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依標(biāo)
?
小巷深深
“福州西門外向西有一條逶迤的石板路,住著福威鏢局林平之家?!苯鹩沟奈鋫b小說《笑傲江湖》開篇寫的這條石板路,就從我家門前蜿蜒而過。
自福州出西門,往西,經(jīng)鳳凰池、祭酒嶺、洪山橋、洪塘、下安、科貢,到閩江分岔口的淮安村,這條石板路延綿二十余公里。我家就在洪塘狀元街的一段小巷——狀元街上境、溝漧街五塊石,由此向西約1公里,小巷即沿江而上,往科貢村、淮安村。在小路的南側(cè),金山寺已立閩江千年,成為福建獨特的一景。
洪塘是座有著千年歷史的古鎮(zhèn),唐代的侯官縣、宋代的懷安縣,其縣治都在洪塘附近。洪塘還是塊文化寶地,歷史上人文興盛,最出名的是明朝狀元翁正春,狀元街因此而得名,還有兵部尚書兼抗倭名將張經(jīng)、“閩劇創(chuàng)立人”曹學(xué)佺等。
清末以降,狀元街一帶是福州富商聚集地之一,規(guī)模較大的商行,有南北京果店“泰豐行”、酒庫“元春”、醬奇廠“同隆”;米行“瑞豐”;糕餅店“旺記”;燕皮店“永樂”;金銀店“新華樓”;中藥店“萬安堂”;典當(dāng)?shù)辍靶侣 钡?,另有布店、書店、蘇廣百貨店、飯店、點心店、扁肉攤、魚攤、廚具店等商鋪。
歷史常被時光偷換,而時代又善于變幻色彩。及我懵懂初成,狀元街已成了新工農(nóng)兵的時代:公社、供銷社,蓖梳手工業(yè)——洪塘牌“蓖梳”是當(dāng)時勞動婦女的主業(yè)。此外,打春卷皮、打“燕皮”、郵局、彈棉花、修車行、修鞋以及小小的私家診所,早點攤子、夜宵擔(dān)子,普通人的生計鮮明而凸顯,尊文崇商已退出了歷史舞臺。
兒時的記憶,播撒在小巷,積淀于光陰,一年四季上演的種種生動,皆是雋永的農(nóng)耕生活畫卷。
春天的小巷,是喧囂的小巷,只一個“鬧”字便了得。
月光帶著寒意,灑在早春的小巷,果樹努力地生長,青竹拔節(jié)依稀有聲,野草暗暗較勁,看似敷衍一季的野花,也頑強(qiáng)地?fù)纬鍪p,展露姿容;月光在后山的果林和池塘邊閃現(xiàn),遠(yuǎn)處一聲聲布谷鳥鳴,春夜的寧靜就這樣被打破。
綠陰萌動了,百鳥覺醒了,翻飛撲騰,在江邊覓食、在田頭跳躍、在枝頭啾鳴,屋檐、草垛、樹杈,到處藏著鳥窩,人們在鳥鳴中醒來了,開始一天的忙碌。孩子們提著書本穿行在樹下,常得防備著鳥糞襲擊??梢惨蛄锁B糞,小巷百花盛開,成了花海之巷。四處覓食、遷徙的鳥兒,糞便里帶著各類瓜果樹木草花的種子,這些“破壁”的種子,隨著糞便落地,遇到適合的水、陽光和土壤,就破土而出。小巷的石板路、家家戶戶臺階以及樹下,長滿了各種野花,甚至有紫云英,墻縫中還會罕現(xiàn)紅豆杉的樹苗。紅豆杉因種子殼堅硬,無法“破壁”不能人工種植,但經(jīng)鳥胃加工而破壁,就可自然生長。現(xiàn)在紅豆杉的人工培育技術(shù)已很成熟,福建明溪縣是“紅豆杉之鄉(xiāng)”,人工已種植十幾萬畝,其提煉出的紫杉醇還是很好的抗癌藥品。
小巷各類植物競相生長,鳥兒的功勞最大。
春,使生命涌動,而我們,也在鄉(xiāng)情鄉(xiāng)俗的血管里一天天褪去青澀,懵懂地成長……
春節(jié),每家每戶要清掃庭院,洗刷門臉,貼春聯(lián)掛紅燈。巷子的紅燈不只掛到正月十五,要過了正月二十一才收。正月二十一是普度節(jié),每年的這天,在外工作的人不僅要帶著家小悉數(shù)而歸,還要盛邀親朋好友前來觀看一年一度的游神及祭拜。
小巷出過的狀元、進(jìn)士或武官等,數(shù)百年后被人們奉為神靈,記得“文革”前,真人廟和大王廟里都還保存其雕塑,“文革”期間被毀。這兩座廟在1949年以前已作學(xué)堂,后來完全被當(dāng)小學(xué)使用,幾經(jīng)修建,現(xiàn)在已是一所很現(xiàn)代的小學(xué)。廟毀后,直到1980年代后期,村里又集資建了座小小的真人廟,重塑了神像,恢復(fù)了每年正月二十一日的普度游神祭拜活動。
“游神”從正月十五后就開始準(zhǔn)備了,祭祀那天,一對對高蹺、獅舞、龍舞,依次而出,威嚴(yán)其行。穿攛其間的,多是閩劇打扮的演者(村里有閩劇愛好者,還有劇社),再循次是黑白無常、神像,拉拉散散,隊伍長近千米。本地的神像游到哪家,主人就擺出香案,放上祭品,點燃香燭,虔誠禱告,于是隊伍就地停下,表演、放鞭炮,為主家祈福。游神起于金山寺,終于瓦程塔,近三公里的行程,祭祀儀式要歷時三小時多。孩子們追隨觀看,堪比“歡郎”。窄窄的小巷,兩邊伸出的木屋屋檐制造了許多“一線天”景觀,陰雨的正月,鞭炮焰火沖天,整個小巷都充斥著濃濃煙霧,火藥味刺鼻,故每次游神,必有119火警現(xiàn)場保駕,以防不測。
這天之后,春節(jié)才算過完。然而孩子們的樂事還沒完,“游神”過后會漏下許多未點燃的大小鞭炮,第二天,孩子們會沿路去撿,然后集中燃放。倒出火藥,或集中一堆,置于平坦石上,或撒成條狀,外加一根引線,點燃后像一道火焰;或?qū)赘蟊夼诮壴谝黄穑梦疅煹牟菁堁娱L引信,點燃后,雙手捂耳,倉皇跑開。
每次的歡聚,小巷家家戶戶必有一道菜:春卷。春卷各地都有,但小巷的“春卷”獨具特色。巷口葉家是祖?zhèn)鲾偞壕砥さ母呤?,到了這一輩名叫“細(xì)細(xì)知”春卷皮,皮薄,均勻,有韌性和嚼勁,堪稱一絕。春卷餡一般不用豆芽而用包菜,但配料是各家不一。我家以主包菜加冬筍、豆干、韭菜、蝦皮、肉絲等。包菜洗凈,焯水至半熟,擠干,和上配料、佐料,好不好吃關(guān)鍵看主婦的手藝和經(jīng)驗,這也是誘惑鄰居間互相品嘗、評價的理由。
春寒料峭,最閑不住的是孩子,光著腳板在石板路上飛跑,歡樂從來不因寒冷而停止。女孩子們?nèi)宄扇禾礁?、踢毽子、拋沙袋、跳繩、跳橡皮筋;男孩們運(yùn)動量則大得多,滾鐵圈、踢皮球、摔紙片、打柿子核,還有踢鐵罐:撿一個罐頭盒,放在開闊地,大家手心手背,選出守罐人,令其閉眼、轉(zhuǎn)圈,伙伴們四下躲藏,由守罐人尋找,被找到的則去替換守罐人,再尋找他人,依次循環(huán),這個游戲比的是機(jī)警和速度?;顒右恍壕蜐M頭滿身的熱汗,此時常常甩掉外衣,光腳踩在石板上,很是舒適。
樹在屋旁,屋在樹下。經(jīng)年流影,兩旁的木屋泛出氤氳的金黃,伴著蜿蜒無盡的石板路。而汩汩不息的,則是石板路下流淌的淙淙水聲。
夏夜,月光輕瀉,木屋擁著樹影,似披著一層銀色薄紗。燕子、斑鳩、麻雀、喜鵲,歸巢了、平靜了;雞鴨豬狗牛羊,入圈了,也無聲了。小巷忽然陷入了月光的海洋,一切回歸安詳寧靜,勞作了一天的人們,此時停歇下來,享受這愜意時光。
庭院早早灑上水,降了溫,小圓桌支起來了,幾個小菜擺在桌上,閩江的蜆子、菜園里隨手摘下的空心菜、土雞蛋、絲瓜湯。男人們端起自釀的“青紅酒”、“地瓜燒”,月光下淺飲,開始談天說地。這樣的飯桌夜話,主題隨意,心情隨意,無謂得失,該說的話兒,再拙的嘴也說得令人心動;不該說的,再巧的舌也恓惶打結(jié)。談戲文、談小巷春秋、談家長里短,照樣能烹飪一桌熨帖的話題。鄉(xiāng)村的道德與戒律慢慢浮現(xiàn)上來,對小偷小摸痛恨,對小奸小詐揶揄,他們執(zhí)守“小隙可以敗大節(jié)、小惡也會污大善”的理念,這固然是對不良行為的鄙視,但更多是對自身生存環(huán)境和所持價值的珍惜與維護(hù),和睦、友善與相互關(guān)照,是根植于農(nóng)耕民深處的核心價值,就這樣,在一啖一食之間,相互傳承、相互制約。月白,風(fēng)輕。此刻,愜意的時光屬于這群鄉(xiāng)村漢子。
孩子們枕著一天的興奮與疲憊進(jìn)入夢鄉(xiāng),在些些囈語中盼著天明。
清晨,炊煙與霧靄在屋檐和樹叢中繚繞,小伙伴們?nèi)嘀殊斓乃郏粋€個從家里溜出來,急不可耐地合計一天的活動。午飯后,知了唱得更歡,燥熱難耐的我們,或許正騎在心儀的果樹上大快朵頤。傍晚,斜陽籠罩,一個個泥猴、皮猴,走出沙灘,自閩江“泳而歸”……
“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毙∠锏呐讼矚g晨起浣衣,做完早飯,家庭主婦們不約而同,或提或挑,帶著家人隔夜換下的衣物,去閩江邊洗滌。臺階旁,一排溜的洗衣婦,沐浴著霞光,七嘴八舌,嘰嘰喳喳,江水溫潤,魚兒繞膝,好不暢快。清清江水蕩滌汗?jié)n,即便孩子們舊舊的汗衫,也透出陣陣清香。
夏季的小巷是芳香的小巷。茉莉花、玉蘭花、夜來香還有瓜果的香味兒隨風(fēng)飄散。最有特色的,是閩侯上街公社一帶廣種的茉莉和玉蘭,夏季收獲的季節(jié),花農(nóng)們凌晨下地摘花,正午前整理收拾完,一定要趕在下午送到福州工業(yè)路的“香料廠”去賣。制作香料、香精和茉莉花茶的花,須當(dāng)天采摘并保持完整。時令的花很嬌貴,花農(nóng)們用竹編的簍、或麻織的袋子盛裝,架在自行車上,過江而來,一撥撥成群結(jié)隊地從門前的小巷穿過,石板路凹凸不平,自行車顛顛簸簸,花香隨處飄溢。夏日的午后,我們就這樣沉醉于花之香氛。
除了閩侯的茉莉花,家鄉(xiāng)的白玉蘭也是福州一絕。玉蘭花樹一般都很大,常要雙人合圍,小時候去姑姑家,她家門前就有數(shù)棵高大的玉蘭樹,采花時要將竹梯搬上樹杈,用繩子綁牢,采花人爬上竹梯,再用小竹勾去勾采。孩子們在樹下?lián)焓?,但因摔落地下,花品差了些,故價格也低。
如今,面對工業(yè)化的顛覆,我能撿拾的,只是在應(yīng)季時節(jié),從出租車上系掛的幾朵玉蘭或茉莉回味當(dāng)年的情景;偶爾自己開車,也會在等待紅燈時,買上兩串路邊花童之售物,聞聞嗅嗅,聊慰童年之想。
除了花香,還有魚香。我家隔壁是供銷社的醬奇廠,做蝦油、醬油和一些咸菜。蝦油是福州特產(chǎn),也稱魚露,用小魚、小蝦泡制而成。夏季泡制蝦油的大缸的蓋子一定要打開,令食物曝曬,通過光與熱的作用增其鮮味。小巷常年都或濃或淡地飄著豆香和魚蝦香。對岸閩侯的百姓,每每來福州,扁挑兩頭都帶著數(shù)副竹筒,用來盛裝醬油和蝦油。這種竹筒長近一米,是將多年生的老竹中間打通,上頭留洞。因為要替鄰里相幫代買,所以每個過江進(jìn)城的人幾乎都要挑好幾副竹筒,他們先將竹筒寄存在供銷社,做好記號,回去時挑上幾十斤油帶回去。小巷每天都能見到這些肩挑調(diào)料、腳步匆忙的人們,他們挑回去的,是一家的滋潤和鄰里的滿足。
秋天,小巷充滿色彩。
秋月有些朦朧,灑落在鋪滿落葉的小巷,微風(fēng)吹起,落葉翩翩起舞,凌波微步。月光在屋檐、樹影中閃動,鳳尾竹沙沙作響。月光送來陣陣成熟的稻香、果香,香味伴隨著月光,月光摻和著香味,在小巷上空彌漫、升騰……人聲寂靜,夜色凝練,仰望星空,繁星點點,仿佛可以感到萬里上空的深邃與神秘。
清晨,霞光或雨露的枝頭,已是果實累累,人們忙著收獲。秋天的色調(diào)最是斑斕,果實們也各呈其彩:枇杷、番石榴、桃子、香蕉、龍眼、荔枝、橄欖、芒果,由青而黃、而紅,隨季節(jié)不斷變化。黃皮果一串串掛在樹上;香蕉像燈籠壓得蕉樹彎了腰;福橘是閩江沿岸的特色;柿子須得摘下來捂熟,有時偷偷將它埋在米缸里,時間一長忘了,淘米時常常不小心抓爛……
“戲園”東邊的阮阮婆,家門口種了幾棵桃樹,品種很好,每到這個季節(jié),我們就開始惦記,我們甚至比主人更了解每只桃子成熟的時間。朝東的和樹頂?shù)墓麑嵰话阕钕仁煲沧詈贸裕蚬庹諘r間長,長得快。阮阮婆種著刺籬笆將桃樹圍起,還時時拿根“竹撐”出來驅(qū)趕家禽,順便照看桃子。記得有次偷桃,我們趴伏在刺籬笆內(nèi)側(cè)的地上,待她巡視一番“回營”后,便分成兩撥,一撥放哨,一撥行動。桃樹不高,上下很方便,我們把摘得的桃從領(lǐng)口放進(jìn)背心里,騰出兩手好動作,特別要注意的是她家的狗,鄉(xiāng)村人家門戶敞開,狗也四處游蕩,她家的狗與我們也混得很熟。夏天,狗多數(shù)躺在樹下乘涼,時常張嘴吐舌并將身體臥在泥土上散熱。那次摘得正起勁,忽然聽到信號,我們立即滑下樹,迅速臥躺在籬笆邊,緊張不安,偏生這時她家的狗也跟著主人出來,發(fā)現(xiàn)了我們,立即很親熱地跑到我們身邊,嗅來嗅去。真是“恐”極生智,蛋蛋弟立馬主動地輕輕撫摸它的頭和背,這乖乖狗居然和我們一起臥倒在地,腹胸起伏,享受泥土的芳香和涼爽。阮阮婆未發(fā)現(xiàn)“敵情”,回屋去了。又驚又怕的壞孩子們,長舒了一口氣,帶著偷摘的鮮桃,一溜煙跑到江邊,跳入江中清洗戰(zhàn)利品,桃毛刺得皮膚癢癢,直抓得身上一道道紅痕。
從生吃到熟,很多令人赧顏的偷險之樂,就這樣尷尬地豐富著那個貧瘠的年代,豐富著我們的成長。
秋夜,風(fēng)高物燥,小巷傳出打更聲“關(guān)好門戶、放好柴火、小心火燭、防火防盜”,夜深后,打更聲變成了“平安無事”。這樣的提醒從秋天開始,一直到來年的春天。
另一種聲音也在此時的小巷出現(xiàn):夜至深,調(diào)羹敲打碗的聲音由遠(yuǎn)而近,這是小巷的叫賣聲。一副簡單的挑子,一頭是熱鍋,鍋里架著方格,一邊煮面,一邊撈湯圓,底下放著木柴或煤球;另一頭是各類熟食,豬下水、雞鴨腸和鹵肉,主食是興化粉和面條,放入熱鍋撈一撈,擱點兒佐料,就是十分可口的宵夜。他們在深夜的小巷游蕩,這該是中國傳統(tǒng)的快餐吧,但這快餐與我們無緣,每碗兩三毛錢在當(dāng)時屬高消費(fèi)。若是實在餓,我們就將地瓜切成小塊煮熟,放些芹菜和蒜,擱些鹽,一樣充饑,也十分可口。
燕子飛走了,大雁排成“一”字和“人”字,也要飛回它們的老家去。站在小巷,望著天空,看雁群在領(lǐng)頭雁的帶領(lǐng)下輕松地飛翔,領(lǐng)頭雁帶走了雛雁,也帶走了我們的秋天,冬天就要來了。
小巷還有一個特殊功能:醫(yī)治術(shù)。巷邊叢生的野草中有不少中草藥“單方”、“偏方”,小時候我打球時常腳踝關(guān)節(jié)扭傷,外婆會到屋后摘一片“梧焦”的大葉,切成若干小段,在熱鍋中捂軟,趁熱貼在創(chuàng)口上,消腫止痛,療效很好。孩子們踢傷、擦傷、摔傷、長疥子、發(fā)膿是常事,外婆就到屋前一棵叫“溪陌”的木本小樹上摘幾片葉子,長疥子的就搗爛,和些稀飯湯,敷在傷口上;割傷或擦破皮了,就用牙咬出齒印或用竹管刺個小洞,讓葉子的汁滲入傷口,療效也很好,一兩天就愈合結(jié)痂,可算是當(dāng)年的“創(chuàng)可貼”吧。
落葉已歸藏于深秋,冬天的小巷,月光帶著清冷,格外皎潔,透過稀疏、婆娑的幾片樹葉映入小巷。家家屋檐的影狀清晰可描。西風(fēng)吹拂,樹葉輕輕的沙沙聲,伴隨著閩侯油廠馬拉膠皮車的馬蹄敲打石板路的清脆聲,時常進(jìn)入清晨的夢鄉(xiāng),似漫不經(jīng)心的晨曲。
膠皮車?yán)吡擞?,拉來豆子、花生,豆板。閩侯油廠是塊插花地,供應(yīng)閩侯的食油,它是這一帶最好的企業(yè)之一,自己發(fā)電,有電燈,還可洗熱水澡。油廠的一個重要功能,是給周邊的婦女提供洗頭的“香波”。豆子炸過后,豆板被拉走作飼料或肥料,但它還有個用途就是作洗頭液,將豆板切出一小塊,用熱水浸泡后就成了香波,用它洗頭,頭發(fā)蓬松,有光澤、氣味好,經(jīng)濟(jì)、環(huán)保,很受婦女們青睞。
白天,孩子們?nèi)∨饕繎敉馔鎰?。到了晚上,大人、孩子個個手提“火籠”,這是種竹編的取暖器,里面放一個碗狀的瓷器,盛入灶膛中未燃盡的木炭,覆上膛灰,睡前先放入被窩中取暖,入睡時再取出,是因擔(dān)心睡著了被踢翻,燒了被子燒傷人。最好的“火籠”是全銅制的,長期使用后被磨得光亮,如果是古玩件,那就堪稱包漿了。
孩子多的人家冬天一床被子要蓋兩三個人,你拖我拽,時常被凍醒。床墊就是稻草,六十年代后期種雜交矮稈雙季稻,矮稈不夠長,不能做床墊,外婆每年總是托人到淮安她娘家去要幾捆長稈稻草,她說,每年換草墊才能睡得暖和。這是不是也應(yīng)驗了那句話“金窩銀窩不如自己的草窩”?其實稻草不僅御寒,也挺環(huán)保。
1966年,我11歲了,那年冬天的一件事,至今印象十分深刻。有一天晚飯后,舅舅突然回來了,他時任邵武縣領(lǐng)導(dǎo),去福州交際處(現(xiàn)在的西湖賓館)開會,順道看望外婆。親友鄰居們都聞訊而來,有的還攜著煤油燈,昏暗的客廳頓時明亮、熱鬧起來。我一眼就看到了他胸前佩戴的毛主席像章,紅底金黃色的頭像,外圈也鑲著金黃,有一分錢硬幣大小,十分時髦。整個晚上我的眼睛一直沒離開這枚像章,完全不知道大人們說了些什么,因為惦記,輾轉(zhuǎn)反側(cè)一夜沒睡好。舅舅一早要趕路,先要步行五里路去洪山橋,趕頭班公交車參加市里八點鐘的會。早上四點多外婆起床做飯,我也順勢滑下床,去灶口幫著燒火。飯做好了,我叫舅舅起床,吃完飯舅舅就告別外婆出了門。
樹影在昏黃的路燈下?lián)u曳,石板路忽暗忽明,我與舅舅匆匆踏上小巷。寒霧籠罩,偶爾一兩聲鳥鳴劃破寂靜,雞犬被喚醒,直著嗓子唱晨曲。走了一小段路,舅舅說:“回去吧,早上很冷。”我不吭氣,只跟著走。又走了一段,舅舅說:“回去吧。”我沒吭氣,還是跟著走,走著走著,我想再不開口就沒希望了,于是鼓足勇氣,囁嚅道:“舅舅,您這枚毛主席像章,能不能給我?”舅舅笑了,說:“跟了半天,是想這個??!”站在小巷邊,他將像章摘下來,給了我。我握在手里,十分激動,寒冷一掃而光,腳下輕快了許多,一直把舅舅送到車站。從洪山橋到福州西門有4站公交地,2分錢一站,售票員斜挎著一只多口袋的帆布包,手里拿著木板票夾,撕出一張票就用鉛筆劃一下。在售票員的催促聲中,我揮手與舅舅告別,一轉(zhuǎn)身,立馬把徽章別在胸前,覺得自己似乎高大了不少。此后好一陣子,小伙伴們總是無比羨慕與敬仰地看著我,使我體味到一種自豪與滿足。這枚像章我保存了很久,部隊轉(zhuǎn)業(yè)時還見它躺在外婆小梳妝臺的頂層。至今回想起來,還會為那種親情與信任而感動。
福州有首民謠:“月光光,照池塘。騎竹馬,過洪塘。洪塘水深不能渡,娘子撐船來接郎?!焙樯綐蛭唇ㄖ埃}江西岸的人們來福州,常常要乘船或竹筏擺渡,乘竹筏也叫“騎竹馬”。記得幼時,從西門到洪塘,沿路還有不少池塘,稻田、菜地間雜,一派山清水秀。小巷不僅是鄉(xiāng)村重要的行道,也是閩侯人去往福州的主要通道。公社搬運(yùn)站有數(shù)十條船專門負(fù)責(zé)兩岸的擺渡,一年四季,不分晝夜,一條船有兩個船工,一個掌舵一個撐桿,船中央有蓬,兩邊坐人,船頭船尾可堆放貨物。
春夏秋冬,應(yīng)了季節(jié),花市、果市,探親、訪友,渡船上行人、貨物也各有差異,但有種現(xiàn)象不分節(jié)季與晝夜,即送醫(yī)的病人。缺醫(yī)少藥的農(nóng)民不熬到大病躺下是不去城里看病的,這些病人一般都躺在竹椅上,竹椅兩頭用繩子綁好,中間穿根竹竿,前后兩個人抬著。每次病人經(jīng)過,小孩都捂著鼻子跑得很遠(yuǎn),家長告誡孩子們要避讓,怕晦氣也怕傳染。大多數(shù)病人家貧,舍不得長期住院,從福州回來也多是抬著,但這其中就有區(qū)別:逝去的是腳朝前,不論季節(jié)腳都露在外面;頭朝前的則意味著回家繼續(xù)休養(yǎng)。渡船,聯(lián)結(jié)了小巷與遠(yuǎn)方的人群,讓小巷的人們也時時感受著遠(yuǎn)方的風(fēng)物。
90年代初修建了洪塘大橋后,閩侯到福州有汽車直達(dá),從此小巷逐漸蕭條,人來人往的喧囂,讓位于本地居民的和平與安寧,留下街巷的古樸與恬靜……
月亮是小巷的守護(hù)神,她見證著小巷的溫柔、多情與憂愁,凝視著人們的快樂與艱辛:春天,她攪動人們的夢想;夏天,她祈禱孩子們成長;秋天,她昭示收獲與成熟;冬日,她送來暖暖的夢鄉(xiāng)。年輪有迭、四季更替,她用溫馨、慈祥的眼神,記載村落的變遷:拆平、重建;鄉(xiāng)村、社區(qū)……鄉(xiāng)村在變,人們的感受也隨著時代在變,然而無論怎么變,月光在故鄉(xiāng)的小巷撒播的溫情,永遠(yuǎn)不變。
小巷延綿兩公里,近千戶人家沿途居住、鱗次櫛比,由于居住的固定性、農(nóng)耕生活習(xí)性及姻親相連,人們個個相識相熟,一起讀書、一起農(nóng)耕,經(jīng)年累月,家家知根知底。這樣的熟人社會相互往來、相互影響、相互制約,自然就形成了農(nóng)村居民自身的道德規(guī)范和評判標(biāo)準(zhǔn)。
幾十年來,小巷從未發(fā)生過案件,甚至沒有偷雞摸狗的事。和睦的鄰里關(guān)系、和諧的熟人社會,成為小巷人的集體意識。在故鄉(xiāng),即便是被親友所詬病的,也往往是良善之人,只是可能某方面小節(jié)有虧,鄉(xiāng)鄰們雖有時小題大做,其實也是見微知著,意在提醒。故鄉(xiāng)總給人以更多的包容,她有愛心讓你撒歡,更有耐心讓你成長。她是永恒的熱土,不慍不火、不慍不怒,滋潤著一顆顆或悲愴或滄桑,或飽滿或快樂的游子之心。
責(zé)任編輯林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