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澳】大衛(wèi)·古拉斯
我在呼和浩特開了一家英語培訓學校,在互聯(lián)網(wǎng)上也算是小有名氣。近日,一段我“怒斥”在華“外教”的視頻在網(wǎng)上熱傳,有人認為我在炒作,其實不是這樣的,我也沒有這個必要。
我往微博主頁上傳那段視頻,原因很簡單:我由衷地對一些“外教”在中國的行為表示憤怒。他們拿著比中國老師高三倍的薪水,工作強度不及任勞任怨的中國老師1/3,但依舊諸多抱怨。我來華后一直在思考:掙著中國錢,卻總是抱怨中國不好,這些人究竟是怎么了?
直到我開了英語培訓學校,與更多“外教”展開深度交流,心中慢慢有了答案。
先得從他們來中國的初衷說起。雖然我沒有做過調查,但根據(jù)這些年的直觀感受,我覺得來華教英文的外國人很多是出于對中國的好奇和喜愛,這是在華外國人的主流。但也的確有一些人是因為在本國“混不下去”,來中國,他們想得到的很簡單——掙一筆快錢、娶一個姑娘,實在不行就卷鋪蓋走人。他們可謂是隨全球化而生的“跨國流民”。也許我說得不夠準確,但我的確有這樣的感覺。
這一小部分人由于知識水平、素養(yǎng)不高,學習能力較差,幾乎無法融入中國社會,待在中國十年八年只會說個“謝謝”“再見”的大有人在。當然,他們不會在自身上找原因,一旦產(chǎn)生不適應之感,只會求助于在一些偏激媒介上看到的種族主義,尋找某種優(yōu)越感,尤其是某些來自超級大國的“大國民”。
隨后,一些人開始將這種“優(yōu)越感”付諸行動,發(fā)表侮辱中國人的言論,甚至公開挑釁。碰巧的是,中國人通常很禮貌,遇到這種場景,往往悄悄走開,或一笑了之。然而,這些人卻將中國人的熱情好客與謙和當做某種默認,反而變本加厲。試想,在意大利羅馬,如果有人做出類似行為,換來的恐怕就是斥責和暴揍。我曾在呼和浩特飛北京的航班上,親眼見到一對美國夫婦因為空乘要求關閉手機說:“中國航空公司連飛行模式都不允許,簡直生活在30年前!”空乘可能怕引起爭吵,在提醒數(shù)次后,也就沒再強制要求。
不得不說,對這樣一些外國人加強管理確有必要。作為一個熱愛中國的在華外國人,同時也是英語培訓學校校長,我樂見中國政府針對“外教”出臺更嚴格的任教年限等準入條件。
帶這些人來中國的中介也做了不少壞事,他們的欺騙行為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外教”的中國觀感。剛來時,中介最初讓我去東北。后來才發(fā)現(xiàn),由于中介沒辦妥商務簽證,我只能去更遙遠的內(nèi)蒙古。盡管如此,在呼和浩特,我與出生于此的夫人成了家,有了寶寶,結交了一群朋友,更了解中國。我一點也不后悔。▲(作者DavidGulasi是呼和浩特某語言培訓學校校長。本文由曲翔宇采訪整理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