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立
靜??h人民醫(yī)院內(nèi)鏡室 天津 301600
?
結腸鏡高頻電凝電切治療結腸息肉900例臨床分析
王建立
靜海縣人民醫(yī)院內(nèi)鏡室天津301600
【關鍵詞】結腸鏡;結腸息肉
結腸息肉是結腸黏膜受到炎癥或慢性刺激所引起的,腸鏡下電凝電切治療術是利用高頻電流通過人體時所產(chǎn)生的熱效應,使組織凝固,壞死,直至息肉切除、止血,從而達到治療目的,是目前摘除息肉最常見、最理想的手術方法。我院自2010年1月—2012年12月應用電子結腸鏡普查患者1 588例,發(fā)現(xiàn)結腸息肉900例,均經(jīng)內(nèi)鏡下高頻電凝電切治療,取得良好的效果,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1 588例患者中,男964例,女624例;年齡36~79歲,平均為(56.4±18)歲。病程3月至7年,平均為(3.1±0.7)年。臨床表現(xiàn)為無痛性大便表面帶血或便后滴血、腹痛伴腸套疊、息肉脫出肛門并嵌頓等。全部患者均無明顯凝血障礙和心臟疾病。
1.2方法
1.2.1腸道準備術前2天進無渣飲食,忌服乳制品及豆制品,以免腸道氣體過多;檢查當日禁食,于術前晚口服蓖麻油20 mL。術前禁用20%的甘露醇做腸道準備,因其在腸道內(nèi)被細菌分解會產(chǎn)生易燃氣體,進行高頻電切除術時可引起爆炸。
1.2.2手術方法選用Olmpus CF-240I型電子結腸鏡,高頻電凝電切器、圈套器,鼠齒,活檢鉗,金屬鈦夾?;颊呷∑脚P位,進鏡至遠端息肉部位。采用“息肉退鏡確認切除技巧”分次由高位到低位切除,即退鏡時確認息肉的形狀特點(有蒂/無蒂)、大小、部位等情況,然后再行息肉切除[1]。其具體方法:① 對病變較小且表面光滑者,宜用活檢鉗鉗除后送病理檢查;② 對有蒂小息肉者,宜用高頻電圈套法以ENDOCUT電流凝切;③ 對較大無蒂廣基息肉者,可先在基底部注入鹽水再套扎,然后將圈套器收緊,用高頻混合電流將其分次切除;④對于長蒂息肉,術中應用圈套器套住蒂部近息肉端,用高頻混合電流將其一次性切除。檢查蒂部殘端是否有出血,如有少許滲血,遵醫(yī)囑給予鹽酸腎上腺素噴灑創(chuàng)面止血,康復新液噴灑促進黏膜修復,用量為10~20 mL/次。使用異物網(wǎng)籃,圈套器或活檢鉗盡可能多的回收切下息肉送病理。術后注意觀察患者腹部及排便情況。
2結果
本組鏡下檢出單發(fā)息肉900例,均一次性成功切除。術中出血或術后遲發(fā)出血54例,均對癥治療痊愈,無1例穿孔。息肉分布部位見表1。術后經(jīng)病理檢驗,發(fā)現(xiàn)息肉類型為炎性息肉、腺瘤及惡性病變等,各種息肉類型見表2。
表1 息肉分布列表
表2 息肉病理類型分類表
3討論
大腸息肉是指大腸黏膜上的隆起性病變,在未確定其病理性質(zhì)前統(tǒng)稱為大腸息肉,明確病理性質(zhì)后按部位直接冠以病理診斷學名稱。大腸息肉是起源于大腸黏膜的腫物,組織學上分腫瘤性和非腫瘤性。腫瘤性可分為腺管狀、絨毛狀和混合型腺瘤。
非腫瘤性腫物習慣稱為息肉,分為增生性、炎癥性,可分化轉(zhuǎn)變?yōu)橄倭?。息肉越大,癌變的危險性越高,而與形態(tài)無明顯相關[2,3]。目前認為60%~80%大腸癌起源于大腸腺瘤,即“腺瘤一腺癌演變說”。隨著年齡的增長,息肉的檢出率呈增加趨勢,且大腸息肉與腸癌關系密切。有研究結果顯示,大體積、絨毛狀是發(fā)生大腸息肉癌變的重要因素[4,5]。腺瘤不及時切除,長期糞便刺激會加速惡變。
直腸、結腸息肉診斷并不困難,約3/4病例直腸指檢可觸及到息肉;對直腸指檢未能觸及息肉的病例可行乙狀結腸鏡、纖維結腸鏡檢查,根據(jù)鏡下形態(tài)、活檢做出分類診斷,且可同時行鏡下治療。對癥狀不典型、診斷有困難的病例應與下家族性結腸多發(fā)性息肉、色素沉著-多發(fā)性胃腸道息肉病(Peutz-Jeghers綜合征)、梅克爾憩室及潰瘍性結腸炎等疾病進行鑒別。
自1909年Doyen和Clark利用高頻電極與組織間隙的火花放電作用,使組織表面干燥凝固治療胃腸道息肉以來,對于具有適應證的患者來說,高頻電凝電切治療既能最小創(chuàng)傷的治療疾病,切除息肉,又無痛苦,住院時間短,改變了以往只能手術單純切除或部分腸切除的觀點。與傳統(tǒng)的手術方法相比,結腸鏡下息肉高頻電凝電切術、電凝燒灼術、亞離子凝固術及鉗除術具有簡單、安全、創(chuàng)傷小、費用低等優(yōu)點。隨著微創(chuàng)技術的發(fā)展,越來越多的患者選擇內(nèi)鏡下切除息肉。近年來,已基本取代開腹手術[6]。本組900例結腸息肉均采用電子結腸鏡治療,根據(jù)腺瘤大小形態(tài)不同,通過采用不同的體位、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法,均將瘤體一次性切除。表明內(nèi)鏡下高頻電切除的效果是滿意的。那些體質(zhì)尚可的高齡患者,無明顯心肺疾病合并者,內(nèi)鏡下息肉切除術應是最合適的治療方法。
結腸鏡高頻電凝電切術治療結腸息肉常見的并發(fā)癥為出血、穿孔及灼傷。本組中有54例術中或術后發(fā)生不同程度的出血,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占6%,與國內(nèi)外文獻報道相近[7]。出血的主要原因是電凝不足,尤其是蒂較粗者,中央的血管未得到充分地電凝;或者電凝過度,使組織損傷較深,焦痂脫落后形成較深的潰瘍,引起遲發(fā)性出血。如有少許滲血,遵醫(yī)囑給予鹽酸腎上腺素噴灑創(chuàng)面止血;或加用金屬鈦夾止血,出血均得到有效控制。金屬鈦夾止血是一種物理止血方法[8],可以準確地機械地鉗夾病灶,其治療機理與外科血管縫合或結扎相同。對于蒂較粗的息肉,不要強行牽拉圈套器,可先應用金屬夾鉗夾后再切除,以減少出血的發(fā)生。本組無1例穿孔和灼傷。防止穿孔的關鍵是,電切時不要太靠近息肉的基底部,不要過度電凝,較大息肉可以分步切除。切除息肉時,應將圈套器輕輕地提拉,與腸壁形成一定的間距,避免電切損傷腸黏膜下組織,造成創(chuàng)面過深過大,避免息肉貼近腸壁造成異常電流,引起腸壁的灼傷。無蒂的息肉,可先向黏膜下注射生理鹽水再切除[9]。
本研究表明,腸鏡檢查對于大腸息肉的臨床診斷、治療有著確切、有效的效果,對于提高臨床治愈率,降低患者癌變風險,提高患者生活質(zhì)量有著積極意義。
參考文獻
[1] 方瑩,白強.內(nèi)鏡下高頻電凝切除術治療小兒結腸息肉656例[J].陜西醫(yī)學雜志,2008,37(10):1337-1338.
[2] 劉紅云.結腸鏡高頻電凝電切治療結腸息肉613例臨床分析[J].中國中西醫(yī)結合外科雜志,2011,17(1):83-85.
[3] Morson B C.Gastrointestinal Pathology[M].2ed. Oxford Loden:Blackwell Scientific Publications,1997:615-621.
[4] Cooper H S,Patchefsky A S,Marks G.Adenomatous and carcinomatous changes within hyperplastic colonic epithelium[J].Diseases of the Colon & Rectum,1979,22(3):152-156.
[5] Nozaki R,Takagi K,Takano M,et al.Clinical investigation of colorectal cancer detected by follow-up colonoscopy after endoscopic polypectomy[J].Diseases of the Colon & Rectum,1997,40(10):S16-S22.
[6] 崔西玉, 黃燕霞,羅笑雁.2706例大腸息肉內(nèi)鏡治療及隨訪[J].中華消化內(nèi)鏡雜志,2005,22(2):123-124.
[7] Doniec J M,L?hnert M S,Schniewind B,et al.Endoscopic removal of large colorectal polyps: prevention of unnecessary surgery?[J].Diseases of the Colon & Rectum,2003,46(3):340-348.
[8] 管廷勇,張?zhí)炱?蘭海平,等.金屬止血夾在消化道息肉內(nèi)鏡切除中的應用[J].中華消化內(nèi)鏡雜志,2007,24(6):462-463.
[9] 陸利,李超.經(jīng)腸鏡高頻電凝切除術治療兒童結腸息肉1316例臨床觀察[J].陜西醫(yī)學雜志,2011,40(9):1238-1239.
(收稿日期:2015-11-13)
【中圖分類號】R656.9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1-9510(2016)02-0147-02
王建立,E-mail:lizongting585@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