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紅星 邱明
摘要:依據建構主義評價觀、多元智能評價觀和發(fā)展性評價理論,提出網絡環(huán)境下電子作品同伴互評模式的基本過程,即發(fā)布任務書、設計與制作作品、上傳展示作品、同伴互評、教師評價和分析評價等,闡述實施電子作品同伴互評的具體策略。
關鍵詞:網絡環(huán)境;電子作品;同伴互評
背景
同伴互評是一種由學習者對其同伴的學習成果或效果進行評價或評論的學習活動,隨著教學理念的轉變和網絡教學技術的發(fā)展,同伴互評在翻譯教學、寫作教學和慕課教學中受到了學者們的極大關注。全球測評發(fā)展趨勢和未來報告指出,自我評價和同伴互評將取代教師評價或外部評價。有關同伴互評在認知、教學、元認知、情感等方面的研究證實,設計良好的同伴互評可以促進學生的有效學習。與翻譯、寫作等語言類課程不同,信息技術類課程主要以綜合實踐技能的培養(yǎng)為主,同伴互評可以在其中起重要作用。但目前有關信息技術類課程同伴互評的研究不多,有必要針對信息技術類課程教學的特點和要求,開展網絡環(huán)境下電子作品同伴互評的研究。
2電子作品同伴互評的必要性
在平面設計、二維動畫制作、網頁制作等信息技術類課程中,教師實施電子作品評價容易出現信度和效度失真,其原因在于,電子作品的評價標準一般是描述性的評價量規(guī),不同評價者對評價尺度的把握不易統(tǒng)一,評價結論易于產生差異。在評價電子作品的實踐過程中,教師作為唯一的評價主體,難免因為知識經驗水平不足或者主觀傾向性偏差,而導致評價結果有失公允,挫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為此,有必要在教師評價電子作品的基礎上引入同伴互評,給予學生在評價過程中的話語權,構建多元主體下的電子作品互評模式。
3電子作品同伴互評的理論依據
電子作品是教師和學生在一定的教學目標指導下進行創(chuàng)新思維和問題解決的學習活動,并運用現代信息技術表達的成果體現。電子作品體現了學生對教學內容的掌握程度以及教學目標的達成程度,是學生學習過程和學習結果的直接反映。電子作品互評的理論依據有建構主義評價觀、多元智能評價觀和發(fā)展性評價理論。
3.1建構主義評價觀
在建構主義理論看來,學習過程是學習者在一定的社會情景下,借助必要的學習資料和他人幫助而實現的意義建構過程。為此,教學評價的重點在于評價知識獲得的過程,評價學生如何進行知識建構要比評價學習結果本身更為重要。教學評價應同時關注學習過程和學習結果,關注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主動建構過程。要提倡多元化的評價主體,通過生生、師生間的互動,促進學生反思,形成評價意見和個人見解。
3.2多元智能評價觀
多元智能理論認為,人的智能結構是由9種彼此獨立而又彼此關聯(lián)的智能要素構成的,每個人擁有的智能強項和智能弱項存在個體差異和不同組合。教師應善于發(fā)現和評價學生的優(yōu)勢智能,同時給學生提供參與評價的機會,幫助學生識別自己的智能強弱項。電子作品是學生各種智能共同作用下的綜合結果,把它作為評價學生智能強項和弱項的載體,有助于幫助學生了解自身智能的特點。
3.3發(fā)展性評價理論
發(fā)展性評價是以充分發(fā)揮評價對學生學習與發(fā)展的促進作用為根本出發(fā)點,以教學與評價的融合為基礎和核心,在關注共性發(fā)展的基礎上注重個體差異,通過系統(tǒng)地搜集和分析評價信息對教學活動進行價值判斷,實現評價主體和評價對象共同發(fā)展目標的過程。從發(fā)展性評價的觀點看,電子作品互評的過程是學生將所學知識和技能進行外化的過程,是促進學生發(fā)展的手段。教師在電子作品評價中,應該關注學生在電子作品制作過程中的個性差異,幫助學生解決發(fā)展中的問題,最大限度地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并同時根據評價信息不斷改進課程教學。
4電子作品同伴互評的基本過程
在學生相互評價電子作品的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的評價數據,需要網絡化技術手段來收集和處理評價數據。為此,有必要設計和開發(fā)網絡化電子作品評價系統(tǒng),在網絡環(huán)境下實現電子作品的同伴互評。網絡支持下的電子作品互評包括6個活動環(huán)節(jié):發(fā)布電子作品任務書、設計與制作電子作品、上傳展示電子作品、同伴互評電子作品、教師評價電子作品和統(tǒng)計分析評價數據等。
4.1發(fā)布電子作品任務書
利用評價系統(tǒng)發(fā)布電子作品任務書,讓學生了解任務情景、任務目的、任務內容、任務時間、任務要求和評價量規(guī)等基本信息。其中,評價量規(guī)是用于評價,指導/管控和改善學習行為而設計的一種標準或一套標準,它是一種結構化的定性和定量相結合的評價工具,一般以二維表格的形式呈現評價指標。測量等級和評價標準,適合于評價復雜的學習績效。評價量規(guī)針對每個評價指標的每個水平等級提供了具體的評價標準,對學生設計和制作電子作品具有導向作用,有利于學生明確任務的預期目標,從而進行自我調整、自我監(jiān)測和自我改進。在提供評價量規(guī)的同時,還可以上傳展示優(yōu)秀的電子作品范例,尤其是歷屆學生的優(yōu)秀作品,以便幫助學生直觀地把握評價量規(guī),并激發(fā)學生創(chuàng)作作品的興趣和動機。
4.2設計和制作電子作品
在設計和制作電子作品過程中,如果采用小組方式,小組規(guī)模以3-5人為宜,并遵循組間同質、組內異質的原則,促進組間公平競爭、組內互補協(xié)作。此外,應采取措施避免小組合作過程中的“搭便車”現象。社會心理學告訴我們,群體成員在個人貢獻無法評估的時候更傾向于降低個人的努力程度,表現出社會懈怠。為此,應要求小組明確分工,并對成員貢獻進行組內評分,將組內評分作為教師評價個人表現的重要依據。
4.3上傳展示電子作品
電子作品的展示方式分為面對面方式、在線方式和混合方式:面對面方式一般是在多媒體教室或網絡教室中面對面地進行演示講解,利于深度交流與互動。在線方式一般是在網絡化環(huán)境下在線瀏覽和評價電子作品,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旌戏绞绞侵妇C合使用面對面和在線方式。
在線展示電子作品時,除了要求上傳電子作品,還可要求上傳電子作品的原始素材、設計文檔和源文件等,以便促進分享,并抑制抄襲。此外,電子作品的實際創(chuàng)作過程通常是一個不斷反思、修改的優(yōu)化過程,可要求學生在提交電子作品終稿的截止日期之前上傳和展示作品初稿,接受教師和同學的評議反饋。學生可以根據教師和同學的反饋意見,對初稿進行若干版本的修改,以便提高終稿作品的質量。
4.4同伴互評電子作品
電子作品的同伴互評方式包括集體互評、組間互評、組內互評、小組自評和成員自評等方式。其中,集體互評是全體學生對每個作品進行評分,其開展形式不僅可以在線異步集體互評,也可以在面對面的教室環(huán)境下,組織全體學生集體觀看作品演示后即時評分。小組自評和成員自評可以培養(yǎng)學生自我反省和自我評價的能力。
電子作品的評價方法包括口頭評價、檔案袋評價、量規(guī)評價、綜合評價等方法,評價內容一般直接記錄在網絡評價系統(tǒng)中。從發(fā)展性評價的觀點來看,電子作品評價的目的在于以評價促發(fā)展。電子作品評價既是學生評價電子作品的過程,也是學生掌握作品鑒賞與評價能力的學習過程。為此,網絡評價系統(tǒng)應具備作品點評功能,學生可以在作品展示頁面上發(fā)表評價意見,可以相互交流討論,從而在社會性互動中實現意義建構。
4.5教師評價電子作品
考慮到學生知識能力水平和其他方面的制約性,教師參與電子作品的評價是不可缺的。在教師評價電子作品的過程中,教師應不僅關注學習結果,還應關注包括學習態(tài)度與動機、學習方法與手段、分工協(xié)作與問題解決等學習過程的不同方面,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4.6統(tǒng)計分析評價數據
同伴互評和教師評價的計分權重是影響電子作品最終得分的關鍵變量,教師應綜合考慮電子作品的特點以及同伴互評情況等因素,確定合理的計分權重值。例如,筆者在二維動畫制作課程中,考慮到學生對作品藝術性和技術性的評價能力有待提高,采取了以教師評價為主、學生評價為輔的方案,設定集體互評占30%,個人自評占10%,教師評價占60%。同伴互評和教師評分結束后,由系統(tǒng)按照設定的計分權重自動計算出作品的最終得分,并自動統(tǒng)計輸出全班的成績單及成績分析表。
5電子作品同伴互評的實施策略
5.1改善同伴互評的信度和效度
應該看到,雖然多元評價主體下的同伴互評一定程度克服了教師單一評價的局限性,但由于學生知識水平、評價能力、心理水平等因素的制約,同伴互評的客觀性和準確性不同程度地出現各種問題,包括部分學生獨立精神不夠,存在群體從眾心理,賦分容易受到他人評分的影響;個別學生評分不嚴謹,主觀隨意性大;個別學生因為人際結群現象,評分人為偏低或偏高,甚至出現惡意評分現象;作品數量較多時評價負荷偏高,導致評分質量下降。殷寶嬡研究表明,同伴互評電子作品的信度和效度與三個因素有關,包括評價者與被評價者利益相關性因素、評價者個體差異因素以及評價者執(zhí)行成本因素。
為提高同伴互評的信度和效度,有必要采取必要的策略和措施。一是科學設計評價量規(guī),針對每個評價指標的每個評價等級,向學生提供盡可能清晰的標準描述,降低評價標準的模糊性。二是優(yōu)化評價分數處理,針對學生的原始評分,按照一定規(guī)則處理(例如去除一定比例的最高分和最低分)后,再計算平均分。三是加強學生引導教育,做好評價量規(guī)的解釋說明,并引導學生力求客觀公正。四是實施評價能力獎懲機制,依據學生個體的評分與全體平均評分的偏差程度計算出“評價能力分”,作為學生個人最終得分的考核要素。五是選擇適合的同伴互評形式。同伴互評形式分為雙向公開署名、單向公開署名、單向匿名、雙向匿名等,署名公開與否一般會直接影響到評價的質量和批判性,應根據評價對象、評價內容和分組形式等因素選擇合適的互評形式。
5.2提升電子作品評價的成效
一是將鑒定成績與促進發(fā)展相結合,把評價關注的焦點從學生的過去和現在,轉為學生的將來和發(fā)展,重視學生個性化和多樣化發(fā)展;二是過程性評價和結果性評價相結合,尤其關注學生完成電子作品的過程表現;三是自評、互評和教師評價等多種方式相結合,利用自我評價提升自我認識智能,利用同學互評促進相互借鑒學習,促進較弱項智能發(fā)展;四是定性評價和定量評價相結合,從片面強調量化學業(yè)成績轉向綜合質性評價,提高評價的指導性和實效性。
5.3完善電子作品互評系統(tǒng)的功能
電子作品的同伴互評會產生大量的評價數據,傳統(tǒng)的紙質化手段難以解決高成本、低效率的問題,有效互評離不開信息化軟件工具的支持,為此筆者設計和開發(fā)了一個電子作品互評系統(tǒng)。該互評系統(tǒng)可以管理課程和學生、管理學生分組、布置電子作品任務、制定評價量規(guī)、上傳展示作品、在線交流討論、優(yōu)秀案例庫、在線評分評語、分析統(tǒng)計評分。其中,將學生的優(yōu)秀電子作品轉存入優(yōu)秀案例庫,供后續(xù)學生參考學習,體現了用戶生成資源(User GeneratedResources)的思想,促進了電子作品作為生成性資源的積累和分享。
6結語
筆者在現代教育技術專業(yè)大二學生的二維動畫制作、網頁制作課程進行了電子作品互評實踐,并訪談了學生對同伴互評的意見。被訪談學生對同伴互評在調動學生積極性、避免教師評價偏差、促進學生交流等方面給予了肯定,除個別學生對同伴互評的客觀性和準確性心存顧慮外,總體上看同伴互評模式獲得了學生的支持。
以電子作品為載體進行的教學評價,可以檢驗課程的教學質量,衡量學生的學習效果,發(fā)揮評價的診斷功能。針對信息技術類課程教學,在教師評價的基礎上引入同伴互評,依據實際情況合理選擇電子作品的展示方式、互評方式、互評方法和互評形式,可以充分發(fā)揮評價的激勵功能和教育功能,有效促進學生的學習與發(fā)展。