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家全,劉建鋒(.瑞安市公安局刑事科學技術室,浙江溫州3500;.溫州市公安局刑事科學技術研究所,浙江溫州35000)
?
88例已破故意殺人案的回顧性分析
湯家全1,劉建鋒2
(1.瑞安市公安局刑事科學技術室,浙江溫州325200;2.溫州市公安局刑事科學技術研究所,浙江溫州325000)
摘要:目的總結故意殺人案現(xiàn)場的法醫(yī)學檢案重點、難點和相關實踐經(jīng)驗。方法收集某縣2004—2013年88例已破故意殺人案件資料并進行回顧性分析。結果本縣籍女性被害人數(shù)明顯高于外埠籍女性。犯罪嫌疑人中外埠籍明顯高于本縣籍,男性明顯高于女性;職業(yè)多為打工、無業(yè)或務農(nóng);學歷明顯較低。被害人死亡原因以機械性損傷、機械性窒息為主。故意殺人案件以熟人作案為主,陌生人作案主要表現(xiàn)為謀財。行為類型在謀人、謀財、謀性三類案件中具有一定的指向性,偽裝行為及愧疚行為指向性最明顯。結論犯罪嫌疑人的準確刻畫是法醫(yī)學鑒定中最重要的任務之一,也反映了故意殺人案現(xiàn)場法醫(yī)工作的重要性及未來的研究方向。
關鍵詞:法醫(yī)病理學;殺人;回顧性研究;案例分析
隨著經(jīng)濟的快速發(fā)展,社會轉型期的各類矛盾不斷顯現(xiàn),犯罪形式呈多樣化改變,各地在經(jīng)濟、文化、人口等方面的差異決定了故意殺人案件特征會出現(xiàn)一定差異,這對現(xiàn)場法醫(yī)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研究通過對浙江省溫州市某縣10年間88例已破故意殺人案件進行回顧性分析,總結故意殺人案件特點,以尋找法醫(yī)工作的開展方向,為提高刑事案件現(xiàn)場勘驗及法醫(yī)學尸體檢驗水平提出合理建議。
1.1材料
88例均為浙江省溫州市某縣2004—2013年發(fā)生的已破故意殺人案。每例案件資料包括現(xiàn)場勘驗照片、筆錄、尸體檢驗照片、鑒定意見書、偵查終結報告及其他相關檢驗結果和鑒定意見等。所有案例均以偵查終結報告定義的罪名(涉嫌)為準;因精神病殺人作案動機難以明確或根本不存在作案動機,故在收集材料時也予以排除。
1.2方法
收集所有案例的一般情況、被害人情況、嫌疑人情況(包括作案人數(shù)等)、嫌疑人與被害人關系、死亡原因、作案動機、作案工具來源、行為類型等,并進行描述性統(tǒng)計分析。
將嫌疑人與被害人關系劃分為陌生、單方熟悉、一般熟悉、非常熟悉[1]。單方熟悉,包括嫌疑人僅熟悉現(xiàn)場環(huán)境和(或)嫌疑人認識被害人而被害人不認識嫌疑人;一般熟悉,指同學、同鄉(xiāng)、工友等關系;非常熟悉,指具有親情或愛情等感情關系。
行為類型:按照閔建雄[2]對殺人案件中行為類型的分類進行統(tǒng)計。涉及的3個行為種類、10個行為類型分別為控制行為(威逼行為、捆綁行為、卸裝行為)、殺人行為(攻擊行為、抵抗行為)、附加行為(發(fā)泄行為、加固行為、毀證行為、愧疚行為、偽裝行為)。
2.1一般情況
88例已破故意殺人案件時間分布情況見表1。2004—2008年故意殺人案總數(shù)為69例(5年破案率為84.1%),2009—2013年故意殺人案總數(shù)為32例(5年破案率為93.8%)。
表1 88例已破故意殺人案件一般情況?。ɡ?/p>
2.2被害人情況
88例故意殺人案共涉及100名被害人,其中男性36名,女性64名。被害人年齡最小2歲,最大80歲;以青壯年(18~39歲)為主,占被害人數(shù)的46%。被害人中本縣籍56人(男性17人、女性39人),外埠籍44人(男性19人、女性25人),本縣籍女性被侵害數(shù)高于外埠籍女性。88例中通過個人識別查明身源的有14例,占15.9%。
2.3嫌疑人情況
88例中涉及2人及以上共同作案的有17例,其余71例均為1人作案。共涉及124名嫌疑人,其中男性115人(本縣籍45人、外埠籍70人),女性9人(本縣籍4人、外埠籍5人),男女性數(shù)量差別顯著,男性外埠籍數(shù)量明顯高于本縣籍。
嫌疑人中年齡最小者13歲,最大者51歲。主要職業(yè)有打工52人(41.9%)、無業(yè)31人(25.0%)、農(nóng)民28人(22.6%)、經(jīng)商5人(4.0%)、三輪車夫2人(1.6%)、學生2人(1.6%)、有償陪侍1人(0.8%)、保安1人(0.8%)、推拿師1人(0.8%)、保姆1人(0.8%)。文化程度方面,高中7人(5.6%)、中專2人(1.6%),初中57人(46.0%)、小學30人(24.2%)、文盲28人(22.6%),無大專以上學歷。
2.4嫌疑人與被害人關系
陌生者作案14例(15.9%),單方熟悉9例(10.2%),一般熟悉30例(34.1%),非常熟悉35例(39.8%)。
2.5死亡原因
88例中涉及的死亡原因主要有機械性損傷、機械性窒息、中毒、燒死等。單一死因者83例,其中機械性損傷59例(71.1%)、機械性窒息21例(25.3%)、中毒1例(1.2%,亞硝酸鹽中毒)、燒死2例(2.4%)。機械性損傷、機械性窒息、中毒聯(lián)合死因5例。單一死因中顱腦、頸、胸部損傷致死者占比較高,分別為16.9%、21.7%、20.5%(表2)。具有多處致命傷者16例。
表2 單一死因的死亡原因分布
2.6作案動機
71例1人作案的案件中作案動機:謀人53例,謀財13例,謀性5例;17例2人及以上共同作案的案件以謀財居多(10例),占58.8%,謀人7例。
女性涉嫌的案件類型有謀財(2例)與謀人(7例);男性涉嫌的案件類型分布較廣,謀財、謀性、謀人均有涉及。
2.7作案工具來源
作案工具的來源主要有就地取材和隨身攜帶,本研究88例案件中隨身攜帶工具者45例(51.1%),就地取材者30例(34.1%),隨身攜帶工具且就地取材者13例(14.8%)。謀人與謀財案件中,既有隨身攜帶工具者也有既攜帶工具又就地取材者,而就地取材者多發(fā)生在謀人案件中。
2.8行為類型
88例中具有控制行為的4例,其中威逼行為和捆綁行為各2例,均發(fā)生在謀財案件中,且有相應的損傷表現(xiàn)。殺人行為88例,其中攻擊行為88例,抵抗行為58例,無抵抗行為30例。具有附加行為33例,其中發(fā)泄行為5例、加固行為8例、毀證行為3例、愧疚行為2例、偽裝行為15例;具有愧疚行為及偽裝行為的17例案件均為熟人作案。結果表明,在不同案件類型中行為類型表現(xiàn)有所不同,對嫌疑人與被害人關系、作案動機等具有一定的指向意義。
對本研究中嫌疑人職業(yè)及文化程度進行分類統(tǒng)計后發(fā)現(xiàn),嫌疑人以打工、無業(yè)、農(nóng)民居多,且文化層次較低。
本研究中男性嫌疑人明顯高于女性,反映了暴力刑事案件的一般特點。女性殺人者較少,主要集中在因情導致的殺人,而其他原因均是共同作案,女性在殺人手段和作案時間上均有一定的選擇性(如投毒,或趁被害人睡眠時作案),選擇的作案工具往往能夠一擊致命(如刀、錘等)。本研究88例案件中熟人作案的比例達到了84.1%,說明今后故意殺人案偵破仍應堅持優(yōu)先排查關系人原則。
在作案動機方面,1人作案以謀人為主,2人及以上共同作案則以謀財居多。本研究中未發(fā)現(xiàn)以謀性為動機的女性殺人案件,這或與女性的身份主體及統(tǒng)計樣本的限制有關。從犯罪心理學角度看,攜帶工具比就地取材更易實現(xiàn)嫌疑人的犯罪目的,如果嫌疑人沒有攜帶工具,而只是就地取材,則作案動機更傾向于謀人,這可能與謀人案件可以是因激情臨時起意故意殺人而非通過積極謀劃實施的犯罪行為有關。
丁煜煒等[3]對江蘇省武進區(qū)2006—2010年94例已破命案進行了回顧性研究,并指出了武進區(qū)已破命案特點,認為被害人及嫌疑人的基本情況、作案動機、致傷工具、損傷分析、死亡原因等反映了命案現(xiàn)場法醫(yī)工作的基本內容、工作重要性及未來的研究發(fā)展方向。本研究中溫州市某縣與武進區(qū)在經(jīng)濟發(fā)展水平、人口數(shù)量等方面有相似之處,但由于不同的文化環(huán)境以及統(tǒng)計樣本納入標準的差異,使某縣故意殺人案表現(xiàn)出的特點和武進區(qū)已破命案相比出現(xiàn)一定差異,如武進區(qū)的表現(xiàn)為“2009年和2010年案件數(shù)量分別占5年命案總量的24%及25.5%,略呈上升趨勢”,同期相比,本研究則略呈下降趨勢。此外,本研究后5年破案率與前5年破案率相比呈明顯升高趨勢,這或與故意殺人案總量的下降以及破案手段的多樣化改變有關。
3.2故意殺人案件重點問題探討
因此,政府不僅要推進硬件配套設施的相關行業(yè)規(guī)范,更要注意制訂鄉(xiāng)居情懷營造方面的行業(yè)規(guī)范;另一方面,還須引導當?shù)孛袼迾I(yè)構建民宿行業(yè)協(xié)會,各民宿經(jīng)營者也可以借助此平臺多加交流,在經(jīng)營過程中遇到問題可以向協(xié)會請求幫助與指引,以保證經(jīng)營中的高起點與標準化。
3.2.1被害人學
在故意殺人案偵破過程中必須重視被害人方面的調查研究,被害人研究有助于判斷死亡方式、作案人數(shù)、作案過程、作案動機以及案犯刻畫等。一般認為應當對被害人24h內的活動情況建立時間表[4]。作為現(xiàn)場法醫(yī),沒有精力詳盡調查被害人情況,但是在現(xiàn)場勘驗及尸體檢驗之前對被害人情況進行初步了解是非常必要的,如年齡、健康狀況、職業(yè)、基本的生活規(guī)律、生前活動情況、家庭關系等,了解這些情況能夠幫助我們判斷死亡方式及被害原因等,如失足婦女在工作場所或工作期間被害與在回家途中被害,被害的原因可能有所不同。本研究中有1例失足婦女在回家途中被害,破案后證實系搶劫殺人案件,而在工作場所或工作期間被害雖可能同屬謀財?shù)嘞垫钨Y糾紛引起,與一般以財物為目的的搶劫案件不同,當然還要結合其他情況綜合判斷,不可機械理解判斷。本研究中有2例系嫌疑人事先選擇失足婦女為搶劫對象,當完成性交易后殺人搶劫,其目的在于搶劫,而非謀性,只因其以為選擇失足婦女容易達到犯罪目的。
3.2.2尸體檢驗
法醫(yī)工作首先要解決的問題就是判斷死亡原因,本研究中單一機械性窒息死亡者21例,其中熟人作案18例,占85.7%,高于本研究88例中熟人作案的比例(84.1%),表明機械性窒息致死者熟人作案比例較高。可能與嫌疑人預謀性不高有關,由于預謀性不高,故而嫌疑人事先并未準備作案工具或不想殺死被害人,之所以殺人是因某種條件的轉化。由上表明,死亡原因可作為案犯刻畫的依據(jù)之一。
本研究中有1例投毒案件則是法醫(yī)發(fā)現(xiàn)尸斑的異常而考慮系亞硝酸鹽中毒死亡[5],進一步偵查發(fā)現(xiàn)系投毒殺人案件,此類案件的偵破需要現(xiàn)場法醫(yī)具有扎實的專業(yè)基礎,同時需具有一定的偵查意識。
在一些案件中尸體因高度腐敗或嫌疑人破壞,個體情況并不明確,需要法醫(yī)利用專業(yè)知識識別個體特征,從而查清身源,本研究88例中需要通過個人識別查清身源的主要表現(xiàn)為殺人分尸、焚尸、拋尸等。
通過法醫(yī)對尸體的損傷檢驗,可以推斷并明確致傷工具,從而進一步推斷致傷工具是隨身攜帶還是就地取材,判斷作案工具的來源不但可以幫助推斷嫌疑人殺人行為是預謀還是臨時起意,還可以結合其他條件刻畫案犯。
故意殺人案件中法醫(yī)的傳統(tǒng)任務有確定死亡原因、判斷死亡方式、推斷死亡時間、推斷和認定致傷物、個人識別等[6],在DNA檢驗等現(xiàn)代科技發(fā)展的沖擊下,依靠法醫(yī)直接破案的案例越來越少,可能導致有些同行覺得自己的工作不再重要,但本研究表明,準確完成法醫(yī)工作的傳統(tǒng)任務不但可以為偵查破案提供方向,還可以為訴訟提供關鍵證據(jù)。
3.3行為分析
行為分析是現(xiàn)場分析的重要手段之一,是通過分析遺留在現(xiàn)場的痕跡信息反映行為人特征的方式完成的,閔建雄[2]提出不同的犯罪行為類型在案犯刻畫時具有不同的價值。命案現(xiàn)場中,只有客觀存在并且表現(xiàn)出來的現(xiàn)象才容易被發(fā)現(xiàn)并被更好地認識。我們在分析行為時首先要發(fā)現(xiàn)行為,而發(fā)現(xiàn)行為需要認識行為的表現(xiàn),鑒于法醫(yī)在現(xiàn)場中重點研究的對象是尸體,因此重點關注的應是在尸體上的行為表現(xiàn)。本研究的統(tǒng)計結果也表明,在不同案件類型中行為類型表現(xiàn)有所不同,對嫌疑人與被害人關系、作案動機等具有一定的指向意義。
本研究88例中具有控制行為的4例,其中威逼行為和捆綁行為各2例,均發(fā)生在謀財案件中,且有相應的威逼傷和捆綁傷,故意殺人案中出現(xiàn)威逼行為、捆綁行為是否指向謀財類作案動機,尚需更多樣本分析。88例均有殺人行為中的攻擊行為,攻擊行為是命案發(fā)生的必備條件,沒有攻擊行為的發(fā)生,不可能有死亡的出現(xiàn),因此故意殺人案件必有攻擊行為,但在不同的案件中攻擊行為表現(xiàn)的特點可能有所不同,有時攻擊行為和發(fā)泄行為不容易鑒別[7]。本研究表明,無抵抗行為的原因可能是熟人作案、體力(包括但不限于行為能力)對比懸殊而無能力抵抗、被害人毫無防備等,毫無防備的原因既可能是雙方熟悉也可能因為嫌疑人攻擊目的明確,直接攻擊致命部位致使被害人快速喪失抵抗能力。
3.4案犯刻畫
案犯刻畫是現(xiàn)場分析的終極目標,在完成死亡原因、死亡時間、致傷工具、致傷方式、作案人數(shù)、作案過程、作案動機等工作之后,方能準確地進行案犯刻畫。案犯刻畫可以通過對被害人的調查了解和尸體損傷、現(xiàn)場痕跡的檢驗分析,并結合行為分析手段來完成,同時還應結合不同類型殺人案件的總體特點綜合考慮。未成年殺人、女性殺人、老年人殺人、系列殺人、雇傭殺人、醉酒殺人等均具有不同的案件特點[2],通過對案件現(xiàn)場的準確分析,并結合案件自身特點,可以提高案犯刻畫的準確率。
參考文獻:
[1]湯家全.試述殺人案中熟人關系的刻畫[J].中國司法鑒定,2014,(6):36-39.
[2]閔建雄.命案現(xiàn)場分析概論[M].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13.
[3]丁煜煒,孫婷怡,梁曼,等.常州市武進區(qū)5年94例已破命案的回顧性研究[J].刑事技術,2012,(2):26-29.
[4]Turvey BE.犯罪心理畫像——行為證據(jù)分析入門[M].李玫瑾,譯.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5:134-154.
[5]湯家全,葉光華,范琰琰,等.工業(yè)鹽投毒殺人1例[J].中國法醫(yī)學雜志,2014,29(3):280.
[6]趙子琴.法醫(yī)病理學[M].第3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4:3-4.
[7]湯家全,徐建設.淺談殺人案中的發(fā)泄行為[C]//第十三屆全國物證鑒定技術破案研討會論文選.北京:經(jīng)濟管理出版社,2013:374-376.
(本文編輯:劉寧國)
·技術與應用·
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88 Solved Intentional Hom icide Cases
TANG Jia-quan1,LIU Jian-feng2
(1.Department of Crimi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Ruian Public Security Bureau,Wenzhou 325200,China;2.Institute of Crimi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Wenzhou Public Security Bureau,Wenzhou 325000,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summarize the key points,difficulties and relevant practical experiences for analyzing the scene of solved intentional homicide cases.M ethods The data of 88 solved intentional hom icide cases in a county from 2004 to 2013 were collected and the retrospective analysis was performed. Results The number of local female victims obviously higher than non-local female victims and the number of non-local suspects is obviously higher than local suspects.The number of Male suspects showed higher compared w ith the female.Most of them were temporary workers,unemployment or farmers w ith less education backgrounds.The main causes of victims'death were mechanical injury or asphyxia.The murders were acquaintances in most intentional homicide cases.The motive of the stranger murders was commonly money.The murder behavior types of hom icide cases were related w ith people,money and sexual assault.Camouflage and guilty behavior showed the most significance.Conclusion The accurate identification of suspects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task in forensic investigation and reflects the importance of the crim inal scene analysis for intentional homicide cases.It also provides the direction of future research.
Key words:forensic pathology;hom icide;retrospective studies;cases analysis
收稿日期:(2014-07-03)
作者簡介:湯家全(1983—),男,主檢法醫(yī)師,主要從事法醫(yī)臨床學及法醫(yī)現(xiàn)場勘驗工作;E-mail:tangjiaquan115@sina.com
文章編號:1004-5619(2016)02-0119-04
中圖分類號:DF795.1
文獻標志碼:A
doi:10.3969/j.issn.1004-5619.2016.0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