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慶鋒
捐建航空母艦,應該是我新聞職業(yè)生涯中最輝煌的一次策劃。因為,這一行動驚動了當時的中央主要領導江澤民。
1999年3月31日,由我主導的所在媒體要打造的精品周刊《特周刊》正式出街。其時,《南方周末》已經(jīng)成為新聞業(yè)界的一個標桿,成為很多有志于新聞事業(yè)的年輕人的追求。而當時受命主導編輯出版的《特周刊》,在我本人就是想要其成為中國中西部地區(qū)的“南方周末”,為此,《特周刊》一面世就出類拔萃、與眾不同。
我們出版的《特周刊》采用加裝銅版紙封面的周刊形式面市,一出生就被業(yè)界稱為中西部地區(qū)第一份豪華套裝報紙?!短刂芸穬?nèi)文分——新新聞、新生活等版塊,整個周刊以深度報道為主打,以倡導“科學、民主、法治”為己任,堅持“國家利益高于一切”“不看輕別人,也不看輕自己”,力爭在重大問題面前有自己獨家的聲音。
為了把《特周刊》鍛造成一流媒體,我們還成立了自己的發(fā)行隊伍。第一期就選擇向壟斷開戰(zhàn),“劍”指有線電視收費,突破了本行業(yè)不對本行業(yè)進行監(jiān)督的禁忌,在讀者和媒體界引起了極大的反響,第一期零售額就突破了預期指標。
此后,《特周刊》的市場零售量以每期翻番的態(tài)勢在報業(yè)市場掀起了波瀾,以至于后來同城不少媒體都把《特周刊》當作一匹黑馬而不敢小覷,且把其列為競爭對手。
1999年,本人認為,應該是中國媒體發(fā)生激變的一年,這一年有了歷時78天的北約轟炸南聯(lián)盟,導致南聯(lián)盟解體,也發(fā)生了以美國為首的北約轟炸中國駐南斯拉夫大使館事件,讓中國人的愛國熱情空前高漲。這一年,也讓一個以時事報道為主的,當時發(fā)行量很少的《環(huán)球時報》借助報刊發(fā)行的私人渠道而一下飆升為日發(fā)百萬的報紙,并促使她從周報變?yōu)橹芏螅敝涟l(fā)展到今天成為業(yè)界具有很大影響力的媒體。
如果說,我們借助市場和《特周刊》一起步就有的與眾不同的態(tài)勢,讓《特周刊》一路走下去,那未來的新聞史就會為《特周刊》留下更多的東西,而不僅僅是“捐建航空母艦”這一筆。
以美國為首的北約轟炸我駐南斯拉夫大使館事件發(fā)生的那天,我作為河南省時事報道研究會秘書長和會長一起組織的全省時事報道研究會正在濮陽召開。會議將要結(jié)束的前一天,《特周刊》副主編王根禮打電話給我說,編輯部的同志對北約炸我大使館非常氣憤,大家一致要求要上街游行。
一邊聽王根禮在電話那端說大家的想法,我這邊腦子也一直在思考。心想,這是一個很好的機會,我們必須利用這個機會表明我們的立場,張揚《特周刊》“國家利益高于一切”“在重大問題面前要有自己獨家聲音”的辦刊理念。于是,我對王根禮說,先告訴大家,不要上街游行,我現(xiàn)在馬上跟會長請假,一切行動等我回去后再決定。
王根禮尊重了我的意見。說到這里,不得不說一下王根禮。王根禮原來是南陽《聲屏周報》的總編輯,在此之前,他的記者湯生午因為一篇涉及李谷一的報道,被李谷一起訴,釀成過在全國轟動一時的新聞事件。事件過后,王根禮離開南陽來到了我們報社。在籌備出版《特周刊》時,總編輯給我配了六個副手,而且這六個副手都是報社的中層,盡管總編輯是想把報社最強的骨干都給我,讓我打造一份一流的報紙,但我顧及這么多有能力的人在一起形不成合力,而這六個人的能力一旦變成張力,那就事與愿違,且后果不堪設想。為此,當著總編輯請來給我們做參謀意見的當時北京青年報社社長崔恩卿的面,我和總編輯發(fā)生了爭論,而且,固執(zhí)地堅持不要那么多中層做我的副手,而唯一留下來的也就是王根禮一個副主編?;蛟S,正因為此,《特周刊》在后來的發(fā)展中遇到了來自內(nèi)部的某種阻力,使在當時乃至后來業(yè)內(nèi)人士每每提起《特周刊》都給予很高評價,而最終沒有成為自己報社的品牌長期發(fā)展下去。
正好《洛陽日報》的同志也要先期離開會議,我就搭他們的順風車回到了報社。
在下午召開的選題會上,我做出布置,寫一封倡議書,配發(fā)有關報道,以北約轟炸我駐南斯拉夫大使館事件為背景,號召全中國人民乃至全世界華人——“起來,為祖國捐建航空母艦”,以抵御外辱,壯我中華聲威。這一要求得到了編采人員和發(fā)行部的全體發(fā)行員的響應。同時要求,第二天報紙一出來,全體編采人員和所有發(fā)行員一道上街義賣報紙,進行募捐。
第二天,報紙一出,《特周刊》所有人員全部出動,一邊義賣報紙,一邊抱著募捐箱向路人募捐。這一舉動,引起同城媒體極大關注,省市電視臺,省市媒體爭相報道。盡管后來某有線電視臺臺長看到播出的新聞后說,《特周刊》曾向有線電視收費挑戰(zhàn)過,你們還為他們“歌功頌德”?但他的部下卻說,他們是為國家利益的,我們不能不贊揚。如今想來,當時激發(fā)出的愛國熱情是多么高漲。
這里有一個故事不得不說。
捐建航空母艦最高潮的時候,《特周刊》編輯部的電話真正成了熱線電話,三部電話每天24小時安排人值班,值班同志第一個電話剛剛接完,話筒一放下,第二個電話就打了進來,使所有負責接電話的同志個個嗓子都變得沙啞起來。但是,每每接過電話后,他們無不都能講出一個激動人心的故事。
要說的這個故事就是,河南商丘的幾個村干部到鄭州辦事,在從商丘前往鄭州的火車上,一個村干部說,現(xiàn)在大家都在響應號召,捐建航空母艦,而發(fā)起捐贈的媒體就是河南的,辦公地點在鄭州。另外一個村干部不知道這回事,就對他說,你凈瞎說。于是,倆人決定打個賭,知道捐建航空母艦的村干部說,如果有這件事情,我們就把我們身上的錢全捐了,如果沒有,我請你吃飯。
幾個村干部下了火車,一路問著來到了報社,那天正值周末,在報社值班的范慧勇接待了他們。他們看到報紙,證明捐建航空母艦的事情是真實的,就立馬掏出身上所有的錢捐了出來。范慧勇執(zhí)意要他們留下名字,并要給他們出具票據(jù),被他們拒絕,然后,他們再一次一起議論著走了。
事實上,類似這樣的事情,在捐建航空母艦達到高潮的那些日日夜夜里,還有很多。第一天和我一塊上街募捐的同志發(fā)現(xiàn)有一個穿著非常得體的女同志,一下就往募捐箱里投了五百元。那個時候,五百元不算小數(shù)目。后來,經(jīng)多方打聽,才知道那個女同志是省國防工辦的一位領導,但她拒絕透露自己的姓名,更拒絕媒體公開報道。
捐建航空母艦,凝聚了《特周刊》人的合力,更鼓舞了剛剛開始運營的《特周刊》人的士氣。要說的是,當時的《特周刊》發(fā)行人員是沒有底薪的,所有的收入,全靠他們每周銷售報紙的提成。而捐建航空母艦的那期報紙,所有銷售的款項,除去印刷成本外,都作為捐款給國防工辦。就是這樣,為了第二天能準時上街義賣,不少離家遠的發(fā)行員,選擇在地下道過夜也不曾為自己失去生活來源而有半點后退。
捐建航空母艦的活動也被外國媒體關注。法新社、美聯(lián)社等國外媒體打來電話要采訪報道,我告訴我的同事,他們發(fā)稿前,必須把要發(fā)的內(nèi)容經(jīng)我們過目才行。
對方很守信用,有一家媒體發(fā)來了他們的電訊稿。電訊稿全部是英文,雖然英文對我來說,已經(jīng)是過去時,但是,我還是看懂了他們的導語和背景。
外電的導語說:“中國人民已經(jīng)被號召起來捐建航空母艦?!倍o跟著的背景介紹說,“號召中國人捐建航空母艦的是一家地方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