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家慧
摘 要:語言的重要性決定了它作為哲學活動對象的普遍性,群而起之的關注,使語言與思想的關系在各自思想體系的比較中趨于復雜化。思想對感知素材的反芻式理解活動,脫離不了語言的局限。語言的根本意義,并不在于它架構了承載思想的自在空間,而是具有的獨立空間屬性能夠使時空的障礙得以消弭,讓處于不同時空個體的思想在各自特有理解維度內實現(xiàn)交流與碰撞。這一思想的延續(xù)過程,體現(xiàn)了語言的內在價值,反映了語言與思想錯綜復雜關系的簡約內涵。
關鍵詞:語言;思想;空間;維度;內涵
中圖分類號:B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6)04-0079-02
語言與思想問題的研究具有悠久的歷史和不斷更新的內容,自始至終地存在于關于語言的理論探索里[1]。古希臘哲學家最早發(fā)現(xiàn)了用日常語言和詩性語言表達科學和哲學思想的困惑,因而出現(xiàn)了從日常語言、詩性語言到哲學語言和科學語言的發(fā)展歷程[2]。孔子語言哲學凸顯了語言的規(guī)范功能,本質上是以道德行為實用主義為取向,以語用學為圭臬的[3]。
當代語言和心靈哲學中有兩個引人注目的困惑:一是弗雷格的困惑,它導致了20世紀哲學的語言學轉向和分析哲學的開端;另一個是克里普克的困惑,它顯示了在封閉的語言學領域不可能完全解決語言哲學提出的問題,揭示了語言與思想之間的復雜關系[4]。維特根斯坦在語言游戲說中,放棄構造理想語言的主張,轉為對日常語言的哲學分析,用語言的正確用法詮釋其意義[5]?!罢Z言游戲”是“生活形式”作為一個整體存在的前提條件,正是因為有了語言,才使生活形式成為現(xiàn)實的可能性[6]?!罢Z言修辭”是表達者通過各種手段以求達到語言運用的最佳效果,“思想修辭”是表達者通過各種手段以求達到思想傳達的最佳效果[7]。因此,語言的思想本體論和語言的工具論都具有合理性,二者針對和適用于不同的語言現(xiàn)象[8]。
語言應該成為思想比較的一個起點,不僅是比較語言學的起點,更應是一個哲學的起點[9]。波普爾賦予語言的重要性絲毫不亞于任何語言哲學家[10],他曾說過:“我始終是一個常識哲學家。”[11]波普爾對于日常語言的不同態(tài)度,最能反映他和與之論辯的分析哲學家在語言觀上的不同旨趣[10]。海德格爾對語言本質的探討始終是在“語言與存在相互歸屬”這一洞察的指引下發(fā)生的[12],他在晚期為語言的本性即詩意語言的顯現(xiàn)開辟了道路[13]。
綜合語言產生的源流和語言哲學思想的交匯,有助于厘清語言與思想的本質概念。語言是對構成語言的基本單元在空間位置與時間次序上的編排序列。序列表達出的解譯性內容并不具有實體性,但能組成自在的獨立空間。這一類似虛無但自我存在的空間,能夠穿越古今、橫跨距離,借以實現(xiàn)不同個體思想的交流、碰撞與體悟。思想是對感知素材的反芻式理解活動,廣義范疇內,思想也包含理解的結果甚至獲取理解的過程。理解是一種感悟過程,感覺的觸角延伸于對象素材的每個角落,獲得足夠的信息之后,便會生發(fā)自我滿足感。觸角的延伸具有內在的方向性,即維度,這是思想的特質。觸角具體都要彌漫過哪些方向,與個體領悟能力有關,也就是在目標對象上的敏感程度。
在他人不能分享其他個體思想的情況下,思想是個體化的。當有分享意愿且具備條件時,產生思想的個體需要以他人便于理解的形式將之打包,繼而傳遞給想要加以反芻的目標。對于人而言,語言是他人便于理解的常用形式。既然是便于理解的,也是常用的,為什么不同的個體對于同一個承載思想的語言空間會有不同的體悟結果。這一點,正是思想的維度特性。試想,一個三維空間,只在兩相維度上艱苦探索,很難理解全面;一個一維空間,卻嘗試用兩相維度去開拓探索,絕難理解正確。前者,多會自以為是地斷章取義;后者,多要青紅不辨地指責批判。
一、語言的工具性與空間架構的受限性
語言的意義和價值,并不在于它能夠仰仗自有獨立空間的自在性,相反是其功用性。只有被運用了,語言才有意義。只有是建立在普遍采用的規(guī)則之上,語言才有價值。只有被感知到,語言才有完成根本使命的內涵。僅獨自懂得的語言,并不能體現(xiàn)語言的真實本質,而是密碼范疇。
語言的基本單元,好比積木,堆砌任何事物,全憑個體意愿。在隨意情況下,想要搭建成心中想要的積木形態(tài),也并不能違背搭建積木的基本堆砌規(guī)則,也就是積木重心的穩(wěn)定性。語言空間的架構,堆砌性反映了語言在表現(xiàn)形式上的靈活性。當語言以交流或溝通工具的形式體現(xiàn)時,個體意愿應當服從已被普遍接受或理解的規(guī)則?;铎`活現(xiàn),用來形容恰到好處的語言表達很是充分,這一呈現(xiàn)是以對堆砌語言空間的普遍規(guī)則和個體創(chuàng)造性的和諧把握為基礎。
任何一種語言,對于掌握這門語言的人,應是便于理解的。理解的前提,是能夠清楚無誤地感知并理解構成語言的基本單元。在具備基本理解能力的基礎上,運用語言自身的普遍采用的方式建立的語言段落甚至體系大廈,才能被很好體悟。這一點,在古今、中外的語言習慣差異可能造成的理解鴻溝上,體現(xiàn)明顯。今人讀懂古人語言,較難;國人讀懂他國語言,不易。甚至一種情況,構成各自語言的基本單元所代表的普遍含義,也與外人的理解不同,這更會造成語言基本功能的喪失。我們沒法要求古人要按照今人的語言架構體系去著述,也無法要求他國的語言體系要向自己的靠攏。語言的承襲性與變遷性,使得對于語言空間架構體系的摸索,變得復雜。
自娛自樂的語言,并不能反映或適應人的社會性。普遍而言,作為個體的人,是希望能夠得到群體認同的。這里的認同,不一定是他人對個人語言段落或體系大廈的完全贊同,但一定是他人對個體架構出的語言空間的感知與分享。如若個體內心并不想他人看到或聽到自己的語言空間,那必然會三緘其口,無須去整理甚至著述。個體的內心想令自體語言空間為他人感知的情況下,以違背他人認知習慣的方式去表達,其結果只能是與起始愿望相背離。因此,能夠清晰闡明的,沒必要晦澀,除非是想本來就要顯示出些什么。這些個什么,應是與語言空間本身蘊含內容無關,或許是屬于心理方面的一類自我滿足感,哪怕未必會與預期相一致。
二、思想的共享性與維度勾勒的個體性
思想的表達,目的在于思想的被關注。從這個角度來看,思想的共享性或分享性是其內在需求。應當是毫無疑問地,思想必然地以經驗為原料,以自我反芻為起點,最終要落于整理匯編之上。沒有思想的人,是難有智慧的;空有思想的人,其智慧是難以被注視的。作為追究問題本源的愛智行為,哲學及哲學家思想同樣如此。
思想的維度,在哲學家那里體現(xiàn)得更為充分。哲學家思想的匯集地,是一部一部代表性著作。這些思想,跨越空間,穿越時間,實現(xiàn)了各自己見的交匯與碰撞。生產思想的人,或許已經不在,但思想的共享性卻沒有停止。后來的人,多少總會以前人的思想作為原料,不斷重復著反芻的過程,結合著自身生活經驗的獨有性,闡發(fā)出或引申或批判的自有思想。在整體內容,在骨架維度,甚至在細枝末節(jié)方面,需要變得有別于他人。
在思想及其維度勾勒方面,重復是缺乏意義的,每個人都在努力反芻醞釀有別于他人的個體性思想,這構成了思想交匯與碰撞的原動力。任何人都有局限性,其代表思想必然有限定條件,這一點成為焦灼的導火索。在思想共享性的條件越發(fā)便利之后,對于哲學思想的理解與勾畫,不再像古希臘城邦時代哲學思想局限于某地或其交流與碰撞要受限于某人從一個城邦來到另一個城邦。在思想交流加速的條件下,產生思想的反芻過程開始壓縮,硬骨頭因為時間不夠變得難以啃咬,也不便消化,目標于是調整到硬骨頭上掉下的碎屑上。思想如期匯編,篇幅也夠大,只是更多的內容在講述流派傳承,硬骨頭甚至沒能送入肚中,還在離身邊不遠的桌上。既成的事實是,先前愛智的哲學家,不論老少不分先后,思想的分量都是沉甸甸的,思想維度也很明了,哪怕是那些號稱年代久遠甚至沒有著述保留的人,也是智慧的代名詞,與之相比現(xiàn)今的情形略發(fā)鮮明?;镜陌Y結,在于關注的問題是大是小,是根本問題或根本不是問題。
思想對于原料的反芻好比釀酒對于酒糟的發(fā)酵,好酒不僅是原料的問題,也受時間的限制。思想的維度,有其必要性,沒有維度的思想缺乏讓他人確切感知的路徑。正如海德格爾著述的林中路一樣,偌大的樹林,如果沒有路徑,很容易迷失。這需要時間去積淀,靜心去勾勒。共享性思想內蘊維度的個體性,最大的意義在于以他人思想作為原料時,其結果需要具備鮮明的個體特色。思想的原料可有很多種,有些屬于原生態(tài),有些屬于加工品,不論何種在使用時必然要區(qū)分出哪些是加工過的,哪些是原本就有的,以體會原料不同成分的各自滋味。如此方易于辨別真?zhèn)?,去偽存真,才能直視真問題,具備共享價值。
三、語言承載思想,思想塑造語言
思想是人的內在活動之一,對于經驗的反芻性理解所得,具有交流與傳承的必要性。語言是人與人交流的基本手段,普遍層面的接受性良好。思想要超越空間與時間的限制,實現(xiàn)傳承及其持久性,需要以語言為載體。思想內在需求的共享性,反映了交流與傳承的必要性;語言架構形式的受限性,體現(xiàn)了載體形式的可靠性。
語言之所以能夠成為交流或溝通的有效方式,在于長久時間內形成的對構成語言基本單元的共有認知上。以共有認知為基礎,在受限性的架構之下,不同的人對他人形成的語言空間結構具有一般識別或反應能力,從而達到理解其中內蘊思想的目的。這個解釋或認識是一般意義層面的,牽扯到思想維度的個體性以及認知個體的局限性,實際情形相對而言較為復雜,可能出現(xiàn)對于既定語言的理解偏差問題。
直觀的例子,是個體接觸較少的領域會擁有超越其經驗感知的專有概念。類似情況下,理解語言架構沒有問題,但對語言內蘊的思想不見得能夠像理解語言一般得以清晰把握。這表明語言不僅是自身體系架構的體現(xiàn),更是內在承載思想的外在形式。以語言作為交流或溝通方式的個體,由于生活經驗導致認知方面的差別,會在語言空間架構上形成各自的風格,對不太熟悉這一個體的他人,可能導致在理解語言形式上存在困難,影響自身對語言內蘊思想的清晰感知。在不同語言體系之間,使用各自語言的人可能在基本認知習慣上存在差異,也可能導致對于同一語言空間架構存在具有相當差異性的感知結果。
語言的工具性和思想的共享性,并不意味他人在理解以語言作為載體的思想時必然具有順暢性。語言的工具性,只是具有一般層面的存在意義。畢竟語言不能自發(fā)產生出空間結構,需要思想的外來架構。思想雖然具有共享性,但這一特點是思想內在的本質特性,它是必然需求的一種體現(xiàn),并非其外在形式就一定具備開放性或易于理解性。是否開放或易于理解,在于以思想塑造語言形式的個體自身具有的編排習慣,也關乎被語言所要承載的思想的復雜性,更與生產思想的個體的語言塑形能力有關。
不論何種情形,實際問題中語言與思想的本質內涵與確切關聯(lián)是明確的,即語言架構了承載思想的空間,思想勾勒了塑造語言的維度。正因為語言具備的獨立架構空間,才能將思想內核納入其中,在自有的獨立性的攜帶下,令所要傳承的思想跨越空間,穿越時間,來到具有不同思想需求的個體面前,接受審視。也正是個性鮮明的思想的外形塑造,才能展現(xiàn)出不同語言架構空間的獨特魅力,使語言的工具性更為充分地得以體現(xiàn)。一言以蔽之,語言的產生,是思想的結果;思想的反芻,有語言的功績。
四、結語
擁有語言可謂是人的一項特權,應用語言是人日常生活的一項基本活動。語言的重要性,決定了針對它的哲學活動的普遍性。
語言基本單元在空間位置與時間次序上的編排序列,構成了語言的自在空間,這一空間為思想的承載留有余地,自在的獨立性使得思想能夠超越時空的限制,得以漸進延續(xù)。
思想對感知素材的反芻式理解活動,脫離不了語言的局限,因為感知素材的來源,正是語言工具性功用的深刻體現(xiàn)。語言的架構空間,在形成之后具有獨立性,但在架構過程中,其空間維度卻由產生思想的個體給予塑造。
語言的本質體現(xiàn)在工具性功用之上,思想的內涵反映在共享性需求方面,二者互生互立,拋開任何一方,另一方將失去自身價值與存在意義。
參考文獻:
[1]張維鼎.語言與思想——沃爾夫假說與心理語假說[J].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6):83-91.
[2]張守夫.古希臘語言哲學思想[J].科學技術哲學研究,2009,26(5):40-44.
[3]彭傳華,宋喻.孔子語言哲學思想探微[J].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08,61(1):38-44.
[4]任遠.從語言到思想:基于指稱問題考察分析哲學的范式轉移[J].現(xiàn)代哲學,2004,(1):75-80.
[5]黃正,唐曉嘉.從語言圖像倫到語言游戲說——維特根斯坦哲學思想的轉變[J].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38(5):24-28.
[6]尹付.語言動態(tài)性的哲學思想表征[J].遼寧師范大學學報,2012,35(6):849-853.
[7]劉暢.語言修辭與思想修辭[J].貴州社會科學,2013(1):24-31.
[8]高玉.論語言的工具性和思想本體性及其關系[J].社會科學輯刊,2007(4):27-31.
[9]王耀華.略述語言的本性及其思想效應[J].華僑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2):1-8.
[10]涂江波.波普爾語言哲學思想探析[J].中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18(4):38-42.
[11]波普爾.客觀知[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5.
[12]張柯.論后期海德格爾的“語言本質”思想[J].江西社會科學,2008(3):70-73.
[13]王俊.非詩意的語言與詩意的語言[J].湖北社會科學,2011(9):114-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