨》等圣典,也指商湯、文王、武王、周公等圣賢傳下并得到整理、固化的文獻?!渡袝芬笾螄邘煼ā暗涑!?,謹守這些典常而不違,也就是做到皋陶所說的“慎乃憲”。
四、“慎明德”
《尚書》認為,為政之根本在治理者之德,有德則民懷之,無德則民棄之?!渡袝分v的“德”,不是純粹道德意義上的“德”,而是側重于“行”。《皋陶謨》:“亦行有九德。亦言其人有德,乃言曰載采采?!薄恫虃鳌罚骸拜d,行。采,事也??傃云淙擞械?,必言其行某事,某事為可信驗也?!盵1](p.29)這是就行論德,而不空言德也。這也是德之本義?!墩f文》:“惪,外得于人內(nèi)得于己也?!薄皭俊笔恰暗隆钡谋咀帧R簿褪钦f,“德”,不僅要“內(nèi)得于己”,還要“外得于人”。而后來宋明理學家講“德”,則主要指“內(nèi)得于己”,如朱熹說:“德之為言得也,得于心而不失也?!保ā墩撜Z集注》)“德者,己之所獨得。”(《朱子語類》卷六)“德者,道理得于吾心之謂?!保ā吨熳诱Z類》卷三十四)
《堯典》在贊堯之盛德后,即言其“克明俊德”,而全文所述都是堯之所為,而其所為無非“知人”“安民”二事。皋陶在給禹講治國之道時,其核心就是“允迪厥德”四字,進一步講就是“慎厥身修”,具體言之,就是“在知人,在安民”。舜因為德行嘉而被推薦給堯。對舜考察三年后,堯認為舜可承己之位。而舜是什么反應呢?《舜典》:“舜讓于德,弗嗣?!盵1]這里沒有明確地講讓與誰,說明并沒有比舜更合適的人選。那只能理解為,舜認為,自己還不具有為君之德。而人君之德主要見于政事?!洞笥碇儭氛f:“德惟善政,政在養(yǎng)人?!本⒊甲鳛橹卫碚?,有安民之責,安民以養(yǎng)民為要,故君、臣之德體現(xiàn)在養(yǎng)民上。不能養(yǎng)民,乃至害民,則為否德,“否德亂”。
因此,《皋陶謨》講“慎厥身修”,對承擔治國重任的君、臣來說,除了修“人之德”,還要修“君之德”“臣之德”。君之為君、臣之為臣,本是就政治而言之,故不能以一般人等而視之,必以君之德、臣之德要求之。《大禹謨》:“后克艱厥后,臣克艱厥臣,政乃乂?!睘榫咧獮榫灰锥翱松髅鞯隆?,所慎當在為君之德;為臣者知為臣之不易而“欽乃攸司”,即所欽當在為臣之德。
商周之圣賢之君無不慎修其德。殷王中宗,“嚴恭寅畏,天命自度,治民祇懼,不敢荒寧”。高宗“不敢荒寧,嘉靖殷邦。至于小大,無時或怨”。祖甲“能保惠于庶民,不敢侮鰥寡”。文王“卑服,即康功田功,徽柔懿恭,懷保小民,惠鮮鰥寡。自朝至于日中昃,不遑暇食,用咸和萬民”。周公認為,這四個王是慎修其德的杰出代表。有人告訴他們說:“有小人怨你罵你?!彼麄兟牶蟛皇秦熡谌?,而是求諸己,反思己德之不足,更加警惕自己的德行(“皇自敬德”)。
關于治理者所應有之德,有《皋陶謨》之“九德”說,即寬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亂而敬,擾而毅,直而溫,簡而廉,剛而塞,強而義。也有《洪范》之“五德”說,即:貌曰恭,言曰從,視曰明,聽曰聰,思曰睿?!恫虃鳌罚骸懊病⒀?、視、聽、思者,五事之敘也。恭、從、明、聰、睿者,五事之德也?!?[1](p.143)
更值得我們關注的是,《尚書》對治理者失德行為的揭露?!洞笥碇儭罚骸柏栌斡谝?,罔淫于樂……罔違道以干百姓之譽,罔咈百姓以從己之欲。”這里講了四種失德行為,即游于逸、淫于樂、違道以干百姓之譽和咈百姓以從己之欲?!段遄又琛罚骸坝栍兄畠?nèi)作色荒,外作禽荒。甘酒嗜音,峻宇雕墻。有一于此,未或不亡?!边@里也講了四種,即色荒、禽荒、甘酒嗜音和峻宇雕墻?!兑劣枴分v了“三風十愆”:“制官刑,儆于有位。曰‘敢有恒舞于宮、酣歌于室,時謂巫風;敢有殉于貨色、恒于游畋,時謂淫風;敢有侮圣言、逆忠直、遠耆德、比頑童,時謂亂風。惟茲三風十愆,卿士有一于身,家必喪;邦君有一于身,國必亡?!边@些失德行為能導致卿士喪家、邦君亡國的嚴重后果。《無逸》《酒誥》二文專論統(tǒng)治者失德所能導致的嚴重后果,教導后嗣王“肇修人紀”。
德還體現(xiàn)在“慎罰”上?!端吹洹罚骸皻J哉! 欽哉! 惟刑之恤哉! ”“欽”,敬也?!靶簟保犊讉鳌罚骸靶?,憂也?!盵4](p.88)王引之謂之“慎也”。由“欽”“恤”可見出《尚書》對刑罰的敬慎態(tài)度。如果對刑罰之利弊、性質沒有甚深認識,不會憂敬至此。敬于刑則慎于罰,慎于罰則有德于民矣,故《呂刑》曰:“朕敬于刑,有德惟刑?!睏铙奕纭渡袝囋b》:“‘有德惟刑言慎刑即有德也?!苯暋渡袝x音疏》:“有德于民,其惟刑乎。蓋德猶惠也,慎刑則民受其惠,故云然?!薄渡袝返摹吧髁P”思想主要表現(xiàn)為以下五個方面:
1.“以刑弼教”?!洞笥碇儭罚骸懊饔谖逍蹋藻鑫褰??!卞觯o也。五刑相對于五教,只是起輔助之用。“德乃化民之本,刑之用在于輔德以化民”[6],這是《尚書》關于國家治理的基本方略。正如蔡沈所說:“圣人之治,以德為化民之本,而刑特以輔其所不及而已?!?[1](p.23)刑治的治理主體之間的關系是緊張的,如運用不慎,則會導致治理主體之間的對立與沖突。《尚書》強調刑治在國家治理的輔助地位,就是要弱化治理主體之間的緊張。
2.“刑期于無刑”。刑不是為罰而設,無刑乃刑之存在的根本目的。刑罰是強制的,治理主體之間必然處于緊張狀態(tài)。但如果刑以“無刑”為目的,在刑治過程中,老百姓能夠感受到治理者的“好生之德”,其緊張關系就會由對立而走向緩和。而心懷“好生之德”的治理者一定會本著高度負責的精神慎用刑罰。
3.“惟有司之牧夫是訓用違”。刑獄專業(yè)性強,要有專人負責。《立政》:“庶獄庶慎,惟有司之牧夫是訓用違?!备尢占磳iT負責全國刑獄之政的官吏,其職務是士。據(jù)《周禮·秋官》,小司寇之下第一位大員即為“士師”,其“掌國之五禁之法,以左右刑罰”。對刑獄之事,治理者不應輕予干涉?!读⒄罚骸笆z庶慎,文王罔敢知于茲?!睂π酞z之事,文王這樣的圣人也不敢說知道?!柏韪摇弊直磉_文王對刑獄之事的敬畏之心。《蔡傳》引呂氏曰:“不曰‘罔知于茲,而曰‘罔敢知于茲者,徒言‘罔知,則是莊老之無為也。惟言‘罔敢知,然后見文王敬畏思不出位之意?!?[1](p.220)
4.“哀敬折獄”。《呂刑》:“哀敬折獄,明啟刑書胥占,咸庶中正。其刑其罰,其審克之?!币詯赔蚓次分那蟀讣畬嵡椋φ招虝?,合于眾議。唯其如此,方可望得其中正而無冤濫過誤,然后對判罰結果再詳加審核;唯其如此,方能避免冤假錯案的出現(xiàn)。
5.“惟良折獄”。刑罰之關鍵在公正,公正之關鍵在人。要保證刑罰的公正,首先要選任公正之人。《孔傳》釋“有德惟刑”:“當使有德者惟典刑。”[4](p.791)《孔疏》:“‘當使有德者惟典刑,言將選有德之人使為刑官,刑官不用無德之人也。” [4](p.792)《呂刑》:“惟良折獄,罔非在中?!绷?,賢者。有德之賢人,唯實情是求,故斷獄無不在中。
[參 考 文 獻]
[1]蔡沈.書集傳[M].南京:鳳凰出版社,2010.
[2]曾運乾.尚書正讀[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3]顧頡剛,劉起釪.尚書校釋譯論[M].北京:中華書局,2005.
[4]孔穎達.尚書正義[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5]秋風.治理秩序論:經(jīng)義今詁[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
[6]耿加進.尚書治道略論[J].北方論叢,2014(3).
(作者系淮陰工學院副教授,哲學博士)
[責任編輯 連秀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