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最牛的特色美食當數(shù)無比高大上的宮廷菜,那么真正的宮廷菜究竟是什么樣?又有誰吃過正宗的宮廷菜?宮廷菜與民間烹飪最大的區(qū)別是什么?BTV青年頻道《書香北京》邀著名文化學者、美食評論家朱浩東教授為您揭秘正宗的“皇家范兒”料理?;实?,比如嘉慶、道光也想吃的時候,就把這個菜譜調出來,得原汁原味做出來,不能夠有絲毫的更改,這叫尊崇老祖的規(guī)矩。這一純就是一定要純到守住這個脈系,比剛才說的耶一純更能體現(xiàn)清廷餐飲的風格和特色?!?/p>
朱浩東和溥杰夫婦是親戚兒時常去溥杰家中做客
《書香北京》推薦的《食在宮廷》一書,作者是愛新覺羅·浩,她是一應日本人,在特殊的歷史背景下,和愛新覺羅·溥儀的弟弟愛新覺羅·溥杰結為夫婦,跟中國結下了終身之緣。朱浩東教授和她有一定的淵源,“溥儀、溥杰的五妹五格格是我的舅媽,我們是親戚,她(愛新覺羅·浩)上世紀60年代回到中國定居以后,有很多家里的來往,所以我很小的時候就看到她,看到她熱愛中國文化的每一個細節(jié),比如說跟溥杰先生一起去王府井購貨、去前門、去大柵欄、去廠甸逛廟會等等,我們都一起去過。當然,她喜愛做菜,我從很小的時候就知道了?!?/p>
宮廷菜和家常菜的區(qū)別——二純
朱浩東指出,宮廷菜和老百姓家里的家常菜,區(qū)別在于“二純”?!暗谝粋€純,用料、調味上一定要純,用料純就不用說了,用的都是一等的料,關鍵是調味,家庭菜要什么味我們就用什么調味料,醬,醋,鹽,該用什么用什么。宮廷菜調味的時候一定要用湯,這個湯其實官府菜也是這么做的,比如說有雞架子湯、棒骨湯、用瑤柱煮出的瑤柱湯等等。但是宮廷菜和官府菜最大的區(qū)別就是,它熬的湯一定是特別純的,雞湯就是雞湯,棒骨湯就是棒骨湯,包括火腿湯,幾種火腿不能共用,是金華的火腿就是金華的,是云南的火腿就是云南的。而官府菜有時候把雞骨和棒骨放在一起熬。第二個純就是講究脈系的純,清廷是很守老規(guī)矩的,這個規(guī)矩也必然要體現(xiàn)在餐飲上。清代每一應皇帝吃過什么菜都是有記錄的,用了多少佐料,用了多少湯,用了多少加工的時間,都有一個記錄。特別是乾隆皇帝,他吃的菜比較講究,他吃過的菜,后世的幾應
印象最深的宮廷美食蘇造冰肘子——用四五百克香油炸
朱浩東吃過的印象最深的宮廷美食是蘇造冰肘子,“這道菜有什么特色,第一就是選上好的肘子,第二就是用料講究。它是用香油來炸的,大概要用四五百克香油,我親眼看浩女士來烹制這個菜,炸出來真是香。為什么要用香油?這就叫人色,在人色的過程中,用香油炸了以后,不但味道好,色彩也鮮亮,而且用冰糖再去炒糖色的話,顏色就更漂亮了。第二個環(huán)節(jié),就是她在做肘子的時候有一個相當長的時間進行蒸,在炸之后,蒸可以更加酥軟。在蒸的過程之中要加蔥、姜、蒜,叫去腥。當時我請教過,說為什么您在蒸的時候要用蔥、姜、蒜呢?蒸軟了不就可以了嗎。她說一定要去腥,這么大的肘子,有腥味的話吃起來是不行的。最后就跟大眾做法一樣,要有一個燉的過程,也就是燒的過程,這個過程中要加料酒、陳皮、大料,當然也要加一些醬油,出來的顏色就非常的清亮,最后這個環(huán)節(jié)叫入味。從人色到去腥到入味,三個環(huán)節(jié),全部做好大概需要兩三個小時。我看過這個過程,她說今天我給咱們做個菜來吃吧,小朋友就到院里去玩,玩一會兒回來還沒有做好,玩一圈回來還沒有做好,后來品嘗到這個肘子以后,我想那講究就是有講究的道理吧。”
江南菜的代表龍舟活魚——十個蛋清讓魚“活”起來
宮廷菜系主要有三種,第一是主系魯菜,第二是從南方引進的蘇杭菜,第三就是滿族菜。到了清廷的末年,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的時候,粵菜、川菜也有部分進人了宮廷。蘇造冰肘子就是江南菜系的一個代表菜,還有一道江南菜的代表菜是龍舟活魚。朱浩東說:“北方的魚還是有一些腥味,所以要洗得特別干凈,仔細地把魚內(nèi)內(nèi)外外洗得干干凈凈之后,用江南的火腿,就是金華火腿,切或細細的末,全都填到魚的內(nèi)膛里邊去,加上各種佐料以后清蒸。為什么叫活魚?南方有一個做法帶到了北京,用十個雞蛋的蛋清,打得碎碎的,打好了以后鋪在另一個魚盤上,也擱在籠屜上清蒸,蛋清蒸好了以后就有點起伏。把這條魚擱在蛋清上面,再輕輕地蒸兩三分鐘,撒上姜絲和其他佐料,端上來一看,盤子里的蛋清就變或了清泉?!?/p>
清朝宮廷里的尊貴美食白肉——寬、長、厚都有規(guī)矩
滿族菜系當中有一道名菜叫白肉,這道菜不,又好吃,而且還有很豐厚的歷史背景和故事。朱浩東說:“白肉其實是一個原始的吃菜的習慣,就是清水煮白肉,比較樸素自然,吃它的一個清新的味道。其實在清廷里面,把白肉看得非常重要,雖然在烹制的時候比較簡單,最開始就是用蔥姜蒜熬湯,把白肉給煮出來,但是它后邊有一個很重要的程序,就是這個肉一定要切得非常規(guī)矩,寬3厘米,長6厘米,厚0.15厘米。因為它帶有祭祖的性質,對祖先進行祭祀的時候一定要吃白肉,所以在所有的菜里面它是最規(guī)矩的。吃的時候,跟我們今天吃蒜泥白肉很相似,加上各種的調料蘸著吃,但是不相同的是,除了煮的環(huán)節(jié)以外,還要在蒸籠上蒸,而且切的寬厚是必須講究規(guī)矩的。在中國歷代不同的文化當中,白肉都有記載,比如在《儀禮》里邊記有,在進行祭先祖之禮之一士虞禮的時候,也是要吃白肉的,而且還有特別的講究,必須吃豬的左半身。我們看清廷白肉,會感覺到,其實它也是上承了我們幾千年文化的傳統(tǒng)?!?/p>
宮廷烤鴨講究鴨三吃一湯三吃、肉三吃和菜三吃
提到北京烤鴨,那是相當有名,其實宮廷烤鴨更加講究。朱浩東說:“烤鴨在明代就已經(jīng)開始出現(xiàn)了,而且北京烤鴨的各種風味和特色,其實就是明清兩代漸漸走向或熟。到了清廷的時候,吃法變得更講究,比如說烤鴨有鴨三吃的說法,第一個是湯三吃,鴨架子湯一般會有三種供您選擇,一是紅湯,一是白湯,一是混合湯,紅湯就是在鴨湯里面加上西紅柿或者加一點番茄醬,白湯就是加上了牛奶,混合湯就是加上各種其他的調料,比如說胡椒,加一點醋,它是一個甜酸口。肉也需要三吃,皮是單一盤,肉是單一盤,還有一盤是皮肉相間的。菜也是三吃,蘸醬的時候要小蔥或者大蔥,還有蘿卜、黃瓜,這些菜都可以夾在鴨餅里面吃。湯三吃,肉三吃,還有菜三吃,這樣三吃之上又有三吃。這是我們北京吃烤鴨的老傳承和老習慣。這些在宮廷里面有,今天我們?nèi)ト鄣隆⑷ケ阋朔?,其實這些傳承也都可以接觸到。”
清宮特色——白餃子和黑餃子
餃子是一道很大眾的家常美食,但是清朝宮廷里的餃子卻有白餃子和黑餃子之分。朱浩東說:“明廷沒有,只是清廷里面有,一個白餃子,一個黑餃子。白餃子就是豬肉白菜餡兒,黑餃子其實就是干菠菜餡兒,這是滿族的一個習慣,把干菠菜叫黑菜。菠菜是從中亞傳到我們東亞來的,在每年菠菜下來的時候,我們可以大量地吃,但是冬天就沒有了,講究把菠菜曬干,需要吃餡的時候,把它發(fā)起來,有一種特殊的味道,既可以做包子,也可以做餃子。過年的時候為了吃一個全活,有白餃子,有黑餃子,表示日日夜夜,全在心中。因為我們每天的生活有白天有黑夜,白餃子、黑餃子象征我們?nèi)斓娜兆?,全是美好的生活,全是喜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