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江南山水到雪域高原,轉(zhuǎn)換一雙眼睛絕不僅限于理念,這種轉(zhuǎn)換更多地體現(xiàn)在實踐的意義上。
油畫家趙瀛洲的《情到深處》以出色的空間把握和精致的細節(jié)描寫,再現(xiàn)了一片令人朝思暮想的雪域高原,飛馳的駿馬在高原上自由奔翔,追隨著天際的流云,向著那藍得令人久久無法忘懷的天空出發(fā)。畫家筆下的馬不完全屬于西方繪畫的形態(tài),既有造型的光影、結(jié)構(gòu)、解剖,也能在造型的基礎上突破形象輪廓線的局限,巧妙地轉(zhuǎn)化為中國式的筆墨語言。筆墨意識的引入消解了單純的輪廓線,使外輪廓和內(nèi)體面融為一體,在這種富有個性的筆觸下體現(xiàn)出人格化的力量、情感和藝術情趣。
筆觸對意境的表達是至關重要的因素。就畫中的筆觸而言,既不像模仿印象派捕捉戶外光那樣的放逸與瀟灑,也不是厚重與呆滯的處理,而是一種對形、體、色統(tǒng)領意境的明晰認識,落在畫面上的每一筆都言之有物,深沉而堅實、簡約而概括。畫中對天空浮云的處理不用平涂、掃刷的筆法,而是用同一色域內(nèi)變化豐富的色塊,一筆筆地“貼”上去,使游云的厚與薄、透與露微妙地表現(xiàn)出來。而畫中遠處雪山被畫家多層敷色,豐富而細微的色彩變化隱隱透現(xiàn)出來,增強了雪地的厚實感。
畫中湖水的藍為整幅作品增加了“氧分”,它與天空的藍形成呼應,突出了雪域高原的寧靜、自然、簡樸和深邃。湖岸的曲線優(yōu)美而充滿力量,那是一種帶你前行探尋神秘的力量。湖岸和湖水的界限極大地考驗著畫家對于色彩的駕馭能力,綠、黃、白、藍等豐富色彩給觀者制造了解讀作品的地域語言,這是畫家在利用色彩語言對中國詩性文化進行表達。
如果說中國油畫家不能移植藝術語言形成油畫的本土性表達,那么就不能彰顯這個藝術家對中國文化特質(zhì)的繼承。趙瀛洲并沒有局限于西畫的思維方法和審美模式,對于中國藝術精神的思考,使他越發(fā)穩(wěn)健和深入地走在中國油畫本土化語言的探索之路上。這就像畫中的兩匹駿馬,彼此依戀、追隨,沿途的風景不能留住它們馳騁的腳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