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園園
徐世榮先生說過,將書面上寫的無聲語言變成口頭上說的有聲語言,這就是朗讀,而且,這并不是普通的有聲語言,而是一種能夠表情達意的活語言。朗讀絕不是簡單地將文章念誦出來就可以,讓學生更好地吸取文中內涵,領略人文精神,可以讓原本枯燥的讀變得更加豐富多彩。
一、理解文意,感悟真情實感
曾國藩說過:“非密詠恬吟則不能探其深遠之韻。”要讀出真感情,就必須建立在理解文章的基礎上,而反過來,更加投入地閱讀文章,也能夠促使學生對文章的深層次內涵及其人文精神有深刻了解。
如在朗讀《琵琶行》的時候,一開始的時候學生對朗讀并不上心,如同老和尚念經一般,無法展現(xiàn)出詩歌獨有的意境之美。于是我便讓學生先理解詩歌的意思,讓他們分段來講述一下這首詩歌的意思,用自己的語言來描述一番詩歌的故事。不僅如此,我還讓學生聆聽了一些琵琶演奏的樂曲,我選擇曲調哀婉的曲子,讓學生感受當年江州司馬心中的悲憤之情。再讓學生朗誦,學生的感情投入便比之前好了很多,但是卻還是不注意區(qū)分詩歌中的人物。于是我又告訴學生,這首詩歌是一首敘事詩,里面有情節(jié)、有人物也有人物的語言,我讓學生分別找一下詩歌中有幾個人物,哪些語言是作者白居易的話,哪些又是琵琶女的語言。同時我還啟發(fā)學生,白居易和琵琶女的心情都很悲傷,但是,他們的悲傷是否完全一樣呢?琵琶女想起的是自己悲涼的身世,而白居易在聽了琵琶女的琵琶曲后,他想到的是什么呢?又是什么引起了他的情感共鳴呢?學生們在經過細致的理解后,漸漸地明白了白居易的心情中帶著一種懷才不遇,不被朝廷重用的憤慨,所以不是普通的悲傷,更不是自作多情,或者自怨自艾,而是一種悲憤之情。再次深入理解了課文之后,學生的朗誦就有了層次感,更具有真情實感了。
朗讀是一種綜合性的能力,朗讀的過程其實就是賦予作品生命的過程,朗讀能夠讓學生潛移默化地理解文本的內容和文法,更能夠沉浸在文章的人文意蘊之中,促進學生更好地體悟到文學之美。
二、掌握技巧,講究朗讀頓挫
誦讀不是簡單的“見字出聲”,而是把文學作品進行再一次的創(chuàng)作,并且在誦讀的時候中學生必須要根據自己對文章的感悟來運用各種技巧,讓自己完好地再現(xiàn)作品,提高朗讀的真情實感。
在朗讀中感情自然是很重要的,但是卻絕不能認為只要有感情就一定能夠朗讀好文章,朗讀其實還是需要一些技巧的。讓學生更好地朗讀,將停頓、重音、語氣、節(jié)奏等方面的技巧都通過具體的例子來告訴學生,讓閱讀者能夠更好地掌控好吟誦的技巧,體現(xiàn)文章的音樂性,讓學生的吟誦更具有感染力。在閱讀了《我與地壇》這篇文章之后,學習者知道文章蘊含著深深的情感。如“不知道兒子的不幸在母親那兒總是要加倍的”這個句子,如果連續(xù)地讀下去的話,雖然并沒有什么錯誤,但是卻很難表現(xiàn)出文章中所滲透出的對母親的理解和作者內心的難過之情。所以我便讓學生嘗試在朗誦的時候將句子截成幾段,用新添的停頓來增加力量感,同時也在朗讀“總是”“加倍的”等詞語的時候加重自己的語氣,然后讓學生來對比一下,看看這樣誦讀和之前有什么不同。學生使用了一定的技巧后,能夠更好地展現(xiàn)文章的情感了。
掌握一定的朗讀技巧,熟練地用抑揚頓挫的語調來朗讀文章,這有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文章。
三、探索形式,結合全面互動
建構主義學習觀認為學習應該是學生自己建構知識的過程,同樣,朗讀也是如此,絕對不是簡單的老師讓學生朗讀,而要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自己想要朗讀。采用各種豐富多彩的朗讀形式,讓學生多元互動,甚至自己主動探索朗讀形式,會更好地促進學生朗讀。
如在教學《江南的冬景》的時候,我便采用多元互動,探索朗讀新形式的方法來促進學生更好地誦讀。首先讓學生自己讀一讀,對文章有一個大致了解,同時也感受一番主體閱讀體驗。除此之外,學生采用小組合作誦讀的方法,讓學生幾人一個小組,一起探討要如何處理這篇文章中的各種朗讀技巧,什么時候急,什么時候緩,如何用朗誦展現(xiàn)江南的風光。然后再讓學生以小組的形式展現(xiàn)自己的合作朗誦,學生可以齊誦,也可以分段落朗誦,可以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力選擇朗誦的形式。另外,我還會讓學生將優(yōu)秀的朗誦片段發(fā)到網上去,聽聽其他網友的意見,和其他網友進行互動,以此來取長補短,提高自己的朗誦水平。
課程標準不僅要求讓學生能夠更好地誦吟文章,還要求學生能夠將文章中的底層意蘊,特別是人文情懷通過自己的誦讀展現(xiàn)出來,領會文章的深層次意蘊,從而品味作品的語言魅力。
(作者單位:江蘇西亭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