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偉偉 袁濤忠 龍冬艷 曾 茜
(黔東南州苗族醫(yī)藥研究院,貴州 凱里 556000)
侗 族 藥 用 植 物△
郭偉偉 袁濤忠*龍冬艷 曾 茜
(黔東南州苗族醫(yī)藥研究院,貴州 凱里 556000)
2011年至2016年間,我們對侗族醫(yī)藥進行了再次深入地發(fā)掘、整理,對侗醫(yī)藥知識進行了系統(tǒng)的的研究、總結。結果中表明侗族對其藥用植物的分類和命名極具侗族文化色彩;侗族藥用植物是侗族藥物的主要組成部分,本次調查到的藥用植物物種占侗族藥用物種的 87.01% 。
侗族醫(yī)藥;藥用植物;侗族文化;自然分類法;命名;侗語固有詞漢語借詞
2011年至2016年間,我們應用綜合調查、典型調查、重點調查的方法,采取個別調查、開調查座談會、“小組會”等方式,對侗族醫(yī)藥(下稱侗醫(yī)藥)進行了再次深入地調查研究。由于侗醫(yī)藥“醫(yī)與藥不分家”,因而對侗族醫(yī)藥的歷史和現(xiàn)狀及其在不同方言區(qū)的表現(xiàn)進行了全面、深入的調查,訪談了侗族民間醫(yī)及有一技醫(yī)藥之長的侗族老人100余名;在被調查地開展田野調查,藥用物種標本的采集和對被調查者的醫(yī)藥文化知識的收集。
調查研究工作中,著重收集過去沒有了解的新的藥用物種、新的侗醫(yī)藥內容,如侗族民間醫(yī)(下稱侗醫(yī))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文化象征等方面的內容;了解侗族不同區(qū)域侗醫(yī)藥文化的差異;注重核實資料的準確性,可靠性。保管好音像、視頻、實物資料及工作記錄。以調查研究獲得可供參考及作為根據的侗醫(yī)藥口傳資料、藥物標本為主要研究材料,用侗醫(yī)藥知識、經驗結合現(xiàn)代科學知識及現(xiàn)代醫(yī)藥學知識進行了侗族藥物學的研究,研究中注重對侗醫(yī)藥文化的深入研究和詮釋;研究中,查閱了湖南省、廣西自治區(qū)等的主要侗族地區(qū)的侗族醫(yī)藥文獻資料[1] [2] [3],通過與湖南、廣西等省區(qū)侗族醫(yī)藥研究者的學術交流,對我國侗族用物種有了較全面的了解。研究結果中凡涉及到侗語名稱的語音和文字以《侗漢簡明詞典》[4]、《漢侗簡明詞典》[5]為語音及書寫標準;侗族藥用植物的基原鑒定以《中國高等植物圖鑒》[6]、《中國植物志》[7]、《貴州植物志》[8] [9] [10]、《貴州蕨類植物志》[11]為準;侗族的其他藥用物種以《中藥大辭典》[12]、《貴州中藥資源》[13]、《貴州中草藥名錄》[11]等為依據。
2.1 侗族藥用植物是侗族藥用物種的主要組成部分:侗族藥用植物是侗族藥用物種的主要組成部分,本次調查研究之藥用植物物種占侗族藥用物種的 87.01%;植物藥占侗族藥物(下稱侗藥)的86.3%(表1)。
表1 侗族藥用物種構成
2.2 侗族藥用植物的命名:多數(shù)侗族藥用植物都隸屬于侗族對植物的習慣稱謂中的某一類別(如菜類、樹類、草類、藤類等),而指稱這個植物的詞則是用“專指名或特征性詞或詞組”來表達。其名稱由兩部分侗語語詞構成,第一個部分的詞是類名或藥用部位名稱(藥用植物名稱的主體詞),第二部分的詞是專指名或反映了該植物顯著特征的詞或詞組(修飾詞),由此而組成完整的侗族藥用植物名。
2.2.1 侗族對藥用植物的分類及類名:侗族對藥用植物的分類屬于“人為分類”。它的分類階元很簡單,僅以植物的日常應用稱謂或植物的生長狀態(tài)或藥用部位作為分類依據,類下分種。不考慮親緣關系和演化關系。除此外,在侗族藥用植物的類別中,以植物的侗語名及借用漢語名的亦占了相當比例。本次研究表明侗族藥用植物可分為以下幾類:(表2)。
表2 700種侗族藥用植物的類別構成
“類別詞” 或“藥用部位的名稱詞”如上述(表2);表中的“Bav”、“Demh”、“Jaol”、“Kaok”、“Mal” 、“Meix”、 “Nugs/wap”、 “Nyangt” 、“Sangp” 等是侗族語言名稱(下稱侗語名稱)。
侗族藥用植物的“Kaok★(蕨▲)類”,泛指用來墊牛圈用的可供牛吃的蕨類植物。南侗傳說中,侗族先民觀察到牛生病后喜吃一些蕨類植物,并治好了病,便不斷觀察、實踐、遂總結出應用這些蕨類植物治療人體疾病的經驗。
從侗族藥用植物的類別構成看,主要的是“Mal★(菜▲)類” (指可供人或家畜等食用的植物)占21.29%,其次的依次是:植物名稱為藥名占18.86%;“Meix★(樹▲)類”(木本植物的總稱)占18.29%;借詞為藥名的占12.43%;“Nyangt★(草▲)類” (泛指高等植物中除了樹木、莊稼、蔬菜以外,莖干柔軟的植物)占7.29%;“Jaol★(藤▲)類”(包括藤本植物和蔓生植物)占6.43%,等等。
侗族藥用植物分類中的借詞類,是指在侗族語言本語里沒有相當?shù)脑~匯來表★ 侗藥名 (下同)▲ 漢語釋義(下同)
達這藥物的概念而借用漢語的中藥、草藥名為名稱的一些藥用植物。本次研究的700種侗族藥用植物中借詞類占12.43%。
2.2.2 侗族藥用植物的命名:侗族藥用植物命名通常是用侗語給植物取個名字。命名方法主要有:侗語“類別詞”或“藥用部位名稱詞”+“專指名或特征性詞或詞組”以及僅以“植物名稱詞”構成完整的侗族藥用植物名。
2.2.2.1 “類別詞” 或“藥用器官的名稱詞”已如上述(表2)。
2.2.2.2 “專指名”有:植物的侗語名稱詞(如:侗藥Meix yaop sanc★(Meix (樹▲)(類名),yaop san(楓荷▲-專指名)楓荷樹▲)金鏤梅科植物半楓荷Semiliquidambar cathayensis H.T.Chang (“類別詞+專指名命名”)。
2.2.2.3 “特征性詞(詞組)”有:用人名作特征詞,以紀念該人;有表示植物的形態(tài)、氣味、顏色、生長環(huán)境、生長季節(jié)、功用等特征的詞或詞組。如:
●“類別詞+人名而命名”:侗藥 Mal Sax dous★(Mal(菜▲)(類名),Sax dous(殺兜▲ 人名,名字叫兜的老奶奶),(首先由名字叫兜的老奶奶用來治病的菜▲)傘形科植物獨活Heracleum hemsleyanum Diels.
●“類別詞+形態(tài)特征命名”:侗藥Meix dous aiv★(Meix (樹▲)(類名),dous aiv(雞窩▲),(像雞窩的樹▲)茜草科植物白馬骨Serissa serissoides (DC.) Druce
●“類別詞+形態(tài)特征+氣味特征命名”:侗藥Mal kap max semt★(Mal(菜▲)
(類名),kap max(馬耳朵▲),semt(酸味▲),(葉有酸味、像馬耳朵樣的菜▲)蓼科植物皺葉酸模Rumex crispus L.
●“類別詞+性狀特征+顏色+植物器官特征”命名:侗藥Mal naemx mis yak niv★(Mal(菜▲)(類名),naemx mis(奶水▲), yak(紅▲),niv(小▲),(葉小、紅色、有乳汁的菜▲)大戟科植物地錦Euphorbia humifusa Willd.
●“類別詞+形態(tài)特征+生長環(huán)境命名”:侗藥Mal mudx jenc★(Mal(菜▲)(類名),mudx(胡須▲),jenc(山▲),(山上長的有胡須的菜▲)植物粉條兒菜 Aletris spicata (Thunb.) Franch.
●“類別詞+氣味特征+功用命名” :侗藥Jaol dangl bogl padt★(Jaoi(藤▲)(類名),dangl(香▲),bogl padt(補血▲),(補血的香藤▲)木蘭科植物南五味子Kadsura longipedunculata Finet et Gagnep.
●“藥用部位名稱詞+氣味特征”命名:侗藥Demh daoc semt★(Demh(果▲)(藥用的器官名稱詞),daoc(酒糟▲),semt(酸▲),(酸酒糟味的果▲)薔薇科植物野山揸Crataegus cuneata Sieb.et Zucc.
●“藥用部位名稱詞+顏色特征”命名:侗藥 Maenc bagx ★(Maenc(薯▲)(藥用的器官(塊狀根)名稱詞),bagx(白色▲),(白薯▲)葡萄科植物白蘞 Ampelopsis Japonica (Thunb.) Mak.
2.2.3 “植物名稱詞”為侗族藥用植物名:如:侗藥Lac dinl guas yak★(紅色的菌腳硬棒的菌子▲)多孔菌科真菌赤芝Ganoderma?lucidum(Leyss.ex Fr.)Karst.;
2.2.4 漢語借詞為侗族藥用植物名:如:侗藥Nugs jaenv aiv yak ★(Nugs(花▲),jaenv aiv(雞冠▲),yak(紅色▲),(紅雞冠花▲)莧科植物雞冠花Celosia cristata L.的花序。
表3 植物“雙名法”的學名構成與侗族藥用植物名構成
植物中文名侗族藥用植物名(侗文)侗族藥用植物名(侗文)構成形式類名種加詞命名人名火棘MeixsunldembyakMeix(樹類)sunldembyak(長有刺的、果是紅色的)毛蒟JaoldangljencJaoldangljenc(藤類)(長在山巖上的有香味的)
按照《植物學》植物類群及分類[15]對本次調查研究結果進行整理,侗族藥用植物物種包括藻類、菌類、地衣類、苔蘚類、蕨類及種子植物等植物類群。隸屬于173科472屬750種(亞種、變種)(表4)。
表4 侗族藥用植物物種構成
侗族藥用植物750種中,種子植物占85.20% ,而其中被子植物種類有116科(占95.08%)、392屬(占98.00%)、630種(占98.59%),是侗族藥用植物的主體。
在侗族藥用低等植物中,以真菌門種數(shù)最多, 分布于17科(占藥用低等植物科數(shù)的60.17%)29屬,共47種(占藥用低等植物種數(shù)的75.81%);主要的科有多孔菌科(1科5屬10種),靈芝科(1科1屬5種),灰包科(1科3屬5種)。常用的有淡黃木層孔菌、闊葉樹桑黃、單色云芝、木蹄層孔菌、茯苓、豬苓、赤芝、紫芝、樹舌(皂角菌 扁芝)、脫皮馬勃、銀耳、木耳、毛木耳、皺木耳等。
侗族藥用蕨類植物分布于23科(占藥用植物資源科數(shù)的13.29%)31屬共有49種(占藥用植物種數(shù)的6.53%);主要的科有水龍骨科(4屬8種9品種)、石松科(2屬5種)、鳳尾蕨科(1屬4種)等,常用的有金毛狗、蕨、貫眾、鳳尾蕨、腎蕨、海金沙、石韋、廬山石韋、垂穗石松、千層塔、石松 福建蓮座蕨、紫萁、鐵線蕨、滿江紅等。
侗族藥用種子植物有639種(占藥用植物種數(shù)的85.20%)分布于122個科(占科數(shù)的70.52%)400屬。其中含有10種以上藥用物種的科有18個科,占種子植物科數(shù)的14.75%,而這18個科有藥用物種360種,占藥用種子植物種數(shù)的56.34%,是侗族藥材的主要組成部分。
菊科植物中現(xiàn)有侗族藥用物種51種(隸屬31屬),是藥用物種最多的科,其余藥用種子植物物種10種以上的科依次是薔微科(19屬41種)、百合科(17屬32種)、豆科(24屬30種)、唇形科(14屬19種)、禾本科(12屬17種)、毛茛科(14屬17種)、蓼科(4屬15種)、小檗科 (3屬14種)、紫金???1屬14種)、天南星科(6屬13種)、蕁麻科(11屬13種)、大戟科(12屬12種)、茄科科 (6屬12種)、傘形科 (9屬12種)、葫蘆科(7屬10種)、蕓香科(5屬10種)。9~5種的科依次有五加科(6屬9種)、莧科(5屬9種)、獼猴桃科( 1屬8種)、姜科(6屬8種)、馬鞭草科(5屬8種)、木通科(4屬8種)、蘭科(8屬8種)、樟科(3屬7種)、桔梗科(4屬7種)、旋花科(3屬7種)、龍膽科(2屬6種)、蘿藦科 (2屬5種)、葡萄科(2屬5種)、玄參科(5屬5種)、鴨跖草科(5屬5種)、防己科( 4屬5種)、虎耳草科(5屬5種)、石竹科(4屬5種)、鼠李科(3屬5種)。
4.1 侗族藥用植物是指侗族用于防病、治病的具有侗語名稱的植物,其植株的全部或部分供藥用或作為制藥的原料。
侗族藥用植物的侗語名稱是侗族理解、定義這些藥用植物的符號,是表達思想中所把握的這些藥用植物的概念,是侗藥文化的載體。這些藥用植物名稱極具侗族文化標志性和色彩,其原生文化內容構了成侗族傳統(tǒng)醫(yī)藥文化的主要內涵。
4.2 本次對侗族醫(yī)藥的發(fā)掘、整理,總結記錄了侗族藥用植物750種,占侗族藥用物種的87.01%;記錄了侗藥1058 種,其中植物藥占86.30% ,似較系統(tǒng)的反映了現(xiàn)今傳承、應用的侗族藥用植物及侗藥的構成狀況。
4.3 侗族對藥用植物的分類反映了侗族對藥用植物的認知來源于生活、勞動生產及用其維護身體健康的實踐。侗族給藥用植物的命名的方法是在沒有自己文字記述和傳承,僅在侗族口傳文化的環(huán)境中產生的,其命名方法簡樸,名稱具體、生動、易懂、易記,很適宜以語言的方式傳承。
4.4 侗族藥用植物名由侗語固有詞及少數(shù)的漢語借詞組成。在侗醫(yī)藥的漢語借詞中處處透露出侗漢醫(yī)藥文化交流的歷史記錄,學習漢族的先進文化來充實、豐富自己的民族文化已經成為侗族的傳統(tǒng)[16]。侗族醫(yī)藥名稱借用漢語詞大大豐富了侗語醫(yī)藥詞匯,增加了許多表示新概念的新詞,使侗族醫(yī)藥侗語的表達能力更完善。
4.5 由于受到侗醫(yī)藥口傳方式以及侗族不同區(qū)域、不同的用藥習慣的影響,侗族藥用植物名稱中存在著“同名異物”和“同物異名”的現(xiàn)象,因此,按照《國際植物命名法規(guī)》、參考有關植物分類學文獻做好侗族藥用植物物種的基源鑒定是發(fā)掘、整理、總結、提高侗族醫(yī)藥的十分重要的工作。
[1]蕭成紋. 侗族民間單方拾萃(一)~(十) [J] .中國民族民間醫(yī)藥雜志,1999,(1):60.~2003,(10):241.
[2]蕭成紋. 侗族醫(yī)藥驗方集錦(一)~(十三) [J] .中國民族民間醫(yī)藥雜志,2004,(2):121.~2007,(3):181.
[3]廣西三江侗族自治縣志編纂委員會. 三江侗族自治縣志 [地方志][M] .北京:中央民族學院出版社, 1992.
[4]貴州省民族語文指導委員會研究室,中國科學院少數(shù)民族語言調查第2工作隊. 侗漢簡明詞典( 初稿) [M] .貴陽: 貴州民族出版社, 1962.
[5]貴州省民族語文指導委員會研究室. 漢侗簡明詞典[M] .貴陽: 貴州民族出版社, 1962.
[6]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 中國高等植物圖鑒第1、2、3、4、5冊[M].北京: 科學出版社, 1985.
[7]中國科學院中國植物志編輯委員會.中國植物志:第2~80卷[M].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1968-1997.
[8]貴州植物志編輯委員會.貴州植物志:第1~3 卷[M].貴陽:貴州科技出版社,1982,1986.
[9]貴州植物志編輯委員會.貴州植物志:第4~9 卷[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1989,1990.
[10]陳謙海.貴州植物志:第10卷[M].貴陽:貴州科技出版社,2004
[11]王培善.貴州蕨類植物志[M].貴陽:貴州科技出版社,2001.
[12]江蘇新醫(yī)學院. 中藥大辭典[M]. 上海: 上??茖W技術出版社, 1996.
[13]貴州省中藥資源普查辦公室,貴州省中藥研究所.貴州中藥資源[M].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1992.
[14]貴州省中醫(yī)研究所.貴州中草藥名錄[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88.
[15] 強勝. 植物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16] 徐莉莎. 解析“侗語詞匯”的認知思維方式[J].文教資料,2011(1):34-35
2016年7月28日收稿
Dong nationality medicinal plants
Guo Wei-wei Yuan Tao-zhong※ Long Dong-yan Qian-Zeng
Ethnic medicine Institutes of Qiandongnan Miao and Dong Autonomous Prefecture Guizhou Kaili 556000
we once again to Traditional Dong medicine on the thorough investigation and study, ?results show that the Dong nationality to its classification and naming of the medicinal plants has significant cultural color,medicinal plants is the dong?drug?main component, accounting for 87.01% of the?Dong nationality?medicinal species Between 2011 and 2016.
Traditional dong medicine; Medicinal species;Artificial classification;Naming Patterns;Traditional culture of Dong nationality;Vernacular words of Dong language
△貴州省優(yōu)秀科技教育人才省長專項資金項目:( 黔省專合字(2010))141號)、( 黔省專合字(2011))81號)
R297.2
B
1006-6810(2016)10-0048-04
*通訊作者:袁濤忠 Tel:15286391577 E-mail:ytzh_se@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