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健晟
摘 要:隨著現代工業(yè)化發(fā)展與消費主義時代的來臨,文學藝術日漸邊緣化。該文對近年來文學研究領域中的“文學終結”現象進行分析,探討后現代文學語境下文學的困境與出路。文章分析了“文學終結倫”的淵源與發(fā)展,并從后現代語境下的文化工業(yè)與傳播媒介兩方面闡述文學面臨的邊緣化問題,進而從文化生態(tài)批評的角度為當今社會文學和文藝批評尋找出路。
關鍵詞:文學終結;后現代語境;生態(tài)批評
中圖分類號:I206.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6)18-0006-02
一、關于“文學終結論”的解讀
古往今來對“文學藝術終結”的討論比比皆是。一方面各位學者從多重向度對文藝終結做出看似合理的闡釋;另一方面,這些闡釋卻又不禁不起文學發(fā)展歷程的考驗。僅從童慶炳先生的“文學是人類情感的表現形式”①觀點來看,只要人類尚存,人的情感尚存,文學這種藝術形式必將延續(xù)下來。如果這一問題能被三言兩語簡單闡述,也就不會有這么多的學者爭論不休。弄清這一問題提出的歷史語境,有助于我們追本溯源,最大限度地減少對問題的誤讀。
二、文學“終結論”溯源
在歷史上,文學終結論的淵源最早可從黑格爾提出的藝術終結論找尋蹤跡。他認為,藝術與宗教、哲學一道,作為心靈的活動,用感性的形式來揭示精神。在《美學》一書中更深刻指出:在歷史不斷前進過程中,藝術已難以完全展現絕對精神,這時候的絕對精神只能通過宗教、哲學等精神的更高形式來展現自我。藝術因為其感性特征而難以達到最高的精神實體而最終被“揚棄”。
美國當代藝術哲學家阿瑟·丹托繼承了黑格爾的觀點。他在《藝術的終結》一書中說道:“自始至終也都是從哲學的高度,扣住藝術發(fā)展的歷史維度,并結合現代闡釋學理論,企圖建立一種丹托本人所說的‘藝術哲學”②,表明了藝術的終結是走向哲學。丹托本人對黑格爾的藝術實踐踐行了重新解讀,提出了“將藝術的終結當成一種特殊的歷史現象的解決方法”③的觀點,他從黑格爾當時的的藝術實踐中看到,藝術的實踐不僅是對感官形象進行探索,更是讓藝術家們探討藝術是怎樣的哲學探索,并提出各自對藝術本質的理解。丹托強調的藝術終結指的是藝術前進到某個階段的日漸式微,所謂的藝術終結并非是藝術本身的終結,僅是一個時代的結束而已。
雖然文學終結論由來已久,但真正引起國人重視的是美國著名解構主義批評家希利斯·米勒2001年在《文學評論》上發(fā)表的《全球化時代文學研究還會存在嗎?》一文。米勒受到德里達《明信片》的啟發(fā),從印刷技術到新媒體——電影、電視、因特網的發(fā)展中,斷言這些電信技術“會確定無疑地導致文學、哲學、精神分析學,甚至情書的終結。”④由于電信技術的發(fā)展使“文學存在的前提和共生因素”⑤發(fā)生改變,傳統(tǒng)意義上的文學退居其次,越來越少的人將精力放在經典作品的閱讀上。與此同時,因特網等新媒體在運用虛幻方式滿足人們欲望、塑造價值觀等方面正發(fā)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傳統(tǒng)意義上的文學,是一種建立在修辭性語言表達和文本細讀基礎進行研究的精英文學。而當代審美趨于大眾化、世俗化,曲高和寡的精英文學自然顯得不合時宜。所以米勒才會認為:“如果德里達是對的(而我相信它是對的),那么新的電信時代正在通過改變文學存在的前提和共生因素,而把它引向終結?!雹?/p>
三、后現代語境下導致文學邊緣化的因素
學界一般認為,后現代主義是與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相聯(lián)系的一種文學思潮,具有“本能式的反叛與懷疑精神,反同一性與整體性,反主體性,全面消解傳統(tǒng)價值,姿態(tài)激進到近乎虛無主義?!雹吆蟋F代主義的出現,反映了當代文化和價值觀念的危機。人們不再對傳統(tǒng)的理性深信不疑,“不再相信有終極的和普遍的元敘述,拒絕一切中心化和總體化的元敘述?!雹噙@種當代文化危機也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啟蒙危機。現代主義注重對主體性的贊揚,而后現代主義不斷批判主體性,高唱“主體的滅亡”、“人的終結”。在后現代文化下分析文學危機,有助于我們理解文學終結論在時代背景下的現狀與趨勢,以求解決這種文化和價值的危機。
(一)文化工業(yè)背景下的文學邊緣化
改革開放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高速發(fā)展的同時,商品市場觀念逐漸深入人心,現代社會物欲化態(tài)勢越來越明顯,生產活動的目的不再具有純粹性,染上了一層厚厚的物質色彩。文化應有的啟迪人類智慧的功能日漸衰弱,我們進入了一個“以精神符號生產為主,以工業(yè)化流水線的生產方式,以迎合文化消費者的需求與賺取利潤為目的而大批量生產文化產品”⑨的“文化工業(yè)”時代。
法蘭克福學派的代表人物阿多爾諾在《啟蒙辯證法》一書中,闡述了資本主義社會中資產階級通過市場經濟對人的物質和精神的把控。由技術和理性結合而形成的工具理性已經控制了社會的各個層面,充斥著人們的生活。而文化,無論是“精英文化”還是“大眾文化”,在“民主”的掩飾下,受到商業(yè)社會的操縱,失去了表達生命的訴求,從而造成了“藝術的終結”和現代人的全面異化。⑩
首先,從文化生產者的角度看,受經濟利益的驅使,文化工業(yè)使藝術家失去了獨立的創(chuàng)作個性,成為赤裸裸的利益追逐者。在文化工業(yè)的背景下,大量的“媚俗作品”以及以沈浩波等為代表人物的“下半身寫作”充斥著我們的眼球。他們通過強烈的感官刺激、游戲功能來迎合大眾口味,使藝術家成為了文化工業(yè)的傭人。與此同時,“在文化工業(yè)中,個性就是一種幻象。”11 在標準化生產下所謂的個性,只不過是一種假象而已。如許多電影、肥皂劇中充滿了爛俗的情節(jié),雖然細節(jié)、題材、表現手法上有差異,但似乎是同一個模子印出來似的,能找到驚人的相似性。藝術家創(chuàng)作的獨立個性受到動搖,頻繁讓位于商業(yè)寫作。
其次,從文化產品的角度來看,本該具有審美形態(tài)的藝術品淪為市場經濟下的庸俗產物。西方資本主義的工業(yè)文化更利用意識形態(tài)的欺騙來控制人們的生活方式,“文化工業(yè)通過娛樂活動進行公開的欺騙。這些文娛活動,就像宗教界經常說教的,心理學的影片和婦女連載小說所喋喋不休地談論的,就像裝腔作勢的空談,以便能夠更牢靠地在生活中支配人們的活動?!?2 文化工業(yè)下的產品僅給人們提供純粹的娛樂和消遣,并非具有啟蒙大眾、揭露社會現實的作用。難怪有人指出,康德打出的非功利,無目的的理性主義美學觀已經成為明日黃花,藝術(文學)從根本上已經與美毫無瓜葛。
中國文化工業(yè)的發(fā)展使藝術大眾化的同時,也缺乏人文關懷、審美價值,顯現出急功近利、浮躁媚俗的弊端。難怪會有人發(fā)出“文學已走到邊緣,藝術終結”的感嘆。
(二)傳媒視角下的文學困境
有人說:“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文學”,因為時代變了,文學社會文化語境變了,意識形態(tài)與文學批評觀念也發(fā)生著巨大的變化,人們對文學經典的定義隨之發(fā)生改變。比如“紅色經典”、“八大樣板戲”之所以成為經典,與其特定的社會環(huán)境密切相關。隨著電信時代的發(fā)展,媒介所導引的大眾文化、通俗文化讀本逐漸取代了經典文本,而且似乎有著不可阻撓的優(yōu)勢,給傳統(tǒng)的文學經典提出了閱讀的挑戰(zhàn)。
電子媒介下的多元化化立場動搖了所謂的經典權威。西方學界普遍認為,電子媒介時代使人類進入了后現代社會,其重要的特征是消費時代的盛行。大衛(wèi)·弗萊認為“后現代社會與這樣一種社會密切聯(lián)系,其中消費生活方式和大眾消費支配了所有社會成員:只要他們醒著?!钡谝谎劭磥碛X得大衛(wèi)的描述有些夸張,但仔細斟酌后我們不得不承認,這個時代的消費附著上了濃厚的商業(yè)氣息,而電視廣告、促銷活動等形形色色的媒體炒作無疑將消費文化發(fā)揮到極致。它們能“把羅曼蒂克、珍奇異寶、欲望、美、成功、共同體、科學進步與舒適生活等等各種意向附著于肥皂、洗衣機、摩托車及酒精飲品等平庸的消費品之上”。13在電視畫面與消費主義的相互配合下,區(qū)別商品價值高低的標準就不一定是商品的質量,而是附著于商品上的文化價值,這大大沖擊了傳統(tǒng)意義上的文學藝術與消費。消費文化倡導的是多元主義和多元立場,它顛覆了以往的定律,傳統(tǒng)的代表精英文化的文學經典不再作為元敘事,動搖了所謂的經典權威。
四、后現代語境下文學的出路
后現代語境下的文學關懷日漸衰弱,文學發(fā)展、文化批評遭到了史無前例的危機。作者認為,在保持文學獨立性的同時,提高文學的社會參與功能,或許能成為解決當今文學危機的一種方式。人們在工業(yè)社會狂飆突進的征服世界過程中,“卻在征途的某個地方失去了靈魂”,人類的精神早已被物欲等因素所吞噬。湯因比、池田大作認為,解決這一危機應“依靠來自人的內心世界的精神革命”,“其實質就是人性本身的革命”,“唯一有效的治愈方法最終還是精神上的”14 ,也即從人文學科中尋求精神上的洗禮。將文學視野置于生態(tài)環(huán)境中考察,通過文學來重新審視人類文化,進行文化批判,借助文學文本喚醒人們的生態(tài)意識,即轉向“生態(tài)批評”?!啊鷳B(tài)批評是從文學批評角度進入生態(tài)問題的文藝理論批評方式,一方面要解決文學與自然深層關系問題,另一方面要關注文學藝術與社會生態(tài)、文化生態(tài)、精神生態(tài)的內在關聯(lián)。”15 以人為本,人與自然和諧共處作為生態(tài)文化的要旨,以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取代了以往人統(tǒng)治自然的的價值觀,實現了人的價值觀革命,同時也使文藝批評在關注地球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同時,也進一步關注人類文化的生態(tài)系統(tǒng)。雖然生態(tài)文化批評理論在中國處于起步階段,但隨著人們對環(huán)保的熱切關注、生態(tài)文學作品的不斷豐富,生態(tài)文化批評在應對文學危機、文化精神脫節(jié)等方面有巨大潛力。
注釋:
①童慶炳.文學獨特審美場域與文學人口[J].文藝爭鳴,2005(03).
②朱立元,何林軍.藝術·哲學闡釋[J].博覽群書, 2002(05).
③柯蒂斯·卡特(美).黑格爾和丹托藝術的終結[J].文學評論,2008(05).
④⑤⑥希利斯·米勒(美).全球化時代文學研究還會繼續(xù)存在嗎?[J].文學評論,2001(01).
⑦楊守森.新編西方文論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373.
⑧林孟清.后現代主義的困境及其出路[J].浙江社會科學,2004(06).
⑨楊守森.新編西方文論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292.
⑩云慧霞.阿多爾諾的文化工業(yè)理論[J].語文學刊,2000(01).
11 霍克海默·阿多爾諾(德).渠敬東,曹衛(wèi)東(譯).啟蒙辯證法[M].上海: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7:172.
12 西奧多·阿道爾諾(德).啟蒙辯證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13 費瑟斯通(荷).消費文化與后現代主義[M].南京:譯林出版社, 2000:21.
14 湯因比,池田大作.展望二十一世紀[M].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85:149.
15 王岳川.生態(tài)文學與生態(tài)批評的當代價值[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